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
作者作品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以及《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一句中的“自清”为名。生于江苏东海,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品有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文题解读
《故都的秋》
作者以“故都的秋”为题是在向读者传达:故都秋景是自己现实生活中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的折光和反射。“故都”二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作者不以“北平”为题,而以“故都”为题,是想通过标题告诉读者,昔日的北平已成过眼烟云。“故都”二字,饱含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秋”确定了本课要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起来,既表明作者所描写的秋景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统一,又使文章的主题明确而深沉。
《荷塘月色》
本课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荷塘”和“月色”。两者是并列交叉关系,即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之下的“荷塘”,描写的“月色”是“荷塘”之上的“月色”。“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指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背景探寻
《故都的秋》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于19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两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些作品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本课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曾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溃,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故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创作的。
知识链接
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宛如在九条巨龙的拥立之下。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散文
散文,一种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根据内容和性质,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来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学案,共4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视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学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