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西省太原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西省太原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第1页
    山西省太原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第2页
    山西省太原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西省太原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AI(人工智能)写作启发了有关人类创作本质的新问题。作为媒介,机器确是“人的延伸”,促使人类转移旧功能,建立新的主体性。在AI人机协同写作中,人与AI各有优长,也各有限度,据此可以建立两种协同写作方式:“导航性写作”和“探索性写作”。
    所谓导航性写作,就是人类指挥,AI“码字”。人类将数据库写作的职能让渡给AI,并通过与AI生成的文本互动,引导叙事方向。这是因为AI在“写作”时存在局限。比如网络类型文,AI需要事先学习特定类型的材料,才能掌握其叙事模式,否则就会“答非所问”;即使对网文类型有所了解,AI也不一定能像人类一样“融会贯通”,在不同类型的网文中灵活转换。此外,AI的计算能力有限,超出一定生成长度后,AI就会开始“忘记”最初的设定。由于生成文本时带有概率性因素,AI也容易篡改写作细节。因此,在AI承担原先最耗时的基础写作工作后,人类就要负责“导航”,包括记忆和取舍写作细节、思考不同的叙事可能性等。针对AI生成内容较为平庸的问题,人类也可以构想新的互动方式,以更好地协同AI改善叙事质量。
    另一方面,与AI互动时,人类不可避免地受限于个人的知识视野。在完全的导航性写作中,人并不容易觉察自身的认识限度。如果人类只在一片相对确定的空间里推断叙事的走向与写法,自然就很难看清可能性空间的边界,也无法充分利用AI为人类“延伸”出广阔视野。因此,探索性写作是对导航性写作之局限的修正,旨在找到并突破“导航系统”的潜在限制。探索性写作没有特定的步骤,只是一种写作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中,人类并不是在主持推进一份叙事文本,而是试图将写作“还原”为“对话”,通过对话探索导航系统的限度,比如接触陌生的知识模式,在不同文化环境下讨论某个情节,了解不同设定在
    不同情境中的意义等。在探索性写作中,人类的写作主体性可能得到更新。另外,人类也将AI放在了平等对话的位置,祛除了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
    因此,对于写作、我们不妨也持开放态度,将AI时代的文本视作“可玩的文本”。文本是可“玩”的,过去是作者自己同自己“玩”,只是其交流过程在作品完成后隐去了;近来,文本越来越能通过互联网供许多人“玩”、网络文学中的“大神之作”,其实是整个互动写作进程中的一场“游戏直播”;现在AI也加入了“玩”的行列,通过互动写作,人类和计算机开始能共同探索新创意。人机共“创”,或许是人与AI共处的最佳方式,也是人应对媒介挑战的关键一步。
    (摘编自雷宁邵燕君《人机协同,如何重塑人的写作主体性》)
    材料二:
    人工智能写作似乎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网络文学往往是模式化甚至是套路化的,人工智能显然擅长这种套路化写作。在此意义上,网络文学作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写作的升级。不过,人工智能写作也许会导致网络文学走向终结——破坏网络文化精神,让盛极一时的网络文学变成昙花一现的文学现象。
    网络文学是活态文学,是互动的文学、现场的文学,这是它跟那种静观的、客体化的书面文学的本质区别。网络文学是在互联网的次生口语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当然带有一定的书面属性,不过更重要的是它类似口头文化的活态属性。人工智能写作体现的显然不是这种文学原理,在骨子里,它遵循的仍是书面文学观。借助海量数据、强大的算法与算力,人工智能写作试图囊括与加工它能涉及的所有文本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在此基础上生成一个作品。这是一种结构主义式的诉求,与网络文学这种活态文化有一些区别。
    首先,网络文学的生产是立足于交往的,也就是说,相对传统的书面文学来说,存在生产先于交往与交往先于生产的区别。对书面文学来说,或对人工智能写作来说,它是生产先于交往,即先把作品生产出来,然后人们以作品为中心展开交往。然而网络文学却是交往先于生产,它是在交往互动中生产出来的。网络文学以连载形式展开,在讨论中不断延伸:未完成的作品类似于一个话题,网友们围绕这个话题交往互动,这些互动实践本身也成了文艺内容。网络文学创作者以话题为契机,源源不断地生产作品。这也导致网络文学总是动态化的,书面文学与人工智能写作指向一个静止的、难以改变的客体(作品),网络文学却是在动态中不断生成的。
    其次,网络文学是活态文化,作品的阅读是重要的,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讨论也非常重要。广泛的互动实践本身成为文艺消费的一部分,直接改变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它可以加深、删改或消除原作效果,比如原作的情节是悲剧性的,但由于网友大量的讨论吐槽,可能生成了喜剧性效果,反之也成立。当然,如果我们把人工智能文学作品放到网上,它也会引起人们一定的讨论,但其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是不同的,这跟把传统文学作品直接搬到网上阅读是一样的逻辑,这并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更重要的是,现场的互动实践不会对这部作品本身产生任何作用,也就是说,互动讨论与作品的生成无关,与作品的内在结构无关。
