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1页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2页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李斯特氏菌的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体内的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菌的一种InIC 蛋白可通过阻碍人类细胞中的 Tuba 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菌进行增殖的方式是无丝分裂
    B. Tuba 蛋白基因缺陷的人更容易患脑膜炎
    C. 该菌进入宿主细胞时消耗的 ATP 由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产生
    D. Tuba 蛋白和InIC 蛋白的合成均需要人体细胞提供场所、原料以及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不含染色质,增殖的方式是二分裂,含有唯一的细胞器为核糖体,可以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
    【详解】A、李斯特氏菌属于原核生物,增殖的方式是二分裂,A错误;
    B、Tuba 蛋白基因缺陷的人,细胞膜更容易变形,有利于细菌的转移,更容易患脑膜炎,B正确;
    C、该菌进入宿主细胞时消耗的 ATP 由自身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产生,C错误;
    D、InIC 蛋白是由细菌的核糖体合成的,场所在细菌体内,D错误。
    故选B。
    2. 维生素 D3,又名胆钙化醇,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活化维生素 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指导羟化酶合成的基因突变,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一定受到影响
    B. 维生素 D3 进入细胞时,不需要转运蛋白,但需要与特定的膜蛋白结合
    C. 维生素D3缺乏可导致小肠吸收钙减少,进而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显著降低
    D. 肾功能障碍时,通过食物补充维生素 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目信息可知,维生素D3既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又可以在阳光化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来,而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其活化,从而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
    【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或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蛋白质不一定发生改变,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不一定变化,故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不一定受到影响,A错误;
    B、维生素 D3属于脂质, 进入细胞时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B错误;
    C、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
    D、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D3的活化受阻,只有活化的维生素D3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
    故选D。
    3. 乳酸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为病人补充碱制剂或者胰岛素,以降低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及提高血液的pH,以下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丙酮酸分解为乳酸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发生在内环境中
    B. 给患者补充胰岛素的主要目的是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为乳酸代谢提供大量的能量
    C碱制剂可选用 NaHCO3、 Na2HPO4
    D. 通过胰岛素的作用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调节血糖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1)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丙酮酸分解为乳酸属于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A错误;
    B、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补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达到降血糖的目的,B错误;
    C、NaHCO3、 Na2HPO4均属于碱制剂,可以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故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为病人补充碱制剂可选用NaHCO3、 Na2HPO4,C正确;
    D、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调节血糖平衡,D错误。
    故选C。
    4.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构建出具有一条染色体的活酵母细胞。他们利用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 切割端粒附近的基因组序列,进而利用修复 DNA 切口的酶让两条染色体融合在一起。同时,还移除了两条染色体中的一个着丝粒。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造酵母菌只有一条染色体,无法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其遗传信息的表达遵循中心法则
    B. 仅保留一个着丝粒可以避免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发生断裂,保证染色体的稳定性
    C. 染色体的切割和拼接过程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及染色体结构变异
    D. CRISPR-Cas9 可以准确的识别目标序列并进行切割和修复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他们利用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切割端粒附近的基因组序列,进而利用修复DNA 切口的酶让两条染色体融合在一起,说明该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详解】A、人造酵母菌只有一条染色体,也能进行正常的有性生殖,但效率比野生型酵母低,其DNA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的表达遵循中心法则,A错误;
