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中国古代有很多写秋的诗文,也留下了许多有关秋的名言佳句,如汉代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唐代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故都北平的秋味。
    文章标题就大有深意。“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暗含其中;“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文章开头就以一句感叹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抒发了作者对于秋的总体感觉,也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然而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感觉往下写,而是宕开一笔,将江南的秋拿来与北方的秋作比较,突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那么,到哪里去寻觅故都最有代表性的秋景呢?文章的3—11段就是对故都的秋的细致描写,这些描写也是最能体现作家审美情趣的地方。他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顶多就是一笔带过:“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日常生活很遥远。他关注的,更多是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
    作者笔下的故都清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景致: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看到碧绿的天色,听着驯鸽的飞声,静静地开着的喇叭花,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地上扫帚扫后的印迹,“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秋蝉,衰弱的残声,“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雨“息列索落”“一层秋雨一层凉”;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生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灶房门口的枣子树,枣子、柿子、葡萄。
    从以上的事物可以看出,作者所描绘的都是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场景,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既不稀奇,也不富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点落寞的感觉。这些景物的选取,多半是冷色调的,房子是“破屋”,“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不写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槐花,而是写已经落到地上,快要干枯的“落蕊”以及人们很少注意到的扫帚的痕迹……这些描写,给人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里的“清”“静”“悲凉”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可以说,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正是郁达夫所独有的审美体验。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闲淡而略显忧郁的情调,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位传统且对故都怀有真挚眷恋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也才能表现得这样细腻而深挚。
    最后三段是议论和抒情。文章指出,无论是传统的文人学士,还是外国的诗人,都有很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写秋的名篇特别多,因此得出结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最能代表秋的深味的,就是这“北国的秋天”了。文章最后再次将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作比较,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恋。
    二、艺术特色
    在结构上,本文也非常精巧。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细腻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突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最后以议论和抒情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构思巧妙。
    在写景状物方面,本文极其精彩,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情与景完美交融,值得仔细体会、揣摩。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给人以悠闲、惬意的感觉。
    又如:“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仿佛能拨动读者最微妙的感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可以独自徘徊,静静享受与自然交融的情趣。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闲适的,又是寂寞的。
    本文在语言上也特别见功力。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排比句也很多,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现摘录一些并稍作品味。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先用两个单音节词,又以一个双音节词结尾,语势舒缓,为文章整体抒情氛围奠定基础。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味足,值得赏玩。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遐想。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家常事物来作比,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学情整体分析】
    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不是很高,进入高中第一次接触散文,而且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有难度,有深度,学生看了以后说看不懂,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学到鉴赏散文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不仅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还能学会鉴赏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品味语言,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探究北国秋景图,总结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音韵、意境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美。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4.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三、教学策略设计
    《故都的秋》:选取平常景物,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味”,融入作者深沉而细腻的情思,奏响了一曲悲凉的颂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育整合与语理、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等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视频展示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难点: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
    教学策略: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此要充分体现“导向”“设疑”“激趣”等作用。建议导入要言简意赅。无论哪种导入都需要以激情感染学生,并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语二: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约;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江南、水乡,对我们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那北方、古都对于南方人呢?毋庸置疑,同样是一种诱惑,同样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味。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作具体的调整,给老师提供多角度的导入素材和思路,争取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精讲
    (一)读佳句——感受秋景之况味
    1.熟读课文。
