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试卷(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17819/0-17365688560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试卷(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17819/0-17365688561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试卷(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617819/0-173656885616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试卷(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如图所示,加油机给战斗机在空中加油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运动的
B.以战斗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是静止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2.(2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减弱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控制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3.(2分)江、河、湖、海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两个“凝成”所指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
A.汽化 升华B.液化 凝华C.凝固 凝华D.升华 熔化
4.(2分)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后,其密度不变
B.水结成冰后,密度不变
C.从地球带到太空的食品,质量不变
D.一瓶矿泉水被喝掉一半后,剩余矿泉水的密度变小
5.(2分)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 )
A.B.
C.D.
6.(2分)如图所示,下列对基本测量仪器的操作和使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待测物体,且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B.图﹣2,测量铅笔长度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能减小误差
C.图﹣3,读数视线错误,按此方法读数所测液体的体积偏小
D.图﹣4,测量液体质量的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不影响测量结果
7.(2分)下列有关光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 )
A.“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B.阳光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这是由于光的反射
C.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速
D.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8.(2分)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超市利用冰块保鲜海产品,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C.北方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水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9.(2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5 kg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 m/s
C.现在教室内的温度约为60℃
D.乒乓球台的高度约为80 cm
10.(2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关于诗句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坐地日行”是因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到客船”是因为声音的传播
C.“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的“月在手”是月亮通过手中的水面反射形成的像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寒冷气流液化形成的
11.(2分)下列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放大的
B.任意一束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都可以会聚于焦点
C.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D.凹透镜没有焦点,凸透镜有焦点
12.(2分)下列有关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变得越来越大
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C.手影和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清晨,我们看到的地平线下的“太阳”,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13.(2分)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它的( )
A.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B.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体积不变,密度变小
D.质量、体积、密度都变小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道小题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得3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不得分,共9分)
(多选)14.(3分)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 )
A.冰中加盐降低了冰的熔点
B.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C.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水蒸气形成白霜时放出了热量
(多选)15.(3分)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成像原理与图中成像的原理相同
B.凸透镜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0cm
(多选)16.(3分)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
17.(3分)若用某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4次,读数分别为24.98cm、26.01cm、26.02cm、26.03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cm;采用这种多次测量的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消除误差。
18.(1分)图中秒表的读数为 s。
19.(3分)吉他能发出声音是因为琴弦的 产生的,如果半夜还要弹吉他,可以关紧屋内门窗 (选填“声源处”、“传播途径”或“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扰民”;我们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吉他声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0.(3分)小波在湖边游玩时,看到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 (选填“深”或“浅”),这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 ;湖面上拱桥在水中的“倒影”,这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虚像。
21.(2分)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则该处的海深为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此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22.(3分)在防范新冠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液体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 性质制成的。如图额温枪它是利用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进行测量的。手表屏幕显示的彩色画面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3.(3分)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 (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24.(3分)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如图所示 (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配戴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小明用爷爷的老花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面,在纸上会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老花镜对光线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25.(4分)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
(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沿 的缘故;
(2)台下所有观众都能看到那震撼人心的“千手”,是因为光发生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的缘故;
(3)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是干冰 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小水滴而产生的效果(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6.(2分)如图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 ,所以热空气 (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四、作图题(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4分)
27.(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画出法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8.(2分)如图所示,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焦点
五、实验探究题(29题每空1分,共4分;30题每空2分,共10分;31题每空2分,共12分;本大题共26分)
29.(4分)如图甲所示是小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两块玻璃板厚度分别为1mm和3mm,则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好;
(2)点燃蜡烛A,应选择与蜡烛A外形相同且 (选填“已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
(3)如图乙,将玻璃板倾斜,蜡烛的像将 (选填“仍然”或“不再”)与蜡烛关于镜面对称;
(4)如图丙所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0.2m处 m。
30.(10分)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
(2)通过调整,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等大的像,如图所示,把蜡烛向左移动15cm,凸透镜的位置不变 (选填“左”或“右”)适当调节,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3)佳佳又在实验(2)的基础上,把他的近视眼镜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4)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1.(12分)假期期间,小刚到省城兰州参观了黄河奇石博物馆,参观后他在黄河边捡了一小块石头带回去研究,进行了如下操作。
(1)把托盘天平放在 台上,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这时他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小刚在用天平测量黄河石质量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如图乙所示,他的操作错误是 ;
(3)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丙所示 g;
(4)之后他将石头投入到量筒中,根据图丁中量筒中的刻度值,石头的体积是 cm3;
(5)由以上操作可计算出这块石头的密度为 kg/m3。
六、计算题(每题4分,本大题共8分)
32.(4分)超速行驶非常危险,高速公路上除了设置标识距离的指示牌,还有限制行车速度的指示牌如图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1所示标志。
(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太原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2)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9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33.(4分)建筑工地需要400m3的沙子,为了估测沙子的密度,用一只空桶平平装满一桶沙子,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20kg,ρ水=1.0×103kg/m3。求:
(1)桶的容积是多少?
