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 调节性T细胞, 植物的开花与光照时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 每小题3分, 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表示人体四种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丁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 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乙”
    B. 若丁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 则丙比乙中蛋白质含量高
    C. 若丁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 则需要补充放入箭头是“丙→乙”
    D. 若丁是肌肉细胞的细胞内液,饥饿情况下葡萄糖流动方向“丁→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若丁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丙是血浆,乙是淋巴液,甲是组织液,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丙”,A错误;
    B、若丁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丙是组织液,甲是淋巴液,乙是血浆,则乙比丙中蛋白质含量高,B错误;
    C、若丁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丙是组织液,甲是淋巴液,乙是血浆,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乙”,C正确;
    D、若丁是肌肉细胞的细胞内液,则丙是组织液,甲是淋巴液,乙是血浆,饥饿情况下葡萄糖流动方向
    “乙(血浆)→丙(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2. 在t1、t2、t3时刻给予神经纤维同一处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Na+、K+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
    B. t1时刻的刺激可以引起神经纤维受刺激处部分Na+通道打开
    C. 适当提高细胞外K+浓度,测得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之间
    D. 适当提高细胞外Na+浓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钠离子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详解】A、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Na+、K+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A正确;
    B、由图可知,t1时刻的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B正确;
    C、适当提高细胞外K+浓度会减少K+外流,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大,绝对值变小,即测得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之间,C正确;
    D、提高细胞外Na+浓度,会增大动作电位大小,但不会影响传导速度,D错误。
    故选D。
    3. 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实现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即使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B.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D. 过敏反应的形成与记忆细胞介导的二次免疫机制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基本功能:
    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
    【详解】A、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分子,故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A正确;
    B、人体防御病原体有三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
    C、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错误;
    D、过敏反应的形成与记忆细胞介导的二次免疫机制不同,前者是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被吸附在某些巨大细胞的表面,进而导致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时,过敏原和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刺激巨大细胞产生组胺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而二次免疫是同种抗原被记忆细胞识别后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引起的反应,D正确。
    故选C。
    4. 脑中一个形似海马的区域是参与学习、记忆的重要脑区。如图所示,存在于海马突触中的神经递质——一氧化氮(NO)能向突触前膜逆向传递信息,这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NO的含量不同会触发不同的生物学效应,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NO的含量增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当NO的含量低时,NO通过途径Ⅲ刺激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B. 长期睡眠不足导致NO的含量增加,通过途径Ⅰ抑制突触前神经元的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功能
    C. NO可通过途径Ⅱ促进突触前膜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使学习记忆力上升
    D. NO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突触后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详解】A、据图可知,当NO含量较低时,NO通过途径Ⅲ刺激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A正确;
    BC、据图可知,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NO含量增加,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当突触间隙内NO浓度较高时,NO可通过途径Ⅰ抑制突触前神经元的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功能,使神经细胞出现供能障碍,进而引起学习效率下降;此外NO还可通过途径Ⅱ促进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阻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兴奋传递,使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B正确,C错误;
    D、NO是气体分子,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NO通过突触后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正确。
    故选C。
    5. 为提高绵羊产仔率,研究人员给母羊肌肉注射促性腺激素并取得显著效果。下图是绵羊体内的相关调节机制,其中的甲、乙、丙代表器官,a、b、c代表激素,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a代表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使更多的卵原细胞减数分裂
    B.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能作用于甲的根本原因是受体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雌激素b的分泌过程中的调节方式有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体液调节
