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乡土中国》资料库 讲义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21513/0-173664637341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乡土中国》资料库 讲义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21513/0-173664637345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乡土中国》资料库 讲义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621513/0-173664637347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导学案,共7页。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他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民族与社会》《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背景资料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14篇文章。
相关链接
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4篇文章,是由费孝通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1.《乡土本色》。该篇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本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所写到的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篇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须文字。
3.《差序格局》。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
4.《家族》与《男女有别》。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只于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所以,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留得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在“男女有别”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文化观,男女关系必须有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5.《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6.《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讲的是四种权力。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三篇中分别加以阐述。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说词解词
重点词
藐(miǎ)视 矜(jīn)持 殴(ōu)伤
家谱(pǔ) 无稽(jī)之谈 引诱(yòu)
契(qì)约 蚱(zhà)蜢 怂恿(yǒng)
恻(cè)隐 边缘(yuán) 削足适履(lǚ)
脱颖(yǐng)而出 客栈(zhàn) 助殓(liàn)
干涉(shè) 弊(bì)病 另辟(pì)新地
嗜(shì)好 蜕(tuì)变 黏(nián)着
荒诞(dàn)不经 服膺(yīng) 循规蹈(dǎ)矩
多音字
种:(zhǒng)种子 (zhòng)种植 圈:(quān)圆圈 (juàn)羊圈
模:mó(楷模)mú(模样) 解:jiě(解放)jiè(押解)
横:hèng(蛮横)héng(横行) 调: tiá(调节)dià(调动)
觉:jué(觉察)jià(睡觉) 率:lǐng(率领)xià (效率)
形近字
fáng(妨)碍 fáng(防)止
yì(佚)名 yì(昳)丽 tiě(铁)匠
点zhuì(缀) chuò(辍)学 duō(掇)弄
biàn(辩)论 分 biàn(辨) biàn(辫)子
yāng(秧)苗 遭yāng(殃)
shè(摄)影 niè(聂)耳
mù(墓)地 屏mù(幕) 羡mù(慕)
xuān(宣)泄 xuān(喧)闹 xuān(渲)染
zūn(遵)守 zūn(尊)敬 酒zūn(樽)
ǒu(呕)吐 ōu(讴)歌
词语解释
飘忽无定:四处流动,没有固定地点停留,形容人四处流浪,或思想、看法时常变动。也形容物体随风飘荡。
抛井离乡:也作“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迅速,用不着考虑。
削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迁就凑合现成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荒诞不经: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多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通。
无稽之谈: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推陈出新:指对旧的事物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相安无事: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愿轻易迁移。
世风日下:指社会风气一天不如一天。
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
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民众普遍不满。
近义词辨析
1.束缚·约束
同:二者都有“限制”的意思。
异:“束缚”是贬义词,通常指某种势力或因素,把人或事物控制在狭窄的范围内,“束缚”与“解放、放开”相对。“束缚”程度比“约束”重,它可搭配成教条主义的束缚,思想束缚,罗网的束缚等。“约束”着重于限制,是中性词,通常依据一定的准则,如法律、纪律、制度、规律等,对人或事物加以限制,使不越出范围。这种限制,可以是正当的,也可以是不正当的。如约束行动,受制度约束,受条文约束,不受约束等。
例句:①他很注意搜集自古以来的观测记录和有关文献,但是决不“虚推古人”,决不把自己束缚在典籍文献之中
②说到统一战线的巩固,就是要实行一个共同纲领,用这个纲领来约束各党各派的行动。
2.抚育·抚养
同:二者都有“照料”的意思。
异:“抚育”运用范围广,“抚养”次之。“抚育”着重于照料,培养,使健全成长,可用于儿童,如抚育子女,抚育孤儿;也可用于生物,如抚育花苗、树苗等。“抚养”着重指爱护、教养和供养,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包括兄姊对弟妹,如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例句:①有人喜爱栽种花草,照顾苗株就像抚育孩子般细心。
②抚养子女选用何种方式是极其重要的。
3.隔阂·隔膜
同:二者都有“有距离”的意思。
异:“隔阂”多指思想有距离,感情不融洽。“隔阂”比“隔膜”距离大而且深。从运用对象比较,“隔阂”多指民族、国家、团体、同志间的关系阻隔;“隔膜”常指亲友、师生、同学间的互不了解的关系。“隔膜”还可用于对学识、技术等的。
例句:①他们俩好像有什么隔阂,见了面总是不说话。
②他刚转学不久,所以与同学之间还有些隔膜。
4.隔绝·隔断
同:二者都有“断开”的意思。
异:“隔绝”多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绝或音信因特殊原因而较长时间的隔阻不通。它又指事物阻隔不相通,如隔绝空气是灭火的根本方法。“隔断”多指阻隔时间较短暂,原因一消失就能畅通,如洪水隔断公路交通。“隔断”另一个意义是把大房间隔成几间的遮挡的东西。
例句:①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②小梁的四号车就瘫痪在孤山下面,隔断了公路。
5.联结·结合
同:二者都有“联系密切”的意思。
异:“联结”指一般事物间的互相连合,如联结铁路干线,陆运联结空运。“结合”运用范围比“联结”广。它可指事物间的密切联系,如想与做紧密结合;又可指男女结成夫妻,如他俩结合为夫妻。
例句:①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
②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
6.明显·显著
同:二者都有“清楚”的意思。
异:“明显”跟“模糊、隐晦”相对,如彩画图案有明显变化。“显著”跟褒义词语搭配时,带肯定意味,如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跟中性词或缺点、毛病等贬义词搭配时,带强调意味,如显著的地方,显著的毛病。
例句:①这些防治措施已使蒋家沟泥石流灾害明显减弱,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堵江的灾害。
②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诵读佳句
1.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为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学案及答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导学案及答案,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