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2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2,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 北京人 B. 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
A. 170 万年 B. 70 万 - 20 万年 C. 3 万年 D. 1 万年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
A. 农作物种植 B. 家畜饲养的出现 C. 聚落 D. 打制石器的使用
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炎帝、黄帝 B. 尧、舜 C. 禹、启 D. 伏羲、女娲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 )
A. 禹 B. 启 C. 桀 D. 汤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A. 金文 B. 小篆 C. 甲骨文 D. 隶书
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春秋时期,打着 “尊王攘夷” 旗号,首先称霸的是( )
A. 晋文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其中效果最显著的是( )
A. 吴起变法 B. 李悝变法 C. 商鞅变法 D. 申不害变法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提出 “兼爱”“非攻” 主张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荀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 刀币 B. 布币 C. 半两钱 D. 五铢钱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 B. 民族矛盾尖锐 C. 秦的暴政 D. 戍边误期,按律当斩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 )
A. 分封制 B. 推恩令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的是( )
A. 张骞 B. 班超 C. 甘英 D. 卫青
丝绸之路开通后,传入中国的物品不包括( )
A. 葡萄 B. 核桃 C. 水稻 D. 苜蓿
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是( )
A. 蔡伦 B. 毕昇 C. 华佗 D. 张仲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 )
A. 司马光 B. 司马迁 C. 班固 D. 范晔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的地方是( )
A. 琉球 B. 夷洲 C. 海南岛 D. 澎湖列岛
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南方统治者重视 D. 水利设施的兴修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
A. 迁都洛阳 B. 说汉语 C. 统一度量衡 D. 改汉姓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齐民要术》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三国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是( )
A. 《九成宫醴泉铭》 B. 《玄秘塔碑》 C. 《兰亭集序》 D. 《颜氏家庙碑》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涿郡 D. 余杭
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__________,这种房屋适应了当地__________的自然环境。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__________年,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__。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有__________。
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__________、、。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__________。
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__________”。
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蜀国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吴国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和《》。
隋朝大运河以_____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_。
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他的目的地是__________,回国后著有《____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共 2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氏作,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食之,以养其生。”
——《白虎通义・号》
根据材料一,指出远古人类居住和饮食方面的变化。(4 分)
根据材料二,分析神农氏出现的原因。(4 分)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远古人类生活逐步改善的主要因素。(6 分)
从远古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6 分)
四、简答题(共 10 分)
简述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政治措施。
答案:
一、选择题
B。解析: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 - 20 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 3 万年,蓝田人距今约 115 万 - 70 万年。易错点:容易混淆不同古人类的生存年代,需牢记各古人类的大致生存年代,可通过制作时间轴对比记忆。
B。解析: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70 万 - 20 万年,这是考古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需准确记忆。易错点:对北京人生活年代记忆不准确,可能与其他古人类年代混淆。
D。解析: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包括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形成。打制石器主要是旧石器时代人类获取食物的工具,与原始农业兴起发展关联不大。易错点:对原始农业标志理解不准确,要从农业生产、生活定居等关键要素把握。
