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品读课文,学习对比,情感探讨,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赏秋景、析秋情、品秋味。
2.品鉴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4.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以及作者的视角,进一步掌握散文景与情的关系。
3.品味散文语言
难点
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观景,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品读课文,进一步体味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
2.品读课文,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4.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其他四幅图,进一步明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并具体研读了第一幅秋景图,体味到了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通过作者的景物描写,我们感受到了古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的其他四幅秋景图,继续跟随作者感受古都的秋味、秋色、秋声。
二、品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课文中的秋色图,按照第一幅图的欣赏方法,我们来看看其他四幅图中,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体现古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设计意图: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分别讨论四幅图,最后由一名同学阐述本小组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明确。)
1.落蕊图。
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地看到了扫帚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地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
2.秋蝉图。
明确: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3.秋雨图
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与那声“唉,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4.秋果图。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目的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但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看着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自己探究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有没有提到其他地方的秋色?在课文里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除了写故都的秋色之外,还写了江南的秋色,主要在第2段和第13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2.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的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段,后者在第13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四、情感探讨
1.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2.确定了情感,下面我们来看第12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请同学们思考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的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他情感色彩的外显。(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3)文人的“悲秋情结”。
五、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者浑然一体。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六、布置作业
1.以“中国古代文人与秋”为话题,写一篇小评论。
2.写一篇欣赏季节的散文。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4.2 *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者简介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检查背诵,鉴赏4-6段,播放朗读录音,品读全文,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听录音,正音,快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