    D. 绵羊受到惊吓时下丘脑控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过程也可用上图来表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b可以作用于器官甲和器官丙,所以b表示性激素,乙为性腺,那么a为促性腺激素,甲为垂体,c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丙为下丘脑,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分析图可知,b可以作用于器官甲和器官丙,所以b表示性激素,乙为性腺,那么a为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使更多的卵原细胞减数分裂,A正确;
    B、分析图可知,b可以作用于器官甲和器官丙,所以b表示性激素,乙为性腺,那么a为促性腺激素,甲为垂体,c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作用于甲的直接原因是甲细胞表面有相应的受体蛋白,根本原因是受体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分析图可知,雌激素b的分泌过程中的调节方式有分级调节,同时雌激素c可以负反馈作用于器官甲和丙,雌激素b的分泌过程中的调节方式存在体液调节,C正确;
    D、受惊时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但肾上腺素是由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而不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腺体轴完成的,D错误。
    故选D。
    6. 下列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的作用、激素的补充方式对应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和发育
    可注射或口服
    B
    小肠黏膜
    促胰液素
    促进胰液分泌
    只能注射
    C
    睾丸
    雄激素
    促进睾丸的发育和精子的形成,维持第二性征
    只能注射
    D
    胰岛
    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可注射或口服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尤其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
    2、性激素的生理作用:雌、雄激素分别促进雌、雄个体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
    【详解】A、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不可口服,A错误;
    B、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一种碱性多肽,只能注射,B正确;
    C、雄激素本质是类固醇,既可注射也可口服,C错误;
    D、胰高血糖素只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化学本质是多肽,只能注射,D错误。
    故选B。
    7.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患病的原因也很复杂,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因素等。如图为血糖调节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人血糖浓度为3.9~6.1mml·L-1,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尿糖现象
    B. 图中G 与E、F 的区别在于,G 分泌肾上腺素只能接受神经调节
    C. 图中C 为交感神经,D 为副交感神经,二者功能往往是相反的
    D. 图中A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在调节血糖时相抗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A表示胰岛素,B表示胰高血糖素,C表示副交感神经,D表示交感神经,E表示胰岛B细胞,F表示胰岛A细胞,G表示肾上腺髓质。
    【详解】A、正常人血糖浓度为3.9~6.1mml·L-1,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一部分糖可能随尿液排出即尿糖现象,A正确;
    B、由图可知,G 分泌肾上腺素只能接受神经调节,而E、F 分泌相关激素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正
    确;
    C、当血糖浓度高时,位于下丘脑中的相关区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进一步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位于下丘脑中的相关区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控制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最终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故题图中C为副交感神经,D为交感神经,二者功能往往是相反的,C错误;
    D、血糖浓度升高,促进E分泌A,故E为胰岛B细胞,A为胰岛素,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而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都能升高血糖浓度,故图中A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在调节血糖时相抗衡,D正确。
    故选C。
    8. 调节性T细胞(Tregs)既能抑制辅助性T细胞(Th)的过度活化,还能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具有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功能。药物环孢素会导致Tregs 数量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regs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发挥了免疫自稳功能
    B. Th活化后能分泌细胞因子,不能再分裂和分化
    C.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Tregs的数量较多
    D. 注射环孢素能抑制免疫功能,防止免疫过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如人体三道防线。②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③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详解】A、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因此Tregs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发挥了免疫监视功能,A错误;
    B、接受抗原刺激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因此Th活化后,能分裂、分化,也能分泌细胞因子,B错误;
    C、Tregs具有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Tregs的数量较少,C错误;
    D、Tregs具有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注射环孢素会导致Tregs 数量增加,能抑制免疫功能,防止免疫过度,D正确。
    故选D。
    9. 植物的开花与光照时长(黑暗时长)有关。研究人员对A、B两种植物进行如下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分析,导致B植物开花的条件更为关键的是短时间的连续黑暗
    B. 满足短日照条件下,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不会影响A植物的开花
    C. 满足长日照条件下,短暂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会抑制B植物开花
    D. 3组与4组对比,可得出导致A植物开花的条件是长时间的连续黑暗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植物短日照开花,属于短日照植物;B植物长日照开花,属于长日照植物。
    【详解】A、据图分析,5、7、8组都存在短时间的连续黑暗,都表现为开花,推测导致B植物开花的条件更为关键的是短时间的连续黑暗,A正确;
    B、对比2组和3组,满足短日照条件下,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会影响A植物是否开花,B错误;
    C、对比5组和8组,满足长日照条件下,短暂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不会影响B植物是否开花,C错误;
    D、根据2组和3组对比,自变量为是否闪光打断黑暗时间,3组闪光打断黑暗时间,A植物不开花,可得出导致A植物开花的条件是长时间的连续黑暗,D错误。
    故选A。