    最后,由于人们特别喜欢讨论互动,网络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埋梗或营造段子,不再追求宏大的情节线,而着眼于经营一个个剧情点,这就生成了网络文学内部的马赛克效果。文学的这些重要改变,显然是人工智能作品难以做到的,因为它恰好以其智能属性摆脱了这种交互实践,它强调的是机器运作而不是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写作指向的是一种“无人”的文学,而网络文学则是一种生成于交往互动中的文学。前者体现更多的是文本间性,是文本的自我生产,后者更多体现的是主体间性,是人与人的交流,两者在文学属性上相背离。在此意义上,人工智能写作背离了网络文学精神,造成了网络文学的终结。
    (摘编自张萌黎杨全《人工智能写作背离了网络文学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I“写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容易篡改写作细节、可能不会像人类一样在不同类型的网文中灵活转换等。
    B.探索性写作是一种写作视角,它是对导航性写作的局限进行修正,目的是找到并突破“导航系统”的潜在限制。
    C.网络文学往往是模式化甚至是套路化的,因此擅长套路化写作的人工智能写作会使网络文学变成昙花一现的文学现象。
    D.网络文学内部马赛克效果的生成,与网络作家进行创作时注重经营剧情点,有意识地埋梗或营造段子等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人工智能写作对人类创作产生的影响,但二者看待人工智能写作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B.材料一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指出AI人机协同写作的两种写作方式,然后对这两种写作方式展开具体的介绍。
    C.材料二第三段将网络文学与传统书面文学、人工智能写作进行对比,强调了网络文学是生产先于交往,并在讨论中不断延伸。
    D.材料二指出,人工智能作品主要是依靠机器创作出来的,网友们现场互动讨论对于其作品本身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的区别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的消费模式不同。
    B.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的文学属性不同。
    C.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的读者对象不同。
    D.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的生产模式不同。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导航性写作”和“探索性写作”中人机关系的不同之处。
    5.你所在的班级举办了以“AI介入网文写作是利还是弊”为主题的辩论会,甲方认为是“利”,乙方认为是“弊”。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选择一方加入,并写出你的理由。(不少于三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生尘
    聂增爱
    一条老街,两边全是店铺,一眼望过去,密密麻麻,连绵不断。一家中医铺坐落其间。它看上去极不起眼,淹没在众多的店铺中,就像一颗水珠淹没在大海里。
    中医铺的招牌,是一块挂在门楣上的长方形木匾,上面有三个魏体黑字——“药生尘”。大多数人是不大理会那三个字的,偶尔有人抬头无意看到了,就会忍不住抓一抓头发,心里纳闷:怎么起这样的名字?药怎么会生尘呢?药都生尘了,还能赚钱吗?
    中医铺的大门是木质的,有些老旧,是被岁月熏染的颜色。推开那扇门走进去,就能看到一溜长长的柜台。柜台是原木色,布满了像云朵一样层层叠叠的木头纹路。柜台后面是一排一人多高的药柜、四方形的小抽屉整整齐齐排列着,里面装着不同的中药:黄芪、白芍、甘草、党参、白术……柜子周围散发着中药特有的淡淡清香。
    中医铺嘛、自然要有中医。医生六十岁左右,清瘦的一张脸。眉毛浓密,像用刷子刷出来的、眉尾干脆利落地上挑。如果说跟别人有明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眼睛了。他的眼睛是清亮的,像山涧清澈的小溪。医生的医术也同样令人崇拜。据说病人坐在他面前,他只看几眼,就能知道病灶在哪里:三根手指搭在脉上一摸,就能知道病情是轻是重,是将死还是能活。即使罹患严重的病症,病人的痛苦在这里也能得以缓解。中医铺满墙的锦旗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医铺门面不大,来看病的人却很多,生的病也是五花八门:伤风感冒、胃疼胃胀、咳嗽气喘、高血压、小孩积食……三两味简简单单的药,三两个小纸包,用棕色的纸绳捆在一起,如果衣服上的口袋稍大一点,一只衣袋就能装得下。回去吃完了药,果然药到病除,不用再来第二趟。真神!
