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8*《琵琶行并序》优质教学设计(2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19968/0-173660963434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8*《琵琶行并序》优质教学设计(2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19968/0-17366096343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三单元 8*《琵琶行并序》优质教学设计(2课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19968/0-173660963441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通读全诗,指导朗读,再读诗歌,梳理情节,赏析小序,整体感知,赏析人物,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来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2段。
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通读全诗,体会音乐描写的妙处,归纳诗歌的主旨。
3.解读小序部分。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序言内容。
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二、通读全诗,指导朗读
1.自读,正音。
2.听读,教师播放朗读录音或范读,学生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3.指导朗读。
(1)第1段:开头部分:要读出悲凄的气氛。
(2)第2段:读前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关于描写音乐的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第3段: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语气中速。
(4)第4段: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的语气,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的语气;“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5)第5段: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4.全班齐读。
三、再读诗歌,梳理情节
1.分组读诗歌。
2.点名读诗歌。
3.分组讨论诗歌的情节。
明确:(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四、赏析小序
1.翻译小序部分,掌握小序部分的重点字词
2.说说小序部分交代了哪些信息?
明确: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奠定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五、整体感知
第1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思考:(1)“浔阳江头夜送客”,这七个字好在哪里?明确:“浔阳江头夜送客”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
(2)诗人选取了秋天哪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选取了红的枫叶和白的荻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如同小说的环境描写一样,把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人以真切感,可谓“境界全出”。
(3)分析后四句的作用。
明确:叙写离情别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2.第2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思考:诗中是怎样描写诗人心情急切、琵琶女羞怯情态以及琵琶女精彩演奏的?
明确:从“寻声暗问”,到移船相见,再到“千呼万唤”,寥寥数语,写出诗人急切的心情;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再到“半遮面”,轻轻几笔,描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琵琶女调弦校音,信手弹来,在诗人看来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待正式演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时而高亢,时而幽咽,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时而间歇,或如铁骑驰骋,风雨骤至,或如珠玉落盘,莺语花间。此情此景,令诗人叹为观止。
3.第3段,歌女倾诉身世苦。
思考:(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2)琵琶女是怎样倾诉自己的身世的?
明确:(1)以“沉吟放拨”两句动作描写作为过渡,然后转入琵琶女“自言”的情境中。
(2)先追忆往昔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艺佳,风光无限;继言时光流转,人事皆非,青春不再,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复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只好在这秋江月夜之中独守空船,而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梦断妆残。
4.第4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思考:诗人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谪居”“卧病”,伤心人也;“地僻”“无音乐”“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伤心地也伤心人处伤心地,更是无限伤心。
5.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思考: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使全场的人动容,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
六、赏析人物
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1.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的动作神情。“沉吟”描写出琵琶女回忆往事时的神态。“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琵琶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他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琵琶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照,道出了琵琶女沦落天涯的无限悲伤之情。
2.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琵琶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七、课堂小结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位漂泊江湖的长安歌女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触动的故事。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和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所了解,但缺乏整体感,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根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描写一段琵琶女的文字。(1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小序: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
第1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2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3段,歌女倾诉身世苦
第4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赏析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能够准确默写。
重点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
1.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说说《琵琶行》叙述了什么样的事情?
二、合作探究,重点赏析
学生组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明确:(1)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感慨。这首诗在叙事时详略处理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诗人写琵琶女的自述,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与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感慨,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后来的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同病相怜。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时俱出。这首诗的情和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设计意图: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多元思考,掌握重点内容。)
2.《琵琶行并序》对音乐的描写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诗人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
明确:(1)诗人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模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十分恰当。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轻快。
(2)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显然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
(3)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3.诗的第2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来描写音乐,请找出这八个比喻句。它们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
明确:
三、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三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三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默写第2段。
2.反复聆听一首你喜欢的音乐,借助于联想与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描写音乐
1.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
2.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
3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比喻
特征
变化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急骤
急促—舒缓
小弦切切如私语
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轻快一时断时续一暂歇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
阻塞压抑
冰泉冷涩弦凝绝
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奔涌
爆发—高昂
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短促急骤
戛然而止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朗读诗词,把握节奏,解释题目,了解文体,再读诗词,描摹画面,齐读诗词,思古人往事,赏析诗词,体悟情感,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了解作者,学习新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读诗歌,抓住诗眼,走进诗歌,品味鉴赏,深化提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