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望天门山》。就此诗句而言,若认为站在帆船上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青山B. 江岸C. 帆船D. 太阳
【答案】C
【解析】解;人和帆船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青山、江岸、太阳与帆船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认为站在帆船上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帆船,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一般由两种考查思路:①告诉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状态,选取参照物;②已知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确定物体运动状态。
2.如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体( )
A. 在0∼20 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 s时间内的速度大
B. 在整个40 s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在整个40 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
D. 在20∼30 s内物体的速度为40 m/s
【答案】C
【解析】解:
A、在0~2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0m,则速度为:v1=s1t1=40m20s=2m/s,此过程中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30~40s内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0~4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40m=40m,
其速度为v2=s2t2=40m10s=4m/s。
所以,物体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小;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物体在20~30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40s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整个40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st=80m40s=2m/s,故C正确;
D、由图象知,物体20~30s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物体的速度为0,故D错误;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认识,应能通过图象得出物体所做的运动状态和各段及所经历的时间。
3.声让我们通过听觉感知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乙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色
C. 丙图: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 丁图: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答案】B
【解析】解: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
B、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改变了弦的有效长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
D、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B。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弦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有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通过不同的物理情景考查了声与能量、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
4.《淮南子⋅俶真训》记载:“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金属在炉中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 )
A. 汽化B. 液化C. 熔化D. 凝固
【答案】C
【解析】解:A、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故A错误;
B、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故B错误;
C、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故C正确;
D、凝固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故D错误。
故选:C。
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本题考查了熔化现象,属于基础题。
5.有一种手抛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后,干冰吸热迅速变为气态二氧化碳,达到灭火效果。上述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B. 液化C. 凝华D. 汽化
【答案】A
【解析】解:干冰吸热由固态变为气态二氧化碳,故此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故选:A。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出热量的物体变化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诗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对自然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其中看到水中的“游鱼”比实际位置浅,这是( )
A. 光沿直线传播现象B. 光的反射现象C. 光的折射现象D. 光的色散现象
【答案】C
【解析】解:看到水中的“游鱼”比实际位置浅,这是因为水中鱼反射出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故选:C。
鱼身上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
本题考查光现象的识别,为基础题。
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利用磨光的铜镜来观察自己的像。下列现象与铜镜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 水膜中的像B. 水中的倒影
C. 手影游戏D. 天空中的彩虹
【答案】B
【解析】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利用磨光的铜镜来观察自己的像,是光的反射;
A.水膜中的像,水膜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的像,是光的折射,故A错误;
B.水中的倒影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
C.手影游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暗区,故C错误;
D.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各个选项分析原理解答。
本题考查光现象的分析,属于中档题。
8.如图所示,通过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窗外远处的风景,看到的是( )
A. 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倒立缩小的虚像
【答案】C
【解析】解:拿着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窗外远处的景物,景物到透镜的距离远远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看到的是景物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会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光线继续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我们会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没有光屏承接,从侧面我们看不到像,但是一定存在,会聚成实像的光线继续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的眼睛。
9.嫦娥五号携带月壤样品返回地球。从月球到地球,样品的质量( )
A. 变为原来的一半B. 保持不变C. 变为原来的2倍D. 变为原来的4倍
【答案】B
【解析】解:由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温度、空间位置、状态、形状无关,则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月壤样品的质量不变,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温度、空间位置、状态、形状无关。
