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28比较鉴赏: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08660/0-17363953222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28比较鉴赏: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08660/0-173639532224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训练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28比较鉴赏:整体把握知同辨异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28比较鉴赏:整体把握知同辨异,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同①崔邠登鹳雀楼
李 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②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注①同:犹“和”,酬和。②汉家萧鼓:据《汉武帝故事》记载,汉武帝曾到河东(今山西省)祭祀后土(土地神),在黄河边鼓乐齐鸣、饮酒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登上鹳雀楼,感慨汉家箫鼓已随流水空逝,如今唯见一半魏国山河残落夕阳。
B.“千年”而“速”、“一日”而“长”,看似“无理”,实则强化了诗人情感的表达。
C.“风烟并起”已让诗人失落而“思归”,“远目非春”则又增添了一种无可奈何。
D.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诗人怀古叹惜、感慨世事沧桑及思念家乡的感情。
答案:A
解析:诗歌颔联运用联想的手法,是虚写而非实写,“如今唯见一半魏国山河残落夕阳”的表述不恰当,诗人只是感慨大好河山也如夕阳般风光不再。
2.(对点练)同为登楼抒怀,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李益的“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所营造的意境不一样,请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杜诗由吴楚两地的地理态势和日月的升降展开想象,吴楚两地似乎被洞庭湖水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漂浮在湖水之中,描绘洞庭湖浩瀚广阔、气势磅礴的特点,展示出诗人博大的胸襟与抱负;②李诗抓住“百尺樯”“汀洲”“云树”等典型意象,从景物的形状、颜色等角度,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朦胧缥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若有所思又怅然失落的复杂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念 奴 娇
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辛弃疾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人间何物”之问,鲜明地表达出词人对世间功名的蔑视和困惑。
B.词人用“重城”“万里”极言愁之繁多与深远,蕴含复国无望的痛苦。
C.词人从秋菊凋零写到冬梅竞放,在时序更替中寄寓了时光流逝的慨叹。
D.“枉了冲冠发”与开篇的追问功名“何物”相关联,体现了章法之妙。
答案:C
解析:C项,“在时序更替中寄寓了时光流逝的慨叹”错误。词人以冬梅自比,突出孤标傲世的形象。
4.(对点练)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以“月”作结,寄寓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苏轼以“一尊还酹江月”作结,词人举起酒杯,祭奠这永恒的江月,江月抚平了词人政治失意、年迈无为的痛苦,使之最终归于超然旷达。②辛弃疾以“长庚应伴残月”作结,在长庚残月的凄清景色中怀念故人,寄寓故人零落、自身孤寂的伤感,此中蕴含的失意之痛、忧国之情难以被月抚慰,足见英雄的悲凉。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9分)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在山东临淄南,为春秋时期齐景公望都涕零之地。②南朝狂客:指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首句开阔,“更那堪”两句情感变得细腻低沉,接着又以磅礴之笔一扫低沉,将词人的感慨抒发得深沉透彻。
B.“孟嘉落帽”的典故,表达了对世人只爱说前朝掌故的不满,表面上是谈写文章,实则表达不随流俗、忧家忧国的情感。
C.词人在“春华落尽”中感叹年华老去,与“少年”壮志形成对比,满怀萧瑟,与《贺新郎》(国脉微如缕)风格迥异。
D.词人目送飞鸿北去,对故国的思恋更加强烈,但南宋国势危殆,让人忧虑,此处以天际景物作结,意境萧瑟,感慨苍凉。
答案:C
解析:C项,“风格迥异”错误,两首词都表现词人对时事的担忧,以豪放见长,故风格相同。
6.(对点练)前人评论说,本词“大率与辛稼轩相类”。请据此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①豪迈悲壮的风格(意境)与辛词相似。本词既有眺望所见的开阔空间,又有追忆历史的深沉意绪,类似的风格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很典型。②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与辛词相似。本词中词人少年怀壮志,如今却壮志成空;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情。③忧怀国家(爱国、家国之恨)的情感与辛词相似。本词词人为神州忧愁落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辛弃疾心怀国耻,满怀忠愤。④用典抒情的手法与辛词相似。本词多处用典,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方面非常典型。⑤以议论入词的特征与辛词相似。本词下片有大量的议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就是典型的议论。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9分)
