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现代文知识要点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现代文知识要点复习课件,共16页。
七上语文——现代文知识点复习1、《春》1、朱自清文学常识。2、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重点绘春描绘了哪几幅春日图景?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改成“叫”字,好不好?4、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5、最后三段用了比喻的手法, 赞美了春的什么特点?这三段顺序能否调换?6、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7、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试结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分析。8、多角度,多感官描写,试结合春风图分析。9、虚实结合,试结合春花图分析。动静结合,试结合春雨图分析。10、要按一定的写景顺序描写景物。试结合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分析。11、巧用修辞,生动形象,试鉴赏下列句子。(1)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4)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12、侧面描写的作用,试结合春草图、春花图分析。13、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试结合文章分析(参考全解6页主题归纳部分)14、通过学习本文,你学到了那些写景的方法(总结写作特色7点)2、《济南的冬天》1、老舍文学常识及代表作。2、本文分为几部分,概括一下文章内容。3、 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情这一总特点?如何具体写的? 4、文中选取了哪些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山水)?每幅画里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镶”字好在哪里? 6、“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好在哪里?7、第4段和第6段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7、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分析借景抒情)8、赏析句子(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3)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4)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5)等到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6)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7)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本文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写景要抓住景物主要特征 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景 巧用修辞,生动形象 借景抒情,情境交融3、《秋天的怀念》1、文中母亲几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菊花,仅仅是因为母亲喜欢花吗?为什么母亲要带我去看菊花? (1、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中受到启示,勇敢面对挫折,顽强活下去。2、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唤起我美好的回忆,使我在不幸的生活中振作起来 。)2、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3 分〕 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表达。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3 分〕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4、第2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交代了母亲的病已经十分严重,为了儿子作出了超常努力,体现了母亲的无私和坚韧,为下文母亲的去世做铺垫。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 分〕 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就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6、如何理解开头段中“咱娘俩在一块,好好活儿活,好好儿活〞的含义,结尾段中“我俩在一块,要好好活〞的含义? 开头:一方面自己不屈的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希望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不要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母子二人都要战胜病魔结尾:为了母亲,我和妹妹都要坚强的活下去。7、文末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开的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有什么深意? (a 菊花象征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b 也揭示了文章主旨,说明“我们〞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c 照应题目。) (结尾重复母亲的话,说明成熟的我们已经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不再悲叹命运的无情,学会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8、本文以细节感人,试结合选文分析你认为最精彩的三处地方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动作描写,“挡”字是母亲有意动作,他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生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9、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做“秋天的怀念”? 两次。题目的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了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10、探究三次“看花〞在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1、“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2、“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求“我〞看菊花。 3、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结构:“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叙事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生活态度: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11、分析一下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我”的暴怒对比母亲的体贴。“我”对生活的绝望对比母亲的坚定。突出强调了儿子的悲观、烦躁、倔强、暴怒无常,母亲的慈爱、乐观、坚强,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怀念之情。12、写作手法分析A 、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母亲生病。母亲去世。用对比,突出强调B、巧用对比,突出强调“我”的暴怒对比母亲的体贴“我”对生活的绝望对比母亲的坚定,突出强调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坚忍、包容。运大量C、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D、表达上采用记叙和抒情交融的写法。借用全解57页主题分析3、《秋天的怀念》1、文中母亲几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菊花,仅仅是因为母亲喜欢花吗?为什么母亲要带我去看菊花? 2、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3 分〕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3 分〕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4、第2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 分〕 6、如何理解开头段中“咱娘俩在一块,好好活儿活,好好儿活〞的含义,结尾段中“我俩在一块,要好好活〞的含义? 7、文末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开的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有什么深意? 8、本文以细节感人,试结合选文分析你认为最精彩的三处地方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9、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做“秋天的怀念”?10、探究三次“看花〞在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1、“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2、“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求“我〞看菊花。 3、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11、分析一下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12、写作手法分析 4、《散步》1、《散步》一文的主旨是什么?这篇叙事散文选取了祖孙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画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课文写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四人。我:孝顺善良,母亲:善解人意,爱护小辈。儿子:聪明乖巧。妻子:温柔贤惠。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好在哪里?“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艰难,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4、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写出了南方初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的幸福和愉悦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散步产生分歧做铺垫。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展示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烘托了一家人的和谐美好幸福的心情。