本题考查了对质量属性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0.由同种金属材料制成的甲、乙两个正方体,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80g和210g,体积分别为20cm3和30cm3。这两个正方体中,如果有一个是实心的,则( )
A. 甲是实心的,金属材料的密度是7g/cm3B. 甲是实心的,金属材料的密度是9g/cm3
C. 乙是实心的,金属材料的密度是7g/cm3D. 乙是实心的,金属材料的密度是9g/cm3
【答案】B
【解析】解:由题中信息知,两个金属球的密度分别为:
ρ甲=maVa=180g20cm3=9g/cm3,
ρ乙=mbVb=210g30cm3=7g/cm3,
因为ρ甲>ρ乙,
所以甲金属球是实心的、乙金属球是空心的,该金属材料的密度是9g/cm3,故B正确。
故选:B。
已知两金属球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它们的密度,因为是同种材料制成的,所以密度小的小球是空心的。
本题考查的是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其中能够根据密度大小判断物体内部构造是解决此题的难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1分。
11.如图所示,我市夷陵广场安装有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屏上的分贝数值指的是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答案】响度 声源
【解析】解:图中噪声监测器显示此时的噪声是63.0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所以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
12.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的树林下常能在地上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______(填“树叶”、“树枝”或“太阳”)的像。这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
【答案】太阳 直线传播
【解析】解: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树荫的地面上,常会看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通过小孔成的太阳的实像。
故答案为:太阳;直线传播。
光斑是太阳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像,树叶缝隙就是小孔,所成的是太阳的实像。
本题考查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好题。
13.如图所示,在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挂在房间东面的墙上,被测者观察西面墙上镜子里的像,此时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的眼睛相距5m,则被测者眼睛距离身后的视力表的距离为______m,镜子中视力表是视力表的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答案】0.6 虚
【解析】解:平面镜距视力表2.8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8m,已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
则被测者与平面镜的距离是5m−2.8m=2.2m,被测者眼睛距离身后的视力表的距离为2.8m−2.2m=0.6m。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镜子中视力表是视力表的虚像。
故答案为:0.6;虚。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用常见的检测视力的方法考查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4.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林的爷爷患上远视眼,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______(选填“薄”或“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弱。如图所示,图______(选填“甲”或“乙”)是远视眼的光路示意图,远视眼应配戴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来矫正。
【答案】薄 甲 凸
【解析】解: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使得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面,故可知图中甲是远视眼的光路示意图。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像提前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远视眼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薄;甲;凸。
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
15.由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密度最大的是______(选填“a”、“b”或“c”)物体;a、c两种材料的密度之比为______。
【答案】c 1:4
【解析】解:由图可知,当a、b、c三种物质体积相同时,c的质量最大,由ρ=mV可知,c物质的密度最大;
由图可知,当体积Va=Vc=2cm3时,a物质的质量ma=1g,c物质的质量mc=4g,
则a、c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ma:mc=1g:4g=1:4。
故答案为:c;1:4。
(1)确定密度最大的物质时,可取相同体积比较质量,质量最大的密度最大;
(2)根据图象得出体积相同时a、b物质的质量,进而可求相同体积的a、c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重点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象的能力,这类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注意图中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和单位。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16.如图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固体的好处是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B”或“C”)。
(3)该固体熔化的图象如图丙,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______min,BC段该物质处于______态。
【答案】固体受热均匀 B 晶体 8 固液共存
【解析】解:(1)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采用水浴法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
(2)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从图象上看,BC段是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50℃,是晶体;该物质的熔化从第7min开始,一直到第15min结束,其熔化过程用了8min;BC段是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故答案为:(1)固体受热均匀;(2)B;(3)晶体;8;固液共存。
(1)为使固体能够均匀受热,需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并且使物质全部浸没在热水中;
(2)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视线与刻度线相交点为读出的温度值;
(3)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本题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在熔化过程中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所以需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______上;图甲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
(2)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移至______cm刻度线处,也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根据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3)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了一点,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透镜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一点。
(4)图中将一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蜡烛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可以用来矫正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答案】主光轴 40 投影仪 下 近视
