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二历史寒假衔接讲练预复习讲练
复习:选必二第1~2单元高二历史寒假衔接讲练预复习讲练
展开
这是一份复习:选必二第1~2单元高二历史寒假衔接讲练预复习讲练,文件包含复习选必二第12单元原卷版docx、复习选必二第12单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概述:
人类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物。大约一万年前,农业产生,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相对稳定的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人类有条件从事各种文化创造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丰富了食物的种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食物生产、储备技术的进步,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
单元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一、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
王室、神庙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
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崇拜尼罗河和太阳神。
3.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中国
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个体经营。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4.爱琴海,古希腊
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5.美洲,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发明了“浮动园地”。
二、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女地位的变化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国家形成
三、美洲物种的推广及外传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2.表现: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传到欧洲,后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
3.玉米的传播
(1)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2)明朝时期,由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前,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4.马铃薯和甘薯 16世纪末,马铃薯开始在欧洲推广。 马铃薯和甘薯也是在明朝时传入中国的。
5.番茄的传播
(1)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2)明朝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蔬菜在农场种植。
6.辣椒的传播
(1)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
(2)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中国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
7.传入美洲的欧亚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的影响最大。
记忆口诀:小麦大麦和水稻,苹果生气打葡萄,甜橙柠檬来劝架,黄瓜甜瓜哭号号,豌豆甘蔗来讲理。
8.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9.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10.传入欧洲的欧亚畜禽:牛、驴、骡、马、猪、羊和鸡。
记忆口诀:牛驴骡马猪羊鸡,结伴旅游美洲去。
历史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四、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对非洲,对中国,对欧洲。1800年前后,世界人口已经突破9亿。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欧洲,对北美,对畜牧业。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比如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4.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中国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五、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推动着农业的转变。
2.实现: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规模庞大、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3.表现:优良品种育成推广,高效化肥广泛使用;农业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
4.农业的机械化
(1)前提:两种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机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2)主要机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
(3)各国的特征:美国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个体农户主要使用小型机械,大型农场普遍采用大型机械。
(4)历史意义: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5.杂交育种技术 古代已有温室种植技术
(1)1930年,美国培育出杂交玉米新品种。
(2)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3)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
(4)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
(5)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历史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6.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六、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在古代,人们利用地窖和淘器来存储余粮。后来修建粮仓。如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
2.20世纪,粮食储备技术取得进步,表现在:(1)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
(3)到1990年,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机械低温制冷储粮技术。
3.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巨大发展。
七、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起因: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
2.解决:各国政府的重视,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协调。
3.中国的举措:
(1)1996年,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2)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巨大成就,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4.食品安全
(1)表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等。
(2)解决:高度重视,制定标准,加强监管,加强惩罚,加强问责。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
单元概述: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不少生产工具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较为稳定。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是古代典型的劳作方式。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的出现,加快了社会前进的速度,使得生产方式的变革此起彼伏,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也给人们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单元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人类的耕作工具,材质大体经历了从石、木、蚌到铁的变化。
2.早期石器是打制石器,如石斧、石刀;后期出现磨制石器,如石铲、石犁等,还有钻孔技术。
3.约距今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不过青铜农具数量较少。
4.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5.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中国广泛使用。南北朝时期,使用灌钢法制作农具。
6.古代畜牧业的工具设施有:圈厩、弓箭、渔网、马槽等。
7.灌溉工具的发明
(1)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我国在东汉末年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进行了改进。唐朝出现了筒车。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业 (1)约三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古人已经使用陶纺轮。
(3)汉代普遍使用纺车,并开始使用提花机。
(4)元代以后,织布机成为农耕家庭必备的生产工具。
2.陶瓷业
(1)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
(2)新时期时代晚期,开始采用坯车来制坯。
(3)南朝时,把坯件放在匣钵中。
(4)唐宋时,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
