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第1页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第2页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第3页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第4页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第5页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第6页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第7页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材知识萃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知识点1:中华文明的起源
    2.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
    (1)炎黄时期:黄河流域的炎黄部落结成联盟,炎黄二帝被后世共尊为[5]__________。
    (2)尧舜禹时期:实行[6]________,即用推举的方法产生部落联盟首领。
    (3)“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1)生产方式:从采集、渔猎走向农业耕种。
    (2)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
    (3)组织方式:从农耕部落联盟走向政治实体。
    2.国家出现——夏朝的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7]____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概念阐释 世袭制 世袭制是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庭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世袭制自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开始建立,至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结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夏代的信史地位涉及对传世文献的理解以及对历史和历史叙述的认知。从传世文献来讲,除了《史记·夏本纪》的系统叙述之外,在《尚书》《左传》《国语》和《诗经》等先秦文献中都有大量关于大禹和夏代的记载。从考古实践来看,考察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墟”遗存是了解夏族活动空间的关键,也是探索夏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先秦文献记载与当代考古实践,夏朝的面貌已然清晰可辨。
    知识深化 对夏朝历史的认识
    三、商、西周及早期国家的特征
    归纳总结:分封制的意义
    归纳总结:宗法制对传统社会的重要影响
    图解历史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归纳总结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中外历史纲要(上)P2思考点变式]下表体现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B )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A.中原核心、兼容并蓄B.本土特色、多元并进C.源远流长、万姓同宗D.一体多元、区域互补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巫山人”“重庆巫山”“元谋人”“云南元谋”“金牛山人”“辽宁营口”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国旧石器时代存在着不同的遗址,各有不同的特色,多元并进,故选B项。由表格中的遗址发现地点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万姓同宗”指的是万姓同根同源,与宗法制有关,而表格统计的是中国旧石器时代存在的不同遗址,排除C项。表格中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能够体现出多元性,但“区域互补”指的是区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这一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2.[中外历史纲要(上)P3图片变式]陕西省姜寨聚落遗址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已发掘17 084平方米。出土的石、骨、角、蚌、陶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众多,出土的黄铜片是中国发现较早的铜器残片。下列选项中,对姜寨聚落遗址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已经进入青铜时代鼎盛时期B.基本具备了初始国家的形态C.呈现出原始人群的典型特征D.出土的陶器可能用于储藏粟
    【解析】根据材料“出土的石、骨、角、蚌、陶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众多,出土的黄铜片是中国发现较早的铜器残片”及所学可知,姜寨聚落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当时该区域已经在种植农作物粟,其出土的陶器可能用于储藏粟,D项正确。商周时期我国进入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姜寨聚落遗址具备初始国家的形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发展状况,不是原始人群,排除C项。
    3.[中外历史纲要(上)P4图片变式]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下图为牛河梁遗址中的积石冢,考古工作者发现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其中中心大墓、大墓的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阶级分化明显B.部落联盟出现C.早期国家产生D.建筑工艺高超
    4.[中外历史纲要(上)P5史料阅读变式]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出现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些传说( )
    A.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B.可与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相印证C.阐述了当时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D.源于对原始时期历史文献的解读
    【解析】传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材料中人们建筑房屋,过上了定居生活,已经懂得用火,从事渔猎和采集,并开始进行原始农业生产,这是对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描述,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故C项排除。原始时期没有历史文献,故D项排除。
    5.[中外历史纲要(上)P5学习聚焦变式]甲骨文的发现使殷商历史得以证实。它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他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周边部族的一些礼节。这说明商代( )
    A.宗法观念已有所发展B.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C.王位世袭制开始出现D.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
    6.[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P6]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 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 )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解析】根据材料“成了鲁国的新住民”“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可知,被分封的诸侯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统治,与周天子的联系削弱,这说明西周封国带有地缘组织的性质,B项正确。A项时间不符,列国纷争的局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项概念混淆,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宗法制。D项误读材料,与周天子的联系削弱不等于王室权威遭到挑战。解题技巧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基本制度,也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内容。解题时,如果涉及“授民”“封赐”“授疆土”或一些地名时,可与分封制进行联系;如果涉及“家谱”“族谱”“祭祀”“嫡长子”等表述时,可与宗法制进行联系。
    7.[中外历史纲要(上)P6图片变式]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新都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写有“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治理、安定)民’”。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这里的“中国”是指当时( )
    A.汉文化影响范围B.诸侯的封地C.统治的地域中心D.行政的中枢
    【解析】何尊上面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新都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提到了周灭商,因此“中国”指的是商周时期统治的地域中心,C项正确。西周时期汉文化尚未完全形成,A项描述不符合史实。诸侯封地分列各处,显然与“中国”不符,排除B项。行政中枢属于机构,与题干中“中国”不符, 排除D项。
    8.[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P7]《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饶不得独乐,墝埆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主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一换主易居”得益于 ( )
    A.土地买卖自由B.铁犁牛耕出现C.土地国有制度D.重农抑商政策
    &1&
    西周时期不准土地买卖与转让,排除A项。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排除D项。
    9.[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P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帝时期是中国从原始时代到上古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尚未形成国家,也不是部落联盟,而是“部落联合体”或“酋邦”,并产生了一个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它代表整个部落联合体的利益和秩序,其首领被称为帝或后。部族对部族的统治是血缘对血缘的统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对地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之内,因而这种统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缘成分。相传,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禁止民间的通灵者随意与天神沟通,改为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的沟通。——摘编自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 材料二 夏王朝在信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这个“德”包括君臣的品德和安民思想在内,含有氏族社会的传统。……夏王朝与尧、舜时代一样,有浓厚的敬天思想,包括敬神和敬祖在内。这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只是更具政治色彩,把政权与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自己执行的统治权力,是实施上天和神灵的意志。——摘编自黄崇岳《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帝时期作为过渡阶段的特征。
    【答案】 特征:国家尚未形成;部族地位不平等;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解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王朝统治的特点,指出其成因。
    【答案】 特点: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具有原始氏族社会的传统;政权与天命相结合。成因: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发展的延续性;社会形态与政治制度的变革。
    【解析】特点:据材料二“夏王朝在信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可以得出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据材料二“含有氏族社会的传统”可以得出具有原始氏族社会的传统;据材料二“把政权与天命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出政权与天命相结合。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发展的延续性等方面回答。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2]______”,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影响