【解析】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中心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图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此时物距为30.0cm,像距为20.0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移至40.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也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3)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的,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了一点,根据过心的光线方向不变知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下移动。
(4)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将蜡烛向左移动,像也要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蜡烛未移动时,增加该眼镜片使像向右移动,该眼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
故答案为:(1)主光轴;(2)40;投影仪;(3)下;(4)近视。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中心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分析图甲,得出物距、像距,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移至物距等于原来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物距的位置,也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比较此时物距、像距得出相应的应用。
(3)根据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分析。
(4)将蜡烛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
本题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题目,考查了仪器调整、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属于基础题目。
18.家乡的土豆丰收了,小红想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土豆的密度。
(1)把天平放到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______处,调节______使横梁平衡。
(2)将土豆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当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土豆的质量为
______g。
(3)由于土豆较大,无法放入量筒,于是小红将它缓缓放入一个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直至浸没,测得浸出水的质量为140g。已知水的密度为1.0g/cm3,则土豆的体积为______cm3,密度为______g/cm3。在测量溢出水的质量时,不小心有水溅出。测得土豆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回家后:小红又利用电子秤、杯子和水测出了土豆的密度。测量过程如下:
①把土豆放在水平放置的电子秤上,电子秤示数为m1;
②取下土豆,将装有适量水的杯子放在电子秤上,电子秤示数为m2;
③将用细线系好的土豆缓缓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且土豆不触碰杯底。电子秤示数为m3。
④求出土豆的密度ρ= ______。(用m1、m2、m3、ρ水表示)
【答案】(1)0刻度线;平衡螺母;(2)154;(3)140;1.1;偏大;(4)m1m3−m2⋅ρ水。
【解析】解:(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由图可知,天平标尺上的分度值为0.2g,土豆的质量为:m=100g+50g+4g=154g;
(3)由密度公式ρ=mV求出溢出水的体积:
V水=mρ=140g1.0g/cm3=140cm3;
则土豆的体积为:V=V水=140cm3;
土豆的密度:ρ′=mV=154g140cm3=1.1g/cm3;
在测量溢出水的质量时,不小心有水溅出,造成溢出水的质量减小,从而导致土豆的体积减小,由ρ=mV可知,测出的土豆密度会偏大;
(4)由分析知,引起电子秤示数变化的原因是土豆浸没到水中时受到浮力,
故两次电子秤的示数之差Δm=F浮g,即(m3−m2)g=F浮=ρ水gV排,
则V排=m3−m2ρ水,
则土豆密度的表达式为ρ=mV物=m1V排=m1m3−m2ρ水=m1m3−m2⋅ρ水。
故答案为:(1)0刻度线;平衡螺母;(2)154;(3)140;1.1;偏大;(4)m1m3−m2⋅ρ水。
(1)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之前,要首先调节天平使其平衡,调节的过程是: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使游码对齐标尺最左端的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2)土豆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先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溢出水的体积,即为土豆的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土豆的密度;
在测量溢出水的质量时,不小心有水溅出,造成溢出水的质量减小,从而导致土豆的体积减小,这样进一步影响了密度的测量结果;
(4)引起电子秤示数变化的原因是土豆浸没到水中时受到浮力,故两次电子秤的示数之差Δm=F浮g,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V排,V物=V排,最后根据密度公式ρ=mV物求出土豆的密度。
本题考查固体的密度测量,其中天平的调节、质量的读数、体积的读数、密度的计算都是常见的考法;最后一问中测量物体密度所用到的知识包括密度和阿基米德原理,电子秤两次示数之差和浮力大小的关系是这道题的难点,也是求解密度过程中的最重要一步。该题是一道综合实验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是一道好题。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19.如表是D412次列车组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
(1)D412次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D412次列车长200m,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个隧道,用时50s,求此隧道的长?
【答案】解:(1)列车从上海到南京耗时t=11:45−9:15=2h30min=2.5h,
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v=st=300km2.5h=120km/h;
(2)火车的速度v′=144km/h=40m/s,
火车通过隧道时所行驶的路程s′=v′t′=40m/s×50s=2000m,
隧道的长度L=s′−L火车=2000m−200m=1800m。
答:(1)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是120km/h;
(2)隧道的长度是1800m。
【解析】(1)由表格可知,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时间和上海距南京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
(2)已知火车的速度和通过隧道的时间,根据s=vt可求出火车通过隧道时所行驶的路程,根据火车通过隧道时所行驶的路程等于火车长与隧道长之和可求隧道的长度。
本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其中理解火车通过隧道所行驶的路程等于火车长与隧道长度之和是本题的难点。
20.一个空瓶子的质量为100g,装满水时,瓶子和水的总质量是850g,求:
(1)该容器装满水时,水的质量是多少g?
(2)瓶子的容积是多少cm3?
(3)用该容器装满某种液体时,总质量是1000g,此液体的密度是多少g/cm3?
【答案】解:(1)已知空瓶的质量m0=100g,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1=850g,则水的质量为:
m水=m1−m0=850g−100g=750g;
(2)由ρ=mV可知:
V瓶=V水=m水ρ水=750g1.0g/cm3=750cm3;
(3)m液=m总2−m瓶=1000g−100g=900g,
V液=V瓶=750cm3,
ρ液=m夜V液=900g750cm3=1.2g/cm3。
答:(1)水的质量是750g;
(2)这个瓶子的容积为750cm3;
(3)液体的密度为1.2g/cm3。
【解析】(1)已知空瓶的质量和装满水的总质量,进而可求出水的质量;
(2)利用ρ=mV可求出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
(2)已知液体和瓶的总质量,进而可求出液体的质量,液体的体积与瓶的容积相等,利用密度公式可求出液体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知道水和体液的体积均等于瓶子的容积。时间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3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5
11:50
里程/km
0
84
3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物理试卷,共2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