    时间长了,就分不清“药生尘”到底是店名还是医生的名字了,或者在他们心里,“药生尘”既是店名,也是医生的名字。
    那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每周都按时来。
    “医生,能不能让我快点好起来?”她每次都要提出这样的要求。
    他摇摇头:“东西冰冻得越久,化开它所需要的时间是不是就越长?你得病的时间太长了,急不得,只能慢慢调理。”
    “唉,我实在喝不下去药了。”老太太抱怨。
    “现在已经有好转了,再坚持一下就好了。”他说。
    老太太皱着眉头,点点头,很无奈的样子。
    有些病是容易治的,如伤风感冒、牙疼眼热……这样的病治起来很快,三五服药即可解决。但那些在人体内盘踞多年的病,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调理,可能三四个月才能看到效果。有的人喝了一个月的药看不到效果,心里就着急起来:怎么还不行呢?怎么这么慢?他们希望几服药就能把几十年的病治好。也有的人治了一阵子,刚刚有些起色了,却不再来了。
    有一天上午,医生坐在诊室里,等了好久,却不见有病人来,心里觉得有些奇怪。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医生透过窗子,看到男女老少一大群人正向着巷子西边跑去,人人脸上都带着无法掩饰的兴奋。因为在快速奔跑,他们的身体都用力前倾,脖子伸得老长,像一群因为发现了新食物而急切地扑过去的鹅。
    发生了什么事?医生感到奇怪,于是走出药铺,跟在人群的后面。
    原来老街上新开了一家中医馆,门脸装饰得富丽堂皇。门楣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面有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神医馆”,在日头底下发着耀眼的光。神医嘛,一定是百病皆治、出神入化的,看见牌匾的人都这么想着,心里一下子激动起来。
    “欢迎大家光临神医馆。我家神医有祖传救命神药,包治百病,不管大病小病新病旧病,一粒见效,立竿见影!欢迎大家踊跃尝试。”
    一粒药就能治全身的病?谁不想自己无病无痛地好好活着?现在有神药问世,一定不能错过机会!人群你拥我挤,像奔涌的洪水一样冲进那扇富丽堂皇的大门里。抓乱了头发,踩了脚,甚至踩掉了鞋子,他们都顾不得了,生怕腿脚慢了抢不到神药。
    他们从神医馆出来的时候,心满意足地捧着一个黄色的小盒子,里面有一粒鸽子蛋大小的黑色药丸。一粒药丸两千元,似乎有点贵。但人们一想到平时吃药时瓶瓶罐罐一大堆,这么一粒药丸就能治全身的病,也就不觉得贵了!
    在人群里,医生看到了那个总是要求快快把她治好的老太太,还有几个慢性病缠身并已经调理了一段时间的熟悉面孔。他们都因为得到了神药,脸上散发出红通通的光彩,似乎那药还没入口就已经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
    一粒药就能治全身的病?这种天方夜谭竟然有这么多人相信?医生站在那里,忽然感到一股冷风穿透了他的身体,让他忍不住哆嗦起来。他转身往回走,想回到他的“药生尘”,可他觉得两条腿不听使唤了,仿佛跋涉在冰天雪地里一样。
    秋天是什么时候来的?谁也没有注意到。忽然之间,路边树上的叶子就开始大片大片地往下落了。小巧的槐树叶,巴掌一样的法国梧桐叶,还有金黄色的扇子一样的银杏树叶,在路上铺了厚厚的一层。行人踩着那些叶子向前走,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仿佛地下传来的窃窃私语。
    住在巷子里的人,有一天忽然发现“药生尘”已经好久没有开门了。那两扇被岁月熏染过的古旧木门挂上了一把黄铜大锁,锁面上也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想必里面那些中药,也都落满灰尘了吧?门楣上那块写着“药生尘”的牌匾还在。行人再抬头看向那三个字,只会摇摇头,长叹一口气:“药生尘,药生尘,药是真的生尘了!”
