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课内阅读训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课内阅读训练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课内阅读训练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②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③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④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⑤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恰当的一项是( )
    A.煮 听见 漫 空
    B.泡 听得 细 静
    C.冲 细听 戏 面
    D.沏 聆听 慢 默
    2.第②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都感觉得到,不需要说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D.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作者并不全都了解,不如熟知所住之处,故而一笔带过。
    3.这一段在写景状物方面极其精彩,又饱含深情。作者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觉器官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给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4.第④句中写“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第⑤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5.在第⑥句中作者为什么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二、课内阅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声无味,“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
    B.“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静闲暇之感,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是秋天静中的喧闹,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
    D.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景,寄寓了作者在特定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文人深远的忧思和落寞。
    2.《故都的秋》第3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的?
    3.《故都的秋》主要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关于《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5.作者对于北平的风景名胜,只是点到即止,却细致地描写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这是为什么?
    答案解析
    一、1.答案:B。
    2.答案:B。
    解析: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就在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以及高高的天空里。作者虽然在回忆中点数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故都胜景,但作者着力描绘的是存在于千家万户之中的秋姿、秋声、秋意与秋实,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富有生活的情趣。所以作者虽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
    3.答案:视觉 听觉 悠闲 惬意
    4.答案:不多余。第⑤句是对“十分的秋意”的原因的解说。
    5.答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和作者特有的审美体验。
    二、课内阅读
    1.答案:C。
    解析:“秋蝉”的“残声”在文中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故都的秋显得更加“清、静、悲凉”。
    2.答案:“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之感的“破壁”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逐句理解第3段的内容,把握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句中有些修饰语可以给我们提示,如“碧绿”“青天”、细碎的“日光”、“蓝朵”,给人一种清爽之感;“静对”体现“静”的特点,写“驯鸽的飞声”则是以动衬静;“破壁”“十分的秋意”、疏疏落落的“秋草”,体现出一种衰败之感。
    3.答案:作者除了直接描写故都的“秋”之外,还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对照,烘托出故都的“秋”的浓度与特色。如第2、5、13段,通过“但”“或”“可是”等连词和“也”“更”“都”等副词,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对比,并运用多种句式,从侧面展现出了故都的“秋”的特色。表面上,作者好像闲情信笔,而实际上,作者正是通过这种间接描写手法将读者引入“秋”的意境,去体会那故都的“秋”味,去领会那故都的“秋”意,去思考那“秋”中的人生。
    解析:题干提示分析烘托和对比手法,只需找出运用了这两种手法的词句进行分析即可。
    4.答案:《故都的秋》一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所以“我”“不远千里”也要“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结尾又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由此可见,作者是爱秋、恋秋的,因此这篇文章是颂秋的。
    解析:这是一道情感探究题,作答时应先明确观点,然后在文本中找出依据。如本题可由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确定他是爱秋、恋秋的,因此这篇文章是颂秋的。之所以不用明快畅达的笔调来颂秋,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等。
    5.答案:①作者追求“清”“静”,以及淡淡的“悲凉”感,而那些风景名胜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既不稀奇,也不富贵,带着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点儿落寞的感觉,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作者笔下破旧的院落,喇叭似的牵牛花等都给人以“清”“静”“悲凉”的主观感受。②那些风景名胜,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③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场景,人们虽然很熟悉,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们挖掘出来,集中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解析:解答本题需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事物的特征两方面来考虑。结合本文的情感基调分别分析题干中所给的“北平的风景名胜”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精读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课时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外阅读Ⅰ,课外阅读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课后复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Ⅰ,课内阅读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