    2.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写秋的句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3.让学生找出古今文人描写“秋景”的句子,并指出是乐景还是哀景。
    【多媒体展示】
    秋景与秋情
    秋是一个耐人品味的季节,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从而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人的经历和心境不同,对秋的感觉也不同,即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感伤,又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更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今天,让我们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什么味道。
    教学策略:此环节重点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相机诱导、总结。以联想激活以往记忆,构建知识结构。实现知识渗透:秋景名句积累;情和景的关系。语言建构与运用体现在知识积累和课堂交流方面。可提升积累与语感素养,增强分析概括及信息提取能力。
    (二)品味语言——领略作者的感受
    1.诵读全文,品味赏析。
    (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故都的秋》这个标题,你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点拨。
    明确 故——“老”“从前的”“过去的”,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历史悠久的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文化深厚。
    秋——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而且秋往往给人落寞惆怅之感。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啊!)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念。
    教学策略:结合语境理解语意。思辨能力训练,深刻理解语句背后的哲理。这个过程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信息提取,提高观察记忆、发现汇总的能力。
    2.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 清、静、悲凉。
    3.请同学们研读第3—11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把它朗读出来,并具体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1)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从而进入文中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学生自主讨论,找出第3-11段作者绘声绘色描写秋天景物的语句。
    4.文中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秋天色彩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明确 描写的景物多以灰、白、蓝、暗、淡等冷色调为主,给人以冷清、淡泊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5.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秋声”的呢?描写如此繁多的“秋声”,作者想表现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虽然有如此繁多的声响,却并不显得喧闹,这些细致、幽远的声响恰恰反衬了秋的静寂,在寥廓高远的清秋苍穹之下,如此“清”“静”的秋“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秋“情”——“悲凉”。
    【多媒体展示】
    品味语言、领会感受
    故都的秋
    释题:饱含眷恋、情景交融作者
    情感:向往、迷恋、眷念
    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秋的色彩:以灰、白、蓝、暗、淡等冷色调为主
    写法:以动衬静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先有个整体印象,对作者叙写的重点有个基本把握,获得初读体验。本环节主要以写作手法作为切入点。通过整体阅读,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在语言实践运用中引导模仿,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披文入情——探究审美趣味
    教学策略:学生诵读、思考、表达,教师诵读、展示PPT、引导、点评。展开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共同感受郁达夫的独特感受。感受文章细节;由表象通向深层的文化。通过练习,提升整合与语理、批判与发现的学科素养。
    1.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要体会文中这些平凡的景物、人物中所融入的作者情感,不妨注意文中那些与我们通常的审美倾向不一致的细节。
    请以第3段为例,找一找作者的欣赏趣味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默读、思考,交流讨论。)
    明确 我们一般都认为房子要新的、大的才好住,作者却说要“一椽破屋”;我们外出赏花,总会觉得花色越鲜艳越好看,作者却认为牵牛花是不起眼的蓝色或白色为佳;我们一般认为茂盛的草,郁郁葱葱的好看,作者却认为草最好是“疏落”“尖细且长”的;我们都知道茶不久泡,泡久则味苦,作者却认为要泡一碗浓茶。
    【多媒体展示】
    审美感受
    要“一椽破屋”(注意此处量词的使用)
    认为牵牛花是不起眼的蓝色或白色为佳
    认为草最好是“疏落”“尖细且长”的
    学科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提取文章相关信息;领会作者对故都秋的描写意图,品味作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并作概括;情境交流,解决具体问题。
    2.深度阅读,深入讨论
    (1)为什么作者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欣赏秋日风景?漂亮的新房不好吗?
    明确 破屋更有沧桑感,与故都的整体氛围相契合。新屋好看实用,但这种“新”
    会掩盖历史的沧桑,没有了历史的回味。
    (2)作者写的是“故都的秋”,“故都”与“破屋”有何联系?欣赏这椽破屋,实际上他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 破屋是一处寄托了故都数千年历史兴衰沉浮、变化、颓败的沧桑的意蕴所在。欣赏破屋,作者感受到的是带有历史与文化沉重感的美的体验。
    其实这样的审美取向是很多文人,或者说文化人所共有的追求。就如同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的那样:“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这些文化触觉敏感的人们往往能够发现一片自然风景背后深沉的文化意味,从而完成审美的第一次超越。故都平凡的秋景也因郁达夫审美情趣的超越而显得不平凡,显得更加动人了。
    (3)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
    明确 浓茶味苦,在慢慢品味中却有回甘,这与故都历史的深沉相似。故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成为过去。成为故都的北平就如同浓茶一样充满了历史的苦涩,但在对它的过去的回想中能获得一种深沉厚重的精神体验。
    (4)赏花为何不求鲜艳,反是蓝色或白色为佳?
    明确 鲜艳的花朵固然美丽,却也显得俗气。破屋、浓茶、青天朗日之下,郁达夫所追求的是一种雅趣,这里不需要太强烈的视觉刺激,而需要淡雅隽永的余味。此处大多景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的冷色调,带来心灵的落寞感受,也正与作者眼中故都秋天的“悲凉”相映衬。
    (5)陪衬的草为何不求茂盛嫩绿,反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明确 衰弱的秋草一如故都当下的命运。故都,已然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衰败与沧桑的历史感触正似那风中摇曳的细弱秋草。这些景物在意味上都与故都的衰败颓唐、曾经辉煌但已然成为过去的整体氛围相统一。
    【多媒体展示】
    景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与我们庸常的审美倾向相异的细节,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围绕破屋展开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通过深入感受细节来切实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审美通道,经由现实表象的逼仄、破衰、古旧通向历史深层的富饶、沧桑、深邃,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四)思考体验—感悟生命之深邃
    教学策略:展开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共同感受郁达夫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建立文内外、课内外的联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提高信息提取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1.探析作者审美情趣的成因
    引导:不论破屋、秋草、素色的喇叭花还是后面的落蕊、寒蝉,似乎都是一些事物生命衰败时的颓唐景色。作者却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景象?