    (1)灾难: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2)进步:战争迫使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
    (3)统一: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重大发展。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典型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
    归纳总结 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1)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推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归纳总结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封建地主与农民这两个新兴阶级孕育成长起来,他们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各国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和政治,增强竞争力,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胜出,纷纷在国内推行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归纳总结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核心:“[7]____”,意为关爱他人。
    (3)政治主张:主张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8]__________”;主张恢复周礼,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4)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5)文化贡献: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1)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2)哲学思想①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②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3)政治主张:主张顺其自然,[9]__________。
    老子和孔子都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老子和孔子面对这样的现状,从不同的角度,对礼乐制度进行反思:
    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礼崩乐坏的本质是“失道”,认为“礼”不过是社会生活的底线,不足以维持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礼”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克己复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老子和孔子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承认现实中“礼崩乐坏”的局面,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14]__________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归纳总结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迎合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需求。
    (2)各学派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思想活跃,具有自由和创新精神。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对比分析 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3)文化发展——百家争鸣的文化胜景:由于官学向私学的转换,加之定于一尊的政权形式尚未出现,人们的思想处于活跃状态,在总结三代文化的基础之上,各家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命题和思想主张,思想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4)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形成:西周以来比较固定的民族分布格局、族群关系被打破,各民族的交融步伐加快,诸夏内部文化的交流、汇合,加之诸夏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一个融合了诸族的华夏族逐渐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P9前言变式]《春秋左传》载,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夜,郑伯使祭足(人名)劳(慰问)王,且问左右”。这表明( )
    A.民族内迁规模的扩大B.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C.诸侯国注重边疆开发D.诸侯兼并战争的频繁
    第一步,时空定位。由“春秋”“桓公五年”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是东周。第二步,古文释义。桓公五年“秋季,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军大败。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夜间,郑庄公派遣祭足去慰问周桓王和他的左右随从”。第三步,分析选项。通过古文释义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次历史事件中,周王战败,忍气吞声,这表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C项正确。“不可调和”说法绝对,排除A项;东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周天子权威受到挑战,排除D项。
    2.[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P10]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至战国时期已被华夏族吸收、融合。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与华夏族交融。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知识拓展华夏认同的影响(1)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3)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4)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认同感。
    3.[中外历史纲要(上)P11图片变式]下图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流行的货币式样。这可以反映当时( )
    A.政治格局的发展状况B.区域之间商品交换活跃C.秦国经济的优势明显D.诸侯争相开展变法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形状不一,这可以反映该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流行不同的货币,并未涉及区域间的商品交换,排除B项。材料只呈现了货币的式样,不能得出秦国经济优势明显,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当时诸侯国的改革变法,排除D项。
    4.[中外历史纲要(上)P14问题探究变式]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李悝实施“平籴法”;商鞅主张“农战”,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2&
    “官(管)山海”“平籴法”未涉及重农抑商,故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奴隶制改革,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抑制工商业发展”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
    5.[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P1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富国强兵,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6.[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P13]下表列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
    A.构建官僚政治B.重建政治秩序C.加强中央集权D.变革选官制度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主张德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各派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重建政治秩序,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的构建是在秦朝确立后,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墨家涉及了官员选拔,排除D项。易错提醒“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意为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7.[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P13]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 )
    A.重建等级秩序B.强调道德标准C.维护统治行为D.规范个人修养
    【解析】“天道无为”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表达了老子顺应自然、不妄为的大智慧,“君子之道”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两种主张都反映了对个人修养的规范,故选D项;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要求恢复西周礼乐制度、重建等级秩序,但道家抱持“天道无为”的思想,并不强调重建等级秩序,排除A项;道家思想强调自然、社会规律的重要性,强调人要顺应自然,并未提出人的道德标准,排除B项;两者所说的“道”都是对个人修养的关注,并非维护统治行为,排除C项。
    8.[中外历史纲要(上)P14学习拓展变式]《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据此可知,《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植根于礼制传统B.蕴含着人文精神C.体现了平等意识D.彰显出士人风骨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人迟暮”“香草美人”可知,《诗经》和“楚辞”都注重表现人的精神和意蕴,蕴含着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是植根于礼制传统,排除A项。材料与平等意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士人风骨的内容,排除D项。
    9.[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上)P6—7,P9—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后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之后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
    【答案】 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
    【解析】可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分析。第一步,审设问。根据材料一(答案来源),概述西周祭祀制度(设问主体)的内容(求答项)第二步,提取材料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学科术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答案】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萌芽;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逐一说明。

    相关课件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课件专题02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之春秋战国(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课件专题02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之春秋战国(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社会转型时期,生产力,礼崩乐坏,民族融合,农业之变,狭义的“百家争鸣”,知识拓展·《六经》,苛政猛于虎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法家·由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阶段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课件 --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

    这是一份阶段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课件 --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共1页。

    第一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一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构建,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真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