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视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原文呈现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①。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②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③。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第一部分:点明心境,交代缘由。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寻找片刻的宁静,作者想起了荷塘。
名师赏评:
①开头一句是作者独游荷塘的原因,也是本文的文眼,直接抒怀,点明作者的心境,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忽然想起”一句,说明作者是想摆脱忧郁心境而起意前往荷塘的。
③这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出静谧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在这种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反衬作者的不宁心绪。
2.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④。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段解:本段写在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名师赏评:
④“寂寞”一词在这里的作用是:一方面指“幽僻的路”很寂静,另一方面暗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的路上,这正是一种移情于物的写法。
3.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⑤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⑥
段解:本段表达了作者对那种“不愿如此而又不得不如此”的生活的厌弃,对“白天”的尘嚣的不满,暗示出“不宁静”的社会现实
第二部分:写去荷塘的路上的所见所感。
名师赏评:
⑤“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⑥本段末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承上启下。月下漫步荷塘使作者从压抑中暂得解脱,暂得清闲。“妙处”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那些作者不能摆脱的苦闷而言的,“受用”一词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到这块难得的“乐土”之后的心情,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哀愁转变为淡淡的喜悦。
4.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⑦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段解:本段写月色下的荷塘。虽无一字写月,却处处有月。
段落探究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这一段作者是如何形象展现月下荷塘的景色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此时怎样的心境?
名师赏评:
⑦“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荷叶的优美,比喻形象新奇,荷叶之姿,跃然纸上。“零星”言荷花之少,叶多花少,相映成趣;“袅娜”形容花轻柔优美;“羞涩”极言荷花含苞待放的难为情之状,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微风……似的”,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荷花荷叶的香味若有若无、隐隐约约。
【视野拓展】所谓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互相沟通起来的修辞手法,也叫“移觉”。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⑧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⑨。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⑩。
段解: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依次写月光、月影、光与影的和谐统一。
段落探究2:“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一段作者是如何形象展现荷塘上的月色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此时怎样的心境?
名师赏评:
⑧第一句先以流水作喻,直接写月光,用感极强的“泻”加以点化,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鲜明欲滴的实感。然后是侧面描写,“浮”字把水汽、月色交融,轻柔的雾自下而上扩散的特点写活了。“牛乳”写出了叶子和花有光泽有质感,“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下的朦胧之美。
⑨这里“酣眠”指月光朗照,“小睡”指有淡云遮月的场景。
⑩“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将和谐的月光比作悠扬的小提琴名曲,本句又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6.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⑾。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⑿。
段解:本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第三部分:写荷塘上的美景与月色,这是作者心中的自由世界。作者漫步荷塘沉浸于荷香月色,暂得片刻自由喜悦,然而最终还要回归纷扰无奈的现实。
名师赏评:
⑾“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叠音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景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⑿本段最后一句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内心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的过程,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
7.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⒀。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⒁
8.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段解:这两段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的荷塘形成对比。
名师赏评:
(13)“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自然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14)这里引用《采莲赋》里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对眼前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表现了他内心的不平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⒂
10.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6)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第四部分:作者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家门口,又回到了现实。
名师赏评:
(15)《西洲曲》原诗中女主角为了排遣相思之苦,于是“采莲南塘秋”,“低头弄莲子”又触发了她无限的相思之愁。而本文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不宁静”的心境却并未排遣掉,反而有所加重。这与采莲女子的感情有相似之处,因此作者想到了《西洲曲》中的句子,对欲断难断的情感进行了补充和延伸。
(16)最后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最后这句话一方面照应开头,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作者刚才的所见所闻恍如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依旧,这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2 红烛学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学案,共4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学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