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检测物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检测物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 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B.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5℃
C. 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320dmD. 人跑步时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60s
【答案】A
【解析】【分析】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解答】
A、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A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37℃之间,变化幅度很小。故B不符合实际;
C、普通教室的高度在3.2m=32d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平静状态下,人1min呼吸20次左右,平均一次的时间在3s左右;跑步时的呼吸频率快一些,呼吸一次的时间更短。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2.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商鞅规定: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迈出为“步”.按此规定,一名普通中学生正常行走时,1“步”的距离最接近( )
A. 1 mmB. 1 cmC. 1 mD. 1 km
【答案】C
【解析】解:由题知,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则1步=2跬,一名普通中学生正常行走时,单脚迈出一次的距离大约0.5m,所以1“步”的距离最接近1m。
故选:C。
已知举足两次为“步”,根据中学生平时走路时两脚之间的距离估测1“步”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长度的估测,关键是明确“跬”和“步”的含义,此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方法。图记录了甲、乙两球分别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过程中,每隔0.1秒所处的位置。该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球所用时间相同B. 甲球的平均速度比乙球小
C. 甲球的速度越来越大D. 甲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C
【解析】A.图中表示的是小球每隔0.1秒所处的位置,甲球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0.3s,乙球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0.5s,所以甲、乙两球所用时间不同,故A错误;
B.甲、乙两球分别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过程中运动的距离相同,甲球所用的时间小于乙球,由v=st可知,甲球的平均速度比乙球大,故 B错误;
CD.由甲球的“频闪摄影”照片可知,相同时间内,甲球的运动距离越来越大,由v=st可知,甲球的速度也越来越大,做加速直线运动,故 D错误,C正确。
故选C。
4.将音叉发出的甲、乙声音信号输入到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内,波形如图,则( )
A. 甲的音调高于乙的音调B. 甲的频率低于乙的频率
C. 甲的响度大于乙的响度D. 发甲、乙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
【答案】A
【解析】对比两图可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不同的,甲的频率高于乙的频率,所以甲的音调高于乙的音调,故A正确,BD错误;
乙图中的振幅相对较大,甲图中的振幅较小,所以乙的响度大,甲的响度小,二者响度是不同的,故C错误。
故选:A。
振幅影响响度,频率(振动快慢)影响音调;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对比两幅图进行解答。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对其影响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5.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
A. 冰雪遇暖消融
B. 冬天江河结冰
C. 春天白雾弥漫
D. 阳光下露珠变小
【答案】D
【解析】A.冰雪遇暖消融,是固态的冰雪熔化为液态的水,故A不符合题意;
B.冬天江河结冰,是液态的水凝固为固态,故B不符合题意;
C.春天白雾弥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阳光下露珠变小,是液态的露珠汽化为水蒸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小演员们双手举着“和平鸽”,随着脚步的移动,脚下一朵朵晶莹洁白的雪花如影随形,这一创意来自于冰面倒影。从物理学来看,关于“如影随形”和“冰面倒影”的中“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 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 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C
【解析】解:冰面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如影随形中影是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故选:C。
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就是光的反射。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而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及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
7.图甲所示是一套十二兽首纪念币,质量约340g,为了验证其材质,小明用轻薄小袋包裹这套兽币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测得溢出的水的质量是33g,水的密度是1.0。图乙所示是一些物质的密度的阶梯示意图(单位为:×103kg/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套十二兽首纪念币的质量约为33g
B. 一枚兽首纪念币的体积约为3.3cm3
C. 这套十二兽首纪念币的密度约为0.86×103kg/m3
D. 制作这套十二兽首纪念币的金属可能为银
【答案】D
【解析】解:A、由题知,这套十二兽首纪念币的质量约为340g,故A错误。
B、由ρ=mV可得,这套兽币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水的体积:V溢出=m溢水ρ水=33g1g/cm3=33cm3,
则一枚兽首纪念币的体积约为:V币=V排=V溢出12=33cm312=2.75cm3,故B错误。
C、这套兽币的体积:V币总=V排=33cm3,
则纪念币的密度:ρ币=m币总V币总=340g33cm3≈10.30g/cm3=10.3×103kg/m3。
对照乙图可知,制作这套十二兽首纪念币的金属可能为银,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根据题干内容判断;
(2)已知这套兽币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水的密度,可求溢出水的体积,这套纪念币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据此可求一枚兽首纪念币的体积;
(3)知道纪念币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mV求出纪念币的密度,然后与乙图中的物质密度比较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灵活应用,是一道中档题,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知道纪念币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是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8.如图所示,“入班即静”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当同学们交流时,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
【答案】声源
空气
【解析】[1]“入班即静”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从声源处着手处理,故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当同学们交流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同学之间靠的空气这种介质,故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9.在超市的冰柜里出售的海鲜周围都要铺上一层碎冰,这是因为冰块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______(填“吸”或“放”)热,从而起到保鲜的作用。
【答案】熔化 吸
【解析】解:
超市里出售的海鲜周围要铺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块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故答案为:熔化;吸。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判断物态变化时,要明确一种现象现在和原来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比对。
10.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可以直接变成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这是由于碳粉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该过程需要______(选填“吸”或“放”)热,这样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答案】升华 吸
