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航天员坐在飞船的座舱内,相对下列哪个物体航天员是静止的( )
A. 太阳B. 地球C. 月球D. 飞船
【答案】D
【解析】解:
航天员坐在运动的飞船内,相对于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所以宇航员相对于太阳、地球、月亮都是运动的,故ABC不符合题意;
航天员坐在飞船内,相对于飞船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飞船为参照物宇航员是静止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关键看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位置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反映某物体运动状态的s−t图像如图所示,若使用v−t图像表示该运动状态,正确的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题目中的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而s−t图像则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本题主要考查了v−t图象的应用和s−t图象的应用,我们要从图象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3.行文明事,做文明人。在公共场合要做到“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
A. 响度小B. 音色美C. 音调低D. 声速慢
【答案】A
【解析】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故选:A。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冰箱中取出的啤酒瓶表面变湿了,是升华现象
B. 阳台上的衣服变干了,是液化现象
C. 公路上的沥青高温下变软了,是熔化现象
D. 衣橱中的樟脑丸变小了,是汽化现象
【答案】C
【解析】解:
A、冰箱中取出的啤酒瓶表面变湿了,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啤酒瓶液化成了小水珠.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阳台上的湿衣服变干了,是因为衣服上的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是物体的汽化现象.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公路上的沥青高温下变软了,是因为沥青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属于物体的熔化过程.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衣橱中的樟脑丸变小了,是因为樟脑丸的一部分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物体的升华现象.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
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B. 立竿见影中的“影”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 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D.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D
【解析】解: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故A错误;
B、立竿见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C错误;
D、小孔成像是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在小孔后面的屏上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2)(4)在日常生活中,立竿见影、日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此题为光学综合题,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等,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目。
6.平面镜的使用历史悠久,现代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镜子,如图所示为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的情景。脸谱在镜子中的像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虚像B. 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 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D. 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答案】B
【解析】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只有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7.下列选项中,图____正确地表示了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的光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AC、图中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方向是错误,故AC错误;
B、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会发生折射,图中是沿直线传播,故B错误;
D、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D正确。
故选:D。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8.如图所示,小明用放大镜看到邮票上的熊猫图案被放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大镜实际是凹透镜
B. 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是图案的虚像
C. 邮票位于放大镜的两倍焦距外
D. 将放大镜稍靠近邮票,看到的图案会更大
【答案】B
【解析】解:ABC、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C错误、B正确;
D、将放大镜稍靠近邮票,物距变小,看到的图案会更小,故D错误。
故选:B。
(1)放大镜实际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umB;由密度公式ρ=mV可知,ρA>ρB,故A错误;
B、若A、B两种液体体积相同,由图知,V=2cm3时,mA=8g,mB=4g,则mA=2mB,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液体A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密度不变,液体A的质量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故C正确;
D、由甲图象可知,A、B的密度分别为:ρA=mAVA=8g2cm3=4g/cm3,ρB=mBVB=4g2cm3=2g/cm3,
已知小瓶的容积为200mL=200cm3,将小瓶装满液体A时总质量为840g,
根据ρ=mV可得,m总=m瓶+ρAVA=m瓶+ρAV瓶,即840g=m瓶+4g/cm3×200cm3,
解得m瓶=40g,
装满B后总质量为:m总′=m瓶+ρBVB=m瓶+ρBV瓶=40g+2g/cm3×200cm3=440g,故D正确。
故选:BCD。
(1)分析图示m−V图象,根据图象特点可以看出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根据密度公式比较A、B的密度大小。
(2)若A、B两种液体体积相同,由图象可分析质量的关系。
(3)由图可知,液体A的质量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4)根据图象求出甲、乙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可求质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好图象和控制变量法(同样的体积比较质量)是本题的关键。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14.图甲所示的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cm。图乙是实验室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B”、“C”或“D”)。
【答案】3.20 D
【解析】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2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20cm;
(2)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故B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故C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D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1)3.20;(2)D。
(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二是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三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和温度计的使用,属于基础题目。
15.小明四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测量数据分别为18.54cm、18.32cm、18.53cm、18.51cm,则该物理课本的宽度最接近______;“十一”假日,爸爸驾车带小辉全家外出旅游,如果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了2.5h,则汽车行驶了______km。
【答案】18.53cm 180
【解析】解:①比较5次测量数据,18.32cm与其他四次数据的差别较大,是错误的,应该去掉,则物理课本的宽度:L=18.54cm+18.53cm+18.51cm3≈18.53cm;
②由v=st可得,汽车行驶的路程s=vt=72km/h×2.5h=180km。
故答案为:18.53cm;150。
①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找出分度值,在进行求平均值时,要将错误的数据去掉,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②由v=st可得s=vt,代入已知速度和时间,得到汽车行驶的路程。
本题是测量长度正确求平均值和用速度公式求路程,难度不大。
16.音乐会上,我们可以分辨出琴声和笛子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冬季夜晚气温骤降,第二天早上小明看到窗户上会结上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答案】音色 凝华
【解析】解:琴和笛子的结构和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第二天早上小明看到窗户上会结上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音色;凝华。
(1)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本题考查了音色和凝华,属于基础题。
17.如图所示,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入射,反射角为______;在电影院里,坐在不同角度的人都能看清银幕上的画面,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______反射。
【答案】60° 漫
【解析】解: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入射,则入射角为90°−30°=60°,在光的发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为60°。
由于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才使得坐在不同角度的人都能看清银幕上的画面。
故答案为:60°;漫。
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光的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以及漫反射的知识,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18.一个身高为1.8m的人站在平面镜前3m处,此时,他与自己的像之间的距离为______,在他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镜中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6 不变
【解析】解: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由该同学离镜面距离3m,得出像距镜面3m,所以,人和像之间的距离为3m+3m=6m;