    B、仅保留一个着丝粒可以避免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发生断裂,保证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稳定性,B正确;
    C、染色体的切割和拼接过程,发生了2条染色体的拼接导致数量上减少了,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CRISPR-Cas9只能识别目标序列并进行切割,进行修复的是其他的酶,D错误。
    故选B。
    5. 温度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图中线a表示反应物分子具有的能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b表示温度与酶空间结构稳定性的关系。将这两个作用叠加在一起,使得酶促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呈曲线c。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t1与t2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相同,此时酶的活性相同,酶的空间结构稳定性也相同
    B. 未达到最适温度之前,底物分子的能量越多,酶促反应速率就越快
    C. t1~t2条件下酶活性相对较高,适合保存酶制剂
    D. 酶促反应速率大小与酶空间结构有关,与反应物分子能量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不会导致酶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t1与t2在不同的温度下,根据曲线b可知,t2温度下,酶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低于t1对应的温度,A错误;
    B、由曲线c可知,未达到最适温度之前,底物分子的能量越多,酶促反应速率就越快,B正确;
    C、由曲线b可知,温度越低酶的空间结构越稳定,因此保存酶制剂一般选择低温条件, C错误;
    D、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底物分子的能量越多,活化能就越小,酶促反应速率就越快,酶的空间结构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因此酶促反应的速率是底物分子的能量和酶的空间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6. 研究指出,细胞内钙离子能刺激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钙摄入量低及血钙浓度低引起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细胞内钙离子积聚,体脂增加,钙摄入量高则可反馈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预防肥胖发生。下图为细胞内钙离子参与的脂肪合成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Ca2+调节了机体的生命活动,这体现了无机盐进行信息传递的功能
    B. Ca2+在线粒体基质中调控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进而影响脂肪的合成
    C. Ca2+从内质网腔运输至线粒体发挥作用,穿过了磷脂分子层
    D. 通过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受体的作用,可以达到预防肥胖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状旁腺激素引起血钙含量升高,高血钙又抑制了甲状旁腺的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是受血钙浓度变化的影响,其分泌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由图可知,Ca2+与线粒体内膜上的相关蛋白质结合进入线粒体基质,调节相关酶的活性,调控丙酮酸转变为柠檬酸,运出线粒体,参入脂肪合成,体现了无机盐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无机盐信息传递功能,A错误;
    B、结合图示,Ca2+在线粒体基质中参与丙酮酸转化成柠檬酸等代谢过程,该过程是呼吸作用的第二阶段,B正确;
    C、Ca2+进入线粒体基质需要穿过线粒体外膜和线粒体内膜,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故需要穿过2层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
    D、由题意可知,钙摄入量低及血钙浓度低引起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内钙离子积聚,体脂增加;钙摄入量高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受体的作用,可反馈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预防肥胖发生,D正确。
    故选A。
    7.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到,正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突然停止光照后,短时间内会释放出大量的CO2这一现象被称为“CO2的猝发”,由此也得出光照条件下产生(CO2的途径不只有细胞呼吸作用。下图为光饱和点下某植物叶片遮光前CO2吸收速率和遮光后(CO2释放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中(CO2吸收或释放速率是指单位面积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CO2的量,单位:(uml·m-2·S-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降低光照强度,短时期内 C3的含量下降
    B. 降低光照强度,则图形A的面积变小,而 B 的面积保持不变
    C. 该植物在光饱和点下细胞呼吸释放CO2速率为5uml·m-2·S-1
    D. 该植物在光饱和点下固定 CO2的速率为10uml·m-2·S-1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遮光一段时间后二氧化碳释放速率达到稳定,由于遮光后植物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所以B值就应代表该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速率,B+C是代表在遮光短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速率最大值,因此C代表遮光后短时间内除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外其他途径释放二氧化碳速率。
    【详解】A、降低光照强度,光反应产物ATP和NADPH减少,C3的还原减弱,短时间内CO2固定速率不变,C3的含量会上升,A错误;
    B、降低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降低图形A面积会变小,B代表的是呼吸作用,其面积保持不变,B正确;