    他们叹完气,就迈开步子匆匆离开了。至于医生去了哪里,他们毫不在意,生活里还有那么多的事情都在等着他们去忙呢……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每次来看病的时候,都希望医生能让她快点好起来,是因为她实在不愿意一直喝药。
    B.在“药生尘”的医生看来,有的病只需要几服药就能痊愈,有的病在人体内盘踞多年,则需要慢慢调养。
    C.看到老街上的人纷纷往巷子西边跑去,中医铺的医生感到非常好奇,于是他也跟着人流前去一探究竟。
    D.看到病人吃了“神医馆”的药丸而有所好转,中医铺的医生对自己的医术产生了怀疑,最终他关掉了店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介绍中医铺的医生时巧妙地运用特写镜头,聚焦于其眉毛和眼睛,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医生的形象。
    B.小说中对中医铺的大门、柜台及药柜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了环境氛围。
    C.小说写人们在“神医馆”买药时“抓乱了头发,踩了脚,甚至踩掉了鞋子”等行为,既可笑又可悲,具有讽刺意味。
    D.小说的倒数第三段从中医铺医生的视角,对秋天的景象做了细致的描绘,烘托了主人公无限悲凉的心境。
    8.小说以“药生尘”为题,为何要花费笔墨描写“神医馆”?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有画蛇添足之感,应当删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③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数:数术,即方法、途径。②禽犊:禽和犊,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这里指取悦于人。③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君子知A夫不全不足B以为美也C故诵数D以贯之E思索F以通之G除其害者H以持养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停止,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中的“舍”意思相同。
    B.美,认为……美,与“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美”用法相同。
    C.游学于齐,即“于齐游学”,与“句读之不知”(《师说》)的句式不同。
    D.属,连接,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的“属”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学习究竟应该从何处入手,又到何处结束的问题,荀子从学习的方法和意义这两个角度给出了答案。
    B.荀子认为,请教贤师、尊崇礼仪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君子只要能够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C.在荀子看来,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界,就能够无视权力、利益,不因群众劝说改变立场,不动摇心中的信念。
    D.荀子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君主不遵循正道而被巫祝迷惑,于是他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来推究儒家、墨家、道家的成功和失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2)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14.荀子的文章善于通过对比来说理,请从材料一和《劝学》中各举一例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母别子(节选)
    白居易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新人比作“掌上莲花”,突出丈夫对新人的喜爱。
    B.“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两句紧承上句,通过真切的细节,描写了“两儿”幼小而离不开母亲的情形。
    C.“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两句照应了诗题,交代了“母别子”的原因是新人新婚宴尔。
    D.结尾两句看似是妇人在赞颂将军重新建立功业,新娶的妇人更是胜过自己,实际上是她的愤激之语。
    16.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的遭遇均是女主人公的自述,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骨气与生俱来,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人格。在中国古诗词中,体现出骨气的诗句比比皆是,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内心壮志难酬的感叹。
    (3)韩愈《师说》中指出,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这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解释原因。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衣防风又防寒,是很多人的出门首选。我们会发现,风衣后面有一块“多余”的布料。这块布料有什么用呢?对普通人而言,这块布料似乎只是为了让衣服看起来更有层次感;不过,在设计者眼中,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19世纪末,英国的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许多人进入工厂工作,他们需要一件合适的衣服通勤,而传统外套笨重又不实用。于是,风衣这一服装品类①_________。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风衣在战场上迎来高光时刻。凭借保暖、防雨、抗风等性能,风衣成为英国士兵②_________的“战壕装”。
    额外的风衣背后布料,最初是为了满足士兵行军作战需求的目的而设计的。士兵们既要面对东风,还时常在雨中作战,而这片布料恰好起到了分化雨水的作用。同时,在长时间行军中,汗水容易在士兵背后积聚,使衣物粘在士兵的皮肤上。在行军过程中,这块布料会在士兵活动时不断摆动,使其背部空气流通,从而避免汗水积聚。更重要的是,这块布料(甲)。早期风衣设计更多考虑士兵在野外作战。他们不仅要应对恶劣天气,还要面对飞溅的泥水、沙尘甚至一些战斗中的飞溅物,而这块布料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士兵的背部提供更多防护。