西 施
[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宰 嚭[注]
[宋]王安石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注宰嚭:太宰嚭,本名伯嚭,吴王夫差时任太宰,故称太宰嚭。他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诗和王诗都是咏史诗,两者吟咏的历史人物不同,但都是为了给西施正名。
B.两首诗都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王诗还显示了诗人作为政治家的治国思考。
C.罗诗“何苦”和王诗“何能”分别增强了两首诗的情感表达,两者看法一致。
D.罗诗用问句作结,留有余味;王诗用“但愿”来表达希望,语言简洁明了。
答案:A
解析:A项,“都是为了给西施正名”错误。王诗评论的重点是太宰嚭,表达了谋臣关系着国家安危的观点,从此出发进而指出没有了太宰嚭这样的乱臣,就不需担心宫里的西施,诗歌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西施正名。
8.(对点练)两首诗都否定西施是亡国祸水,但给出的理由各不相同,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罗诗是站在家国兴亡自有其时的角度,运用假设推理,如果是西施倾覆吴国,那么,越王并不好女色,后来越国灭亡又能怪罪谁,从而否定西施误国的观点;②王诗首先提出关系国家安危的是谋臣,而不是身份卑贱的女子,然后由此指出,只要诛杀了误国的太宰嚭,是不用愁宫里有西施的。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9~10题。(9分)
牧 牛 儿
[宋]张载
牧牛儿,放牛莫放涧水西,涧水流急牛苦饥。
放牛只放青草畔,牛卧得草儿亦懒。
儿懒随牛莫著鞭,几年力作无荒田。
雨调风顺租税了,儿但放牛相对眠。
牧 牛
[清]戴移孝
吾道已沧洲,黄冠学牧牛。
有书时挂角,作画笑笼头。
短布逢长夜,逃名得上流。
一声何处笛,吹尽古今愁。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载认为涧水西不宜放牛,原因是溪涧中水流湍急,牛儿涉水吃草比较凶险,如此一来牛会辛苦挨饿。
B.张诗第六、七句表面上是告诫牧童要怜惜牛儿几年力作的辛苦,不要随意鞭笞,同时也暗含着对统治者的劝诫。
C.戴诗第三、四句写诗人牧牛、读书、作画的生活,嘲笑那些被笼头一样的功名利禄羁绊的人,可见诗人的志趣和追求。
D.戴诗的尾联写悠扬的笛声唤起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愁情,给整首诗笼罩上了沉重凄清的氛围。
答案:D
解析:D项,“给整首诗笼罩上了沉重凄清的氛围”理解有误,戴诗尾联宁静闲适,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10.(对点练)两首诗都写牧牛,但用意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张诗借对牧童牧牛的殷殷劝诫,希望为官者能够善待百姓,表达了对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官民和谐的美好生活的期许。②戴诗借事抒怀,借牧牛放牛一事希望自己能够像牧童一样归隐乡野,逃名自清,表达了自己的隐逸情怀。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1~12题。(9分)
登 泰 山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①,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②咏新作,满空笙鹤③下高寒。
注①中国古代有九州之说,故云“九点烟”。②洪崖:传说中的古代仙人。③笙鹤:暗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乘白鹤飞仙之事。
游泰山(其六)
[唐]李白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①连翠微。想像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②,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注①玉真:道观名。②匏瓜:星宿名。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诗起笔就写自己一鼓作气抵达南天门,既写出了登泰山之迅疾,又写出了人生的快意。
B.张诗第三句写诗人登上巍巍泰山,俯瞰“烟九点”,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
C.李诗开篇“朝饮”“暝投”两句,字面写诗人登山时间之长,实则写诗人徜徉泰山美景之久。
D.李白在静美的夜色中游览泰山,营造了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的恬淡闲远的自由意境。
答案:D
解析:D项,“营造了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的恬淡闲远的自由意境”错误,《梦游天姥吟留别》意象惝恍迷离,景色瑰丽,富有神奇想象和浪漫主义色彩。“恬淡闲远”的说法不恰当。
12.(对点练)这两首登山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张诗抒发了人生应胸怀广阔、不断提升境界的感悟。借泰山的壮丽美景,敞开心怀,又反思从前的自己,感悟人生。②李诗抒发了对自由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以及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李白夜游泰山,入仙境,享欢愉,又失仙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专练重难点13 整体把握诗歌阅读(解析版),共15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与默写专题练习专练4:表现手法比较+创作风格比较(含解析),共14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与默写专题练习专练3:意象比较+情感比较(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