    C、据图可知,该植物在光饱和点下细胞呼吸释放CO2速率为3uml·m-2·S-1,C错误;
    D、计算该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固定CO2的速率时,应该加上释放CO2速率,所以该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固定CO2的速率为7+3=10μml·m-2·S-1,但若遮光(完全黑暗)后,再立即给予光照,由于“CO2的猝发”,CO2的释放速率为5,则该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固定CO2的速率为7+5=12μml·m-2·S-1,D错误。
    故选B。
    8.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未分化细胞中也会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成人脑神经细胞衰老前后,增殖速率发生改变
    C. 若染色质蛋白异常,在细胞核内发生自噬性降解
    D. 癌变细胞中存在突变的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分化导致的稳定性差异一般是不可逆转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胚胎干细胞为未分化细胞,但是也会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细胞衰老,会引起代谢速率变慢。但是如果一个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增殖,但是还没有细胞衰老,那它的增殖速率在衰老前后就不会发生变化,成人脑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增殖,因此衰老前后,增殖速率未发生改变,B错误;
    C、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内,由DNA和蛋白质构成,若染色质蛋白异常,在细胞核内发生自噬性降解,C正确;
    D、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因此癌变细胞中存在突变的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D正确。
    故选B。
    9. 玉米品系甲具有抗虫、高产等多种优良性状,但甜度不高,其它品系甜度高但产量低,为提高品系甲的甜度,育种工作者选取乙、丙两纯合品系分别与甲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1,已知相关基因通过如图2 所示途径对甜度这一性状进行控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表1
    A. 不甜植株的基因型有1种
    B. 若控制甜与不甜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乙×丙组的 F2 植株只有一种表型(不考虑变异)
    C. 选择乙×丙组的 F2不甜植株进行自交, F3中甜:不甜比例约1:1
    D. 若选择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改造甲品系,盲目性较大,需要对大量材料进行处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
    【详解】A、根据乙和丙杂交得到子一代,自交得到的子二代中不甜占3/16=3/4×1/4,说明甜与不甜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结合图2中①可知,a和B均可使不甜物质转化为甜物质,根据②可知,B可抑制A基因表达,A可使甜物质转化为不甜物质,因此A-B-表现为甜,aa--也表现为甜,则A-bb表现为不甜,故不甜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共两种,A错误;
    B、甲为不甜(A-bb) ,乙为甜,二者杂交后代表现不甜(A-bb),且子二代不甜(A-bb)占3/4,说明子一代是Aabb,则亲本甲为AAbb,乙为aabb,同理根据甲(AAbb)和丙杂交后代都是甜,子二代不甜(A-bb)占1/4,说明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丙为AABB,若控制甜与不甜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乙(aabb)×丙(AABB)组的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产生配子为AB∶ab=1∶1,F2植株基因型为AABB∶AaBb∶aabb=1∶2∶1,均表现甜,即子二代只有一种表型(不考虑变异),B正确;
    C、乙(aabb)×丙(AABB)组的子二代中不甜的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bb、2/3Aabb,让其分别自交,后代不甜的所占比例为1/3+2/3×3/4=5/6,则甜的所占比例为1/6,故F3中甜∶不甜比例约1∶5,C错误;
    D、基因工程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因此若选择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改造甲品系,目的性强,但要求技术较高,D错误。
    故选B。
    10. 缺乏某蛋白的小鼠会表现为侏儒鼠。小鼠体内的H基因能控制该蛋白的合成,h基因则不能。H基因的表达受a序列(一段DNA序列)的调控,如图所示。a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传给子代后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甲基化需要甲基化酶的参与),传给子代后不能正常表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Hh的侏儒鼠,H基因只能来自母本
    B. 降低发育中的侏儒鼠甲基化酶的活性,侏儒症状均能一定程度上缓解
    C. 两只侏儒鼠交配,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
    D. 两只正常鼠交配,子代小鼠不一定是正常鼠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基因序列不发生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其中DNA的甲基化是常见的表观遗传。由图可知基因H上游的a序列没有甲基化,则其可正常表达,一般a序列被甲基化则其无法表达。
    【详解】A、题干信息:a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故基因型为Hh的侏儒鼠,H基因一定来自母本,A正确;
    B、题干信息可知,侏儒鼠的基因型可以是Hh或hh;降低甲基化酶的活性,导致a序列甲基化程度降低,对H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使得发育中的小鼠侏儒症状(基因型为Hh)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但基因型为hh的症状无法缓解,B错误;
    C、若侏儒雌鼠(hh)与侏儒雄鼠(Hh,其中H基因来自母方)杂交,雄鼠的精子正常,后代中基因型为Hh的雌鼠生长发育均正常,故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C正确;
    D、若正常雌鼠(Hh)与正常雄鼠(Hh)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Hh的雌鼠中的H基因若来自母方,则表现为侏儒鼠,hh的表型也为侏儒鼠,可见两只正常鼠交配,子代小鼠不一定是正常鼠,D正确。
