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下册6 年、月、日24小时计时法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三年级下册6 年、月、日24小时计时法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普通计时法(12小时计时法)有一定的接触,如知道早上起床、晚上睡觉的大致时间表述,但对于 24 小时计时法这种更为系统、精确的计时方式,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他们正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例、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计时法,理解 24 小时计时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 24 小时计时法的含义,清晰阐述其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如能准确说明中午 12 点后,普通计时法需加上限制词“下午”“晚上”等,而 24 小时计时法是接着 12 依次递增。
熟练掌握普通计时法与 24 小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方法,能迅速、准确地进行转换,给定一个普通计时法的时间,如“下午 3 时”,能快速转换为 24 小时计时法的“15 时”,转换准确率达 90%以上;反之亦然。
能够运用 24 小时计时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看懂火车时刻表、公交运营时间、电视节目单等,能准确提取信息,计算经过时间,解题思路清晰,答案准确。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时钟模型、模拟一天时间流逝、对比不同计时法时间表示等活动,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如通过转动时钟指针,记录不同时刻两种计时法的表述。
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两种计时法转换技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策略过程中,提升合作学习与数学表达能力,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优化自身方法,如小组共同探讨如何快速判断给定时间用哪种计时法合适。
通过多样化练习,包括填空、选择、应用题等,提高运用 24 小时计时法解题的速度与灵活性,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系列计时法转换及实际应用练习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索 24 小时计时法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认识到精确计时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场景下计时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科学规划作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 24 小时计时法的概念,明确一天 24 小时的时间循环,通过时钟演示、时间轴绘制等直观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其连续性,如制作 24 小时的时间轴,标注关键时间节点。
掌握普通计时法与 24 小时计时法的转换规则,牢记中午 12 点前后的转换要点,多加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如总结出“中午 12 点前,普通计时法与 24 小时计时法数字相同;中午 12 点后,普通计时法时数加 12 得 24 小时计时法,反之减 12 并加上限制词”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计时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优势,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计时法,如在正式场合、交通时刻等多用 24 小时计时法,日常交流可能多用普通计时法,通过实例对比,引导学生体会。
计算经过时间时,当起止时间跨越中午 12 点或涉及两种计时法混合,学生容易出错,需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方法,如采用分段计算或统一计时法后再计算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展示时钟转动、生活场景切换;创设旅行规划、作息安排等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拨时钟、制作时间卡片,小组讨论交流,助力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 24 小时计时法动画演示,如模拟地球自转一圈对应 24 小时时钟变化;生活场景图片或视频,如火车站车次时刻表、商场营业时间公告;练习题、互动游戏界面,如“计时法转换大挑战”竞赛、“时间推理”游戏。
时钟模型若干,供学生直观操作,观察时针、分针转动,理解时间变化;卡片、彩笔等学具,便于学生制作时间卡片,标注不同计时法时间;学习单,记录观察发现、思考问题、解题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总结反思。
奖励贴纸,为课堂表现优秀的小组或个人准备,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小明一家外出旅游的视频,画面中他们来到火车站,准备乘坐上午 9 时的火车,车票上显示的出发时间是“09:00”,小明一脸疑惑,问爸爸:“这两个时间是一样的吗?”视频暂停,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车票上用这样的时间表示吗?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24 小时计时法,它和我们平时说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呢?”用贴近生活的旅行场景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的普通计时法知识,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平时是怎么说时间的吗?像早上起床是 7 点,晚上睡觉是 9 点,这种计时法叫什么呢?和 24 小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复习普通计时法,为新知识学习铺垫,让学生做好知识衔接。
(二)探究新知(20 分钟)
认识 24 小时计时法
教师拿出时钟模型,将时针拨到凌晨 0 点,说道:“同学们,一天的开始就是凌晨 0 点,随着地球的转动,时针也在不停地走,大家看,时针转一圈到中午 12 点,这是我们熟悉的上午时间。”边说边演示,接着继续拨时针,“那从中午 12 点后,时针又接着走,下午 1 点在 24 小时计时法里就是 13 点,因为它是接着中午 12 点往后数 1 个小时,依此类推,晚上 12 点也就是 24 点,同时它也是第二天的 0 点,代表一天结束,新的一天开始。”让学生仔细观察,理解一天 24 小时的循环。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时间轴,标注凌晨 0 点、中午 12 点、晚上 12 点等关键节点,以及中间的时间,如 15 时、18 时等,用不同颜色区分上午、下午时段,强化学生对 24 小时计时法的理解,多让学生举例说说身边事件对应的 24 小时计时法时间,如学校下午 2 点上课,用 24 小时计时法是 14 时。
两种计时法的转换