    虽然现代风衣不再是“战袍”,(乙),只不过它主要出于美学设计,是风衣设计的点睛之笔,也是功能性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请结合文章第三段,概括风衣背后的布料的作用,要求包含三个能构成递进关系的分句,不超过45个字。
    22.下列选项中的“活动”,与文中加粗的“活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教室里面坐久了,我们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
    B.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向学生推广环保理念。
    C.为了能让小明出国深造,父母四处活动。
    D.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经常有游击队活动。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启超曾说:“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意思是说学习时,没有专心致志的精神就不能取得成就,不广泛涉猎就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同时做到精专和博学。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精专”和“博学”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2.答案: D
    解析:
    3.答案: C
    解析:
    4.答案: ①“导航性写作”中AI只是帮助人类写作的工具,人类主导作品的叙事方向。
    ②“探索性写作”中AI与人类平等对话,都是写作的主体。
    解析:
    5.答案: 示例一:甲方。
    ①网文创作者可以利用AI完成最耗时的基础写作工作,将重点放在改善叙事质量上。
    ②AI可以帮助网文创作者拓宽视野,充实网文内容。
    ③网文创作者可以通过与AI互动写作,探索网文写作新创意。
    示例二:乙方。
    ①AI在“写作”时存在局限性,人类如果过度依赖AI进行创作,会拉低网文质量。
    ②AI介入网文写作会破坏网络文化精神,不利于网文的未来发展。
    ③AI写作是机器运作,不能与读者进行互动讨论,无法生成网络文学内部的马赛克效果。
    解析:
    6.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看到病人吃了“神医馆”的药丸而有所好转,中医铺的医生对自己的医术产生了怀疑”错误。文中说的是“他们都因为得到了神药,脸上散发出红通通的光彩,似乎那药还没入口就已经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而不是“病人吃了“神医馆”的药丸而有所好转”,且中医铺的医生也没有“对自己的医术产生了怀疑”,中医铺的关闭与医生看到人们追求“一颗神药可以包治百病”的场面后心生悲凉有关。
    故选D。
    7.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的倒数第三段从中医铺医生的视角”错误。小说倒数第三段是从小说叙述者的角度描写环境,而不是“中医铺医生的视角”。
    故选D。
    8.答案: 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正是因为“神医馆”的出现,才使得中医铺医生心生悲凉,最终关闭了店铺。
    ②“神医馆”将一颗药丸定价两千元,并宣称能包治百病,与中医铺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采用不同的疗法形成对比,赞扬了中医铺医生强烈的责任心,也批判了一些人的唯利是图、利欲熏心。
    ③人们听信“神医馆”的宣传,争先恐后购买“神药”,表现他们因渴望快速痊愈而盲信盲从,表达对他们无知愚昧的悲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①“神医馆”的出现是小说情节的转折点,“人群你拥我挤,像奔涌的洪水一样冲进那扇富丽堂皇的大门里”“从神医馆出来的时候,心满意足地捧着一个黄色的小盒子”,“神医馆”的出现导致了“药生尘”的病人流失,医生受到打击,心生悲凉,最终关门,使得故事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冲突,使整个情节更加丰富和曲折,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②“神医馆”将一颗药丸定价两千元,并宣称“包治百病,不管大病小病新病旧病,一粒见效,立竿见影”,“神医馆”的虚假宣传和唯利是图,衬托出“药生尘”医生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和诚实稳重。他不夸大疗效,认真为病人调理身体,即使面对病人的误解和流失也坚守自己的原则,在对比中其形象更加高大。同时也批判了像“神医馆”这样的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人。
    ③“神医馆”宣称一粒药包治百病,这种虚假宣传迎合了人们渴望快速治愈疾病的心理,而人们“抓乱了头发,踩了脚,甚至踩掉了鞋子”,争先恐后购买“神药”,表现他们因渴望快速痊愈而盲目听信,表达作者对一般民众无知愚昧的悲哀与批判。
    9.答案: 示例一:不能删去。
    ①结尾交代了中医铺医生不知去向,是对中医铺关门后情节的补充,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完整。
    ②过去中医铺里的医生医术高超,人们纷纷去看病,如今中医铺关闭后医生不知所踪,暗示了传统中医的艰难处境。
    ③人们对中医铺医生去向毫不在意,体现了人情的淡漠。
    示例二:应当删去
    ①小说题目为“药生尘”,前文交代了“药生尘”关门的结局,结构已经完整,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应当删去。
    ②小说借中医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盲目相信所谓“神药”的批判和对中医文化衰落的感叹。结尾一段写人们对医生去向漠不关心,削弱了小说主题的表达,应当删去。
    ③删去后,小说以人们对“药生尘”关门后的感慨作结,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能够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能不能将小说的结尾删去,然后再阐明理由。
    示例一:不能删去。