    故选B。
    11. 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一个21 三体综合征男孩儿,对该患儿及其父母的21号染色体上的H基因(有H1~H4 四种复等位基因)进行 PCR 扩增,经凝胶电泳后,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患儿致病的原因(不考虑基因突变),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
    B. 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 号染色体分离异常
    C. 若考虑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 21 号染色体分离异常,则生出的患儿应含有两个H1 或两个 H4
    D. 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可能含有两条H基因不同的2染色体,也可能无21号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电泳图可知患儿从父亲继承了H4基因,从母亲继承了H2、H3基因。母亲为杂合子,说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H2、H3所在21号染色体未正常分离。
    【详解】AB、据图分析,患儿的H2、H3基因来自母亲,如果发生交叉互换(互换/交换),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H2、H3所在的染色体可进入同一个卵细胞;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互换/交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H2、H3所在的染色体进入到同一个细胞所致,AB正确;
    C、据图可知,父亲的基因型是H1H4,若考虑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 21 号染色体分离异常,仅考虑本染色体,则精子中的基因型是H1H4、OO,则生出的患儿应含有H1H4或均不含,C错误;
    D、母亲的基因型是H2H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则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可能含有两条H基因不同的2染色体,也可能无21号染色体,D正确。
    故选C。
    12. 某山地存在两种鸭跖草,品种A生长于悬崖底部,品种B生长于悬崖顶部,两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型。在山地的某些坡度缓和的区域则存在大量A和B的杂交种C(如图1),图2为品种A在某时间段内H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A 和 B适应性特征的出现,是地理隔离导致的
    B. 图2中 RT 段 H 的基因频率保持稳定,说明该品种已经进化至遗传平衡,在此之后不会发生进化
    C. 杂交种C繁殖形成种群,说明鸭跖草A、 B两个种群之间无生殖隔离,是同一个物种
    D. 通过对A、B、C三品种进行 DNA水平上测序,寻找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A错误;
    B、由图2可知,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若出现生存环境的改变,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B错误;
    C、杂交种C繁殖形成种群,说明C是可育的,鸭跖草A、B之间能进行传粉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无生殖隔离,是同一个物种,C正确;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错误。
    故选C。
    13. 哺乳动物某些蛋白质如: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与氧气结合成为氧合蛋白,氧合蛋白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会改变构型成为还原蛋白,还原蛋白与氧气亲和力急剧降低,迅速与氧分离从而为机体组织细胞提供氧气。研究不同氧分压时三种人体蛋白氧饱和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其中A 为胎儿血红蛋白,B为肌红蛋白,C为成人血红蛋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还原型向氧合血红蛋白转变
    B. 在肾脏毛细血管处,由氧合血红蛋白向还原血红蛋白转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较正常情况高
    C. 由图可知,肌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最强,最不易与氧分离,推测肌红蛋白的作用是在组织中储存氧气,在组织极缺氧气(如剧烈运动)时快速释放出来
    D. 胎儿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高于成人,便于胎儿尽可能多的从母体获得氧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氧合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高,还原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低;“蛋白氧饱和度与氧亲和力呈正相关”,意思就是蛋白饱和度越高,蛋白-氧亲和力越高,反之,蛋白氧饱和度越低,氧亲和力也越低。题图可知,在不同氧分压时,B肌红蛋白的蛋白氧饱和度均高于A胎儿血红蛋白和成人血红蛋白;在相同氧分压下,胎儿血红蛋白的蛋白氧饱和度又高于成人血红蛋白的蛋白氧饱和度;随着氧分压的升高,胎儿和成人血红蛋白的蛋白氧饱和度均增加。
    【详解】A、肺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氧气进入体内,CO2排出体外;即在肺部毛细血管处,氧气浓度高,根据题意,蛋白质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与氧气结合成为氧合蛋白,故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还原型向氧合血红蛋白转变,A正确;
    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浆要为肾脏细胞提供氧气,由氧合血红蛋白向还原血红蛋白转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较正常情况低,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不同氧分压下,肌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最强,且相同氧分压下,肌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均高于胎儿血红蛋白和成人血红蛋白;可见肌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最强,最不易与氧分离,由此可以推测肌红蛋白的作用是在组织中储存氧气,在组织极缺氧气(如剧烈运动)时快速释放出来,C正确;
    D、题干信息可知,氧合蛋白与氧气亲和力高,还原蛋白与氧气亲和力低;分析题图可知,相同氧分压下,胎儿血红蛋白的蛋白氧饱和度高于成人血红蛋白,即胎儿血红蛋白的蛋白-氧亲和力高于成人;由此可以推知,胎儿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高于成人,便于胎儿尽可能多的从母体获得氧气,D正确。
