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一轮】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
专题22 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2 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专题22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22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3.摸清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要提高后期的备考质量,还要真正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如此,复习备考才能更加科学有效。所以,必须加大信息反馈,深入总结学情,明确备考方向,对症开方下药,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符合高考立体网络化要求,才能实现基础→能力→分数的转化。
4.切实回归基础,提高能力。复习训练的步骤包括强化基础,突破难点,规范作答,总结方法,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印象深刻,应用更加灵活。
知识清单22 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
知识点01 水的电离及离子积常数
1.水的电离
(1)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H2O+H2OH3O++OH-,简写为H2OH++OH-。
(2)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
2.水的离子积常数
(1)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Kw增大。
(2)常温时,Kw=c(H+)·c(OH-)=1.0×10-14,不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酸、碱的稀溶液。
(3)不同溶液中,c(H+)、c(OH-)可能不同,但任何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与c(OH-)总是相等的。
3.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1)因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会促进水的电离,c(H+)、c(OH-)都增大,水仍呈中性。
(2)外加酸(或碱),水中c(H+)[或c(OH-)]增大,会抑制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减小,Kw不变。
(3)加入了活泼金属,可与水电离产生的H+直接发生置换反应,产生H2,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特别提示】
(1)在水中加入酸或碱,会抑制水的电离,水电离出的c(H+)、c(OH-)均减小,但仍然相等。在常温下,若由水电离出的c(H+)C>A=D=E。
(2)ABE形成的区域中的点都呈现碱性。
(3)若在B点温度下,盐酸中c(H+)=5×10-4 ml·L-1,则由水电离产生的c H2O (H+)=2×10-9ml·L-1。
解析 (1)水的离子积常数Kw仅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Kw越大,故图中五点的Kw间的关系式为B>C>A=D=E。
(3)盐酸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与溶液中的c(OH-)相同,100 ℃时,盐酸中c(OH-)=eq \f(10-12,5×10-4) ml·L-1=2×10-9 ml·L-1。
3.已知水在25 ℃和95 ℃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1)25 ℃时,将pH=9的NaOH溶液与pH=4的硫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NaOH溶液与硫酸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____。
(2)曲线A所对应的温度下,pH=2的HCl溶液和pH=11的某BOH溶液中,若水的电离程度分别用α1、α2表示,则α1________α2(填“大于”“小于”“等于”或“无法确定”)。
(3)曲线B对应温度下,将0.02 ml·L-1 Ba(OH)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的pH=________。
答案:(1)10∶1 (2)小于 (3)10
解析:(1) 25 ℃时,pH=9的NaOH溶液,c(OH-)=10-5 ml·L-1;pH=4的H2SO4溶液中,c(H+)=10-4 ml·L-1,若二者所得混合溶液的pH=7,n(OH-)=n(H+)。则c(OH-)·V(NaOH)=c(H+)·V(H2SO4),故NaOH溶液与H2SO4溶液的体积比为V(NaOH)∶V(H2SO4)=c(H+)∶c(OH-)=10∶1。
(2)在室温下,pH=2的HCl溶液,c水(H+)=10-12 ml·L-1;pH=11的某BOH溶液中,
c水(H+)=10-11 ml·L-1;水电离产生的H+的浓度越大,水的电离程度就越大,若水的电离程度分别用α1、α2表示,则α1”“ 升温促进水的电离,Kw增大 (2)碱性 1×10-7 (3)向右 向右
(4)③=④>①=⑤>②=⑥
解析:(1)升高温度,Kw增大,由于Kw=1×10-12>1×10-14,因此该温度大于25 ℃。
(2)该温度下,溶液中c(OH-)=eq \f(1×10-12,1×10-7) ml·L-1=1×10-5 ml·L-1,因为c(OH-)>c(H+),所以溶液呈碱性;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OH-)等于溶液中的c(H+),即为1×10-7 ml·L-1。
(3)Zn与稀硫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中c(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新制氯水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平衡Cl2+H2OH++Cl-+HClO向左移动,溶液中c(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4)25 ℃时,0.1 ml·L-1的盐酸中c(H+)与0.1 ml·L-1 NaOH溶液中c(OH-)相等,故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等。同理0.1 ml·L-1 H2SO4和0.1 ml·L-1 Ba(OH)2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等,0.1 ml·L-1 CH3COOH和0.1 ml·L-1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几乎相等,酸溶液中c(H+)越大或碱溶液中c(OH-)越大,水电离出的c(H+)就越小,故6种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由大到小的关系为③=④>①=⑤>②=⑥。
知识点02 溶液的酸碱性及pH
1.溶液的酸碱性
(1)任何水溶液中都有H+和OH-。
