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地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株洲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地理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R县被称为“中国北方服装名城”,拥有多个从事服装、箱包、毛绒玩具等商品的淘宝村。R县G村早期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拆解电梯、贩卖废旧电梯金属品的活动,2015年因一家电梯公司从村民手中高价回收了电梯二手电子板,部分村民率先抓住商机在淘宝网上售卖二手电梯配件。随后几年,村内淘宝户数量爆发式增长,现在G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孤岛型”电梯淘宝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G村成为“产业孤岛型”淘宝村的因素有( )
①偶然机会②科技创新③市场需求④独特的地理位置⑤产业基础的地理隔离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
2.G村电子商务的乡村重构作用表现为( )
A.经济重构作用明显,空间重构、社会重构作用不明显
B.经济重构作用不明显,空间重构、社会重构作用明显
C.对本村明显,对整个R县不明显
D.对本村及整个R县均很明显
读2024年11月某日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及锋线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甲、乙两地大气水平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空气顺时针辐散B.甲地空气逆时针辐合
C.乙地空气顺时针辐合D.乙地空气逆时针辐散
4.图中四地此刻( )
A.①地吹西南风,风力强劲B.②地吹东北风,风力最大
C.③地冷锋过境,风力最大D.④地台风影响,吹东南风
5.未来几天湖南将( )
A.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B.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C.艳阳高照、万里无云D.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甲河与乙河均为辫状河,但心滩演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甲河心滩演化缓慢,多产生坝尾沉积,使上部心滩的坝尾与下部心滩头部连接形成复合心滩;乙河心滩演化快且复杂,易发生冲裂,侧向迁移或形成新心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甲、乙两河的流向( )
A.甲河向南,乙河向北B.甲河向南,乙河向南
C.甲河向北,乙河向南D.甲河向北,乙河向北
7.据心滩演化特征可知( )
A.甲河低流量,多形成斜向心滩B.乙河低流量变化,多形成梭形心滩
C.甲河高流量,多形成梭形心滩D.乙河高流量变化,多形成斜向心滩
8.乙河发生心滩冲裂是因为坝顶( )
A.低于水面时,心滩硬度不均产生差异侵蚀
B.低于水面时,水下流速不均产生差异侵蚀
C.与水面相近,水流在低洼处汇聚侵蚀坝顶
D.高于水面时,水流冲击心滩中部侵蚀而成
高寒地区植物量较少,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植物量呈正相关。我国祁连山脉某山区(海拔3000~3800米区间)分布的高寒灌木草地植被因坡向、坡位有较大差异,下表为该山区阴坡和半阳坡植被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山区植物群落多样性最高的是( )
A.半阳坡中坡位B.半阳坡下坡位C.阴坡中坡位D.阴坡下坡位
10.相比阴坡下坡位,半阳坡上坡位的植物( )
A.喜光、耐旱、耐贫瘠,零星分布B.喜光、喜湿、喜肥,密集分布
C.喜阴、耐旱、耐贫瘠,零星分布D.喜阴、喜湿、喜肥,密集分布
11.半阳坡中坡位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可能是因为中坡位( )
A.光照、热量局部丰富B.养分、水分局部富集
C.地形、地质局部适宜D.降水、热量局部丰富
外流人口的相对城乡比即外流人口城乡比与常住人口城乡比的比值,等价于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外流率之比。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东北地区与中部地区人口迁移有明显差异,下图为辽宁、安徽两省2000~2020年外流人口的相对城乡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辽宁2003年外流人口的相对城乡比为1.0,说明当年该省( )
A.流出人口和流入人口形成动态相对平衡
B.流入到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大致相同
C.从城镇和乡村流出的人口数量大致相同
D.城镇和乡村人口具有同等意愿外流倾向
13.据上图可知,相比安徽21世纪以来辽宁( )
A.人口流出数量相对较多B.人口外流率下降速度快
C.城镇吸引力相对不足D.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
二氧化碳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面积的二氧化碳的量,包括人为二氧化碳通量和自然二氧化碳通量。二氧化碳通量可以通过测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计算,据目前测量结果显示,全球自然二氧化碳通量总体呈微弱下降趋势,平均值为负值。全球人为二氧化碳通量地区分布不均,并出现两个峰值地区:90°E~135°E之间和70°W~100°W之间的北半球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属于人为二氧化碳通量的是( )
A.化石燃料二氧化碳通量B.野火二氧化碳通量
C.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D.海洋二氧化碳通量
15.全球自然二氧化碳通量总体趋势说明全球二氧化碳吸收量( )
A.增长缓慢并且总量持续减少B.增长缓慢但总量仍然持续增加
