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指引,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朗读技法,任务引导,任务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选了三首宋词,在品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永古抒怀词,意境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历来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作。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仔细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声韵美,思考词中寄托的生命的感悟与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咏史抒怀诗歌的特点,积累文化常识。
2.了解诗词大意,品味诗歌意境,理清词人的思路脉络。
3.把握“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心态,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学习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苏轼(1036—1101)字 ,号 ,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 ”(1079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为“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 ”;
“文”为 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
2.人物轶事
年少轻狂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3.了解创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4.解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5.了解“怀古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初嫁了( ) 羽扇纶巾( ) 樯橹( )
华发( ) 一尊还酹( )
2.解释词语
①大江:
②故垒:
③英发:
④羽扇纶巾:
⑤樯橹:
⑥故国:
⑦华发:
⑧尊:
⑨酹:
译文:
(二)诵读感悟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朗读技法】
(一)注意感情
人道东坡“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里,其主体情调豪迈奔放、昂扬奋发。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抒发了词人浩大的气概,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雄伟壮阔景象。朗读时,高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接下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赤壁古战场壮丽、雄奇、险恶的景色。朗读时,感情激越、雄浑、气势宏大。下阕开头六句,词人怀古,羡慕年轻有为的周郎。朗读时应该轻松、愉快、热烈些。词末五句,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叹。朗读时感情抑郁、低沉、凝重,但不是悲凉、哀凄。这里虽然是全词的最低点,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感叹和无可奈何的情绪,但词人并不是完全的消极颓废、悲观失望,而是在领悟了人生底蕴后的一种超脱。
(二)注意联想和想象
诗词的艺术特点讲究高度的概括,设置许多艺术空白。学生在朗读时,就需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揣其情、抚其景、思其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词字外之意,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词的上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得何等雄浑、开阔、奇伟。朗读时就应展开想象的翅膀,同词人一起遨游于古战场,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下阕开头六句,朗读时不能作简单地模仿,应展开丰富的联想,联系词人的政治抱负来品味。这样,才能读准其中的真意。原来,苏轼也是胸有雄图的人,希望能像周郎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关于这一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注意语调
苏轼的词,有一种内在的节奏美。时而高昂、热烈;时而凝重、欢快。朗读时,要注意细心体会。《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从总体上看,形成前高后低状。从其中的句子上看,也有其高低起伏的变化。例如: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时,“大江”、“浪”语调较高,以显其声势;“东去”、“淘尽”语调较低,以显江水与历史的流逝;“千古”语调较低,以引起遐思;“风流人物”语调由半高到高,以表示赞美和强调。再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的动词“穿空”、“拍岸”、“卷起”要读得高昂、气足,这是为了突出那雷霆万钧、不可阻挡的气势。
(四)注意顿挫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有些地方因感情或其它需要,须作较长时间的停顿或拖声。例如:朗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时,前句“江山”后停顿时间较长,“如画”后宜轻拖,这样,用极为舒缓的语调更能使学生体会出词人的爱国热情,从中受到熏陶,后句“一时”后停顿时间较长,一从语法的角度考虑,二也突出了那个特定的时代。整个这一大句,朗读时如果很快地一带而过,就很难体会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事实。再有,下阕开头“遥想”后宜轻拖,因为一则“遥想”作为领字,领起后边几句,二则在此轻拖,自然而然使读者进入到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当中。
(五)注意重读
重读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特定的含义或情感,它分为实重读和虚重读。对于实重读一般容易把握。在此,我主要谈谈虚重读(重音轻吐)。例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其中“飞”与“灭”应轻读,用于突出周瑜指挥若定,曹军一溃千里之状。再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其中“如梦”、“江月”应轻读,以此体会出词人对人生的感概及寄情江月的无奈之情。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思考1】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思考2】整体感知:概括上下片内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鉴赏上片
1.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2.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将“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3.“人道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周瑜为“周郎”?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思考2】鉴赏下片
1.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2.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4.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思考3】鉴赏衬托的手法
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
【思考4】试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思想主题
【思考5】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元)萨都刺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准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问题: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抒发了对光阴虚掷的感伤。简要分析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问题: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四、技巧点拨—概括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任务活动】试分析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守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七、苏轼诗句积累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3.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此身泰山重,勿作鸿毛遗。
