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14*《荷塘月色》课内阅读训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14*《荷塘月色》课内阅读训练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14*《荷塘月色》课内阅读训练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课后复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Ⅰ,课内阅读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从与题目的照应看,本段的写作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
    2.这一段依次写了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_。
    3.本段中的画线句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与裙的相似点是(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4.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列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印证了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5.“不能见一些颜色”的“颜色”在句中的含义应是( )
    A.绿色
    B.色彩
    C.情态
    D.表情
    (二)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6.从与题目的照应看,本段的写作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
    7.文中加点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泻”字扣紧“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突显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字写出了水汽和月色交织、轻雾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
    C.“斑驳”一词表明灌木的黑影中还有银白色等其他色彩掺杂其中。
    D.“画”字突出了“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8.“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是打了个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指什么?
    9.联系全文看,“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的原因是什么?
    二、课内阅读Ⅱ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背着手踱着”,一个“踱”字表现了作者的悠闲、超然,照应了下文的“自由”。
    B.第3段“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字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轻松,要抛下内心的烦恼,欣赏眼前难得的美景。
    C.第5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动感极强,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D.第5段“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表现出水汽、月色交融以及雾的轻柔。
    2.下列对通感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D.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3.下列对文章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B.第2段,将没有月光的晚上和有淡淡月光的今晚做对比,显示出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和特殊心情。
    C.第6段用衬托的手法,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
    D.第6段,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
    4.《荷塘月色》写景近于工笔,细致写实;《故都的秋》写景近于写意,侧重于传达作者的主观情趣。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答案解析
    一、课内阅读Ⅰ
    1.答案:月下荷塘
    2.答案:叶 花 香 波
    3.答案:C。
    4.答案:B。
    解析:从语段的最后一句看,“流水”依旧“遮住了”。
    5.答案:C。
    6.答案:荷塘上的月色
    7.答案:C。
    解析:颜色深浅不一。
    8.答案:“酣眠”指满月朗照的状态。“小睡”指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状态。
    9.答案:这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合拍。
    二、课内阅读Ⅱ
    1.答案:B。
    解析:“且”字透露出作者心情的复杂:一方面,作者希望能借助欣赏荷塘月色暂且忘却现实的苦闷;另一方面,作者也明白忘却只能是暂时的,短暂的宁静自由之后,现实中的种种忧愁必将重新降临。
    2.答案:C。
    解析:C项,这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3.答案:C。
    解析:“衬托的手法”错,此处使用的是点面结合的手法。
    4.答案:《荷塘月色》:描写细腻,从各种角度写景物的形状、色彩、气味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精雕细琢。
    《故都的秋》:个人情感更加浓郁,侧重以情选景,写景时多简笔勾勒,三言两语便凸显景物特征与神韵,大开大合。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风格的能力。《荷塘月色》细致写实,描写细腻,从形状、色彩、气味等多个角度展现了月下荷塘的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月下荷塘的美景进行了精雕细琢。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精读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Ⅰ,语言文字运用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课时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外阅读Ⅰ,课外阅读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