C.减少缓慢并且总量持续减少D.减少缓慢但总量仍然持续增加
16.全球人为二氧化碳通量出现两个峰值的原因是该地区( )
A.生态环境质量较差B.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C.化石能源消耗量大D.化石能源消耗量小
二、综合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及气候变化,近几十年来内蒙古高原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严重影响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者利用遥感数据统计了湖泊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并采用层次分割的方法评估不同因素对湖泊面积影响的贡献率。
表1:内蒙古高原湖泊数量、面积
表2:不同因素对湖泊面积变化的贡献率
(1)描述1988—2021年内蒙古高原湖泊的变化特征。
(2)分析1988—2012年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
(3)说明湖泊面积减小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堰塞是指滑坡、冰碛和火山熔岩等物质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随后堰塞湖溃决直至消亡的过程。河流纵剖面在均衡的条件下整体呈现为相对平滑的下凹曲线形态,一旦发生堰塞,平衡被打破则易形成相对原河床异常凸出部位即裂点。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平坦高原面完整性与堰塞裂点有关。图a为堰塞作用示意图。图b为堰塞坝溃决前后河流纵剖面变化示意图。
(1)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说出影响河流纵剖面形态的因素。
(2)堰塞会发育河流裂点,描述该类河流裂点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3)根据堰塞作用对河流纵剖面影响的原理,解释青藏高原边缘河流众多,却没有破坏相对平坦的高原面的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任务包括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以及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等。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是衡量乡村地区在数字化进程中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材料二数字乡村建设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农民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而促进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可以反映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的协调程度。
(1)简述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东部区域远高于其它区域的原因。
(2)描述2015—2021年四大区域耦合协调度的分布特征。
(3)分析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途径。
(4)请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深度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披向
坡位
草本高度(cm)
草本盖度(%)
灌木高度(cm)
灌木盖度(%)
阴坡
上
4.54
69.50
58.97
71.00
中
6.95
89.00
74.68
83.75
下
9.52
98.00
108.61
91.75
半阳坡
上
4.01
65.25
68.23
74.25
中
6.96
76.25
80.38
80.00
下
8.17
87.00
85.27
83.00
湖泊类型
湖泊面积/km2
1988年
2012年
2021年
数量/个
面积/km2
数量/个
面积/km2
数量/个
面积/km2
小型湖泊
1~10
135
438.1
156
456.2
426
1179.1
中型湖泊
10~50
11
228.6
16
371.9
28
629.5
大型湖泊
>50
4
2287.5
2
1807.7
4
2555.1
合计
150
2954.1
174
2635.8
458
4363.6
影响因素
1988—2012年
1988—2021年
贡献百分比/%
贡献百分比/%
气候
31.22
36.25
人类活动
68.74
63.69
《湖南省株洲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1.B 2.C
【解析】1.由材料可知,G村从事拆解电梯、贩卖废旧电梯金属品的活动,因2015年一家电梯公司从村民手中高价回收了电梯二手电子板,部分村民率先抓住商机,属于偶然机会,①正确;拆解电梯没有科技创新,②错误;随后几年,村内淘宝户数量爆发式增长,成为远近闻名的电梯淘宝村,得益于市场需求,与地理位置没关系,③正确,④错误;R县G村早期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拆解电梯、贩卖废旧电梯金属品的活动,因此其电梯淘宝材产业基础与R县主流的服装产业存在“产业基础的地理隔离”,⑤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电子商务活动对经济重构、空间重构、社会重构都很明显,AB错误;由于是产业孤岛,故只对 G村重构作用明显,对R县其他地区不明显,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电商对于市场需求和交通物流依赖较大,具有区位选择灵活、成本低等优势,对区域经济重构、空间重构、社会重构具有较大作用。
3.A 4.B 5.D