    10. 科研人员在野外考查时,发现了a、b两株矮生突变型拟南芥幼苗。为探究a、b两株矮生突变型形成的原因,研究人员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a、b植株幼苗后,其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在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起到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B. 若将赤霉素溶液换成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则野生型植株高度高于m点
    C. 若将赤霉素溶液换成适宜浓度的乙烯溶液,则突变型b植株高度高于n点
    D. a植株可能是赤霉素受体缺失,b植株可能是赤霉素合成缺陷
    【答案】D
    【解析】
    【分析】1、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2、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3、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含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各部分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赤霉素在植物的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起到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A错误;
    B、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分裂,若将赤霉素换成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则野生型植株高度低于m点,B错误;
    C、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且b植株是赤霉素合成缺陷型,若将赤霉素换成适宜浓度的乙烯,则b植株高度一定低于n点,C错误;
    D、赤霉素处理前,a、b植株幼苗比野生型生长慢,植株较矮;赤霉素处理后,突变型a的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其对赤霉素不敏感,可能是赤霉素受体缺失型,而突变型b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表明其对赤霉素敏感,可能是赤霉素合成缺陷型,D正确。
    故选D。
    1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在农林害虫的检测、濒危动物保护、渔业生产等实践活动中,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调查农田某种杂草种群密度时, 调查前应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B. 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并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或粪便DNA检测法调查猛禽、猛兽和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密度
    D. 调查某湖泊鲤鱼种群密度时, 第二次误用网眼比第一次稍大的渔网捕捞, 估算值基本不受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取样时要求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的动物。
    【详解】A、调查农田某种杂草种群密度时,调查前,在实施计划时,确定调查对象后,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A正确;
    B、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但不能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可以得到猛禽、猛兽和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检测猛禽、猛兽和珍稀濒危动物的粪便DNA,根据DNA的特异性序列来确定种群的个体及数量,也能用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C正确;
    D、调查某湖泊鲤鱼种群密度时,因每条鱼捕获的概率相等,第二次误用网眼比第一次稍大的渔网捕捞,因捕获的鱼中,大鱼和小鱼的比例与其生存环境中的大鱼和小鱼的比例相同,因此第一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网眼比第一次稍大的渔网重捕,估算值基本不受影响,D正确。
    故选B。
    12. 图中甲、乙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B. t1→t2乙种群密度在增加
    C. t2时刻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D. t2→t4甲种群密度先下降后上升,乙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即直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
    B、乙种群t1→t2δ大于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B正确;
    C、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t2时刻甲、乙的δ相同,此时两个种群的出生率可能相同,死亡率也可能相同,那么增长率就可能相同,C正确;
    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乙种群密度一直上升,D错误。
    故选D。
    13. 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为该种群的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据图推测有些生物在种群起始数量过少时,其种群数量会不增反降,甚至灭绝
    B. 据图分析该生物种群的K值为680个,M值为30个
    C. 当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将会一直降低
    D. 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竞争程度最激烈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小于150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种群数量为150-600,种群增长量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图中当种群起始数量低于150个时,种群瞬时增长量为负值,即接下来的种群数量将会不增
    反降,推测有些生物在起始数量过低时,其种群数量会不增反降,甚至会出现种群灭绝,A正确;
    B、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600个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600个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当种群数量小于150个时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小于0,所以150个是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即M值,M值为150个,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种群数量达到600个时,种群数量开始降低,而降至600个以下,又会升高,所以当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种群数量先降低后在600个(K值)左右波动,C错误;
    D、据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为600~680个时,种内竞争会比600个(K值)时更激烈,D错误。
    故选A。
    14.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 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 进行计数, 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相同,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8个·mL-1
    B. 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
    C. 计数同一样品时, 应统计计数室中的4个中方格, 再取平均值
    D.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滤纸引流让培养液充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
    【答案】A
    【解析】