    故选B。
    14. 小熊猫的濒危等级由“易危”改为了“濒危”。为探究其数量锐减的原因,科研工作者做了许多研究,如测定了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的变化(图 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冷环境中,当兴奋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后,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B. 由图分析可知:炎热环境中,小熊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减少,以减少产热
    C. 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处于 37℃~38℃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皮肤温度却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
    D.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通过下丘脑-垂体-腺体轴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寒冷环境中,皮肤中的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体温调节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A错误;
    B、据图可知,炎热环境中,代谢速率高于0-10℃时,而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机体代谢水平,故熊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不会减少,B错误;
    C、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 小熊猫的体温处于 37℃~38℃之间, 保持相对稳定,皮肤温度却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该过程中既有下丘脑等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等参与的体液调节,故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C正确;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过程,但肾上腺素的分泌不属于分级调节,D错误。
    故选C。
    15. 尼古丁是一种高度成瘾的物质,自然存在于烟草中。它是烟草烟雾中的活性成分,长时间吸入会导致身体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担加重等风险,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图推测,尼古丁引起 POMC神经元兴奋的过程与吸入尼古丁量有关,吸入越多,Na⁺进入细胞越多,兴奋性越高
    B. 吸入的尼古丁促使人体产生饱腹感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 戒烟后,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体重也随之上升
    D. 尼古丁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定向运输至特定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饱腹感神经元,可使机体的食欲降低。同时尼古丁可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详解】A、题图分析,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POMC神经元膜电位发生改变,当膜电位达到一定的阈值,POMC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即产生兴奋,可见尼古丁引起 POMC神经元兴奋的过程与吸入尼古丁量有关,但并不是吸入越多,Na+进入细胞越多,兴奋性越高,因为神经元膜外Na+浓度始终高于膜内,Na+不可能无限制进入细胞,A错误;
    B、吸入的尼古丁促使人体产生饱腹感的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戒烟后,尼古丁摄入减少,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调节作用降低,会使机体增加有机物的摄入;同时,缺少了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细胞产热不增加,消耗不增加,故体重会增加,C正确;
    D、烟雾中的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然后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在靶细胞处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为研究耐盐植物的抗盐机理,研究人员选择盐芥与拟南芥为材料,研究盐胁迫对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将两种植物置于不同浓度 NaCl 培养液中培养(其余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分别测得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程度)及叶片叶绿素 a/叶绿素 b 比值(该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类囊体膜的稳定性,比值高则稳定性强,反之也成立),结果如下表:
    (1)叶绿素的作用是____,其含量多少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过程。若要研究上述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CO2的固定机制时,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
    (2)分析表格可知,对高盐环境耐受性较高的植物是盐芥,请写出得出此结论的理由:____;请分析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下降对拟南芥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的影响____,通过测量发现,当 NaCl浓度大于 100 mml/L 时,拟南芥光合速率会进一步下降,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
    (3)结合所学知识,选出植物适应高盐环境的生理特性有____。
    A. 细胞膜上离子转运蛋白增加
    B. 能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无机盐离子至液泡中
    C. 细胞质内合成可溶性有机小分子
    D. 细胞内产生一类具有调节渗透作用的蛋白
