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能力探究 讲义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08224/0-173639275020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能力探究 讲义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08224/0-173639275023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能力探究 讲义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08224/0-173639275025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学案,共6页。
深度学习建议
1.指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基层社会,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和创造性解读。
2.指导学生学习《乡土本色》,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
3.阅读《乡土中国》,感受作品的深层内涵,把握重点内容。
学科能力深度探究
信息提取能力 整合文章信息
《乡土中国》出版于1948年,全书只有几万字,但是里面的思想内容却是博大精深的。它所提出的许多概念都具有开创性,“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诸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概念,成为后来学者讨论中国乡村社会的工具。
全书由14篇散文式的学术随笔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以及本色。
在风格上,《乡土中国》具有雅俗兼具的特点。该书读起来通俗易懂的原因在于:在研究方法上,费孝通先生主要是对以往的实地调查进行总结和梳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的乡土社会进行分析研究;在文字方面,该书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具有大家风范。而该书让学生觉得雅致精深,主要是因为费孝通先生引用了儒家的“人伦”等思想内容,又运用了历史的分析方法等来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领会理解能力 筛选文章信息
乡土社会文盲多不是谁的错
文字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进行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从定型变为不定型。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口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簙。在乡土社会中粘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吗?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乡土缺乏文字普及,并不是因为乡村“不文明”,而是因为“非文字”的交流途径是乡村生活自然演进的结果。直接交流远比间接交流更为实用。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
差序格局:为什么为了自己可以牺牲集体
在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团体划分,他们的格局就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我们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改变大小。
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能失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而为他的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长老统治:为什么见面喜欢问年龄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既非专制的亦非民主的,而是教化性的。乡土社会在长幼之序的规范下自然产生宗族长老,宗族长老行使教化性的权力来维护乡土的稳定。
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许多其他民族并无这样的分法。
史禄国先生曾对费孝通先生讲过:“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学科能力针对训练
阅读《平凡的世界》选文,回答问题。
选文一
孙少安好不容易把家里和队里的事安排停当,才抽开身到城里来了。
前两天,他赶着把家里自留地的南瓜和西葫芦都种上了。为了赶时间,他还把他妈和他姐也叫到地里帮忙。父亲在基建会战工地,又被强制给他姐夫赔罪,请不脱假。他不能错过播种季节。南瓜、西葫芦,这是全家人一年最重要的一部分粮食。他还在自留地利用阴雨天修起的那几畦水浇地里,种了点夏土豆,又种了两畦西红柿和黄瓜。这些菜一般家里不吃,是为了将来卖两个零用钱的。
至于队里的事,那就更多了。冬小麦已经返青,需要除草和施肥,尿素和硫酸铵比较简单,撒在地里就行了,但碳酸铵要用土埋住,否则肥效发挥不了作用。需要好好把这些事安顿给副队长田福高,不敢让社员应付了事。另外,还要赶紧开始种黑豆和小日月玉米……直到他坐在过路回家的金波父亲的汽车上往县城去的时候,还觉得有许多事没有安排妥当……现在,他已经到润叶的宿舍里了。
选文二
“山里的活不是爸爸做着哩嘛!”少安反驳说,“如果把家分开,咱就是烧砖也能捎带种了自己的地!就是顾不上种地,把地荒了又怎样?咱拿钱买粮吃!三口人一年能吃多少?”
……
孙少安是双水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用砖接窑口的。在农村,砖瓦历来是一种富贵的象征;古时候盖庙宇才用那么一点。就是赫赫有名的已故老地主金光亮他爸,旧社会箍窑接口用的也是石头,而只敢用砖砌了个院门洞——这已经够非凡了。可现在,孙少安却拿青砖给自己整修起灰蓬蓬一院地方,这怎能不叫双水村的人感慨?谁都知道,不久前,这孙家还穷得没棱没沿啊!
选文三
就像大晴天冷不丁下起了冰雹——孙少安的砖窑砸了!所有千辛万苦烧制的成品砖,出窑的时候,无一例外地布满了裂痕,成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物。
问题全部出在那个用高工资新雇来的河南人身上。这个卖瓦盆的家伙实际上根本不懂烧砖技术,而忙乱的少安却把掌握烧砖的火候的关键性环节全交付给他来掌握,结果导致了这场大灾难。灾难是毁灭性的。粗略地计算一下,损失在五六千元以上。这几乎等于宣布他破产了!
……
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来说,要在大时代的变革浪潮中奋然跃起,那是极其不容易的。而跌落下来又常常就在朝夕之间。像孙少安这样一些后来被光荣地奉为“农民企业家”的人,在他们事业的初创阶段却是非常脆弱的。一个偶然的因素,就可能使他们处于垮台的境地;而那种使他们破产的“偶然性”却是惯常的现象。因为中国和他们个人都是在一条铺满荆棘的新路上摸索着前行,碰个鼻青脸肿几乎不可避免。这就是人们面对的现实。
典例1 [整合与语理]
请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三则选文的主要内容。
解析:选文一:侍弄完全家赖以为生的土地后,孙少安应田润叶之邀进城,路上依然挂念队里的上地。选文二:孙少安因开砖厂致富,建了全村首个以青砖接口的窑洞,不再重视种地。选文三:因被烧砖师傅蒙骗,孙少安的砖厂遭遇毁灭性打击。
典例2 [实证与推理]
三则选文中,农民孙少安和土地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与费孝通先生在本章中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与本章内容具体分析。
解析:①从直接依赖土地生存到间接依赖土地。孙少安以前依靠在土地上种植庄稼直接获得生活资源,无法摆脱贫困;他改变生产方式,开建砖厂而发家致富,在逐渐摆脱直接依靠土地生存的境况之后,又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②费孝通在本章中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中国农民靠种地谋生,因此他们黏着在土地上,不流动,不迁移,他们与土地紧密相依的同时也受土地的束缚。同时,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同:选文一中,孙少安时刻挂念土地,于私于公,土地对他意义重大。这表明,即使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我国农村,农民与土地之间依然联系紧密,农民依赖土地也受土地束缚。尽管费孝通先生在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有哪些流弊,但选文三中孙少安的砖厂遭遇毁灭性打击,也应是其中一例。乡土社会没有给予农民孙少安甄选技术人员的经验与能力。
异:选文二和选文三中,孙少安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渐趋松散,他逐渐摆脱完全依赖农业生存的状态。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我国农村也在悄然改变。尽管孙少安的砖厂依然取资于土地,但砖厂已不再是农业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费孝通笔下农民与地的黏着关系发生了变化。
学科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1.《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2.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
3.学术类著作,作者成书的目的
4.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
1.学习和积累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和经验
2.培养逻辑思辨能力,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
3.培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撰写学术小论文
探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培养语言品读和写作能力。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学科素养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学案,共1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优质学案及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学案设计,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相关知识,任务设计,知识导引,写作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