(2)沙子的密度是多少?
(3)400m3的沙子总质量为多少吨?
2023-2024学年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6分)
1.(2分)如图所示,加油机给战斗机在空中加油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运动的
B.以战斗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是静止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答案】B
【解答】解: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所以战斗机是静止的;
B、以战斗机为参照物,所以加油机是静止的;
CD、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它们都是运动的。
故选:B。
2.(2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减弱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控制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答案】D
【解答】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速越大,不合题意;
B、只有频率在20﹣20000Hz之间,故说法错误;
C、减弱噪声的方法包括在声源处、在人耳处三个途径,不合题意;
D、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控制琴弦,从而改变振动的频率,故说法正确。
故选:D。
3.(2分)江、河、湖、海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两个“凝成”所指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
A.汽化 升华B.液化 凝华C.凝固 凝华D.升华 熔化
【答案】B
【解答】解: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是液化;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冰晶是凝华。
故选:B。
4.(2分)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后,其密度不变
B.水结成冰后,密度不变
C.从地球带到太空的食品,质量不变
D.一瓶矿泉水被喝掉一半后,剩余矿泉水的密度变小
【答案】C
【解答】解:A、因为氧气瓶的容积不变,体积不变,由ρ=,瓶内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只是物质的状态变化,体积变大可知,故B错误;
C、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食品,组成食品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故C正确;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体积无关,剩余矿泉水的密度不变。
故选:C。
5.(2分)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 )
A.B.
C.D.
【答案】B
【解答】解:当我们用眼睛看到水中的硬币,是因为硬币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的缘故,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图正确。
故选:B。
6.(2分)如图所示,下列对基本测量仪器的操作和使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待测物体,且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B.图﹣2,测量铅笔长度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能减小误差
C.图﹣3,读数视线错误,按此方法读数所测液体的体积偏小
D.图﹣4,测量液体质量的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不影响测量结果
【答案】D
【解答】解:A.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待测物体,故A正确;
B.测量存在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图中读数时仰视液面,所以读数偏小;
D.测量液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D错误。
故选:D。
7.(2分)下列有关光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 )
A.“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B.阳光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这是由于光的反射
C.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速
D.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答案】C
【解答】解:A.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B.太阳光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面上会形成圆形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而传播距离相等,故C正确。
D.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大小是r=90°﹣30°=60°,则反射角大小是60°。
故选:C。
8.(2分)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超市利用冰块保鲜海产品,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C.北方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水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答案】B
【解答】解:A、因为蜡属于非晶体,吸收热量,故A错误;
B、冰熔化吸收热量,故B正确;
C、北方美丽的雾凇,故C错误;
D、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故D错误。
故选:B。
9.(2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5 kg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 m/s
C.现在教室内的温度约为60℃
D.乒乓球台的高度约为80 cm
【答案】D
【解答】解: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200g;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C、现在教室内的温度约为26℃;
D、乒乓球台的高度约为80 ,符合实际。
故选:D。
10.(2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关于诗句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坐地日行”是因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到客船”是因为声音的传播
C.“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的“月在手”是月亮通过手中的水面反射形成的像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寒冷气流液化形成的
【答案】D
【解答】解:A.“坐地日行八万里,人们住在地球上,在不知不觉中,在地球上的人们也在“巡天”,人是运动的,人是静止的,故A正确;
B.“姑苏城外寒山寺,故B正确;
C.“掬水月在手,属于平面镜成像,故C正确;
D.“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寒冷气流凝华形成的。
故选:D。
11.(2分)下列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放大的
B.任意一束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都可以会聚于焦点
C.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D.凹透镜没有焦点,凸透镜有焦点
【答案】C
【解答】解:A.凸透镜所成的像可以是放大的、等大的,故A错误;
B.只有平行于主光轴d 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不是会聚在焦点上;
C.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D.凹透镜有虚焦点,故D错误。
故选:C。
12.(2分)下列有关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变得越来越大
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C.手影和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清晨,我们看到的地平线下的“太阳”,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C
【解答】解:
A、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中的像不会改变。
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
C、光被手遮挡后,叫做影子,在小孔后的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都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D、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是因为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折射形成的。