(2)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c(OH-)的相对大小。
溶液的酸碱性eq \b\lc\{\rc\ (\a\vs4\al\c1(酸性溶液:cH+>cOH- ,中性溶液:cH+=cOH-,碱性溶液:cH+1×10-7 ml·L-1某电解质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 )
错因 温度影响水的电离,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不能判断c(OH-)>1×10-7 ml·L-1的溶液中c(OH-)与c(H+)的关系。
(14)常温下,将pH=3的酸和pH=11的碱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7。( × )
错因 没有说明酸和碱的强弱,无法判断所得溶液的pH。
一、溶液的酸碱性与pH判断
判断下列溶液的酸碱性:用“酸性”“碱性”“中性”或“不确定”填空
①pHc(OH-)的溶液酸性。
⑥0.1 ml·L-1的NH4Cl溶液酸性。
⑦0.1 ml·L-1的NaHCO3溶液碱性。
⑧0.1 ml·L-1的NaHSO3溶液酸性。
二、有关pH的计算
(1)常温下,pH=5的H2SO4溶液,加水稀释到体积为原来的500倍,则稀释后c(SOeq \\al(2-,4))与c(H+)的比值为 eq \f(1,10) 。
(2)25 ℃时,取浓度相同的NaOH和HCl溶液,以3∶2体积比相混合,所得溶液的pH等于12,则原溶液的浓度为 0.05 ml·L-1 。
(3)计算25 ℃时下列溶液的pH:
①0.1 ml·L-1的CH3COOH溶液(已知CH3COOH的电离常数Ka=1.8×10-5),其pH= 2.9 。
②0.1 ml·L-1的氨水(NH3·H2O的电离度α=1%),其pH= 11 。
③pH=2的盐酸与等体积的水混合,其pH= 2.3 (已知lg 2≈0.3)。
④常温下,将0.1 ml·L-1氢氧化钠溶液与0.06 ml·L-1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其pH= 2 。
⑤25 ℃时,pH=3的硝酸和pH=12的氢氧化钡溶液按照体积比为9∶1混合,其pH= 10 。
三、混合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常温下,两种溶液混合后酸碱性的判断(在括号中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1)相同浓度的HCl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
(2)相同浓度的CH3COOH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
(3)相同浓度的NH3·H2O和HCl溶液等体积混合( )
(4)pH=2的H2SO4和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
(5)pH=3的HCl和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
(6)pH=3的HCl和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
(7)pH=2的CH3COOH和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
(8)pH=2的H2SO4和pH=12的NH3·H2O等体积混合( )
答案 (1)中性 (2)碱性 (3)酸性 (4)中性 (5)酸性 (6)碱性 (7)酸性 (8)碱性
【归纳小结】酸碱溶液混合后酸碱性的判断规律
(1)等浓度等体积的一元酸与一元碱混合的溶液——“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2)室温下c酸(H+)=c碱(OH-),即pH之和等于14时,一强一弱等体积混合——“谁弱谁过量,谁弱显谁性”。
(3)已知强酸和强碱的pH,等体积混合(25 ℃时):
①pH之和等于14,呈中性;
②pH之和小于14,呈酸性;
③pH之和大于14,呈碱性。
知识点03 酸碱中和滴定
1.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1)利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去滴定一定体积未知浓度的碱(或酸),通过测定反应完全时消耗已知浓度的酸(或碱)的体积,从而推算出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浓度的方法。
其中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常称为标准液,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常称为待测液。
(2)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可用离子方程式H++OH-===H2O来表示,在中和反应中,H+、OH-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是n(H+)=n(OH-);若用参加反应的c(H+)、c(OH-)来表示,其关系式为c(H+)·V酸=c(OH-)·V碱,由此可计算c(H+),其表达式是c(H+)=eq \f(cOH-·V碱,V酸);也可计算c(OH-),其表达式是c(OH-)=eq \f(cH+·V酸,V碱)。由c(H+)、c(OH-)可分别求出相应酸、碱的浓度。
2.主要仪器
(1)酸碱中和滴定所用的主要仪器是滴定管和锥形瓶。
(2)滴定管
①滴定管分为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用于盛放酸性或中性溶液,碱式滴定管用于盛放碱性溶液。
②既能盛放酸性溶液又能盛放碱性溶液的滴定管,活塞由聚四氟乙烯制成;若溶液中的物质见光易分解,可用棕色滴定管盛放。
③滴定管的上都标有规格大小、使用温度、刻度;滴定管的精确读数为0.01mL。
3.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1)检查:使用前先检查滴定管活塞是否漏水。
(2)润洗:在加入酸、碱液之前,应使用待装的酸、碱溶液分别润洗滴定管内壁2~3次。
(3)装液:注入待装的酸、碱溶液至滴定管0刻度线以上2~3mL处。
(4)排气泡:酸式滴定管快速打开活塞冲走气泡,碱式滴定管将橡胶管向上弯曲,挤压玻璃球,赶走气泡,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溶液。
(5)调液面:调整管中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录读数V0。滴定管的读数时,视线、刻度线、凹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
(6)滴定:左手控制活塞或玻璃小球,右手摇动锥形瓶,两眼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滴定过程中,滴加速度不宜过快,接近终点时,应逐渐减慢滴加速度。
(7)终点的判断:最后一滴恰好使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的改变且半分钟内不变色,即为滴定终点。滴加完毕记录读数V1,消耗溶液的体积为V1-V0。
4.中和滴定曲线与指示剂选择
(1)中和滴定曲线与pH突变
①强酸与强碱滴定过程中pH曲线(以0.100 0 m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l·L-1盐酸为例)
②强酸(碱)滴定弱碱(酸)pH曲线比较
(2)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
