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认识米》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6605884/0-17363457249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认识米》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6605884/0-173634572496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数学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年级学生在已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认识米”,他们对长度概念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较长物体的测量及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理解仍需深入探究。此阶段学生依旧以形象思维为主,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新知识。因此,本节课将借助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 1 米长度表象,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掌握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用字母“m”表示,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能清晰描述 1 米的大致长度感觉。
理解 1 米 = 100 厘米,能熟练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如将米换算成厘米或反之。
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以米为单位,精确到整米数),会准确读、写以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掌握测量的日前规范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比划、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强化估测意识,使学生能凭借经验对常见物体长度进行大致估量。
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长度单位米的历史,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长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喜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即 1 米 = 100 厘米,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整米数),牢记测量要点并准确操作。
难点
建立准确、清晰的 1 米长度表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也能大致比划 1 米长度,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精准灵活地运用米和厘米进行长度测量与估计。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每生一把或每组一把)、1 米长的绳子若干、卷尺、各种长度的木棍(如 1 米、2 米等精心准备不同长度便于对比)、身高测量尺、生活中常见长度约为 1 米的物体图片或实物(如教室门、衣柜门、单人床宽度等的图片,以及可带入课堂的小型类似实物模型)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谁能说一说 1 厘米有多长?我们是怎么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请学生用手指比划 1 厘米,回顾测量方法,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比划是否准确,及时纠正)
出示一些较短物体(如铅笔、橡皮擦、田字格本宽度等),将学生估一估、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并用厘米作单位汇报结果。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操作进行展示,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直尺要放平、刻度要对准物体一端等。
引入:同学们,当我们要测量像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这些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还方便吗?(通过课件展示用厘米尺测量教室长度,画面呈现测量过程漫长、繁琐,学生数刻度困难)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
(二)探究新知
认识米尺
教师拿出米尺,向学生展示:同学们,这就是米尺,它是用来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工具。仔细观察米尺,使学生从长度、刻度线疏密、数字范围、材质等多方面观察米尺的特点,给学生 2 - 3 分钟自主观察时间,可小声交流)
学生观察后汇报:米尺比直尺长很多,刻度线间隔大、看起来疏一些,数字标记从 0 到 100 ,直尺一般到 20 厘米左右,而且米尺材质更坚固等。
教师介绍:米尺的长度就是 1 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它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在黑板上规范板书:米——m ,并在旁边张贴米尺图片,标注 1 米字样)
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师:1 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用米尺量一量,把 1 米长的绳子拉直,然后用手比划一下 1 米的时间,感受一下。(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不仅确保学生比划规范,还可询问学生感受,如“你觉得 1 米长的绳子拿在手里重不重?”“比划 1 米的时候手臂累不累?”等,强化体验)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室门、双人课桌、成年人一步距离、洗衣机高度等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再让学生结合教室实际环境,寻找身边 1 米左右的物体,如窗台高度、教室后排柜子宽度等,小组内互相交流指认)
让学生在教室里走一走,数一数大约走几步是 1 米,教师先示范标准步伐,学生模仿行走计数,进一步加深对 1 米长度的印象。同时提问学生:“如果步伐大一点或小一点,走 1 米的步数会怎么变化?”引导思考。
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大家观察米尺,看看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米尺上的刻度,用手指沿着刻度一格一格数,可小组内分工,一人数、一人监督、一人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 米里面有 100 个 1 厘米,所以 1 米 = 100 厘米。(教师板书:1 米 = 100 厘米,并拿出 100 根 1 厘米的小棒,现场演示 10 根一组捆成 10 组连接起来就是 1 米,直观呈现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让学生上台协助操作,增强参与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行简单换算练习,如:2 米 =( )厘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 米是 100 厘米,2 米就是 2 个 100 厘米,即 200 厘米;500 厘米 =( )米,提问学生:500 厘米里面有几个 100 厘米,就是几米,强化换算思维。
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米尺的用途,也认识了 1 米的长度,那怎么用米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课件出示测量较长木棍长度的步骤,以动画形式分步展示,每步停留讲解,包括拿起米尺的姿势、如何对准物体一端、眼睛平视刻度的位置等)
教师演示:①将米尺的 0 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手指轻轻按住;②物体要与米尺紧贴、放平,沿着米尺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米,边演示边强调测量要点,如测量时要站在同一侧读数,避免视觉误差,多人合作时如何分工协作等。
学生分组测量准备好的木棍长度(木棍长度分别为 1 米、2 米等整米数,每组不同,增加测量多样性),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方法,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如米尺歪斜、读数错误等。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汇报测量结果,教师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判刑是否准确,同时鼓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营造讨论氛围。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大树高 8( ),展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对比生活中常见建筑物高度,使学生思考用米作单位的合理性。
跳绳长 2( ),播放跳绳视频片段,观察跳绳在空中伸展长度,判断单位。
小明的床长 2( ),结合卧室图片,让学生联想自己睡觉的床大小,选择单位。
算一算:3 米 =( )厘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思路,教师抽查汇报;500 厘米 =( )米,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换算,如数 100 厘米的个数或除法计算,培养思维多样性。
量一量: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测量结果精确到整米数),教师先说明教室测量注意事项,如安全、分工等,学生分组操作,最后全班汇总数据,讨论不同小组数据差异原因,强化测量准确性。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答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详细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让出错学生再次操作演示,加深理解。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米,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自由发言,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认识了米尺,知道米尺的长度是 1 米,米用字母“m”表示,回顾米尺外观特点。
建立了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如教室门宽、双人课桌长大约是 1 米,再次比划感受 1 米长度,还学会了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米尺的 0 刻度,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米,强调测量要点。
明白了 1 米 = 100 厘米,能进行简单的只度单位换算,通过实例回顾换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回家后,用米尺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记录下来,明天在班上和同学们交流,要求学生向家长讲解测量方法和单位意义。
和家长一起,在小区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日前长度是用米作单位来测量比较合适的,至少找出 3 个,并记录下来,同时拍照制作成简单的电子或纸质小报告,下节课分享,培养学生实践探究与总结能力。
七、板书设计
认识米
米尺:长度为 1 米,用字母“m”表示
1 米:米尺的时间长度
1 米 = 100 厘米
测量物体长度:一端对准米尺 0 刻度,使看另一端刻度
八、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认识米》课,教学流程较顺,学生参与积极,基本达标,但细节有待优化。
成功方面:一是复习导入巧妙,借回顾厘米知识及对比测长物不便引出米,为新知识学习架桥,助学生快速融入。二是实践活动丰富且精准,认识米尺、构建 1 米观念、探究单位关系与测量方法时,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培养多种能力。三是素材贴近生活,课堂展示、课后作业都让学生体会数学实用性,激发兴趣。
不足:时间把控欠佳,找 1 米物体交流环节超时,致测量练习仓促,部分学生操作不熟、失误多。对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少数学生理解慢、换算难,巡视时未给予充分一对一辅导,影响知识掌握与自信。
改进措施:备课精细规划时间,尤其互动环节,预设情况、备引导语,防超时。课堂多留意学生,对困难生及时单独指导,设计分层作业,助不同层次学生提升。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2024)1 长度单位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共10页。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