    【分析】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
    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2、图中看出,该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格,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盼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
    【详解】A、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盼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9个,等体积染色相当于稀释两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9÷16×400×200×10000=4.5×108个·mL-1,A正确;
    B、滴加培养液后等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B错误;
    C、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5个中方格(由图可知该血细胞计数板规格是25×16),再取平均值,C错误;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凹槽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D错误。
    故选A。
    15. 对于常见的生物群落, 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原生物群落中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 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
    B. 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且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C. 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种群密度更大
    D. 同为森林生物群落, 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多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 而落叶阔叶林中植物多为风媒花
    【答案】B
    【解析】
    【分析】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最常见的森林类型。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我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
    【详解】A、草原生物群落中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由于环境的影响,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A正确;
    B、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其中有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减少水分的损失,B错误;
    C、阴生植物是指在郁闭度较高的弱光下能正常生长,而在强光下生长不良者,常见种类有山酢浆草、铁杉、人参、三七和半夏等,则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种群密度更大,
    C正确;
    D、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基因库,植物多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落叶阔叶林:每年春季,乔木树种都在树叶未展开前争相开花,它们多为风媒花,D正确。
    故选B。
    16. 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研究人员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 (图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石块群落0-120天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B. 该石块群落在120天后物种数目不变,不再演替
    C. 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A和H的环境容纳量没有改变
    D. 演替都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和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据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曲线一直在下降,说明生长在裸石上的新增物种数在减少,但物种总数还是增加的,A正确;
    B、120天后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和生物数量还会发生改变,B错误;
    C、演替过程中优势种H所占的比例在上升,说明优势种H的环境容纳量上升,优势种A所占的比例在下降,说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C错误;
    D、演替并不都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和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需要考虑环境因素,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包括第17-21题, 共计52分)
    17. 进食可刺激胃腺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酸性环境(pH2~4.5)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能够促进胰液(碱性)的分泌,胰液进入小肠中发挥消化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种免疫方式具有的特点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当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据图分析,该过程受神经一体液调节和_______调节的共同调控。
    (3)食糜(从胃离开进入小肠的半固体物质)会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的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食糜促进促胰液素分泌的过程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体液调节,理由是_______。
    (4)胰液进入小肠中会中和盐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小肠中消化酶作用的pH。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推测:小肠下段_______(填“富含”或“缺乏”)“S细胞。
    【答案】(1)生来就有(或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等合理答案均可)
    (2)神经 (3) ①. 不属于 ②. 食糜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的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是食糜直接刺激细胞,不是通过体液运输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4)缺乏
    【解析】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例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
    3、据图可知: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通过体液调节运输到胃腺细胞;胃腺细胞和胃窦又连接着传出神
    经。
    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由于经过胃的消化,是酸性的)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的S细胞,使其释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
    【小问1详解】
    胃腺细胞分泌胃液,属于皮肤及其黏膜分泌物,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细菌,是保护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通过体液调节运输到胃腺细胞;胃腺细胞和胃窦又连接着传出神经。所以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