判断滴定终点(中和反应恰好反应完全的时刻)的方法是在待测液中加2~3滴指示剂,观察滴定过程中其颜色的变化,常选用的指示剂是酚酞或甲基橙,而不用石蕊试液的原因是石蕊试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3)指示剂的选择
对于不同的酸碱中和反应,指示剂的选择可依据中和滴定曲线来确定。
5.实验操作
以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
(1)滴定前的准备
滴定管:查漏→洗涤→润洗→装液→排气泡调液面→记录。
锥形瓶:洗涤→装待测液→加指示剂。
(2)滴定
滴定: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颜色变化。
(3)滴定终点判断
等到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数据处理
按上述操作重复2~3次,根据每次所用标准液的体积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后求出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平均值。
【易错提醒】
(1)酸碱恰好中和(即滴定终点)时溶液不一定呈中性,最终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生成盐的性质,强酸强碱盐的溶液呈中性,强碱弱酸盐的溶液呈碱性,强酸弱碱盐的溶液呈酸性。
(2)酸性、强氧化性的试剂一般用酸式滴定管盛装,因为酸性和强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管。
(3)滴定终点是通过指示剂颜色变化而实际控制的停止滴定的“点”,滴定终点与恰好中和越吻合,测定误差越小。
6.误差分析
(1)误差分析原理(以一元酸和一元碱的滴定为例)
依据c(标准)·V(标准)=c(待测)·V(待测),则有c(待测)=eq \f(c(标准)·V(标准),V(待测)),标准溶液滴定待测溶液时,c(标准)、V(待测)均为定值,c(待测)的大小取决于V(标准)的大小,若实验操作导致消耗标准溶液增多或读数偏大,则测定结果偏高,反之,则偏低。
(2)误差分析示例
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溶液(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3)读数误差分析
分析下列图示读数对滴定结果的影响:
①如图Ⅰ,开始仰视读数,滴定完毕俯视读数,滴定结果会偏低。
②如图Ⅱ,开始俯视读数,滴定完毕仰视读数,滴定结果会偏高。
(1)KMnO4溶液应用碱式滴定管盛装。( × )
错因 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碱式滴定管下端的橡胶管。
(2)用碱式滴定管准确量取20.00 mL的NaOH溶液。( √ )
提示 碱式滴定管精确到0.01 mL。
(3)将液面在0 mL处的25 mL的酸式滴定管中的液体全部放出,液体的体积为25 mL。( × )
错因 酸式滴定管25 mL刻度线以下至活塞部分以及尖嘴部分也盛有溶液。
(4)中和滴定实验时,滴定管、锥形瓶均用待装液润洗。( × )
错因 锥形瓶只需用蒸馏水洗涤。
(5)滴定终点就是酸碱恰好中和的点。( × )
错因 不是。滴定终点是滴定中指示剂变色的点,恰好反应点是指酸与碱恰好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点。
(6)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 √ )
提示 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使残留在滴定管尖嘴的液体进入锥形瓶中。
(7)用稀NaOH溶液滴定盐酸,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时停止滴定。( × )
错因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8)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 )
错因 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9)盛有标准盐酸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则滴定结果偏高。( √ )
提示 消耗标准溶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10)25 ℃时,用醋酸溶液滴定等浓度NaOH溶液到pH=7,V(醋酸)V(NaOH)。
(11)若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则测定值偏大。( × )
错因 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会导致V(HCl)偏小,导致c(NaOH)偏小。
(12)量取20.00 mL的高锰酸钾溶液应选用25 mL量筒。( × )
错因 量筒只能精确到0.1 mL,应选用25 mL酸式滴定管。
(13)若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待测NaOH溶液,滴定完成后发现酸式滴定管下悬着一滴酸液,则测定结果偏小。( × )
错因 标准液读数偏大,测定结果偏大。
(14)“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须经干燥或标准溶液润洗后方可使用。( √ )
(15)利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锥形瓶内的溶液的pH一定为7。( × )
错因 利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10,滴定终点时溶液的pHc(OH-)
c(H+)>1×10-7 ml·L-1
中性溶液
c(H+)=c(OH-)
c(H+)=1×10-7 ml·L-1
碱性溶液
c(H+)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知识清单22 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含答案) 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清单,文件包含知识清单22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教师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清单docx、知识清单22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学生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清单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新高考版)第9章 第52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文件包含第9章第52讲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docx、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新高考版第9章第52讲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9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学案(含答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