    结合作者的自述:“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思考文中作者是否透露出了这种审美倾向的由来?
    明确 文中说到“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郁达夫作为文人,自然摆脱不了这种倾向,还有一句话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文中郁达夫有心租一椽破屋,闲居赏秋景,自然是有情趣的人。这就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悲秋心理对作者的影响。
    2.深化理解,思考生命之美
    (1)郁达夫喜欢“清”、喜欢“静”可以理解,但觉得“悲凉”是一种美就有点奇怪了。从关于落蕊的描写中来想一想:作者在落蕊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明确 落蕊有一种生命凋零的意味,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感。作者感受到了一点落寞。
    (2)为什么落寞?
    明确 落蕊细小,气味清淡,落下后铺满地。本是不起眼的东西,但作者能感觉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微细触觉便仿佛是真实触摸着生命的消亡的感受,表现出作者感受的细腻。落蕊不引人注意,作者却如此着力表现,可见其爱秋之情深。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一种直面生命衰败的感觉,告诉人们再美丽的生命也是有周期的。这样,故都的秋景就已经不单是一季景色,而是带上了对生命周期的深邃思考。
    3.自主探析,提升认知
    (1)《故都的秋》中除了落蕊,作者还写到了其他的秋景,同学们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个,结合我们刚才的解读经验,试着自己来体会一下作者眼中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趣。(学生交流后发言。)
    明确 ①秋蝉。在故都,家家户户都在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一种生命的晚景就让人不胜唏嘘。与落蕊的落寞相似,和作者看到的“悲凉”一脉相承。
    ②都市闲人。青布单衣的素色着装与前文牵牛花的颜色表现出同样的审美情趣。又是“闲人”,咬着烟杆,立在树下的姿态就更有一种闲趣。
    学科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提取文章相关信息;领会作者绘秋之细腻、爱秋之深切;情境交流,解决具体问题;知人论世,根据作者的经历和言谈解释文章内涵。
    (2)怎么理解他们“微叹着互答”呢?
    明确 一方面,这种语调有着一种正好的韵味;另一方面,秋雨不同于春雨、夏雨,它零零落落中带来预示季节变换的寒意。天渐凉的感叹,恰如故都繁华过后的日趋衰败,也可能是对社会状况日趋惨淡的感叹,有着同落蕊一般的“落寞”。这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悲凉”。
    (3)“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感的,可为什么作者把它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
    明确 在对故都秋景的描绘中,流露出落寞、忧郁、孤独的心境——“悲凉”的意绪,这是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遇在作者内心投下的阴影,以至于对北国清秋的品味也夹杂着些苦涩的悲凉。但文中郁达夫的感受又非常复杂,不仅仅是“悲凉”,他还流露出真切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并且还反复表达了对这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课堂总结,加深课文理解
    美学家朱光潜曾把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三是“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郁达夫便是沿着这三个层次层层深入的。在平凡的景物之上,他不仅仅体会到了历史的沧桑,而且超越了历史的沧桑进入到对生命周期的沉思。北平的秋景加上故都本身的历史沧桑再加上生命衰败的思索体验,便构成了作者所喜爱的故都的秋的“故”的感受,也完成了对这些平凡景色前两个层次的内涵的超越。作为文人的郁达夫眼中看着故都的秋景,脑中想着故都的历史,心中便有了生命的感慨。
    孙绍振教授说过:美学意义上的美,正是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邃。郁达夫从故都秋景中看到“悲凉”,正是因为他眼中带着历史沧桑的“深邃情致”与衰败之美的“生命感觉”。这也正是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之为美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更深层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理解并体会文本源自作者生命消亡感的物哀之美。
    在对作者的审美趣味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他文段中的秋景进行独立鉴赏,这是学生经验发展、情趣拓景、审美能力增长、逐步接近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
    三、板书设计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4课 故都的秋/郁达夫
    荷塘月色/朱自清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赏析写景散文中的意境,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点。
    2.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事迹在高考高分作文中常被引用。
    3.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活用,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设考点。
    4.景、情、理的关系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常出现的考点。
    5.散文(记叙文)写作。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第16课 赤壁赋/苏轼
    登泰山记/姚鼐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拓展运用,课文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作品,介绍写作背景,解题,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音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美,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