    【小问3详解】
    食糜促进促胰液素分泌的过程,食糜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的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是食糜直接刺激细胞,不是通过体液运输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所以不属于体液调节。
    【小问4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由于经过胃的消化,是酸性的)刺激小肠上段黏膜处的S细胞,使其释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而食物经过小肠上段后,食物中的酸性被中和了,进入小肠下段将没有刺激作用,所以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推测小肠下段缺乏S细胞。
    18. 人体血压的调节与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有关。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催化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机体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和血容量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肾素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激素,理由是___________。
    (2)当人体血压降低时,肾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管紧张素的生成。血管紧张素通过两个途径升高血压:一是促进醛固酮的分泌,使血钠含量__________,改变细胞外液渗透压,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___________,使血容量增加;另一方面,血管紧张素通过__________来升高血压。
    (3)某人血压过高,经检查发现垂体出现病变。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其高血压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不属于 ②. 肾素能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说明肾素是酶,而不是激素
    (2) ①. 升高 ②.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③. 促进小动脉血管收缩
    (3)垂体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过多,促进血容量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解析】
    【分析】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保钠排钾),并使肾脏重吸收水的量增加,使血容量增加。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催化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即肾素的作用是催化作用,所以肾素不是激素而是酶。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血管紧张素通过两个途径升高血压:一是促进醛固酮的分泌,醛固酮具有促进肾小管、集合管细胞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使血钠含量升高,改变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肾小管和肾小管对原尿中水进行重吸收,使血容量增加;另一方面,血管紧张素通过促使小动脉血管收缩来升高血压。
    【小问3详解】
    垂体发生病变,可能释放超量的抗利尿激素,导致血容量增加,进一步导致血压上升。
    19. 甲型流感病毒(IAV)为冬季流感的主要病原体。机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症状。下图是人体对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I~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 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Ⅲ能裂解被该病毒侵染的细胞,该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再次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时细胞Ⅲ的来源有________(填细胞名称)。
    (2)为寻找防控IAV的新思路, 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 研究了高脂肪低糖类(KD) 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科研人员用不同的饲料饲喂小鼠,7d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 感染小鼠, 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和γ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 的相对数量, 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①实验组小鼠应用_______饲料饲喂。
    ②分析图1结果显示IAV感染3天后, 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③科研人员推测,KD(高脂肪低糖类)饮食条件下, γT细胞在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依据是_______。
    (3)研究发现,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小鼠肺部粘液能捕获病毒, 抵御感染。科研人员发现,(2)中实验组小鼠肺部粘液生成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而KD饮食的A基因敲除小鼠的检测结果与(2)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 感染的机理是_______。
    【答案】(1) ①. 细胞 ②. 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
    (2) ①. 高脂肪低糖类(或KD) ②. 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 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
    (3)KD通过促进A基因的表达, 促使γT细胞数量增多, 从而诱导肺部粘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的粘液捕获病毒, 以此增强小鼠抵御IAV 感染的能力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
    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细胞Ⅲ能裂解被该病毒侵染的细胞,故细胞Ⅲ为细胞毒性T细胞,因此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当再次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时,细胞Ⅲ可以由图中细胞Ⅱ细胞毒性T细胞和细胞Ⅳ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小问2详解】
    ①实验目的是研究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因此实验组小鼠应用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③由图2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据此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小问3详解】
    (2)中实验组小鼠肺部粘液生成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而KD饮食的A基因敲除小鼠的检测结果与(2)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是A基因促使γT细胞数量增多,使小鼠肺部粘液增多,存活率增大,故可推测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机理是:KD通过促进A基因的表达,促使γT细胞数量增多,从而诱导肺部粘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的粘液捕获病毒,以此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20. 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草地退化、草畜矛盾日趋严重,限制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A组禁牧、B组传统放牧、C组在B组基础上,采取放牧前补喂饲料,研究草地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有机干物质量)组成,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分析放牧时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牲畜的主要食物是_____植物。
