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版)
专题07 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 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版),共14页。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
常见文言实词
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有些词的意思和现代意思不同。例如 “走”,在古代是 “跑” 的意思,如 “兔走触株”(《守株待兔》);而现代主要是 “行走” 的意思。
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意思。以 “之” 为例,在 “学而时习之”(《论语》)中是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是 “到、往” 的意思。
通假字:是古人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如 “甚聪惠”(《杨氏之子》)中的 “惠” 通 “慧”,是聪明的意思。
常见文言虚词
1.之:除了上述作为代词和表示 “到、往” 的用法外,还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弈》),这里的 “之” 使 “弈秋善弈” 这个句子变成一个短语,作 “通国” 的修饰语。
2.其: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等。如 “其一人专心致志”(《学弈》),“其” 指代其中的一个人。也可表示揣测、反问等语气,如 “其真无马邪?”(《马说》,这是以后会学到的内容)。
3.而:表示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在 “博学而笃志”(《论语》)中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 “并且”。
文言文句式
1.判断句:用 “…… 者,…… 也” 或 “…… 也” 来表示判断。如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弈》),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如 “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两小儿辩日》),括号处省略了主语 “一儿”。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
1.留:保留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如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孔子”“两小儿” 直接保留。
2.补:补充省略的成分。像前面提到的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3.删: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如 “夫君子之行”(《诫子书》,这可能是稍难一点的内容,作为拓展)中的 “夫”,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删去。
4.换:将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换成现代的意思。如把 “走” 换成 “跑”,把 “惠” 换成 “慧”。
5.调: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例如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把宾语放到正常的位置。不过三年级涉及较少。
(三)文言文理解要点
文意理解:
要理解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或阐述了什么道理。比如《守株待兔》,讲的是一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后,就天天守着树桩等待兔子,结果一无所获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心存侥幸,不劳而获。
人物形象分析:
从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其性格特点。在《司马光》一文中,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行为,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特点。
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字词解释
题型示例: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中的 “汤”。
2.“为设果,果有杨梅”(《杨氏之子》)中的 “设”。
答题技巧:
1.回忆课文注释。平时学习文言文时,要认真记好课下注释中的字词解释。
2.联系上下文推测。如果忘记了注释内容,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推测字词的意思。如 “汤” 在现代是 “菜汤、米汤” 的意思,但在 “及其日中如探汤” 中,结合上下文 “太阳到了中午的时候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可以推测出 “汤” 是 “热水” 的意思。
(二)句子翻译
题型示例:翻译句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答题技巧:
1.运用翻译方法。按照 “留、补、删、换、调” 的步骤进行翻译。这句可翻译为:“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其中 “我” 是补充出来的主语,“以” 换成 “认为”,“去” 换成 “离”)
2.检查通顺度。翻译完后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完整。
(三)文意理解和内容概括
题型示例:
1.《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一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抓关键语句。在文中找能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如《守株待兔》中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从这句话可以总结出道理。
2.梳理事件脉络。对于内容概括,要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梳理出人物、事件等要素。例如《司马光》,可以概括为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个小孩掉进瓮里,其他小孩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瓮救出了小孩”。
(四)人物形象分析
题型示例:从《司马光》一文中可以看出司马光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