5、文章为什么取名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没有点破,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从叙事和细节角度:《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从主旨角度:《和谐》《孝道》《责任与生命的选择》6、为什么一霎间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意见不一致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会影响家庭成员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众人基友。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责任的重大。7、品味下面的句子,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对上要有赡养老人义务,对下有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实际上就是对老人敬重,对孩子的爱护。一个家庭有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8、阅读第8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又揭示了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任。9、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从语义表达上: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富有对称之美,两句互相映衬,很有情趣。10、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学完你悟到了什么道理。要尊老爱幼,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是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11、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试探究作者的情感基调。《秋天的怀念》基调:沉痛,伤感,悲惨,压抑,结尾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散步》基调,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有一些语句含蓄而含有深意。12、本文写作特色(1)以小见大(2)大词小用,风趣幽默(3)对称回环,相映成趣4、《散步》1、《散步》一文的主旨是什么?2、课文写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好在哪里?4、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5、文章为什么取名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6、为什么一霎间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7、品味下面的句子,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8、阅读第8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9、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10、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学完你悟到了什么道理。11、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试探究作者的情感基调。12、本文写作特色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作者常识及作品,背诵第2段2、本文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题,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起止各是哪里,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过渡段,分段概括层意。4、课文前8段主要记叙了哪几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事。5、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有没有矛盾呢? 6、研读第二段,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发现?结合原文分析。(七点)7、第4段中“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闲笔吗?可以删去吗?8、分析一下雪地捕鸟运用了那些动词?有什么作用。9、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10.第9自然段有何作用【结构和内容】?11、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12、本文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3、全文写作特点总结?试结合文章分析。6、《植树的牧羊人》1、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赞美了什么?(主题 ) 2、时间顺序,叙事清晰(课后第一题) 3、概括牧羊人形象特点〔能结合三处相关语句分析〕(课后第二题) 细节描写、塑造形象。4、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5、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捡了出去。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6、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7、侧面描写、衬托形象。 “房顶很结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8、运用插叙、完善品质。 9、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第一段环境描写作用 倒二段环境描写的作用)10、巧用议论、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结尾段作用) 11、时间顺序,叙事清晰 12、第一人称叙事 13、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14、借事说理 巧用修辞,生动形象 15、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16、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17、第17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18、“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消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9、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说说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20、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7、《猫》1、“芙蓉鸟事件”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为什么更难过?分析我对第三只猫情感的变化过程。2、根据文章,对我做简要评价?3、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第二只猫丢失后,“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5、家人对周家丫头、捉去猫的过路人分别代表了那一类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6、本文写作特色总结,举例分析(1)、巧用修辞,生动形象(2)、巧用动词,生动形象(3)、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4)、设置伏笔、埋下铺垫(5)、心理描写,真挚细腻。(6)、借事说理,借---事,告诉我们 道理(7)、首尾呼应,前后照应(8)、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8、寓言四则前两则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两点)2、《蚊子和狮子》寓意(三点)3、《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写作特点(举例分析)4、寓言的特点?(三点)9、《皇帝的新装》1、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成功?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老百姓:怕人嘲笑愚蠢, 怕招杀身之祸。2、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示了事情的真相,意在教育告诫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3、小孩的性格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天单纯、天真烂漫、无私无畏、无所顾忌、敢说真话。教育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4、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却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原因有两个。①表层原因: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自己会被当作傻瓜,因此都装作看见了新衣;②深层原因:统治者愚蠢、虚荣,他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他们的统治下,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的毛病。5、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仍装模做样的演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小孩子”寄托着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更充分暴露出统治者的虚伪、腐朽、可笑。6、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语句,并说说它为什么是关键语句。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7、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夸张想象,主题鲜明: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新装,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刻钟都要换套衣服”的地步。大臣到老百姓,自上而下、异口同声赞美皇帝的“新装”,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自欺欺人、虚伪愚蠢的群丑图。8、童话的特点(三大特点)《纪念白求恩》1. 文章第③段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人物?作用是什么?对比手法,通过白求恩与一些人见异思迁的表现等行为做比较,突出白求恩的难能可贵,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2.本文赞美了白求恩大夫哪些优秀品质?对你有什么触动?赞美白求恩大夫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触动示例: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如果在学习中能做到精益求精,我的学习成绩定会更上一层楼。今后,我一定要学习白求恩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提高学习成绩。3、本文写作特色(1)夹叙夹议,叙事议论相结合(2)运用对比,增强说服力《天上的街市》1、本文牛郎织女过着自由的生活,与神话传说的悲剧结局有所不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憎恶之情2、本文写作特点(联想自然,想象丰富)(化用典故,寄托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