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诵读诗歌感知类型,概括观点畅说欲言,巧设问题导入新课,细读诗歌鉴赏评析,布置作业,田园生活,官场生活,取舍缘由,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堂小结
1.了解陶渊明及其创作风格。2.学习诗歌景物描写的技巧,领悟田园风光的优美宁静。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精神品质。
我们都知道《桃花源记》,它的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晋诗人陶渊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谐安宁,成为后世人们神往的精神家园。而他自己,也因为弃官归隐而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隐逸诗人。那么,他为什么选择归隐呢?他归去之后的生活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一)》来寻找答案吧!
活动一:诵读诗歌,感知类型
1.听名家诵读音频。2.诗歌类型。陶渊明——田园诗的开创者。田园诗:描写田园生活及风光。
活动二:细读诗歌,鉴赏评析
思考:1.作者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这些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景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特点:淳朴自然,宁静祥和。写作技巧:白描,即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如实地勾勒出所描写对象的形象。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2.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对这种生活有怎样的情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生活状态是悠闲自在的。诗人对这种生活抱有喜爱之情。
1.作者从何处“归”向田园?“尘网”“樊笼” 2.“尘网”“樊笼”确切指的是什么?指束缚本性的俗世或世俗的种种束缚。3.作者想要一展才华进入了官场,对于官场生活作者抱有怎样的情感?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社会背景:东晋末年,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官员之间钩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政治腐败。陶渊明对此现实极端不满。
4.我们具体来看看在这样一个官场中,诗人的思想状态是怎样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森林,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深渊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也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1.作者为什么归向田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作者本性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2.作者归向田园除了本性的原因,更加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守拙归园田。”“守拙”,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官场是个是非之地,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同流合污,难免会受排挤,为了不让自己受到官场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失其本心,作者选择回归田园,所以,最终使得作者归田园的原因是“守拙”,保持自己精神上的高洁与自由。
活动三:概括观点,畅所欲言
思考: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提示: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自圆其说便可。
在这首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他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以及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1.背诵并默写全诗。2.人生总是在不断地舍和得,而舍与得总是相伴相生的。陶渊明舍弃了官场,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如何面对“舍”,你又想“得”到什么呢?请以“舍和得”为话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小短文。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两首诗人的文学文化常识。2.分析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拓展训练,熟悉诗歌表现手法的解题技巧。
1.根据要求填写句子。(1)《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这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归园田居》中,与这画面对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齐背诗歌,感悟诗歌情感。
活动二:分组讨论,积累技巧
全班分8个小组,讨论归纳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短歌行》的表现手法:(1)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回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2)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3)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4)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1)写景,远近结合。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五六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作者又看到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的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泼起来了。(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
《归园田居》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活动三:拓展演练,巩固提升
理解诗意: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于韦曲美妙春光的赞叹,前人也肯定这首诗通篇用“反言”来形容春光“佳胜”。但是,细细品味全诗,我们会感到这首诗无论是整体意味还是具体诗句,都不完全是仅仅用正话反说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对于春光的赞叹。比如“花无赖”“恼杀人”,在这里是否也包含实实在在的诗人觉得因花“无赖”而“恼”的意味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如果我们注意到颔联的作用,就应该肯定“花无赖”和“恼杀人”的确不仅仅是一种“反言”。颔联“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是说虽然可以整日里樽酒对春光,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又哪里能尽情领略这春光的明妍美好呢?由春的勃勃生机而感及自身的衰老,这应该是白发诗人面对明媚春光时候的一种真实的心情。
五、六句描写了诗人禁不住春光的召唤,来到大自然里游玩,消受春光,玩得尽兴,以致衣服被石角钩破,藤条树梢迎面刺眼而来。钩衣刺眼,本是可憎可气之事,而在诗人则觉可喜,恰如俗言“痛快”,即愈痛则愈快,诗人运用反语,透过这些细节描写,可见诗人游玩尽兴,内心可喜。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求仕未果游历韦曲时写下的,我们从“何时”一词中隐约感受到此时杜甫在求仕与隐居之间纠结、彷徨,欲罢不能的无奈等复杂心情。
思路分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答案示例:诗人是通过用典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归纳答题技巧。1.勤于积累,储备表达技巧基础知识表达技巧包括:(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语、双关、用典、互文等。(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景(事、物、史)与情(喜、怒、哀、乐)、志(志向、情操、爱好、愿望)描写:点与面、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明与暗、乐与哀、工笔与白描
(3)表现手法:赋(铺陈)、比兴、对比(烘托、衬托)、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感物抒怀)、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抑扬等等。(4)篇章结构:叠词、卒章显志、重章叠句、照应、倒装曲笔入题。在实际答题中,表现手法往往也会把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修辞手法纳入其中。
2.古诗表现手法解题步骤。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叙—析—评】第一步: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第三步: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作家在创作中会运用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如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对比等篇文章,为了能更好地表情达意,需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7.2* 归园田居(其一)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7.2* 归园田居(其一)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1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点字,多音字,形近字,词语解释,适应世俗,气质情致,迷蒙隐约的样子,隐约的样子,指村落,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评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主旨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