结合具体事例。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行为分析,他能在紧急情况下想出办法,体现了聪明机智;其他小孩都惊慌失措,而他很沉着,体现了沉着冷静。
真题重现
一.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
1.(2023秋•随县期末)文言文阅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 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4.司马光》
(1)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写完整。
(2)我会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庭
②皆
2.(2023秋•石首市期末)阅读课文,再按要求答题。
ㅤㅤ群儿戏于庭(tíng tín) ,一儿登瓮,足跌没(méi mò) 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
①众皆弃去:
②水迸:
(3)文中的司马光是一个 的孩子。
(4)用“/”给句子断句:光 持 石 击 瓮 破 之。
3.(2023秋•宣恩县期末)阅读《司马光》,完成下列小题。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 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用“/”标出下列句子间正确的停顿。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3)文中三次提到“儿”,他们分别指谁?(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a.一个孩子。b.所有的孩子。c.落水的孩子。
①群儿戏于庭
②一儿登瓮
③儿得活
(4)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庭: 足: 迸:
(5)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司马光是一个 、 的孩子。
4.(2023秋•英山县期末)课内阅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把课文补充完整,填在横线上。
(2)下面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B.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一个小朋友跌入水中,“众”的反应是 ,“光”的反应是 ,(用原文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 的孩子。
5.(2023秋•罗田县期末)阅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文中“光”指的是 。
(2)“没”在文中读 ,意思是 。“皆”的意思是 。
(3)当一个小孩失足落水时,“众”的反应是 ,“光”的反应是 ,最终结果是 。(用原文回答)
(4)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光”是一个 的孩子(多选)
A.调皮活泼
B.沉着冷静
C.肯动脑筋
6.(2023秋•沙洋县期末)文言文阅读。
龟兔竞①走②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③而眠④,龟行迟,努力不息⑤。及兔醒,则龟已先至⑥矣。
注释:①竞:比赛。 ②走:跑。 ③中道:中途。 ④眠:睡觉。 ⑤息:停止。 ⑥至:到达。
(1)《龟兔竞走》中,兔子失败的原因是:“ 。”乌龟成功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
(2)乌龟和兔子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知识积累
(一)诗词基础知识
诗词体裁
1.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三年级常接触的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多属近体诗,格律较严,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绝句对仗要求相对宽松),像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是五言绝句,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为七言绝句。
2.词:有特定的词牌,每个词牌有固定格式、字数、平仄及韵律要求,像《忆江南》《清平乐》等,虽本学期接触相对少,但也为后续学习铺垫,词更具音乐性、节奏感,便于传唱。
3.押韵规则:诗句末尾字韵母相同或相近,使诗词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增强音乐美感。如《静夜思》中 “光”“霜”“乡” 押 “ang” 韵。
(二)诗词内容理解
1.字词释义:精准把握诗词中重点字词含义,这是理解诗意基石。如 “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 “坐” 是 “因为” 意,非 “坐下”;“荷尽已无擎雨盖” 的 “擎” 指 “举,向上托”,明白这些字词才能准确领会诗句描绘情境。
2.诗句翻译:在字词理解基础上,结合语境、语序调整,将诗句译成通顺白话文。可适当增删字词、补充意象内涵,如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可译为 “瑟瑟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在外漂泊的游子心生思乡之情”。
3.整体诗意概括:归纳整首诗词主旨大意,明晰诗人写诗目的、所表达情感,是写景抒情、叙事明理,还是托物言志等。像《赠刘景文》借描绘秋冬景致,勉励友人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三)诗词情感体悟
1.借景抒情类:诗人常将情感融于自然景物描绘,借景传达内心喜怒哀乐。如《山行》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借绚烂如火、胜于春花的枫林,抒发对秋日山林美景热爱赞叹之情,以乐景表乐情;《枫桥夜泊》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通过月落、乌啼、霜寒、江枫、渔火等凄清意象,烘托诗人羁旅漂泊的愁苦孤寂。
2.思乡怀人类:借佳节、明月、家书等元素倾吐思乡念亲之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直白道出重阳节时独在他乡对亲人浓烈思念,戳中游子心;“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借春风、明月寄托归乡期盼,望月圆人亦圆。
3.托物言志类:赋予物品人格、品质,借物自喻或表达志向追求。《墨梅》中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写墨梅不求夸赞、只留清香,实则诗人王冕以梅自比,表明自身不追名逐利、坚守高洁操守之志。
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字词解释与诗句翻译
