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教案(2024秋)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教案(2024秋),共7页。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目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综合、讨论、提问【教学准备】[教师]投影仪,自制七大洲、四大洋挂图、拼图[学生]地球仪、胶带纸【教学过程】师: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生:杨利伟。师:就是这位英雄代表我们中国人在太空中看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请问:地球为什么是蔚蓝色的?生:因为海洋是蓝色的。师: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什么呢?生:陆地。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小活动】请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地球仪,用透明胶将地球仪一分为二(可选择任一方式),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师: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生:海洋面积大。师:是的,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均匀吗?生: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师:(指着板书:地球?水球?)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生:我觉得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生:我觉得应该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师:两个同学都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生: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师:非常好,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请全班同学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学生一边阅读,老师一边展示课件:屏幕上展示出张骞、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师:同学们读完这段材料,此时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生:他们太勇敢了,我真佩服。师:佩服他们什么?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师:是的,老师也很佩服他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还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的人物,我们人类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让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生:(齐声地)想!师:有志气!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问题。你想过吗?地球上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了,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个梦?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兴致很高)师:下面请每小组派代表来说你们的看法。生:人类的将来完全可以解决水的问题,将海水淡化,供人类利用。师:怎样淡化?生:我想是不是研究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发明一种过滤器,海水流经它时,海水中的盐分就会与它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一种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师:说的非常好,还有吗?生:人类移民海洋不是个梦,我们可以在人的身上装一个人工鳃,在水里人就可以自由的呼吸。生:人是不是也可以变得像美人鱼那样,有一个漂亮的长尾巴,这样就可以在大海里生活了。……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我想,刚才所说的这一切,在你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变成现实。课件展示:图:“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老师边指图,边讲解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海洋。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找出任一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并说出其区别。(学生在地球仪找出了很多半岛、岛屿、海洋、并能区别岛屿与半岛的概念)师: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师: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学生边指边讲,非常准确)师:同学们,我们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你能告诉我哪些大洲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以及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吗?(学生接着仔细读图,或观察地球仪,边看边说出答案。)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师: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在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会注意哪方面的问题?生:主要是要注意每个大洲大致的经纬度位置。师:(在学生拼完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什么?生:除南级洲外,其他大洲南北对称分布。师: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吗?生:不知道。师:很多科学家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来。用提问的方式小结: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生:我知道了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生:我知道了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巩固练习:填充图册【教学后记】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核心素养】区域认知1.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综合思维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人地协调观1.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地理实践力1.能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2.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加强对地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2.能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3.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教学难点】1.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2.能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3.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教学过程】情景导学,明确主题展示“地球表面3d曲面图”,说明无论是陆地表面还是海底都是起伏不平的。从而引入地形的定义:地球表面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描述地表的高低起伏?通过示意图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补充: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相对高度: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请两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分别说出自己的身高,然后大家一起计算他们的身高之差,从而类比“海拔”和“相对高度”,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一、陆地地形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五种地形的图片。讲授讲解,提炼归纳通过对比的方式讲解各种地形的特征。高原vs平原共同点:地表起伏较小不同点: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较陡峭。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山地vs丘陵共同点:地表崎岖不平不同点: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丘陵:海拔较低,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中间相对低平。活动交流,展示评研请同学们根据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画出其简图。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世界陆地上两大高峻山脉地带,观察它们的走向有何特点?它们分别由哪些山脉构成?以及著名的高原、平原等。教师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寻找各地的具体位置。太平洋沿岸山脉带: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组成。横贯亚欧大陆南部的山脉带:大体呈东西走向,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阅读教材p35——世界陆地地形之最,并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它们。让学生举例说明地形对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活动有哪些影响?二、海底地形讲授讲解,提炼归纳通过展示海底地形示意图进行讲解:大陆架: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坡度缓,水深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一万多米。三、学看地形图展示台湾某地的地形,思考:我们该如何将它制成平面的地图?通过动画展示绘制过程:将相同高度的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连线,称为等高线。将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形成等高线地形图。自主探究,尝试解决让学生思考:虽然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哪里高哪里低,但是等高线太多了,看起来很费劲,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上色,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直观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用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橙色表示山地和高原。思考:下图是同一区域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两种表现形式,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它们的差异。第一幅图等高线之间差值较小,等高线更加密集。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之差。地形剖面图:1.找出剖面线AB与等高线的交点2.沿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上找到相应的点3.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起来讲授讲解,提炼归纳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组成部分,即山体部位,不同的山体部位用等高线该如何表示?通过展示山体各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进行讲解。总结归纳: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思考: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总结:坡陡的地方绘出的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绘出的等高线稀疏。当堂训练,巩固提升王奶奶准备周末登山,现有A,B两条路线,你建议王奶奶选择哪一条呢?为什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学后记】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 1.海陆的变迁(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2.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3.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复习第1节“大洲和大洋”,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活动:看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5“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7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9“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20“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8──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板书:三、板块的运动──“板块运动学说”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活动: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 “东非大裂谷”和 “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5“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课后作业: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课后提高: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