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外史纲要上)同步优质教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外史纲要上)同步优质教案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外史纲要上)同步优质教案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外史纲要上)同步优质教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课是中国历史的开篇,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本课内容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
    通过本课学习,务必使学生认识文化遗存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源泉,从而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观。此外还需使学生认识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2、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插图《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和其他插图以及配套课件,还有相关解说视频,使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培育学生时空观。
    3、史料实证
    通过研究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4、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以及历史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结合夏商周国家的时代特征,培养解读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
    5、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2.难点:历史图片和深奥史料的解读,史学素养的有效培育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视频播放,导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展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和各种文化遗存图片
    师生互动探究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新石器时代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生: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什么呀?对,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因而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常常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了。
    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除了掌握了基本的打制石器的方法,还学会了用火。而这一技能的掌握,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同学们试想,有了火,就有了光和热。利用光照明、驱赶野兽;利用热取暖,烧制食物。这对于今后的生活生产都十分必要。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
    首先,毫无疑问生活年代都是在旧石器时代
    其次,文化遗存主要发现地是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的黄河长江流域
    与此同时,在生产生活领域 他们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并用以采集渔猎,甚至部分地区开始学会用火,并且由于个体能力的相对弱小与原始环境的险恶,他们主要过着群居生活。
    2、新石器时代
    根据以上的学习,我们清楚的看到因制作石器的技术而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被学者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史前社会变化”有什么含义?新旧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又表现在哪里呢?
    再看一下另一组图片,观察上面两幅图,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并指出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址的概况和特点?
    师生互动
    基本特点: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
    概况: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
    问题情境
    阅读教材内容,指出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分别有哪些特点?
    自主学习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归纳总结
    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说明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五帝,具有神话色彩。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问题情境
    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历史现象?据文献记载,夏朝的社会、政治制度是怎样的?
    师生互动
    评价: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社会、政治制度: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1、夏朝
    (1)建立
    建立者:禹
    时间:公元前2070年,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统治中心: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师: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生: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2)世袭制
    师: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生:国家性质:天下为公 → 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3)行政管理制度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
    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这些,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商和西周
    问题情境
    阅读教材内容,概括夏、商、周王朝的更替过程是怎样的?
    ①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②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③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材料情境
    思考:
    商和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哪些?各自的主要内容、作用是什么?
    商朝: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问题探究:
    思考分封制的特点?
    小结: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明确了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分封制是将地方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宗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目的是为了拱卫周王室。因为商朝的外服诸国都是有地方氏族部落转变而成,而周朝的封国都是周王分封而成,所以周朝对于地方控制强于商朝。
    商王朝王位传承的制度是世袭传子制,但是并未规定哪一位儿子可以继承。因此形成了商朝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位混乱的现象。周朝的宗法制规定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这样一来不仅避免出现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混乱现象,而且也解决财产和土地分配问题。
    在商王朝境内,商部族周围有许多异姓部族。它们有的完全服从商部族,有的却并非如此。因此,商部族为了巩固自己统治便垄断神权。商王既是君主,也是群巫之长。部分部族可能对于不服从商王的君主之位,但是不能不服从神灵。周朝取代商朝不仅是推翻了商王的君主之位,也推翻了商王群巫之长的地位。因此,自己便不可能利用神权强化自身的统治,而采用礼乐制。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器物数量的不同时时处处彰显统治者的地位。在采用礼乐制的同时,周朝还提出了民本思想,利用民本思想取代了商朝的神权思想。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商周时期的经济生活。在农业上采用井田制,手工业中青铜铸造和纺织业发达。
    【课堂小结】
    归纳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合作探究并小结: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具有血缘贵族政治的特点,但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地方实行相对分权的贵族政治。

    相关教案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育,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方法,导入新课,新课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育,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方法,导入新课,学案导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育,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