【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乙两地均位于北半球,甲处气压高于周围气压,为高压,乙处气压低于周围气压,为低压,所以甲地水平气流为顺时针辐散,乙地水平气流为逆时针辐合,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4.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向判别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然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上,北半球向右偏30~45度,即为风向,南半球向左偏。①地西侧比东侧气压高,为西北风,故A错误;②地北侧比南侧气压高,为东北风,且②处等压线最密集,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故B正确;③处锋线与西侧等压线基本平行,受西侧偏北风的冷气团推动,故为冷锋,③处于锋线上,故为冷锋过境,但是等压线稀疏,风力小,故C错误;④处受台风影响,北侧气压高于南侧,吹偏北风,故D错误,所以选B。
5.根据湖南省位置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湖南当前位于冷锋的锋前,未来几天冷锋过境时,带来大风、降温、阴雨天气,故D正确;暖锋过境时多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下降,故A、B错误;艳阳高照、万里无云为高压系统控制天特征,故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冷锋过境时,如果暖气团中水汽充足,可能出现雨、雪天气;如果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常带来较大的风。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和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6.A 7.D 8.C
【解析】6.根据甲河示意图中心滩头部、尾部的位置及坝尾沉积可知,因头部对水流的阻挡,尾部流速较低,发生堆积,所以,头部为上游,尾部为下游,河流自北向南流;乙河示意图,根据其中2006年心滩相对2004年心滩向北移动,根据心滩向下游迁移可知北为下游,故河流自南向北流,所以选A。
7.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河多产生坝尾沉积,说明甲河由于低流量,水位低于心滩,受心滩头部阻挡,坝尾沉积,形成的心滩呈梭形,较稳定,故A、C错误;乙河心滩易发生冲裂,说明乙河高流量变化,水位接近心滩表面时,在心滩表面形成流水侵蚀,造成的心滩容易侧向迁移,甚至冲裂,因此多斜向心滩,故B错误,D正确,所以选D。
8.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上题分析,坝顶是指心滩中部,不一定是地势最高。洪水水位太高,整个心滩都在水面以下,就不存在冲裂;洪水水位太低的话就侵蚀不到中部坝顶,只有当水位接近坝顶时,水流在坝顶表面容易形成侵蚀,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心滩的形成过程:浅滩堆积如果得到加强,致使过水断面缩小,水流流速加大,冲刷两岸,水道随着河岸后退而弯曲,加强了环流,促使粗砂粒即推移质在浅滩沉积。由于浅滩滩面上的糙率较大,引起流速减小,浅滩滩面上水流的挟沙力降低,使床质泥沙继续在浅滩上沉积下来。浅滩便可继续发展,滩体不断扩大淤高,最后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为心滩。心滩前端水流速度大,易受冲刷,滩尾有一低速区有利泥沙沉积。东西侧翼河水分流,受狭管效应影响,流速快,沉积物以颗粒大的砂砾物质,细小的颗粒不易沉积。因此往往是滩头崩退,两侧粗粒沉积,滩尾淤涨,心滩不断下移。心滩枯水期露出水面,丰水期没入水面。
9.D 10.A 11.B
【解析】9.由表格可知,阴坡下坡位草本、灌木长势最好,可推测该处生存条件好,生物量多,因此植物群落多样性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半阳坡上坡位,光照好,蒸发较大,土壤水分较差,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较贫瘠,故植物较少,故半阳坡上坡位的植物喜光、耐旱、耐贫瘠,零星分布,A 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中坡位属于上坡位到下坡位的过渡地带,土壤养分、水分在下流过程中,经常会有石块、掉落的树枝阻滞,使土壤养分、水分局部富集,从而使植被呈斑块状分布,B正确;半阳坡中坡位与上坡位、下坡位临近,空间尺度较小,三个坡位的降水、光照、地形地质均差异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半阳坡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的分异属于地方性分异。地方性分异是指在较小的地理空间尺度上,由于地方地形、气候、土壤、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等局部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和自然综合体在地域上呈现出有序且重复的变化规律。这种分异现象使得同一地带内不同地段之间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性地理特色。
12.D 13.C
【解析】12.外流人口的相对城乡比等价于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外流率之比,假设城镇人口有 10%的流出率,而乡村人口也有 10%的流出率,则相对城乡比 为 10%/10%=1,这意味着城镇人口和乡村有口有同等意愿外流倾向而不是流出数量相同,也不是出人口和流入人口形成动态相对平衡,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3.相比安徽,21世纪以来辽宁的相对城乡比明显偏高,说明其城镇人口流失较多,进一步说明辽宁的城镇吸引为不足,C正确;相对城乡比不能反映人口流出数量、外流率下降速度、城乡一体化程度,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外流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比例差异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的不同所导致。
14.A 15.B 16.C
