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物体的长短有了一些直观感受,但对于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尚未形成精确的长度观念。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好动、好奇,喜欢直观、有趣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 1 厘米长度表象,理解厘米的实际含义,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长度测量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过程,知道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会读、写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
了解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即把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 0 刻度,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比划、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提升估测意识。
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长度单位厘米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认识直尺上的刻度线、数字及厘米的含义。
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精确长度观念,能在实际生活中准确估计物体长度并选用合适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每生一把)、各种长度的纸条(如 1 厘米、3 厘米、5 厘米等)、1 厘米长的小棒若干、图钉、田字格本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进行一场有趣的“寻宝之旅”,不过我们要找的宝贝可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藏在教室里的一些“长度秘密”。(课件出示一些长短不一的铅笔、纸条等物品图片)
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您能一眼看出它们谁长谁短吗?(学生观察后回答)那到底长多少、短多少呢?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呢?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需要统一的测量工具和单位,从而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个重要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探究新知
认识直尺
师:为了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尺子,这就是我们常用的直尺。(教师拿出直尺,向学生展示)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细观察,看看直尺上都有什么?
学生自主观察,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再全班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介绍:直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数字是用来标记刻度线的顺序,0 刻度是测量的起点,字母“cm”表示厘米,它是一种长度单位。
认识 1 厘米
师:在直尺上从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课件同步演示,并用手指沿着直尺比划)同学们也用手指在直尺上比划一下 1 厘米的长度,感受一下 1 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动手比划,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比划准确。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如手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等)学生举例,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并现场用直尺测量验证。
让学生用 1 厘米长的小棒在纸上摆一摆,加深对 1 厘米的印象,摆完后数一数一条直线上能摆几个 1 厘米。
认识几厘米
师:那从 0 刻度到 2 刻度之间是几厘米呢?从 0 刻度到 3 刻度呢?(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回答)
学生回答:2 厘米、3 厘米。
教师总结:直尺上,从 0 刻度开始,数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接着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直尺上不同长度对应的厘米数,如 4 厘米、5 厘米等。
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也知道了直尺上刻度的含义,那怎么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课件出示测量纸条长度的步骤)
教师演示:①把纸条的一端对准直尺的 0 刻度;②纸条要放平,沿着直尺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边演示边强调测量要点,如纸条要紧贴直尺,眼睛要平视刻度等。
学生分组测量准备好的纸条长度(纸条长度分别为 3 厘米、5 厘米、7 厘米等不同整厘米数),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方法,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汇报测量结果,教师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测量方法是否正确,读数是否准确。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看一看,填一填:在直尺上指出下列长度,并说出是几厘米。(如从 2 刻度到 5 刻度等)
量一量: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的长(以厘米为单位),并把测量结果写在练习本上。
想一想:下面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 1 厘米?(给出一些常见物体图片,如橡皮、纽扣、回形针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答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详细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厘米,你有哪些收获呢?
2 - 学生自由发言,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认识了直尺,知道直尺上有刻度线、数字、0 刻度和厘米标记“cm”。
建立了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还学会了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另一端对着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回家后,用直尺测量家里至少 3 种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明天在班上和同学们交流。
用 1 厘米长的小棒拼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量一量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看看一共用了多少厘米的小棒。
七、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直尺:刻度线、数字、0 刻度、cm(厘米)
1 厘米:直尺上从 0 刻度到 1 刻度的长度
测量物体长度:一端对准 0 刻度,看另一端刻度
八、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整体教学较顺畅,目标基本达成,不过仍有改进之处。
成功方面:
情境创设佳,“寻宝之旅”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其快速融入课堂,为新知识学习铺垫良好情感基础。
教学方法多元且适配,讲授、直观演示、实践操作、讨论法结合,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助其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凸显主体地位。
紧密联系生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物体、布置家庭测量作业,让学生感知数学实用性,培养应用意识。
不足:
时间把控欠佳,学生分享 1 厘米物体环节超时,致巩固练习仓促,部分学生思考不充分,影响知识巩固。
对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理解慢的学生建立观念、测量操作有困难,未得到充分一对一指导,知识掌握存漏洞。
改进措施:
精细备课,规划各环节时间,预设学生互动情况与引导话术,遇超时及时引导回归,保障巩固练习时间。
课堂多巡视,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及时给予单独指导,设计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学生皆能提升,缩小学生差距。
通过反思,我明确方向,后续将持续优化教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优质,使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2024)1 长度单位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1 长度单位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练习巩固,实践应用,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