教师给出一些普通计时法的时间,如“上午 8 时”“下午 4 时”“晚上 9 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转换为 24 小时计时法。小组汇报时,教师引导总结:“同学们发现了,中午 12 点前,普通计时法和 24 小时计时法数字是一样的,只要把‘上午’这样的限制词去掉就行;中午 12 点后,普通计时法的时数要加 12,去掉限制词,就得到 24 小时计时法,像‘下午 4 时’,4 + 12 = 16,就是 16 时。”让学生多练习转换,同桌互相检查。
反过来,教师给出 24 小时计时法的时间,如“11 时”“19 时”“0 时”,让学生转换为普通计时法。教师讲解:“12 点前,直接加上‘上午’就行;12 点后,用这个数减 12,再加上‘下午’或‘晚上’等限制词,比如‘19 时’,19 - 12 = 7,就是晚上 7 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熟练掌握转换技巧。
应用 24 小时计时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展示一张火车时刻表,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坐火车去旅行,从这张时刻表上怎么看出发时间和到达时间呢?怎么知道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呢?”引导学生观察时刻表,找出关键信息,如车次、出发站、到达站、出发时间、到达时间。
教师选取一趟列车,如“G123 次列车,从北京出发时间是 10:30,到达上海的时间是 14:20”,让学生计算列车行驶时间。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可以用到达时间减去出发时间,14 时 20 分 - 10 时 30 分,这里要注意分不够减时,向时借 1 当 60 分,算出结果是 3 小时 50 分。”多举几个类似例子,让学生练习计算经过时间,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2 分钟)
基础巩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基础练习题,如普通计时法与 24 小时计时法的转换填空,像“下午 2 时 = ( )时”“17 时 = ( )”等,限时 3 分钟。学生完成后,同桌互相批改,教师选取几道典型错题讲解,强调转换规则,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进行“计时法接龙”游戏,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依次快速说出一个普通计时法或 24 小时计时法的时间,下一个学生迅速转换为另一种计时法,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得又快又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转换速度。
拓展提升
创设生活情境综合题:“商场上午 9 时开门,晚上 9 时关门,一天营业多长时间?(注意计时法转换及计算经过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 24 小时计时法及减法知识解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辅导,学生完成后同桌核对答案,教师选取典型错题讲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深度。
开展“计时法大挑战”游戏,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一些稍有难度的计时法问题,如给出一个不完整的日程安排,已知部分活动用普通计时法,部分用 24 小时计时法,要求补充完整并计算相邻活动间隔时间,还有一些需要结合时钟模型理解的题目,如“时针从 13 时走到 16 时,经过了几个小时,分针转了几圈?”让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与思维活跃度。
(四)课堂小结(3 分钟)
引导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 24 小时计时法,谁能说一说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总结 24 小时计时法的含义、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 24 小时计时法是怎么回事。”“我学会了两种计时法怎么互相转换。”
教师补充
教师进行补充强调,重点回顾易错点,如转换错误、计算经过时间失误;同时表扬学生课堂表现:“同学们今天都非常棒!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这么多关于 24 小时计时法的知识。希望大家课后也能多观察生活,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制作一张家庭周末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用普通计时法和 24 小时计时法分别标注,巩固课堂知识,增进亲子互动。教师提示:“同学们,制作时间表的时候要认真哦,看看谁做得又漂亮又准确。”
完成课本对应练习题,认真书写,对于错题要分析原因,总结方法,教师下次课抽查,强调:“课本练习题是知识巩固关键,做错的题一定要弄懂,这样知识才会掌握得更牢。”
七、板书设计
主板书:
24 小时计时法
认识:
一天 24 小时,从凌晨 0 点到晚上 24 点(即第二天 0 点)
时钟演示:展示时针在一天内的转动对应 24 小时
时间轴:画出标注关键时间节点的 24 小时时间轴
转换方法:
普通计时法转 24 小时计时法:
中午 12 点前:去掉限制词
中午 12 点后:时数加 12,去掉限制词
24 小时计时法转普通计时法:
12 点前:加上“上午”
12 点后:时数减 12,加上限制词
实际应用:
火车时刻表:举例说明如何看出发、到达时间及计算行驶时间
生活场景:列举商场营业时间、电视节目单等应用场景
知识框架图: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中心为“24 小时计时法”,分支包括认识、转换、应用、生活实例,再细分各分支要点。
左侧副板书:
学生易错点提示:如转换混淆;计算经过时间错误;对 24 小时计时法概念不清等。
操作记录展示区:张贴学生探究过程中拨时钟、制作时间卡片的操作记录单,如记录的时间转换、发现的问题,体现探究过程。
右侧副板书:
生活实例算式:记录课堂综合应用环节中小明旅游、商场营业等生活情境的相关算式及解答,强化知识与生活联系。
解题技巧总结:如转换看 12 点前后;计算经过时间统一计时法等。
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旅游视频导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新知环节,利用时钟模型、时间轴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24 小时计时法知识,小组合作积极,培养多种能力。
然而,教学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计算跨中午 12 点的经过时间时容易出错,后续可增加专项练习强化。在灵活运用计时法解决复杂生活问题,如日程安排中时间冲突判断时,个别学生思路不清晰,需加强指导,优化教学提升学生对 24 小时计时法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三年级下册24小时计时法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4小时计时法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巧设矛盾,初次感知,激发兴趣,铺垫新知,自主探索,完善认知,课堂小结,畅谈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6 年、月、日24小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新授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