1.题型示例:解释 “停车坐爱枫林晚” 中 “坐” 字意思;翻译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答题技巧:字词解释回想课堂所学、诗词注释,平时积累同字不同义情况准确作答;诗句翻译先解字词,按正常语序串起,保持意境完整、语句通顺,避免生硬直译。
(二)诗词情感主旨分析
1.题型示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答题技巧:回顾诗词意象、诗人身世境遇,紧扣诗句找情感 “关键词”(如 “思亲”“愁” 等),结合诗意剖析情感内涵、深度,阐述时条理清晰,点明情感类别及产生缘由。
真题重现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7.(2023秋•英山县期末)课内阅读。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题目中“书”的意思是 ,“夜书所见”的意思是 。
(2)“挑”有两个读音,在诗中读 ,意思是 。
(3)诗人在夜里见到了什么?用“______”画出相关诗句。
(4)“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客”指的是 (①被邀请到家的客人②游客③漂泊在外的人),“动客情”的“情”表达了诗人 (①喜爱秋天②思念家乡)之情。(填序号)
8.(2023秋•英山县期末)课内阅读。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
(1)请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 所写,他的代表作还有 。
(3)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与这首诗描写的季节相同的是 。
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理解古诗。
①“斜”的字面意思是“歪斜,不正”,但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可知,它在诗句中是指山间小路 的样子。
②结合教材中的注释,可知“生”的意思是 ,形象地表现出了白云升腾的样子。
A.具有生命活力
B.产生,生出
C.生长
③“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也是我们学习古诗常用的方法。读古诗的后两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
1.(1)弃 持;
(2)①庭院;
②全,都。
(1)出自文言文《司马光》。
(2)①“群儿戏于庭”解释为:(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故“庭”解释为:庭院。
②“众皆弃去”解释为:所有的其他人(指除司马光之外的其他孩子)都扔下他(指司马光)而离去。故“皆”解释为:全,都。
故答案为:
(1)弃 持;
(2)①庭院;
②全,都。
2.(1)tíng mò;
(2)①全,都。
②涌出。
(3)沉着冷静;
(4)光/持石/击瓮/破之。
(1)考查汉字读音。没:读“méi”时意思有无;没有。对领有、具有的否定;对存在的否定;表示数量不足,相当于“不到”。读“mò”时意思有(人或物)沉没;漫过或高过(人或物);隐没;隐藏。故应分别填:tíng、mò。
(2)考查字词解释。①众皆弃去: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比喻一个人为人处事很差劲,没有众人缘,遭到大家嫌弃。
②水迸:水流出。迸:涌出。
(3)考查形象分析。结合短文内容可知,司马光是一个沉着冷静的孩子。
(4)考查文言断句。“光持石击瓮破之”意思是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故可断句为:光/持石/击瓮/破之。
故答案为:
(1)tíng mò;
(2)①全,都。
②涌出。
(3)沉着冷静;
(4)光/持石/击瓮/破之。
3.(1)wèng mò;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3)①b ②a ③c;
(4)庭院 失足 流出;
(5)聪明机智 遇事沉着冷静。
(1)考查了字音辨析。“瓮”的意思是: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瓮”读“wèng”。“没”是一个多音字,读“méi”时,表示无,没有的意思。读“mò”时,表示沉下去,漫过,高过的意思。“足跌没水中”的“没”读mò。
(2)考查了句子停顿。“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意思是: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根据意义划分停顿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3)考查字词解释。“群儿戏于庭”的意思是: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群儿”是所有的孩子的意思。“一儿登瓮”的意思是: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一儿”是一个孩子的意思。“儿得活”的意思是:小孩子得以活命。“儿”是落水的孩子的意思。
(4)考查了字词解释。根据古文意思可知:“庭”是庭院的意思,“足”是失足的意思,“迸”是流出的意思。
(5)考查了人物形象分析。联系古文内容可知,司马光是一个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故答案为:
(1)wèng mò;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3)①b ②a ③c;
(4)庭院 失足 流出;
(5)聪明机智 遇事沉着冷静。
4.(1)足跌没水中;
(2)B;
(3)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水涌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4)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识记。出自文言文《司马光》,全文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方法的标准:一是根据理解,一个词组或短语是不能分断开的。二是结合语言习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意思是:其他小孩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砸破。因此正确的断句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水涌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文言文写了一个小孩跌入水中,由“众皆弃去”可知“众”的反应是“皆弃去”。由“光持石击瓮破之”可知“光”的反应是“持石击瓮破之”,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故答案为:
(1)足跌没水中;
(2)B;
(3)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水涌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4)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5.见试题解答内容