    【答案】16. ①.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②. 光反应 ③.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17. ①. 随着 NaCl 浓度的不断增大,盐芥气孔导度下降幅度小于拟南芥,叶绿素a/叶绿素 b 比值下降幅度也小于拟南芥 ②. 叶绿素 a/叶绿素 b 比值下降,说明类囊体膜的稳定性下降,分布其上的色素含量也随之减少,造成光能吸收受阻及光能转换能力下降,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反应 ③. 气孔导度下降会影响植物对 CO2的吸收,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3的生成18. ABC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生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
    【小问1详解】
    叶绿素是光合色素的一种,其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其含量多少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若要研究上述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CO2的固定机制时,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小问2详解】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随着 NaCl 浓度的不断增大,盐芥气孔导度下降幅度小于拟南芥,叶绿素a/叶绿素 b 比值下降幅度也小于拟南芥,故据此推断,对高盐环境耐受性较高的植物是盐芥;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叶绿素 a/叶绿素 b 比值下降,说明类囊体膜的稳定性下降,分布其上的色素含量也随之减少,造成光能吸收受阻及光能转换能力下降,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反应;二氧化碳是暗反应的原料,气孔导度下降会影响植物对 CO2 的吸收,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3 的生成,当 NaCl浓度大于 100 mml/L 时,气孔导度进一步降低,拟南芥光合速率会进一步下降。
    【小问3详解】
    A、细胞膜上离子转运蛋白可以协助离子运输,故细胞膜上离子转运蛋白增加有利于适应高盐环境,A正确;
    B、能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无机盐离子至液泡中会导致液泡的渗透压增大,利于吸水,能够适应高盐环境,B正确;
    C、细胞质内合成可溶性有机小分子会导致液泡的渗透压增大,利于吸水,能够适应高盐环境,C正确;
    D、细胞内产生一类具有调节渗透作用的蛋白可以调节细胞的渗透压,利于适应高盐环境,D正确。
    故选ABCD。
    17. 图甲为基因型为 AaBb 的某哺乳动物几个细胞分裂图像(部分染色体),其中②③④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细胞;图乙是利用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 DNA 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测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周期中DNA 含量不同的细胞数,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甲图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____;细胞③的名称是____,该细胞继续分裂,得到的子细胞基因型最可能为____。
    (2)已知图乙为加入某种药物前后的测量结果(⑤为用药前),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____,乙图的 b组细胞中染色体与 DNA 的比值为____。若用低温处理材料后(不使用药物处理),一段时间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 DNA 相对含量可能是____。
    【答案】(1) ①. ①②④ ②. 次级卵母细胞 ③. aB和ab
    (2) ①. 阻断DNA复制 ②. 1∶1或1∶2 ③. 80或160
    【解析】
    【分析】细胞①具有同源染色体,且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②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③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未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④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该哺乳动物为二倍体动物,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细胞②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为雌性,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根据染色体组成可知,③大的染色体为白色,说明其为次级卵母细胞。个体基因型为AaBb,由图可知,④为极体,基因型为AABb,则③基因型为aaBb,继续分裂,子细胞基因型最可能为aB和ab。
    小问2详解】
    对比⑤⑥可知,加入该药物后,DNA相对含量为60-90(说明进行了复制)的细胞明显减少,说明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阻断DNA复制,b组细胞中染色体正在进行复制,染色体与 DNA 的比值1:1(未完成复制)或1:2(完成复制),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细胞DNA含量是正常细胞的2倍,低温处理材料后,部分细胞染色体数加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应该为80(染色体未加倍)或160(染色体加倍)。
    18.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防治糖尿病日,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有近一半的人血糖存在异常,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寻找治疗方案,势在必行。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降低血糖浓度,请将神经调节途径补充完整:____→____→____→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浓度降低。进食较长时间后,人体内血糖浓度会略低于正常水平,主要原因是____。
    (2)胰岛素的降糖机理如下图1所示,当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____的融合,从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大多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高于常人,但血糖浓度却居高不下,原因是:____。
    (3)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推测其具有降血糖的功能。现利用胰岛素抵抗模型鼠(其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但功效降低)开展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进一步推测FGF1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还需要在24小时后测量____数据来验证该说法的正确性。