【解析】14.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属于人为二氧化碳通量,A正确;生态系统、野火、海洋对应的二氧化碳通量都属于自然二氧化碳通量,BCD错误。故选A。
15.全球自然二氧化碳通量总体趋势呈微弱下降趋势,说明全球二氧化碳吸收量缓慢增加,吸收总量增加,因为只有吸收量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量才会减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故全球人为二氧化碳通量出现两个峰值的原因是这两个地区位于人口分布稠密的东亚、东南亚以及北美洲地区,人类活动较多,生产生活耗用能源多,排放的二氧化碳多,C正确,D错误;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影响自然二氧化碳通量,AB错误。故选C。
【点睛】人为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多个方面。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被广泛用于能源供应和交通运输,其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工业生产中的某些化学反应和制造过程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农业活动中,如水稻种植、化肥使用和牲畜饲养等也会释放二氧化碳。
17.(1)1988—2012年,中小型湖泊数量和面积均增加,大型湖泊数量和面积减少, 湖泊总数量增加、总面积减少;2012—2021 ,大中小型湖泊数量及面积均大幅度增加;1988—2021 年小型湖泊数量和面积变化最显著,面积变化率最大。
(2)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湖泊水量减少;农业用水增加导致湖泊补给减少;过度放牧导致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煤炭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和水均衡破坏,影响湖泊的补给水源,造成水源污染。
(3)湖泊面积减小,导致高原湖泊蓄水量显著减少,造成水生态系统退化;导致周边土壤因水分条件变差,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导致该区域空气湿度降低,昼夜温差变大,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变弱;导致水生生物和鸟类的栖息地缩小,生物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分析】本题以内蒙古高原为背景材料,考查湖泊、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据表1数据分析,1988—2012年,中小型湖泊数量和面积均增加,而大型湖泊数量和面积减少,总体看湖泊总数量增加、总面积减少;在2012—2021年,图中数据显示,大中小型湖泊数量及面积均大幅度增加;其中1988—2021年小型湖泊数量和面积变化最显著,而且面积变化率最大。
(2)据表1数据分析,1988—2012内蒙古高原湖泊总数量增加、总面积减少,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剧,因此湖泊水量减少;当地农业用水增加较快,导致湖泊补给减少,湖水补给减少;当地过度放牧导致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地下水水位下降,补给减少;当地工业发展,煤炭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和水均衡破坏,影响湖泊的补给水源,造成水源污染。
(3)从整体性角度考虑,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减小,会导致高原湖泊蓄水量显著减少,进而造成水生态系统退化;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减小,导致周边土壤因水分条件变差,进而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减小,导致该区域空气湿度降低,昼夜温差变大,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变弱,环境变差;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水生生物和鸟类的栖息地缩小,生物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18.(1)内力作用:构造运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河道基岩岩性、流水侵蚀与沉积、局地气候。
(2)地壳抬升与河流下切平衡形成均衡河道纵剖面;堰塞发生,打破均衡状态形成堰塞湖,上游落差减少,河床淤积加剧,河床相对原来向上凸出,形成裂点;堰塞溃决后下游侵蚀加剧,裂点形成后会向上游移动,高度变低,随时间推移达到平衡状态。
(3)青藏高原边缘发育的峡谷分布大量的堰塞坝形成河流裂点,保护上游河道基岩不受切割影响,延缓了溯源侵蚀,所以没有破坏高原相对平坦的地表形态。
【分析】本题以堰塞为背景材料,涉及堰塞的形成原因、过程、堰塞与平坦高原面完整性的关系等内容。与书本多个知识点相链接,包括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综合性理解和应用能力,旨在培养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河流纵剖面的形态受内外力的综合影响。内力作用为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为侵蚀和堆积。地壳运动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相对高度;河道基岩的岩性与侵蚀程度有关,岩石越坚硬,侵蚀程度相对较轻;局地气候影响降水量,从而影响侵蚀和堆积程度,降水量越丰富,河流水量充足,侵蚀作用更强,水流搬运作用强,将物质挟带到更远的地方堆积。河流纵剖面的下凹曲线形态是由于内力(地壳抬升)和外力(下切侵蚀)达到相对平衡时所形成的。