    ①从情节上,结尾交代了“药生尘已经好久没有开门了”,写它最终的状态以及周围人摇头、叹气、漠不关心的反应,给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在“神医馆”出现这一事件影响下,“药生尘”的最终关门的归宿,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情节结构更加完整。
    ②从主旨上,小说前半部分写到来“药生尘”看病的人很多。虽然生的病五花八门,但是“药生尘”的医生开的药是药到病除,从而看出过去中医铺里的医生医术高超。结尾处描绘了“药生尘”中医铺关闭,门上挂着大锁、蒙着灰尘,牌匾还在却无人在意医生去向的场景,强化了一种传统、踏实的中医理念在浮躁、盲目逐利的社会风气冲击下走向落寞的悲哀。
    ③文章的结尾写到人们是忽然发现“药生尘”已经好久没有开门了,叹息完,就迈开步子离开了,至于医生去了哪里,人们毫不在意,体现了人情的淡漠。
    示例二:应当删去。
    ①从情节上,小说题目为“药生尘”,小说前半部分写到来“药生尘”看病的人很多。而自从“神医馆”出现后,人们都争着去“神医馆”,不再去“药生尘”,所以前文交代了药生尘关门的结局,结构已经完整,没必要画蛇添足,应当删去。
    ②从主旨上,前文通过“药生尘”“中医铺”与“神医馆”的对比,已经充分展现了传统与浮躁、科学与虚假等矛盾冲突,凸显了小说批判人们盲目相信所谓“神药”和感叹中医文化衰落的主题。而文章结尾交代人们“至于医生去了哪里,他们毫不在意”,突出的是人们的冷漠,与文章主旨表达不一致,结尾略显多余,不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揭示,应当删去。
    ③效果上,将文章结尾删去,文章就变成了以人们对“药生尘”关门后的感慨作结,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去揣测“药生尘”中医铺以及医生后续的命运,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会有不一样的设想,反而能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10.答案: CEG
    解析:
    11.答案: B
    解析:
    12.答案: B
    解析:
    13.答案: (1)射出的一百支箭中有一支没有命中目标,就不能称其为擅长射箭;(驾驭车马行驶)千里(只差)半步没有到达,就不能称其为擅长驾车。
    (2)齐国有人说荀卿的坏话,荀卿于是到楚国去,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学习从哪里入手?到哪里结束?我的回答是:按其方法而言,从诵读《诗经》入手,到诵读《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才停止。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学习的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停止。君子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小人学习,听在耳里,却从嘴巴出,怎么能够使他的七尺之躯完美呢!
    古人学习是为了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别人。君子学习,是使自身完善;小人学习是为了取悦于人。学习的最佳途径在于喜欢自己的老师,其次就是崇尚礼仪。如果上不能请教贤师,下不能尊崇礼法,那么尽其一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罢了。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也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的儒生罢了。射出的一百支箭中有一支没有命中目标,就不能称其为擅长射箭;(驾驭车马行驶)千里(只差)半步没有到达,就不能称其为擅长驾车。学习,本来就需要专心致志。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就不能称得上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来保养自身。使(自己的)眼睛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朵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等达到完全爱好学习的理想境界,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心里想要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样,)无论权力和利益如何诱惑,也无法倾覆他的意志,无论众人如何劝说,也无法改变他的立场,天下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动摇。这就叫作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然后才能做到坚定不移,坚定不移然后才能随机应对。
    材料二:
    荀卿,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淳于髡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田骈之辈的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最年长、资历最深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多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祭酒。齐国有人说荀卿的坏话,荀卿于是到楚国去,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昏乱亡国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遵循正道却被巫祝迷惑,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
    14.答案: ①材料一将君子学习与小人学习的目的进行对比,说明了学习应该出于内在的兴趣和自我提升的道理。
    ②《劝学》中将骐骥与驽马进行对比,说明了学习要坚持不懈的道理。
    解析:
    15.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看似是妇人在赞颂将军重新建立功业,新娶的妇人更是胜过自己”错误。“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是妇人对新人所说,意为将军再立功业后,新娶的妇人会胜过如今的新人。
    故选D。