故选:C。
13.(2分)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它的( )
A.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B.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体积不变,密度变小
D.质量、体积、密度都变小
【答案】B
【解答】解: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在改变,但是,只要物质确定。故密度不变。
故选:B。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道小题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得3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不得分,共9分)
(多选)14.(3分)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 )
A.冰中加盐降低了冰的熔点
B.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C.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水蒸气形成白霜时放出了热量
【答案】ACD
【解答】解:A、冰中加盐形成了混合物,故A正确;
B、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C、冰是晶体,故C正确;
D、水蒸气形成白霜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ACD。
(多选)15.(3分)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成像原理与图中成像的原理相同
B.凸透镜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0cm
【答案】AC
【解答】解:A、由图可知,并且物距大于像距,f<v<2f、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后,而v>2f、放大的实像;
C、凸透镜成像时,像距变小,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即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据A可知,故40.8cm>2f,即2f>30.5cm>f
故选:AC。
(多选)16.(3分)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
【答案】BC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
当V甲=V乙时,m甲>m乙,所以ρ甲>ρ乙;
当m甲=m乙时,V甲<V乙,所以ρ甲>ρ乙。
故选:B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
17.(3分)若用某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4次,读数分别为24.98cm、26.01cm、26.02cm、26.03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24.98cm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26.02 cm;采用这种多次测量的方法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消除误差。
【答案】24.98cm;26.02;不能。
【解答】解:从题中数据可知,24.98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应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26.02cm;
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故答案为:24.98cm;26.02。
18.(1分)图中秒表的读数为 337.5 s。
【答案】337.5
【解答】解: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8min和6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0.4s,故秒表的读数为6min37.5s=337.2s。
故答案为:337.5
19.(3分)吉他能发出声音是因为琴弦的 振动 产生的,如果半夜还要弹吉他,可以关紧屋内门窗 传播途径 (选填“声源处”、“传播途径”或“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扰民”;我们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吉他声 音色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答案】振动;传播途径;音色
【解答】解: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他能发出声音是因为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如果半夜还要弹吉他,防止“扰民”,这是在传播途径减弱噪声;
音色是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可以用于区分发声体,主要是根据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传播途径。
20.(3分)小波在湖边游玩时,看到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 浅 (选填“深”或“浅”),这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 折射 ;湖面上拱桥在水中的“倒影”,这是由于光的 反射 而形成的虚像。
【答案】浅;折射;反射。
【解答】解:(1)水中的鱼反射斜射向水面,折射进入人眼,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看到的是鱼经水面折射所成的虚像,所以从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比鱼实际位置要浅一些。
(2)湖面上拱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
故答案为:浅;折射。
21.(2分)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则该处的海深为 4500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此声呐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答案】4500;不能。
【解答】解: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t=×5s=3s,
该处的海深:s=vt=1500m/s×3s=4500m;
超声波需要在介质中传播,太空中没有介质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4500;不能。
22.(3分)在防范新冠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液体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 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如图额温枪它是利用 红外线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进行测量的。手表屏幕显示的彩色画面是由红、 绿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答案】热胀冷缩;红外线;绿。
【解答】解:液体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的性质。
额温枪原理是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接收红外线,计算出温度数据。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手表、电脑等屏幕显示的彩色画面都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红外线;绿。
23.(3分)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像到小红的距离为 4 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 衣领 (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小红站在距离平面镜2m前照镜子,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2)当小红走近镜子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所以像大小不变。
(3)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
故答案为:4;不变。
24.(3分)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如图所示 乙 (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配戴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小明用爷爷的老花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面,在纸上会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老花镜对光线有 会聚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答案】乙;凹;会聚。
【解答】解:由甲图可知: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该眼睛是远视眼;
由乙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该眼睛是近视眼,会聚能力增强,应配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太阳光为平行光,老花镜正对着太阳,移动眼镜、最亮的光斑。