    (2)B组传统放牧使植物地下生物量降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
    (3)放牧可加快群落的__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过程。减少放牧量,在植被恢复过程中,_____植物可能成为群落的优势种,原因可能是______。
    【答案】(1)禾本科植物和莎草科
    (2)放牧的动物会采食植物地上部分,使制造的有机物减少,限制了根系生长
    (3) ①. 次生 ②. 菊科 ③. 牲畜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菊科植物的生长腾出空间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据题干信息和题图分析可知,放牧时,牲畜与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的是捕食关系,即牲畜以植物为食。由于牲畜的取食,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会明显减少,因为部分植物被牲畜消耗掉了。同时A组禁牧时与B、C组相比,禾本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地上生物量明显降低,豆科植物和菊科植物在传统放牧和传统放牧基础上放牧前补饲料这样的情况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其他的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知,牲畜的主要食物是禾本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
    【小问2详解】
    B组传统放牧方式下,牲畜的取食不仅减少了地上生物量,还可能对地下生物量产生负面影响。其可能原因是放牧的动物会采食植物地上部分,使制造的有机物减少,限制了根系生长和发育。
    【小问3详解】
    放牧活动会加速群落的演替过程,但这种演替通常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发生的演替。减少放牧量,但牲畜的主要食物还是禾本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这样就为菊科植物的生长腾出空间。故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菊科植物可能成为群落的优势种。
    21. 1998年, 在国际植物生长物质学会(IPGSA)第16届大会上,油菜素甾醇类、茉莉酸类和水杨酸类被加入植物激素名单。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科研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
    (1)GR24是人工合成的独角金内酯类似物,科研人员为研究GR24对拟南芥侧枝的影响, 选择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和一种突变型拟南芥植株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该突变型拟南芥体内缺少GR24作用的_______,致使GR24对拟南芥侧枝数目没有影响。
    ②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 独角金内酯的作用是_______。
    (2)为了进一步研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 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拟南芥植株进行了以下实验, 结果如下。
    ①NAA 是生长素类似物, 是由人工合成的,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对主茎(非成熟组织) 处理时, NAA应加入图1中固体培养基_______(填“A”或“B”)。
    ②利用图1装置,分别做了四组实验,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的作用为_______,单独使用NAA 对侧枝生长起着抑制作用,据此推测GR24影响侧枝生长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
    ③据图2的结果, 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 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 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主茎)运输。为验证该假设, 采用图1的切段进行实验。请在下表中的a、b中填写相
    应处理内容, 完成实验方案。
    a_______; b_______
    【答案】(1) ①. 受体 ②. 抑制植物侧枝(侧芽) 的形成
    (2) ①. A ②. 几乎不起作用(无影响或微弱抑制作用) ③. 通过促进NAA 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 ④. 一定量放射性的 NAA (IAA) ⑤. 加入一定量的GR24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据 (1) 问图分析,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据实验结果推测: 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可推知的作用是其抑制侧枝产生。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原因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
    3、据 (2) 问图分析,本实验是研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和生长素类似物NAA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图1中切段形态学上端为固体培养基A,形态学下端为固体培养基B;据图2可知,实验共设置4组,据图中曲线可知,施加NAA+GR24组的侧芽长度最小,其次是施加NAA组,施加GR24组和对照组侧芽长度最长,且单独施加GR24几乎对侧芽的生长不起作用。
    【小问1详解】
    ①GR24对该突变型拟南芥没有效果,说明GR24的信 息传递失效, 而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可见,该突变体很可能缺失识别GR24的特异性受体或该受体的结构发生改变。
    ②图中可以出,随着GR24浓度的增大,野生型拟南芥的侧枝数目平均值在逐渐降低,说明GR24具有抑制植物侧枝(侧芽)产生的作用。
    【小问2详解】
    ①对主茎(非 成熟组织)处理时,应该在主茎上端施加NAA,NAA应加入图1中固体培养基A,因为NAA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组别
    处理
    检测
    实验组
    在主茎上端施加 NAA
    在侧芽处施加a
    在固定培养基中施加b
    主茎下端放射性的含量
    对照组
    同上
    同上
    不做处理
    ②据图中曲线可知,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几乎不起作用,单独使用NAA对侧枝生长起着抑制作用,同时施加NAA和GR24组对侧枝生长的抑制效果大于单独施加NAA,GR24处理后,突变型的侧枝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说明GR24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③该实验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因此实验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同时利用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GR24;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不加入GR24。

    相关试卷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生物试卷docx、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1月)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1月)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生物试卷docx、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