3.治炼业
(1)古人用煅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器具,工具包括土炉、锤、锉等。
(2)后来还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坩锅、范等。
(2)中国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 工业时代前,各国普遍采用。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确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
2.农业庄园式劳作 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中世纪欧洲长期存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
3.手工业有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形式。手工业者职业世代相袭,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四、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1.背景:(1)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逐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
(2)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大批产业工人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2.形成:工业革命期间,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制度随即形成。
3.内容(特点):(1)厂房要有一定规模,工人实行倒班制。
(2)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对工人进行管理。
(3)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部门协同劳作,进行标准化生产。
(4)原料由工厂统一分发,合理调配。
(5)制定市场方案,开拓产品销售渠道。
4.历史作用:
(1)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使工业革命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
5.扩展: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了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张謇、范旭东等人投身实业救国。
五、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城市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镇发展为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成为英国城市化的典型。
(2)鸦片战争后,上海、青岛等地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
(3)20世纪至今,西方国家逐渐重视城市规划,促使城市布局日益宜居化。
2.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1)英国兴建大量铁路;修建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是著名的水运枢纽。
(2)英国港口同陆上交通连接,形成了不列颠的水陆运输网,被称为“运输革命”。
3.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英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和城市连为一片。
4.人们的时间观念空前加强,生活节奏加快。
坚持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许多人戴表,大城市多处设有标准钟。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英国等西方国家开始由政府发展教育,通过立法、经费支持等措施促进初等教育的发展。
(2)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推广义务教育,还出现了工人学校。
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和职业病时常发生等。
六、新科技革命
1.概况: (1)二战后,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术等迅速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就。
2.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美国问世。
起因:计算炮弹弹道问题的需要。
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3.网络的产生
(1)背景:美苏冷战的需要(美国担心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破坏他的军事通信系统,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发)
(2)建立: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军用网络,但不具备社会推广性。
(3)发展: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已遍布全球。
4.人工智能技术
(1)概念: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意识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
(2)内涵: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3)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出现“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
5.航天技术
(1)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航天技术迅猛发展。
(2)苏、美、法、中等国先后发射成功几千个航天器,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创举,在太空中建立了地球测控网。
6.海洋技术
(1)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在水下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2)1997年,中国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潜入水下六千米处进行科学试验,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步入正轨。
(3)2012年,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突破七千米深度,这是当前世界的最大下潜深度。
7.新材料技术
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七、新科技革命的革命性意义
1.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电子商务、移动通信、智能制造等得到普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2.使人们的劳作方式发生了变革,影响了经济增长模式与管理方式。
粗放型经济转化为集约型经济,人们逐渐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利润增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3.使社会阶层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巨变。
表现在: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中产阶级日益壮大,第三产业的从业者大量增加。
4.使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
了解社会动态,解决生活问题;促进信息交流,丰富娱乐生活;推动文化传播,促进人类思维的变化。
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泥质红陶的器形主要为较精致的钵碗盆类,其纹饰与仰韶文化类似;夹砂灰陶多为大口、深腹、平底、外表粗糙、吸热效率较高的罐类。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 )
A.长途商贸的范围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食物的加工技术D.阶级分化的发展程度
2.秦朝时,设有不同级别的田官。各级田官不仅要过问何种庄稼应每亩播种多少种子,而且还得视土地的肥瘠不同,允许生产者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种子多少的方便。田官的设置说明秦朝( )
A.法律异常严苛B.农业受到重视C.土地兼并严重D.官僚机构臃肿
3.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或是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或是不断调整劳作方式以保障农业发展。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印第安人培养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B.古希腊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
C.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不断发展D.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4.新航路开辟后,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欧洲引进美洲农作物( )
A.拓宽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B.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结构
C.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D.外来农作物开始影响欧洲
5.“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6.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7.下表为2001-2011年中国主要农业机械数量和增艮率。据此可推知( )
A.我国走在现代化农业的前列B.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全面推广
C.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D.工业化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8.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下列各项对现代农业的表述恰当的是( )