    【答案】(1) ①. 血糖浓度升高 ②. 刺激下丘脑相关区域 ③. 刺激胰岛 B 细胞 ④. 细胞氧化分解葡萄糖
    (2) ①. 含 GLUT4 的囊泡和细胞膜 ②. 这部分病人胰岛素受体受损,或敏感度下降,出现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功效下降,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居高不下,持续的高血糖又进一步刺激胰岛素分泌,形成恶性循环
    (3) ①. 使用 FGF1 可使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血糖浓度降低,且 FGF1 发挥降血糖作用时必须依赖胰岛素 ②. 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胰岛素含量
    【解析】
    【分析】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小问1详解】
    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降低血糖浓度,过程为:血糖感受器感受血糖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通过血糖调节中枢的综合分析和判断,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使血糖降低,因此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过程为:血糖浓度升高→刺激下丘脑相关区域→刺激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浓度降低。进食较长时间后,人体内血糖浓度会略低于正常水平,主要是由于细胞氧化分解消耗了葡萄糖。
    【小问2详解】
    通过图示可知,当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从而使细胞膜上的GLUT4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大多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高于常人,但血糖浓度却居高不下,可能是因为这部分病人胰岛素受体受损,或敏感度下降,出现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功效下降,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居高不下,持续的高血糖又进一步刺激胰岛素分泌,形成恶性循环。
    【小问3详解】
    图2结果显示24h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的使用能使血糖水平降低,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抑制剂的联合使用,却未能使血糖水平下降,因此可说明使用FGF1可使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血糖浓度降低,且FGF1发挥降血糖作用时必须依赖胰岛素。若进一步推测FGF1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还需要在24小时后测量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胰岛素含量数据来验证该说法的正确性。
    19. 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是维持细胞功能的重要过程,为研究酵母细胞中分泌蛋白的分泌机制,科研人员以芽殖酵母作为研究材料,用化学诱变剂处理,筛选出酵母蛋白分泌变异株I,以酵母细胞的某分泌蛋白 P 酶活性为检测指标(分泌到胞外的 P 酶活性可反映 P酶的量),进行相关研究。
    (1)将等量的野生型芽殖酵母与变异株Ⅰ分别置于相同培养液中,两组胞外P 酶活性检测结果如图所示。已知Ⅰ是种高温敏感型突变株,据图可知,曲线____是变异株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判断的依据是____。37℃培养1h后电镜观察发现,变异株Ⅰ 中高尔基体周围聚集了大量囊泡,推测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温环境致使____。由 37℃转回 24℃并加入蛋白合成抑制剂后,曲线 a 与 b 的 P 酶活性呈现不同的走势,对 b 曲线的合理解释是____。
    (2)经检测变异株Ⅰ对高温敏感是因为A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如表所示是野生型和变异株Ⅰ中 A 基因突变前后的碱基对序列。
    注:部分密码子:(色氨酸:UGG;苏氨酸:ACC,ACU,ACA,ACG;终止密码子:UGA,UAA,UAG)
    推测A基因在表达过程中以____(选择①或②)为模板进行转录,阐述做出此推测的理由____。
    (3)有一高温敏感型的变异株Ⅱ,通过测序发现 A 基因序列并未改变,但其甲基化程度一直很高。推测此变异株的形成与 A 基因甲基化水平改变有关。欲为此推测提供证据,合理的方案包括____,并检测A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及植株表型。
    A. 将能表达的去甲基化酶基因导入变异株Ⅱ
    B. 敲除野生型中去甲基化酶基因
    C. 将甲基化酶基因导入变异株Ⅱ
    D. 将能表达的甲基化酶基因导入野生型
    【答案】(1) ①. b ②. 转入 37 摄氏度后,b 曲线胞外 P 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 a 曲线的趋势与 24℃一致,表明 b 是高温敏感型突变株 ③. 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异常或高尔基体释放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异常 ④. 突变型在 37℃时积累在分泌泡中的 P 酶,温度恢复之后又分泌到了细胞
    (2) ①. ② ②. 若以①链为模板,则突变前后转录出来的密码子为同义密码,翻译出来均为苏氨酸,对表达产物没有影响(3)A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24℃时sec1和野生型胞外P酶活性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强,转入37℃后,sec1胞外P酶从18U.mg-1上升至20U.mg-1,再下降至10U.mg-1。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转入 37 摄氏度后,b 曲线胞外 P 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 a 曲线 的趋势与 24℃一致,表明 b 是高温敏感型突变株;酵母细胞中合成的分泌蛋白一般通过胞吐过程释放到细胞外,该过程需要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而图中变异株Ⅰ 中高尔基体周围聚集了大量囊泡,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异常或高尔基体释放的囊泡与细胞 膜融合异常;突变型在 37℃时积累在分泌泡中的 P 酶,温度恢复之后又分泌到了细胞外。