A。解析:炎帝、黄帝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尧、舜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禹建立夏朝,启开启世袭制,伏羲、女娲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易错点:对华夏族形成及 “人文初祖” 对应人物记忆不清,需明确炎帝、黄帝在华夏族起源中的关键地位。
A。解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由禹建立。启开启世袭制,桀是夏朝末代暴君,汤建立商朝。易错点:对我国古代王朝建立先后顺序及建立者记忆错误,要梳理清楚历史脉络,记住关键时间节点。
C。解析: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吉凶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隶书是汉代流行的字体。易错点:对不同时期文字出现的载体及名称对应不准确,要记住典型文字的标志性特征。
B。解析: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平民、奴隶等分给诸侯,诸侯拱卫王室。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推举方式,郡县制秦朝推行,行省制元朝实行。易错点:对西周巩固统治的制度及其功能混淆,要理解分封制构建政治秩序的核心,诸侯需拱卫王室,同时享有一定自治权。
B。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 “尊王攘夷” 为口号扩充疆土,成为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称霸时间晚于齐桓公。易错点:对春秋五霸称霸顺序记忆不清,要熟悉各霸主崛起的关键因素,掌握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性事件。
C。解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商鞅在秦国变法最为彻底、成效最大,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军功爵制等一系列措施,使秦国经济发展、军事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吴起在楚国、李悝在魏国、申不害在韩国变法也有一定成效,但不如秦国显著。易错点:对战国各国变法成效比较模糊,要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全面性与深远影响,从经济、军事、政治多维度分析。
C。解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继承发展老子思想。易错点:对道家学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混淆,要区分道家思想开创与传承脉络,把握老子核心思想及其对道家学派的奠基意义。
C。解析:墨子提出 “兼爱”“非攻” 主张,希望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孔子主张 “仁”“礼”,孟子主张 “仁政”,荀子主张 “礼治”。易错点:对古代思想家主张混淆,要区分不同学派核心思想,把握墨家思想精髓。
C。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半两钱,统一货币有利于经济交流,改变以往各国货币形制、重量不一的紊乱局面。刀币、布币是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货币,五铢钱汉武帝时期铸造。易错点:对秦朝统一货币名称混淆,要记住半两钱作为秦朝官方统一货币的地位,了解其在经济领域的关键作用。
C。解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兵役,严苛的法律,沉重的赋税等,使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连年灾荒、民族矛盾尖锐、戍边误期是起义爆发的导火索或次要原因。易错点:对农民起义根本原因把握不准,要从统治者政策对百姓生活影响深度剖析,理解社会矛盾根源。
B。解析: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势力减弱。分封制是西周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制度,行省制是元朝制度。易错点:对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政策混淆,要掌握推恩令的巧妙设计,理解其分化诸侯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
A。解析: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虽未达成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目的,但了解西域风土人情、政治格局,为后续行动奠基;第二次出使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交流,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其出使意义深远,是西汉外交开拓关键事件。班超是东汉经营西域的名将,甘英出使大秦未达目的地,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易错点:对西汉出使西域的关键人物混淆,要分清张骞、班超等人不同时期对西域开拓的贡献,明确张骞首开西域交流先河,开启丝绸之路辉煌篇章。
C。解析:丝绸之路开通后,葡萄、核桃、苜蓿等西域特产传入中国,水稻原产于中国,是中国本土农作物,不是从西域传入。易错点:对丝绸之路传入传出物品混淆,要了解古代中外物产交流的方向及典型物品,记住中国本土主要农作物。
A。解析: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改进后的造纸术原料易找,成本低廉,纸的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竹简、丝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华佗是东汉名医,擅长外科手术,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易错点:对古代发明家及其发明成果对应错误,要记住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关键史实,以及他所使用的创新原料。
B。解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司马光主编的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班固著《汉书》,是东汉的断代史,范晔著《后汉书》。易错点:对古代史学家及其著作混淆,要分类记忆各史书的体裁、作者及记载范围,如纪传体通史、编年体通史、断代史等。
B。解析: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早期重要史实,加强两岸交流,拓展吴国海疆探索,证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部分。琉球一般指现在的冲绳,海南岛、澎湖列岛在当时也有相应的历史活动,但与卫温此次航行目的地不符。易错点:对三国时期吴国航海探索目的地及现今对应地区混淆,要结合历史地图、古今地名对照,精准记忆。