【解析】解: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也就是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故答案为:升华;吸。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质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11.为了探究树荫下光斑的成因,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cm)的卡片甲对太阳光,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观察距卡片50cm且与甲平行放置的光屏上光斑的变化情况。光斑未变成圆形前,其亮度 ;变成圆形后,其大小 (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不变;不变。
【解析】解:图中卡片乙向左移动前,孔的形状是菱形的,孔比较大,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后面光斑的形状是菱形的,随着卡片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变化变成三角形,虽然通过的光线变少,但同时光斑的面积也变小了,从而光强度不变,所以亮度不变;
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孔成的像(小孔成像),光斑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相同,是圆形的,其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不变。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孔较大时,在地面上形成的是孔的像,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孔成的像(小孔成像),光斑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相同,是圆形的。当阳光斜射时,其形成的光斑会变成椭圆形。
此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特点,对成像的原理、特点、变化等要理解并熟知,属于基础知识。
12.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______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______、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
【答案】色散 绿
【解析】解:
“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人工虹”,这是喷出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也就是光的色散;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色光,这三种色光就是光的三原色,它们分别是红光、绿光、蓝光。
(1)彩虹的成因是由于光的色散。
(2)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色散和光的三原色的掌握情况,本章节知识点需要牢固记忆。
13.二维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反”或“折”)射;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反;凸透;实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现象,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二维码会反射光线,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解答】
看见二维码是因为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反射,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手机的镜头为凸透镜,二维码反射的光经过摄像头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4.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控制外来人员出入小区,遂宁很多小区装备了人脸识别系统(如图所示)。其中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0.4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照片,则摄像机镜头的焦距应小于______(m),该镜头与______眼镜属同一类透镜。
【答案】0.2;远视
【解析】解: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已知物距u=0.4m,因为u>2f,所以它的焦距f”或“; 靠近。
【解析】解:(1)由图知,光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0cm。
(2)在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此时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幻灯机、投影仪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放大镜是根据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制成的。
(3)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凸透镜A成放大的实像,说明此时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凸透镜B成缩小的实像,说明物距大于2倍焦距。因此凸透镜B的焦距小于凸透镜A的焦距。因为成的像减小,说明像距减小,光屏应靠近透镜。
故答案为:(1)10.00;(2)幻灯机;(3)>; 靠近。
(1)根据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进行判断。光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知道幻灯机、投影仪都是根据当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3)首先根据成缩小的实像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根据物距的大小关系判断焦距之间的大小关系。掌握像距与成像大小的关系,像增大,像距也会增大。
此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0.小军利用天平、水和烧杯来测量一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调节天平的__________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位置如图1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___g。
(3)如图2所示。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53 g;
b.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
c.取出小石块,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水面到达标记处,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84 g;
d.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__cm3。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__g/cm3。
(5)实验中量筒被摔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食用油的密度。某组同学添加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将另一个烧杯装满食用油,用天平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根据测得的物理量写出该食用油的密度的表达式:ρ油=__________(用m0、m1、m2和ρ水表示)。
【答案】(1)平衡螺母
(2)62
(3)d.31
(4)2
(5)③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m2 ④m2−m0m1−m0×ρ水
【解析】解:(1)托盘天平使用时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标尺上的分度值是0.2 g,游码左侧与2 g刻度线对齐,因此小石块的质量是50g+10g+2 g=62 g。
(3)通过石块排开水的体积得知石块的体积,由题意知,V=V排=m排ρ水=184g−153g1g/cm3=31cm3。
(4)小石块的密度ρ=mV=62g31cm3=2g/cm3。
(5)烧杯装满水后水的质量:m水=m1−m0;将另一个烧杯装满食用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m2;则烧杯装满食用油后食用油的质量:m油=m2−m0,根据两杯液体的等体积性可知,V水=V油,即m1−m0ρ水=m2−m0ρ油,
因此食用油的密度:ρ油=m2−m0m1−m0×ρ水。
【分析】
(1)托盘天平是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使用前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在左侧的零刻度处,用平衡螺母调节天平平衡。
(2)使用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天平在读数时应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
(3)掌握替代法测体积的方法,石块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4)计算出排开水的体积,根据ρ=mV计算石块的密度;
(5)烧杯装满水后水的质量等于m1−m0,利用密度公式求烧杯的容积(水的体积);相同烧杯装满食用油的体积等于烧杯的容积;求出烧杯装满食用油后食用油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食用油的密度。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21.根据视力检测标准,受测人需要与视力检测表相隔一定的距离,因受场地限制,为节约空间,医生用如图所示的方法为小红检测视力。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2.5m。则:
(1)小红距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是多少?