故答案为:乙;凹;会聚。
25.(4分)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
(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沿 直线传播 的缘故;
(2)台下所有观众都能看到那震撼人心的“千手”,是因为光发生 漫反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的缘故;
(3)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是干冰 升华 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 形成小水滴而产生的效果(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1)直线传播;(2)漫反射;(3)升华;液化。
【解答】解:(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台下所有观众都能看到那震撼人心的“千手”,说明光在这些人身上发生了漫反射;
(3)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升华要吸热。
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2)漫反射;液化。
26.(2分)如图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 小 ,所以热空气 上升 (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点燃蜡烛上方的空气,吸收热量,体积膨胀,密度小的热空气上升,吹动扇叶转动。
故答案为:小;上升。
四、作图题(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4分)
27.(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画出法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先过入射点O垂直于水面画出法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据此画出折射光线
28.(2分)如图所示,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焦点
【答案】
【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五、实验探究题(29题每空1分,共4分;30题每空2分,共10分;31题每空2分,共12分;本大题共26分)
29.(4分)如图甲所示是小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两块玻璃板厚度分别为1mm和3mm,则选择 1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好;
(2)点燃蜡烛A,应选择与蜡烛A外形相同且 未点燃 (选填“已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
(3)如图乙,将玻璃板倾斜,蜡烛的像将 仍然 (选填“仍然”或“不再”)与蜡烛关于镜面对称;
(4)如图丙所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0.2m处 2.6 m。
【答案】(1)1;(2)未点燃;(3)仍然;(4)2.6。
【解答】解:(1)厚玻璃板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不易确定像的位置;
(2)为使成像清晰,点燃蜡烛A;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图乙,蜡烛的像将仍然与蜡烛关于镜面对称;
(4)设图示“?”应为L,故视力表的像与镜面的距离为L,则人与视力表的像的距离满足:
2L﹣0.5m=5m
解得:L=2.8m。
故答案为:(1)1;(2)未点燃;(4)2.3。
30.(10分)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
(2)通过调整,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等大的像,如图所示,把蜡烛向左移动15cm,凸透镜的位置不变 左 (选填“左”或“右”)适当调节,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3)佳佳又在实验(2)的基础上,把他的近视眼镜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4)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 上 (选填“上”或“下”)移动。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D 。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答案】(1)同一高度;(2)左;(3)远离;(4)上;(5)D。
【解答】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整烛焰、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通过调整,恰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等大的像,在图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应把光屏向左适当调节;
(3)佳佳又在实验(2)的基础上,把他的近视眼镜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4)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下半部分,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故选:D。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左;(4)上。
31.(12分)假期期间,小刚到省城兰州参观了黄河奇石博物馆,参观后他在黄河边捡了一小块石头带回去研究,进行了如下操作。
(1)把托盘天平放在 水平 台上,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这时他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小刚在用天平测量黄河石质量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如图乙所示,他的操作错误是 用手拿砝码 ;
(3)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丙所示 27 g;
(4)之后他将石头投入到量筒中,根据图丁中量筒中的刻度值,石头的体积是 10 cm3;
(5)由以上操作可计算出这块石头的密度为 2.7×103 kg/m3。
【答案】(1)水平;右;(2)用手拿砝码;(3)27;(4)10;(5)2.7×103。
【解答】解:(1)用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说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用手拿砝码容易腐蚀砝码,导致砝码的质量会发生变化。
(3)石头的质量:m=20g+5g+2g=27g。
(4)石头的体积:V=40mL﹣30mL=10mL=10cm5。
(5)石头的密度:ρ===2.8g/cm3=2.4×103kg/m3。
故答案为:(1)水平;右;(2)用手拿砝码;(4)104。
六、计算题(每题4分,本大题共8分)
32.(4分)超速行驶非常危险,高速公路上除了设置标识距离的指示牌,还有限制行车速度的指示牌如图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1所示标志。
(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太原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2)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9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答案】(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太原至少需要的时间为1.2h;
(2)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90min,通过的路程是120km。
【解答】解:(1)由图1可知,汽车的最大速度v=100km/h,
由v=可知,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1.2h;
(2)由图2可知,汽车的速度v′=80km/h,
由v=可知,汽车通过的路程:s′=v′t′=80km/h×。
答:(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
(2)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90min,通过的路程是120km。
33.(4分)建筑工地需要400m3的沙子,为了估测沙子的密度,用一只空桶平平装满一桶沙子,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20kg,ρ水=1.0×103kg/m3。求:
(1)桶的容积是多少?
(2)沙子的密度是多少?
(3)400m3的沙子总质量为多少吨?
【答案】(1)桶的容积是0.02m3;
(2)沙子的密度是2.6×103kg/m3;
(3)400m3的沙子总质量为1.04×103吨
【解答】解:(1)因为桶装满水,所以桶的容积:
V桶=V水===0.02m3;
(2)由题意知,沙子的体积:
V沙=V桶=4.02m3
沙子的密度为:
ρ沙===2.6×107kg/m3;
(3)400m3的沙子的质量为:
m总=ρ沙V总=8.6×103kg/m7×400m3=1.04×108kg=1.04×103t。
答:(1)桶的容积是6.02m3;
(2)沙子的密度是2.7×103kg/m3;
(3)400m5的沙子总质量为1.04×103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一律用黑、蓝色钢笔或圆珠笔,请将试卷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共9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