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9*《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内阅读训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9*《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内阅读训练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9*《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内阅读训练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复习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如将“拍”“樯橹”改为“裂”“强虏”,试分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2.词中“小乔初嫁了”,“初”即“刚刚”,实际上,周瑜娶小乔与赤壁之战已经相隔十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怎样理解本词结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理解
    1.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意境雄阔,“大江东去”,让人有“逝者如斯夫”的联想,把永不止息的江水与随岁月消逝的英雄相联系,通古今而观之,有悠久深远的历史感。
    B.称周瑜为“周郎”,意在突出周瑜的俊逸风流,年纪虽轻但已建功立业,与“小乔初嫁了”相呼应,也用以反衬自己华发早生、功业难成。
    C.整首词虚实相生,从眼前写起,回溯从前,又从从前回到眼前,眼前的人、景与从前的人、景构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构思巧妙。
    D.词的下片情感深沉,感慨英雄已逝,感叹自我理想落空,最后在江月永恒、江水长流中获得思想解脱。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赏析。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4.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分析这两首词的结尾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况味。
    答案解析
    一、阅读理解
    1.答案:“拍”“樯橹”更好。“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力度感,极富冲击力。“裂”则强调了这种力量所带来的效果:惊涛怒卷江岸,使土石裂碎了,这明显带有夸张、想象的成分。“樯橹”使用借代手法,一语双关,且与“灰飞烟灭”对应,点出了作战环境和结果。“强虏”直白,突出周瑜的强大。“樯橹”一词,指的是挂帆的桅杆和一种摇船的桨,在苏轼的词里指代赤壁之战中曹操一方的战船,进而虚指曹操的部队。“樯橹灰飞烟灭”指曹操的战船被东吴的部队借东风纵火烧毁,十分契合战场上的场景;同时也指曹操的部队被打败,这里用“樯橹”二字,虚实兼顾,可谓深得诗的要领,且画面感很强。“虏”古语指敌人,“强虏”指强大的敌人。词义在表面上看符合苏词原意,但从词的艺术性讲,却因这抽象的泛称而使苏词作为“词”的艺术性大打折扣,词义由虚实相生变得单一,而且画面感也变弱,远不及“樯橹”二字能紧扣战场上的景象。
    2.答案:此处用“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风流倜傥。
    3.答案:豪放旷达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的豪放奋进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人生如梦”的感慨是词人壮志未酬无奈情绪的流露,所以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下抒发了人生失意的忧愤和惆怅,“洒酒入江,以酒祭月”的豪放之举又表现出词人从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让万古愁怀随江而去,从而体现词人超脱与旷达的胸怀。
    二、阅读理解
    1.答案:C。
    解析:“眼前的人、景与从前的人、景构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分析错误,“眼前的景”与“从前的景”没有构成对比。
    2.答案:这几句刻画了一个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亲临前线时从容镇定、风流儒雅的统帅形象。“羽扇纶巾”写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再现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轻而易举地取得辉煌战功的情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说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以动作、外貌描写和夸张的手法极言周瑜从容镇定、风流儒雅。
    3.答案:①用英雄衬托英雄。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然后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典型的“风流人物”和“豪杰”登场了。用千古风流人物以及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来衬托周瑜,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②用美人衬托英雄。词中“小乔初嫁了”一句,用美貌的小乔衬托周瑜的英俊风流、年轻有为。③用英雄反衬自己周瑜“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建功立业,而作者认为自己功业无成却“早生华发”,在衬托中,作者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
    解析:衬托是常见的表现手法。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或相反的人物、事物作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衬托主要内容。词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小乔初嫁了”正面衬托周瑜,用“雄姿英发”的周瑜反衬“早生华发”的作者自己。
    4.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由壮志难酬变为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抒情,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结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包含政治理想落空、壮志未酬的悲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是作者于天地之中顿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开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之中,洒脱情怀于此可见一斑。再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股悲愤之情萦绕笔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给人以悲凉之感。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训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