①以大型农场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 ②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生产
③出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 ④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10.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记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D.导致粮食储备不再重视
11.《耒耜经》是晚唐陆龟蒙写的一篇短文,在文中描述了一种农具: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辕短而弯曲;犁盘可以转动。据此判断,文中描述的农具是( )
A.曲辕犁B.耒耜C.耦犁D.耧车
12.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土农具而言,有锄、插、镬、铲、犁等;收割农具主要是镰刀;斧、锛等手工工具与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关系,如用于垦荒时砍伐树木。这体现出秦汉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工具革新D.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3.下图是战国时期的铜尊盘。尊是酒器,盘是水器。盘口外折下垂,下附四龙形蹄足。尊颈采用金属模具成批制作蜡质元件,在泥质模具中按预定图案组合,再逐层捏塑和连接蜡撑和蜡梗。这反映了( )
铜尊盘
A.铸造工艺的高超B.冶炼技术的成熟
C.礼乐制度的崩溃D.等级制度的森严
14.下表是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女工占比情况:
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女工成为工厂主要劳动力B.妇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C.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D.纺织业最早实现机械化
15.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B.英国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D.英国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16.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之一是诞生了公制单位“米”(1米的长度等于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1875年《国际米制公约》签署,公制单位“米”最终得到国际认可。公制单位“米”能够得到国际认可,主要是由于( )
A.启蒙运动的影响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工业革命的开展D.帝国主义的扩张
17.在大文豪狄更斯笔下,伦敦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但是,在19世纪前期的英国,“滚滚浓烟”绝非伦敦所独有,而是城市的共同景致。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蓬勃开展B.城市环境治理尚未进行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D.化学工业兴起令人瞩目
18.2022 年4月,第 131届广交会在线上举办,丹东市组织 30家企业“登云”参展,相继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进行了“屏对屏”商洽。这客观上说明( )
A.电商日益受到国民青睐B.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C.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商务D.现代科技促进信息交流
19.英国内城问题,即所谓英国内城困境,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大量制造业工厂关闭,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等。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内城遭到彻底废弃B.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C.人才外流十分严重D.城市交通根本改变
20.1953年,美国科学家构建了DNA双螺旋分子模型,分子生物学随后迅速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基因工程工业化的热潮:到1981年,美国已成立了200多家生物工程公司,现代生物工程开始崛起。由此可知,现代科技的进步( )
A.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B.使得美国独霸了尖端科技
C.促进了电子商务兴起D.引发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
21.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2.城市建筑的变迁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英格兰多数城市中,由于土地限制的原因,多数住宅采用的是纵向的建筑形式。这一类型的建筑只有临街的那一面或许有宽大窗户,但除前屋之外就很难采自然光了。厚实的公墙上不可能开窗户,它们构成住房的两侧界线。如果需要更多的空间,房舍只能向后一间一间地延伸,直至屋后的空地或院子,但这只会使里屋更阴暗。如果需要空间更多,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达到四五层甚至更多。不过更常见的是,房基最初的规划只能承受两三层。这样不顾规划而向上增加房屋的高度,是造成房屋容易损毁不够结实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郭薇《中世纪英格兰城市生活环境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1885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并概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城市建筑变迁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器可用于食物的加工,因此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食物的加工技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长途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解析】秦朝建立不同级别的田官,具体管理和指导庄稼播种等,说明秦朝农业受到重视,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秦朝法律异常严苛,排除A项;土地兼并严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秦朝官僚机构臃肿,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印第安人培养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A项正确;两河流域的西亚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排除B项;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逐步破产,排除C项;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解析】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的引进,改善了欧洲人的膳食结构,增强了体质,减少了疾病带来的灾难,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C项正确;题干没有拓宽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结构”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外来农作物早就已经影响到欧洲,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解析】根据材料“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可知,土豆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不可或缺的食物,种植土豆的国家几乎不会发生饥荒,说明土豆的种植缓解了世纪的粮食问题,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粮食结构,D项正确;推动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解析】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2001--2011年我国大中小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数量都有所增加,这说明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C项正确;我国并未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前列,排除A项;受国情影响,现代化农业机械并未全面推广,排除B项;D项中的“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故选C项。
8.A
【解析】“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②正确;通过材料无法证实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而且肉类加工本身不属于机械生产,也不属于现代农业,③④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现代农业以大型农场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采用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出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以及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A