(1)考查了学生对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对文言文的理解及译文完成。
(2)考查了学生对多音字的辨析及字词的理解。
没[méi]无;没有:屋里~人。我~铅笔。[mò]沉下去:沉~.淹~.此处读“mò”。
(3)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阅读可知,当一个小孩失足落水时,“众”的反应“从皆弃去”,“光”的反应是“光持石击瓮破之”,最终结果是“儿得活”。
(4)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辨析。
结合文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可知,在突发事故面前,司马光没有惊慌,而是马上想出办法去解救孩子。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孩子。
故答案为:
(1)司马光;
(2)mò 淹没 全,都;
(3)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儿得活;
(4)BC。
6.(1)中道而眠 努力不息;
(2)更喜欢乌龟。乌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踏踏实实,不到最后一刻也不放弃,所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文中的兔子自恃跑得快而骄傲自大,因此失败。
(1)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乌龟和兔子赛跑,跑得快的兔子却没有赢得胜利,原因是兔子仗着自己的速度快,中途睡觉了。当兔子醒来时,速度慢的乌龟因为一直努力地不停向前行,所以比兔子先到达了终点。
(2)考查了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更喜欢乌龟。本文中的乌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踏踏实实,不到最后一刻也不放弃,所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文中的兔子自恃跑得快而骄傲自大,因此失败。
故答案为:
(1)中道而眠 努力不息;
(2)更喜欢乌龟。乌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踏踏实实,不到最后一刻也不放弃,所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文中的兔子自恃跑得快而骄傲自大,因此失败。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7.(1)写 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2)tiǎ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③②。
(1)考查了字词理解。《夜书所见》是叶绍翁的诗,题目意思是: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书:写。
(2)考查多音字、诗歌词句理解。知有儿童挑促织: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挑:[tiā]①担。②选择。③挑剔。④扁担和它两端挂着的东西。⑤用于成挑的东西。[tiǎ]用细长的东西的一头把东西举起或弄起。②挑动。③一种刺绣方法。“挑”在文中的读音是“tiǎ”,意思是“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3)本题考查了提取信息。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可知答案。
(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江上秋风动客情”意思是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由此可知,中的“客”指的是漂泊在外的人。“动客情”的“情”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
(1)写 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2)tiǎ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③②。
8.(1)霜叶红于二月花;
(2)杜牧《清明》
(3)D;
(4)①倾斜 ②B ③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从马车上下来,一边捋着胡须,一边仰头欣赏着深秋枫林的晚景,沉醉其中,不住地感叹:“枫叶被秋霜染过,竟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1)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学生结合对古诗的理解将诗句补充完整。即:霜叶红于二月花。
(2)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杜牧所写,他的代表作还有《清明》。
(3)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意思是一阵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吹过来,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4)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语言组织能力。①“斜”的字面意思是“歪斜,不正”,但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可知,它在诗句中是指山间小路倾斜的样子。②“生”的意思是产生,生出,形象地表现出了白云升腾的样子。③读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话,我脑中浮现的画面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从马车上下来,一边捋着胡须,一边仰头欣赏着深秋枫林的晚景,沉醉其中,不住地感叹:“枫叶被秋霜染过,竟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故答案为:
(1)霜叶红于二月花;
(2)杜牧《清明》
(3)D;
(4)①倾斜 ②B ③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从马车上下来,一边捋着胡须,一边仰头欣赏着深秋枫林的晚景,沉醉其中,不住地感叹:“枫叶被秋霜染过,竟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7 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理解,古文阅读,阅读文言短文,完成练习,课内阅读,古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阅读《论语》片段,回答问题,阅读文言文短文,完成练习,阅读,阅读与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诗词鉴赏-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