(2)如果小红站起来朝平面镜的方向走了一段距离,她现在与视力表的像的距离是3m,则小红走了多少m?
【答案】解:(1)如图所示,大括号所指示部分为所求距离:
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5m,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2.5m,即视力表与它的像的距离为2.5m+2.5m=5m,
又由于小红在视力表前0.4m,所以小红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0.4m=4.6m,即小红离视力表的像距离为4.6m;
(2)由图可知,视力表距离平面镜2.5m,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同可知,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2.5m;她现在与视力表的像的距离是3m,则小红距离平面镜为3m−2.5m=0.5m;
小红移动的距离为:s=2.5−0.4m−0.5m=1.6m。
答:(1)小红距离视力表的像有4.6米。
(2)小红走了1.6m。
【解析】(1)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2)根据小红与视力表的像的距离求出小红移动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难度不大。
22.一空瓶质量是200克,装满水后称出瓶和水的总质量是700克,将瓶中水倒出,先在空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称出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是1090克,然后将瓶内装满水,称出瓶、水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是1490克,求
(1)空瓶的容积是多少?
(2)金属颗粒的体积是多少?
(3)瓶内金属颗粒的密度是多少?可能是什么金属?
【答案】解:
(1)空瓶所装水的质量为:
m水=700g−200g=500g,
由ρ=mV可得,空瓶容积:
V=V水=m水ρ水=500g1g/cm3=500cm3;
(2)瓶中装了金属粒后再装满水,水的体积为:
V水′=m水′ρ水=1490g−1090g1g/cm3=400cm3,
金属粒的体积:
V金=V−V水′=500cm3−400cm3=100cm3;
(3)金属粒的质量:
m金=m总−m瓶=1090g−200g=890g,
金属粒的密度为:
ρ=m金V金=890g100cm3=8.9g/cm3。
由密度可知,可能是铜金属。
答:(1)瓶子的容积为500cm3;
(2)金属颗粒的体积为100cm3;
(3)瓶内金属的密度为8.9g/cm3,可能是铜。
【解析】(1)知道空瓶的质量、瓶和水的总质量,求出装满水后水的质量,根据公式V=mρ求出水的体积,也就是瓶子的容积;
(2)瓶子装有金属粒后再装满水,求出此时瓶内水的质量、水的体积,金属粒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减去此时水的体积;
(3)已知瓶子和金属粒的总质量和空瓶子的质量,可求金属粒的质量,求出了金属粒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ρ=mV求金属粒的密度,从而判断是什么金属。
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变形的应用,知道空瓶子的容积等于空瓶子装满水后水的体积是本题的突破口。
23.小强想观察水结冰后体积的变化,于是在一个如图所示的圆柱形杯子中装一定量的水,已知杯子的容积为200mL。把装有水的杯子竖直放进冰箱,当水全部结冰时,发现冰的上表面刚好与杯口平行。已知ρ冰=0.9g/cm3,ρ水=1g/cm3。求:
(1)结冰前杯中水的质量;
(2)结冰前后,冰比水上涨的体积。
【答案】解:(1)V冰=V杯=200mL=200cm3,
由ρ=mV得冰的质量m冰=ρ冰V冰=0.9g/cm3×200cm3=180g;
水结成冰质量不变,m水=m冰=180g;
(2)由ρ=mV得水的体积为:
V水=m水ρ水=180g1g/cm3=180cm3,
增加的体积为:
V涨=V冰−V水=200cm3−180cm3=20cm3。
答:(1)结冰前杯中水的质量为180g;
(2)结冰前后,冰比水上涨的体积为20cm3。
【解析】(1)知道冰的体积和密度,根据密度公式可求出冰的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2)知道水的密度和质量,根据密度公式可求出水的体积,用冰的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上涨的体积。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计算时注意:水结冰,质量不变、体积变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检测物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检测物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城区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试卷包括“试题卷”两部分,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汽车的后视镜是______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