【解析】依据材料“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记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可以看出我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的亩产,产量更高意味着粮食更多,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再重视”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解析】根据材料“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辕短而弯曲;犁盘可以转动”可知,这是一件耕犁农具,而且构件完备复杂,犁辕短而弯曲,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发明于江南地区的曲辕犁,A项正确;耒耜不是铁农具,排除B项;耦犁是汉朝的,排除C项;耧车是播种工具,不是翻土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解析】依据材料“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土农具而言,有锄、插、镬、铲、犁等……”可知,铁农具种类增多,而且光起土农具就有5种以上,多样化农具体现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能体现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生产工具革新的态度,排除C项;农具情况与小农经济地位稳固没有必然关系,同时材料也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解析】铜尊盘的造型,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高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铸造工艺的高超,不能反映冶炼技术成熟,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铜尊盘不能反映礼乐制度的崩溃,也不能说明等级制度的森严,排除CD项。故选A项。
14.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女工人数的比例很高,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使妇女走出家庭,进入工厂,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轻工业工厂中女工人数较多,不能体现女工成为工厂主要劳动力,排除A项;女工人数多不能于政治地位提高,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女工占比情况,不能得出纺织业最早实现机械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解析】根据材料“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可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的待遇水平提高,世界联系逐渐增强,消费品的种类也大大丰富,C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工人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与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无关,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后,1840年左右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解析】根据“1875年《国际米制公约》签署,公制单位‘米’最终得到国际认可”可得出,“米”这一单位得到国际认可,主要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对于生产的精准度要求更高,同时更需要全球的标准化生产,因此得出国际的认可,C项正确;启蒙运动与这一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当时世界市场并没有形成,排除B项;帝国主义的扩张与“米”得到国际认可无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解析】根据材料“在19世纪前期的英国,“滚滚浓烟”绝非伦敦所独有,而是城市的共同景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很多城市都有烟囱,体现了当时的英国在蓬勃的开展工业革命,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城市环境治理是否已经开始,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化学工业兴起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解析】根据材料,第131届广交会在线上举办,企业“登云”参展,与外国“屏对屏”商洽,线上产品展示和在线洽谈交流的实现得益于网络等现代科技,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让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民对电商的态度,不能得出电商日益受到国民青睐,排除A项;“根本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互联网虽然获得了重大发展,但并未完全取代传统商务,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解析】依据材料“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可以看出工业的外迁,促使内城的人口迁移到城镇或是城市边缘,B项正确;“彻底”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人才的外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交通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美国科学家构建了DNA双螺旋分子模型,分子生物学随后迅速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基因工程工业化的热潮”可知,现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A项正确;美国并没有独霸了尖端科技,排除B项;材料与电子商务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21.(1)说明: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变化:生产集中;实行倒班制;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强化;生产过程始终被监督严格
影响:积极—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消极—阶级矛盾尖锐(或社会贫富差距加剧)
【解析】(1)说明:根据材料“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农业产生,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产生了阶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应运而生。
(2)变化: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可知,生产集中;根据材料“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可知,实行倒班制;根据材料“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可知,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强化;生产过程始终被监督严格影响: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方面,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等等;根据材料“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消极方面。阶级矛盾尖锐(或社会贫富差距加剧)。
22.(1)变化:出现高层建筑;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房屋建筑更加坚固;趋向宽敞明亮。(任选3点)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设计理念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
(2)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建筑水平和技术的提升,进而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可分析出出现高层建筑;根据材料“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根据材料“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房屋建筑更加坚固;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趋向宽敞明亮。(任选3点)
原因:根据材料“蒸汽动力升降机”、“电动升降机”可分析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电动升降机”可分析出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设计理念的进步;根据材料“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可分析出城市化进程加快。
(2)关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建筑水平和技术的提升,进而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部门
主要工具
基本情况
纺织业
骨针,陶纺轮,纺车,提花机,织布机
陶瓷业
坯车,匣坯 ,支钉
治炼业
土炉,锤,锉;坩锅,范等
年份
小型拖拉机(万台)
年均增长率(%)
大中型拖拉机(万台)
年均增长率(%)
联合收割机(万台)
年均增长率(%)
2001
1305
\
83
\
28
\
2006
1568
3.7
172
15.7
57
15.3
2011
1811
2.9
441
20.7
111
14.3
棉纺织工厂
毛纺织工厂
丝、麻纺织工厂
56.4%
69.5%
70.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预习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高二历史寒假衔接讲练预复习讲练,文件包含预习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原卷版docx、预习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预习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高二历史寒假衔接讲练预复习讲练,文件包含预习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原卷版docx、预习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预习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高二历史寒假衔接讲练预复习讲练,文件包含预习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原卷版docx、预习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