(2)结合材料可知,裂点是由于河道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后形成的。在裂点形成之前,河道保持均衡状态,即影响河道发育的内力和外力作用相互平衡,呈下凹曲线状态。而当堰塞发生后,内力与外力的平衡被打破,此时上游地区由于排水不畅逐渐发生堆积,河床底部物质逐渐增多,河床被迫抬高;此时堰塞体河坝由于受到过量的堆积物影响,裂点形成。当堰塞河坝溃决后,向下游流动的水流迅速增多,造成下游地区侵蚀作用加剧,受溯源侵蚀作用影响,裂点开始向上游地区移动。此时由于堰塞不复存在,河道流量恢复,大量堆积物随水流流走,裂点的高度变低,移动到一定位置后河道又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3)结合材料和前题,堰塞的形成实际上打破了原有河道的平衡状态,使得河道水流的溯源侵蚀进程得到延缓,而这得益于青藏高原的周围大量峡谷的发育。峡谷山高谷深,受外力作用影响,其两侧常发生滑坡和崩落。而滑落物进入河道后会堵塞河道形成堰塞体。结合前题,当堰塞形成时,河道原有均衡状态被破坏,受阻塞影响堰塞坝压力增大形成河流裂点,随着堰塞的溃决,裂点迁移,但由于河流裂点是河床堆积物增多河床抬高后形成的,因而较多的堆积物有效的延缓了溯源侵蚀作用,使得高原面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弱,因此保持相对完整。
19.(1)原因:经济发达,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较好;位于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大学、 研究所等众多,科学技术水平高;人才优势明显等。
(2)特征:四大地的耦合协调度的值均不断增大 ;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间的耦合协调差距仍然存在。
(3)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和外部资金进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资源的整合与统一管理,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农民素质,利于农民再就业等。
(4)扩大数字乡村建设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的应用范围;发挥东部地区辐射带动作;加 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的投资;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引导并规范这些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融合发展。
【分析】本题以数字乡村建设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区域差异特征描述、区域发展途径、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深度融合发展措施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数字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包括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以及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等,需要大量资金、科技与人才投入,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乡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便于开展;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条件优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和人才明显由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因此,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东部区域远高于其它区域。
(2)由图可知,从整体来看,四大区域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从地区发展来看,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但增速较大,区域间的耦合协调差距仍然存在。
(3)由材料可知,数字乡村建设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农民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和外部资金和技术进入;促进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就业;通过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和拓宽农场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优质化、规模化,实现规模效益,带动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产业工人,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繁荣农村经济。
(4)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可以反映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的协调程度,因此要扩大数字乡村建设在三农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数字乡村基础设施;通过东部发达地区的示范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充分发挥区域间的优势区位,整合资源,促进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D
A
D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C
A
B
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规模化统一检测地理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株洲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