B。解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是基础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水利设施兴修是促进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易错点:对江南地区开发的主导因素判断不准,要从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理解,认识到人力、技术输入对地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C。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促进民族融合。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易错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秦始皇措施混淆,要分别掌握不同改革的核心内容,明确孝文帝改革聚焦民族融合与汉化进程。
B。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总结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等。《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著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著的药学著作。易错点:对古代不同领域的著作分类混淆,要区分农书、医学书、科技书等,记住各领域代表性著作及其作者。
B。解析: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后在中国逐渐传播发展,对中国文化、思想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秦朝时佛教尚未传入,东汉、三国时期佛教已在中国有一定发展。易错点:对佛教传入中国时间记忆不准确,要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佛教跨地域传播过程。
C。解析: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风格独特,笔势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楷书代表作,《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楷书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楷书代表作。易错点:对古代书法家代表作及字体对应错误,要欣赏不同书法家作品,感受其独特韵味,准确记忆风格描述。
B。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运河。洛阳地处中原,交通枢纽地位显著,以其为中心便于
二、填空题
干栏式房屋;潮湿多雨。
解析: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气候潮湿多雨,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搭建房屋,房屋高出地面,既能防潮防虫蛇,又可通风散热,很好地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保障居民生活舒适与安全,体现古人因地制宜居住智慧。
易错点:学生易混淆河姆渡与半坡居民房屋样式及对应环境,或不清楚干栏式房屋适应潮湿环境的具体原理,要结合地理气候知识,想象居住场景加深记忆。
2070;桀。
解析:夏朝建立于公元前 2070 年,这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开端,需精准记忆。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荒淫无道,搜刮百姓,大兴土木,百姓苦不堪言,导致夏朝国力衰弱,社会矛盾尖锐,最终走向灭亡,是典型暴君代表,记住其恶行助于理解夏朝灭亡原因。
易错点:对夏朝建立时间易记错世纪、年份,对桀的事迹了解不深,混淆夏朝末代君主作为,要强化时间记忆,梳理桀暴政细节。
都江堰;防洪、灌溉、水运。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它巧妙利用岷江地形,鱼嘴分水,将江水分为内江、外江,外江用于泄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进一步泄洪排沙,确保内江无过多泥沙淤积;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功能于一体,让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 “天府之国”,为秦国农业根基、军事后勤提供强力支撑。
易错点:对都江堰各部分工程名称、功能记忆不准,易遗漏关键作用,或混淆其在岷江水利体系运作原理,结合水利工程图,剖析水流走向、各部分协作,可清晰掌握。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解析: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工明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中央行政中枢,统领百官,事无巨细皆参与筹划;太尉掌管军事,负责军队调度、国防安全,确保国家武力后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纠察官员不法、失职行为,维护官场清正,三公相互制衡,保障皇权独尊,中央决策、执行、监督有序运行。
易错点:易混淆三公职责,错记太尉管政务、丞相管军事等张冠李戴情况,要从行政、军事、监察职能本质理解,结合秦代政治架构特点记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经典教育子弟,培养统治人才;选拔官吏侧重儒学素养,非儒学者仕途受限。通过思想统一,强化民众对皇权、国家认同,巩固统治根基,儒家思想从此主导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潮流。
易错点:与秦始皇 “焚书坑儒” 易混淆,二者虽都为思想管控,但手段、目的、影响不同,需区分暴力禁绝与尊崇引导差异,理解儒家正统地位确立过程。
“光武中兴”。
解析: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局面,史称 “光武中兴”。刘秀经历战乱建国后,采取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如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田赋降至三十税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等,使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社会稳定,重现繁荣,是东汉初期盛世景象。
易错点:易混淆东汉不同时期治世名称及对应皇帝,如与 “明章之治” 分不清,要记住刘秀开创 “光武中兴” 关键史实,对比各治世政策侧重、成效。
曹丕;刘备;孙权。
解析: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220 年他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开启曹魏政权,继承东汉北方核心地域统治权;蜀国的建立者是刘备,221 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以兴复汉室为旗号,凝聚人心,割据西南;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222 年称吴王,229 年称帝,国号吴,凭借长江天险,据有江东,开发东南沿海,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各自发展战略、文化独具特色。