    16.答案: 同:①都感伤自己的悲惨遭遇;②都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不满。异:①这首诗还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及对新人的讽刺;②《琵琶行并序》中还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过往生活的陶醉及对年华流逝的痛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相同点:
    ①《琵琶行并序》写到色艺双绝的琵琶女年老色衰之后,嫁给了一个商人,但是商人只看重利益,抛下琵琶女,让她独守空船。所以琵琶女自述身世来感伤自己的悲惨遭遇。《母别子(节选)》写到将军遗弃妻子,迫使母子别离,也是女子在感伤自己的悲惨遭遇。
    ②《琵琶行并序》写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女所嫁的商人只看重利益,而让自己独守空船,表达了琵琶女对丈夫的不满。《母别子(节选)》写到“掌上莲花眼中刺”,丈夫立功之后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妇,而自己就成了丈夫的眼中刺。并且“悲在君家留两儿”,自己被丈夫抛弃后,两个小孩留在丈夫家,自己和两个儿子被迫离别,所以这首诗也表达了对丈夫的不满。
    不同点:
    ①《母别子(节选)》中强调“悲在君家留两儿”,重点刻画了与孩子分离时的场景,“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不舍和对孩子未来生活的担忧,担心孩子在没有母亲的家庭中无法得到妥善的照顾。而“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充满了对喜新厌旧的丈夫和得意的新人的一种警告与讽刺。
    ②《琵琶行并序》是琵琶女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感慨。诗中“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等句,回忆了她当年在教坊中演奏琵琶、生活奢华热闹的场景,与如今的孤独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年少得意,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落寞,再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奈,她的叙述展现了自己从繁华到衰落的人生轨迹,透露出对年华流逝的痛悔。
    17.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解析:
    18.答案: ①应运而生
    ②必不可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前文提到19世纪末英国工业化程度提升,很多人进入工厂工作,他们需要合适的通勤衣服,然而传统外套存在笨重不实用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人们的实际需求,风衣这一服装品类就顺应时势地出现了。故可填“应运而生”。应运而生:顺应时机而产生。
    ②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风衣凭借保暖、防雨、抗风等性能,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英国士兵来说,它成为了非常重要、不能缺少的“战壕装”。故可填“必不可少”。必不可少:绝对需要的。
    19.答案: 风衣背后额外的布料,最初是为了满足士兵行军作战需求而设计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风衣背后”是表示属性的定语,“额外的”是形容词性的定语,二者应调换位置,修改为:风衣背后额外的布料;
    第二处,成分赘余,“满足”的宾语是“需求”,“的目的”赘余,应删除,修改为:最初是为了满足士兵行军作战需求而设计的。
    20.答案: 甲:还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乙:但这块布料依旧被保留下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文先是阐述了风衣背后那块布料能分化雨水以及促进背部空气流通避免汗水积聚的作用,接着用“更重要的是”进行递进,说明这块布料还有其他重要功能。后文提到“这块布料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士兵的背部提供更多防护”,所以此处应概括出布料具有防护作用这一关键信息,故可填写:还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乙处,前半句“虽然现代风衣不再是‘战袍’”表示后文与此形成转折,“只不过它主要出于美学设计,是风衣设计的点睛之笔,也是功能性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强调了这块布料依旧存在且有了新的美学意义。故可填写:但这块布料依旧被保留下来。
    21.答案: 风衣背后的布料不仅能分化雨水,还能避免士兵背部汗水积聚,更能为士兵的背部提供防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用规定的句式压缩语段的能力。
    根据“士兵们既要面对东风,还时常在雨中作战,而这片布料恰好起到了分化雨水的作用”可概括出,风衣背后的布料能分化雨水;根据“在行军过程中,这块布料会在士兵活动时不断摆动,使其背部空气流通,从而避免汗水积聚”可概括出,能避免士兵背部汗水积聚;根据“而这块布料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士兵的背部提供更多防护”可概括出,能为士兵的背部提供防护。
    题干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进行归纳,作答时可使用“不仅……还……”“更”等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连接以上概括出的主要内容为:风衣背后的布料不仅能分化雨水,还能避免士兵背部汗水积聚,更能为士兵的背部提供防护。
    22.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粗的“活动”意义和用法:动词,运动。
    A.动词,运动;
    B.名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
    C.动词,钻营、说情等;
    D.动词,为某种目的而行动。
    故选A。
    23.答案: 略
    解析:

    相关试卷

    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docx、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太原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