6.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7.岁月不可思,驶若船放溜。
8.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八、随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淘洗干净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情写赤壁的险要地势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_____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___________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九、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
答案
一、1.子瞻,东坡居士,“乌台诗案”,“苏、黄”,“苏、辛”;唐宋八大家,“书法四大家”。
二、(一)1.给加点字注音:
初嫁了(liǎ) 羽扇纶巾(guān) 樯橹(qiáng lǔ)
华发(huā) 一尊还酹(huán lèi)
2.解释词语
①大江:长江。
②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③英发:英俊勃发。
④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⑤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⑥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⑦华发:花白的头发。
⑧尊:同“樽”,酒杯。
⑨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思考1】明确 豪放、有气势、雄壮
【思考2】明确 上片,写赤壁壮丽景象;下片,写赤壁所想,吊古伤今,自抒怀抱。
三、
【思考1】鉴赏上片
1.明确 例如: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鉴赏: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鉴赏: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极尽描摹之能事。“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2. 明确 “大江” 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还指历史的长江,把空间拓展开了;“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这几句一开篇便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无比悠久的时间之中,定下了这首词的豪放基调,为人物的活动展开波澜壮阔的背景。
3.明确 表明这种说法只是传闻,作者也并未相信,仅是借以引发思古之情而已。既是沿用吴中人对周瑜的敬称,暗寓对周瑜的赞赏和敬意,又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
4.明确 这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江山如画” 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写人,这一声慨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思考2】鉴赏下片
1.明确
2.明确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两者在性情上面可以说是惺惺相惜,“知音如周郎”。苏轼渴望建功立业,希望自己也能象周瑜一样能为国家干一翻伟大的事业。但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3.明确 “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光阴虚掷,自笑多情,自我解嘲,透出一种无奈和苍凉。
4.明确 示例:我认为是积极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感到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他以酒祭奠江月,表现了一种洒脱。
【思考3】明确 上阕:①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②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作者心中。
下阕:①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②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③曹军灰飞烟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④用周瑜的风流倜傥、事业有为,反衬了自己的年过半百、事业无成。
【思考4】明确 ①坚韧决心之体现——政治上的入世
黄州被贬之后,元祐四年,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在杭州疏浚西湖,后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即使在62岁被放逐到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时,他也在此办学堂、介学风。一个消极无为的人绝不可能在数遭贬谪的人生困境中还屡屡不往当地社会建设,由此我们可见,苏轼在人生中期的黄州也不会对人生充满了消极悲凉之感。
②自我派遣之释怀——人生上的无为
苏轼在最后举杯祭酒入江,酹江水、江月,其实是视水、月为知己,敬水、敬月也就是敬自己,或者说敬自己的理想。经过矛盾斗争后,苏轼最终形成自己全新的理想观,即用超然不计较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身世遭际,对自己的理想的追求像水和月那样坚持不断。他要以无为致大有为,以这一思想去淡化、消解、超越遇到的悲苦。
③矛盾得以消解——儒、佛、道的融合
由此,在政治上主张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在人生上主张释怀旷达的思想得以融合,苏轼的困惑就得到了解决。苏轼不愿苟且从流,要保持自已高尚的节操,但又不能公开反抗。于是只好在旷达不羁的掩护下,用一种类似玩世不恭的态度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不屈、甚至抗争。 “人生如梦”,是他蔑视一切艰危磨难的坚强坦荡的独特个性,以及不愿屈节从俗苟合取容傲然独立的情怀,是他紧紧把握自身,超越痛苦,保持自我本性对“新我”的追求。这是他深邃精微的人生的清流。
【思考5】
(一)明确 不同点:萨都刺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而苏词在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中抒发自己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二)明确 同:都是要用来作反衬。异:苏轼词是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戴复古词是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
四、明确 ①整首诗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 “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②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③使用衬托手法,以“早生华发”的词人,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五、明确 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八、明确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
5.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角度
诗句
形象
角度
诗句
形象
年龄
小乔初嫁了
美女衬英雄,潇洒的英姿
姿态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有气魄
装束
羽扇纶巾
儒雅的将军
气魄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从容,大智大勇
周瑜
苏轼
年 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 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 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 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 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师寄语,学习目标,资料链接,基础梳理,文本探究,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9.1 念奴娇·赤壁怀古精品学案设计,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