    【小问2详解】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若以①链为模板,则突变前后转录出来的密码子为同义密码,翻译出来均为苏氨酸,对表达产物没有影响,故据此推测,A基因在表达过程中以②为模板进行转录。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验证此变异株的形成与 A 基因甲基化水平改变有关,可将能表达的去甲基化酶基因导入变异株Ⅱ,看其性状是否改变;也可敲除野生型中去甲基化酶基因,看其是否耐高温;或者将能表达的甲基化酶基因导入野生型,对比两者的前后变化。而将甲基化酶基因导入变异株Ⅱ无法通过前后不同的变化进行比较。
    故选ABD。
    20. 玉米(2n= 20,染色体编号1-10)果穗上的每一个籽粒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已知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甲品系玉米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为探究籽粒干瘪性状的遗传机制,第一步就是寻找到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玉米的几号染色体上。
    (1)科研人员构建了纯合籽粒正常玉米的一整套单体体系,分别编号1-10的单体品系(例如:1品系为1号染色体缺失1条,2-10 号染色体数目正常)
    实验方案:甲品系分别与1-10号单体品系杂交,统计果穗上籽粒玉米的类型预测实验结果:若____,则该基因不在该单体品系对应的染色体上;若____,则该基因在该单体品系对应的染色体上。
    (2)通过杂交实验,确定了该对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其上 A/a基因为疑似基因,为证实“A基因突变为a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科研人员克隆了 A基因片段,将A基因导入到甲品系中,获得了多株转入单个A基因的转基因玉米(转入的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详),并利用转基因玉米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方案:多株转基因玉米植株自交,单株收获玉米籽粒,单独统计每株玉米果穗上籽粒类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若每株玉米果穗上异常籽粒都大约占到1/4,说明A基因突变不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若____,说明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
    (3)现已确认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a基因是A 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使A基因功能丧失,该实例反映了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____。此外,另对控制籽粒甜与非甜的 M/m基因也已经找到,用基因型为 mm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 P与基因型为MM 的甲品系杂交得F1,F1自交得 F2。用 M、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F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F2)胚组织的 DNA 进行 PCR 扩增,扩增结果有1、2、3三种类型,如图所示。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____。
    【答案】(1) ①. 籽粒全正常 ②. 异常籽粒约占 1/4
    (2)有些植株上的籽粒均正常、有些有 1/4 异常,有些有 1/16 异常
    (3) ①.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 M 与 a 基因连锁,只有发生(交叉)互换才会产生 am 的配子,而 3 类型植株需要雌雄配子均为 am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也遵循分离定律。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干信息:“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即甲品系籽粒正常,其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籽粒正常∶干瘪=3∶1,可知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且籽粒正常是显性性状,假设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即Aa×AA,子代全是A-,均正常;若该基因在该单体品系对应的染色体上,则子代中A-∶aa=3∶1,即异常籽粒约占 1/4。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假定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原因,由于转入的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详,设植株甲的基因型是Aa,新导入的A基因是A',则可能有以下情况:①A’导入到与A的同源染色体相对位置,该植物基因型是A'A,自交后子代都正常;②A’导入到与A同一条染色体上,子代中有1/4异常;③A’导入到与A导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基因型是A'OAO,子代中OOOO占1/16。故若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则有些植株上的籽粒均正常、有些有 1/4 异常,有些有 1/16 异常。
    【小问3详解】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
    甲×乙
    不甜
    1/4甜、3/4不甜
    甲×丙

    3/4 甜,1/4不甜
    乙×丙

    13/16 甜、3/16不甜
    处理
    盐芥
    拟南芥
    叶绿素a
    /叶绿素b比值
    气孔导度
    (mlH2O/m2·s)
    叶绿素a
    /叶绿素b比值
    气孔导度
    (mlH2O/m2·s)
    CK
    3321
    0.47
    3.421
    0.41
    NaCl(50mml/L)
    3.159
    051
    3.075
    0.32
    NaCl(100mml/L)
    3.162
    0.53
    2.805
    0.21
    NaCl(200mml/L)
    3.164
    0.49
    2.812
    0.15
    NaCl(300mml/L)
    3.161
    0.50
    2.807
    0.02
    酵母菌类型
    A基因
    A突变基因
    碱基对序列
    TGG-①
    ACC-②
    TGA-①
    ACT-②

    相关试卷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2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2含解析,共24页。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1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1含解析,共32页。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阶段在线粒体中,D正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