因为像的大小与物距无关,所以,当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6;不变。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分析解答此题。
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9.如图所示为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该面具的质量与一个苹果质量相当,为280 ______(填单位);工匠将金块加工成黄金面具的过程中,金的密度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g 不变
【解析】解:该面具的质量与一个苹果质量相当为28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200~300g。
工匠将金块加工成黄金面具的过程中,金这种材料的种类不变,故金的密度不变。
故答案为:g;不变。
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200~300g。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质量、体积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只有气体在膨胀和被压缩时,密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本题考查质量的估测及密度的特性,属于基础题。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1分。
20.李杰家书房台式电脑的一只头戴式耳机外罩坏了,他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实验材料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手机闹铃、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
(2)李杰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方案(选填字母)。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
(4)方案B中,将不容易比较的响度变化改为比较距离的变化,这里采用的思维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或“转换法”)。
(5)当妈妈在客厅看电视时,李杰在书房戴上制作好的防噪声耳罩进行做作业,此时防噪声耳罩相当于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6)为降低电影院中的噪声,请根据本实验结果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______。
【答案】手机闹铃 B 泡沫塑料 转换法 人耳 电影院可以用泡沫塑料装饰
【解析】解:(1)手机闹铃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
(2)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不是太直观,具有较大的误差,方案A不适合;
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有可靠的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方案B较好;
(3)由表中所示实验数据可知,泡沫塑料做隔音材料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短,或者相同距离时听到的声音最弱,因此,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泡沫塑料;
(4)方案B中,将不容易比较的响度变化改为比较距离的变化。这里采用的思维方法是转换法;
(5)李杰做作业时,客厅电视的声音对他形成干扰,属于噪声;防噪声耳罩相当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6)为降低电影院中的噪声,电影院可以用泡沫塑料装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1)手机闹铃;(2)B;(3)泡沫塑料;(4)转换法;(5)人耳;(6)电影院可以用泡沫塑料装饰。
(1)实验声源应该选择声音稳定,有节奏的声音;
(2)实验方案中要能直观的比较,靠听到声音的响度来感觉不准确,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
(3)根据距离可以判断隔音效果,距离越长说明隔音效果越差,距离越短说明隔音效果越好;
(4)将不容易比较的响度变化改为比较距离的变化,采用了转换法;
(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噪声是指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和对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6)根据隔音性能好的材料能够阻挡外界噪声分析。
本题通过比较材料的隔音情况考查了对声源的选择、声音的传播条件、转换法、减弱噪声途径等的理解与掌握,会设计合理的方案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小明利用图中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实验时小车应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由______自由滑下并使斜面保持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
(3)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BC的平均速度vBC,下列方法最好的是______。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BC与路程sBC,计算得到vBC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BC,再测量路程sBC,计算得到vBC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BC=tAC−tAB,sBC=sAC−sAD,再计算得到vBC
(4)小车在AB段的速度vAB ______vBC(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沿斜面下滑做______(选填“变速”或“匀速”)直线运动。
(5)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那么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______(填“大”或“小”)。
【答案】v=st 静止 较小 C 小于 变速 小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v=st。
(2)实验时小车应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滑下;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因此减小斜面的坡度的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
(3)A.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段的时间,故计算得到vBC结果不正确,故A错误;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点时是运动的,则从B点计时不容易实现,所以BC段测量的时间不准确,计算得出vBC结果不准确,故B错误;
C.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BC=tAC−tAB,sBC=sAC−sAB,这种计算得出的时间和路程都很准确,因此再计算得到vBC结果也比较准确,故C正确。
故选:C。
(4)由图可知,sAB=sBC,tAB>tBC,根据v=st可得vAB˂vBC,所以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
(5)如果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计时的时间会比实际的时间长,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所测量的平均速度的结果会偏小。
故答案为:(1)v=st;(2)静止;较小;(3)C;(4)小于;变速;(5)小。
(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v=st;
(2)为了便于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
(3)根据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下半程的路程除以下半程用的时间,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图象读出AB、BC段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AB、BC段的平均速度,并比较AB、BC段平均速度的大小,进一步得出小车的运动状态;
(5)如果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计时的时间会比实际的时间长,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平均速度的测量等问题,需要掌握,同时要掌握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方法。
22.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_有关;
(2)通过_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如图所示,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写序号)。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答案】表面积 A、C ①②③
【解析】解: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等,由图可知,A、B两图中水滴的表面积不同,所以探究的是水的蒸发速度与水滴表面积的关系。
(2)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温以外的其它条件都相同,只有水温不同,所以应选择A、C两图进行实验探究。
(3)热风干手器向外吹出热风,使水的温度升高,且水周围的空气流速变大,张开双手增大了表面积,所以水的蒸发速度变大。
故选①②③。
故答案为:(1)表面积;
(2)A、C;
(3)①②③。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等,在进行探究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只控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
本题考查蒸发快慢的有关因素,属于中档题。
23.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实验时安装并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______;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在标尺30cm刻度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此原理工作的;
(4)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5)要使烛焰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蜡烛距离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应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cm。
【答案】同一高度 10 放大 投影仪 能 小于
【解析】解:(1)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由图像可知u=v=2f=20cm,所以凸透镜焦距f=10cm;
(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物距为15cm,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4)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下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会减弱,变暗了;
(5)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物距小于10cm;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10;(3)放大;投影仪;(4)能;(5)小于。
(1)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凸透镜成像时,u=v=2f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这个特点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3)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4)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5)u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天津市西青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