易错点:对三国政权建立者、称帝时间、国号及都城易混淆,要梳理关键信息对比记忆,结合地图明确势力范围,理解三国格局形成脉络。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解析: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其代表作《女史箴图》以宫廷女性为题材,通过细腻描绘人物神态、动作,展现古代女性贤德,画卷线条流畅、色彩典雅,兼具艺术与教化价值;《洛神赋图》依据曹植《洛神赋》创作,绘就人神相恋奇幻场景,顾恺之将曹植笔下洛神风姿、怅惘情思用画笔精妙呈现,人物飘逸灵动,山水烘托意境,是中国古代绘画经典,代表当时绘画最高水准。
易错点:对顾恺之画作名称、题材易混淆,或与其他画家作品张冠李戴,要欣赏画作图片、了解创作背景故事,感受独特风格魅力,强化记忆。
洛阳;涿郡;余杭。
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洛阳居中原腹地,交通枢纽地位显著,以其为中心便于辐射四方,贯通南北水系,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如物资运输、人员往来、文化传播,巩固隋朝统治,重塑中国古代经济地理格局,后世多朝受益。
易错点:对大运河起止点、中心城市及连接水系记忆易出错,结合地图,沿运河流向,依次标注记忆关键地点,明确其对全国经济联动关键纽带作用。
天竺;《大唐西域记》。
解析: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他的目的地是天竺(今印度),当时天竺佛教昌盛,玄奘为求佛法真谛,不畏艰险,穿越沙漠、翻越高山,历经磨难抵达。回国后,依据见闻口述《大唐西域记》,详述西域、天竺等地风土人情、宗教文化、政治局势,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文化提供珍贵第一手资料,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拓展国人国际视野。
易错点:易混淆玄奘目的地古今名称,对《大唐西域记》内容、价值认识不足,要结合历史地图明确天竺范围,了解书中记录对跨文化研究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
答案:远古人类居住方面的变化:从居住在野外,受禽兽虫蛇侵害,到学会构木为巢,建造房屋躲避灾害,居住环境得到改善;饮食方面的变化:从食用腥臊恶臭的果蓏蚌蛤,伤害腹胃,到学会钻燧取火,用火烧烤食物,去除腥味,使食物更易消化、安全。
解析:依据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可知居住变化,从无防护到有巢居;“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明确饮食因用火改善,从生食到熟食,提升生存质量。
易错点:学生可能提炼信息不精准,忽略居住、饮食改善前后对比关键细节,要逐句研读材料,紧扣变化关键词,完整概括。
答案:神农氏出现的原因:随着人口增多,禽兽数量不足,人们仅靠捕食禽兽难以维持生计,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于是神农氏出现,教导民众种植五谷,开启农业生产,以满足生存需求。
解析:从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氏作,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可直接提取关键信息,人口增长与食物短缺矛盾催生神农氏引导农业变革,保障生存繁衍。
易错点:易遗漏人口因素,或对因果关系阐述不清晰,要逻辑连贯梳理人口、食物、神农氏作为间内在联系。
答案:远古人类生活逐步改善的主要因素:①劳动创造,远古人类通过自身努力,如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种植五谷等实践活动,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生活;②智慧传承,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圣人的创造发明被传承推广,让更多人受益,推动社会进步;③人口增长压力,一定程度促使人类探索新生存方式,像神农氏因人口多、禽兽少而开启农业种植;④自然环境逼迫,上古时人民受禽兽虫蛇威胁、食物资源局限,倒逼人类创新求存,改善居住、饮食条件。
解析:综合两则材料,从人类具体实践、智慧延续、人口动力、环境压力多角度剖析,有巢氏应对居住危险、燧人氏改善饮食、神农氏解决食物危机,且后人继承发展,人口与环境因素又持续催化变革,协同促进生活提升。
易错点:分析因素单一,常聚焦单一发明或人物,忽略综合因素协同作用,要全面统筹材料,挖掘深层动力。
答案:启示:①人类社会发展是不断进步的过程,从远古的艰难求存到逐步改善生活,历经磨难但持续向前,我们应积极面对困难,勇于创新,推动时代发展;②劳动创造价值,远古人类凭借劳动改善生存境遇,如今我们也要靠辛勤劳动实现梦想、创造美好生活;③重视知识传承与创新,祖先智慧结晶如农业技术、用火等传承至今,当代社会更需在传承基础上开拓创新,激发发展活力;④人与自然相互影响,远古人类适应环境求生存,如今我们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解析:立足远古人类发展全程,从发展态势、劳动本质、知识力量、人与自然关系反思,他们在困境中创新劳动、传承智慧、顺应自然,为当下提供宝贵借鉴,指引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与路径。
易错点:启示空洞宽泛,缺乏与远古人类历程紧密联系,要结合材料细节,如具体发明、生存挑战等,落地感悟,提出切实指引当下的启示。
四、简答题
答案: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政治措施:①实行推恩令,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势力减弱,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②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部派一名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刺史定期巡视所负责区域,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不法行为,及时向中央汇报,有效防止地方势力坐大,维护政治稳定;③强化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任用身边亲信近臣组成内朝,参与军国大事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内外朝相互制衡,皇权得以强化,决策执行更为高效,保障大一统统治顺畅。
解析:汉武帝时期,面临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吏治不佳、皇权受相权掣肘等问题,上述措施从分封、监察、皇权架构三方面精准施策。推恩令从根源瓦解诸侯王势力;刺史制度盯紧地方,防患未然;内外朝构建强化皇权决策体系,协同巩固大一统政治格局。
易错点:对各项政治措施细节理解不准,如推恩令实施前后诸侯王势力对比、刺史监察权限与流程、内外朝权力运作机制,易混淆目的、作用,要结合汉代政治背景,剖析每项措施逻辑起点、实施路径、达成效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3,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1,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