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60分。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写到答题卡上)
“火星冲日”现象将出现在2020年10月,太阳、地球、火星将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火星与地球位于太阳同侧,是实施火星探测的最佳时机。届时,我国将通过火星卫星、火星着陆器和火星车联合探测火星,实现世界航天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正确示意“火星冲日”的是( )
A. B.
C. D.
2. 若火星存在生命,其条件可能有( )
①与太阳距离适中,表面温度适宜
②周围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③存在昼夜更替现象
④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⑤存在液态水
A. ①②③B. ①②⑤C. ②③④D. ③④⑤
【答案】1. B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太阳、地球、火星将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火星与地球位于太阳同侧”可知,符合该条件的为B项,B正确;其它选项均不符合该条件,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火星存在生命,其外部条件应具备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火星处于较为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同时液态水为孕育生命提供了重要条件,故①②⑤正确;昼夜更替、行星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则不是一颗行星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故③④错误。由此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外部条件:1.相对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2.太阳光照稳定;3.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1.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2.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3.存在液态水;4.地球环境稳定足够长的时间。
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各圈层中( )
A. 大气圈由气体组成B.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界线明确
C. 水圈的主体是海洋D. 地壳在各个圈层中厚度最大
4. 图中序号代表地球内部各圈层,岩石圈是指( )
A. ①顶部和②B. ①和②顶部C. ②顶部和③D. ②和③顶部
【答案】3. C4. B
【解析】
【3题详解】
大气圈由干洁气体、水汽、固体杂质组成,A错误;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顶部,B错误;水圈的主体是海洋,C正确;地壳在各圈层中厚度最小,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全部,也就是地幔顶部和地壳共同构成岩石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中氮气占比例最大,约为 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空气体积的 21%。剩下的 1% 由其它各种气体构成,如惰性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氮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温室效应起了重要作用;臭氧能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氧气是生物呼吸的重要物质,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淮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A. 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
B. 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
C. 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D. 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地多
6. 该模型模拟的河段
A. 主要为河流的上游,常见V形峡谷地貌B. 乙处适宜发展聚落
C. 主要为河流中下游,搬运堆积作用为主D. 丁处适合修建河港
【答案】5. D6. C
【解析】
【5题详解】
从河道看,甲乙相比较,乙位于河流凹岸,故乙冲走的沙子较多,故AB错误。因为丙丁位于下游,丁位于凸岸,堆积作用为主,丙位于凹岸,侵蚀作用为主,所以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地多,故C错误,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6题详解】
该模型模拟的河道比较宽,表明模拟的河段主要为河流中下游,以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为主,故A错误,C正确。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乙处坡度较大,土层较薄,丁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且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土壤深厚肥沃,更适宜发展聚落,故B错误。丁处位于凸岸,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容易淤积航道,所以不适合修建河港,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港口一般修建在流水侵蚀的一侧,防止泥沙淤积航道。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根据当地实测数据,制了该地的沥青路面、草地和近地面空气温度(近地面空气温度为该区域均温)日变化曲线(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一天中大部分时间近地面空气温度低于沥青路面和草地温度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空气增温的直接热源B. 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空气的保温效果差
C. 太阳辐射太弱造成近地面空气增温变慢D. 大气辐射太强致使近地面空气热量损失
8. 若该日沥青路面与草地之间存在热力环流,正确表示白天环流的是( )
A. B. C. D.
【答案】7A8.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近地面空气热量来自于地面辐射,即地面辐射是近地面空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故A正确;近地面空气气温的高低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多少,气温低,所以大气逆辐射弱,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空气的保温效果差不是近地面空气温度低于沥青路面和草地温度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近地面空气热量来自于地面辐射,并不是来自于太阳辐射,故C错误;近地面空气热量来自于地面辐射,并不是来自于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太强不会导致近地面空气热量损失,故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因为沥青路面与草地的比热容不一致,白天沥青路面升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草地升温较慢,与沥青路面相比,气流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从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近地面气流从草地流向沥青路面,高空则相反,AD错误;草地气流下沉,沥青路面气流上升,B正确、C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紫外光和红外光被削弱多,可见光被削弱少。而太阳辐射能又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古人总结的这一规律在今天正悄然改变。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某农场的温室大棚里,百香果长势喜人,阵阵果香扑面而来。温室大棚能透光、保温、保湿,在不适宜作物生长的季节和地区,提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读下图该农场温室大棚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热带的百香果能成功在该地种植,主要得益于温室大棚( )
A. 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吸收B. 复合墙体增加棚内外空气交换
C. 保温膜增强了大气辐射强度D. 保温膜阻挡了地面辐射散出
10. 高温易导致百香果叶片被灼伤,甚至生长停滞,正确的应对措施是( )
A. 中午打开通风口,风从下通风口吹入B. 中午打开通风口,风从上通风口吹入
C. 夜晚在大棚内灌水达到降温效果D. 夜晚在大棚内灌水增强保温效果
【答案】9. D10. A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内蒙古纬度高,昼夜温差大,夜间降温快;由材料可知百香果作为热带水果易受低温冻害,保温膜可以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减少了夜晚的热量损失,增加热量,D正确;温室大棚的复合墙体比一般墙体保温性能好,但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支撑塑料保温膜,B错误;大棚能透过太阳辐射,但不能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错误;大气辐射强度与大气温度有关,保温膜不能增强大气辐射强度,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棚内中午受太阳辐射升温,气压较低,气流上升,从上通风口吹出;棚外温度较棚内低,气压较高,由下通风口吹入,达到降温的效果,A正确、B错误;夜晚在大棚内灌水会增强保温效果,不会降温,又因内蒙古高温灼伤热带水果的情况应发生在中午,而非夜晚,CD错误;故选A。
【点睛】温室大棚保温原理:以短波辐射为主的太阳辐射通过温室采光材料进入温室后使室内地温和气温升高而转化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又被温室覆盖材料阻隔在温室内,从两形成室内热量的积聚,使室内温度提高,这一过程称之为“温室效应”。温室正是利用“温室效应”,在作物不适于露地生长的寒冷季节通过提高室内温度创造作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来达到作物反季节生产和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雅丹地貌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是河湖相土状堆积物经风化、风蚀等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垄脊)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下图示意我国甘肃敦煌(40°N,93°E)某地雅丹地貌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下列与雅丹地貌发育关系不大的是( )
A. 流水堆积B. 地表裂隙发育C. 风力强劲D. 岩层弯曲变形
12. 图示雅丹地貌形成的最主要气候条件是( )
A. 高温B. 干旱C. 洪水D. 潮湿
13. 据图判断,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 )
A. 东北风B. 西北风C. 正北风D. 西南风
【答案】11. D12. B13. B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知雅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河湖相沉积物,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地表裂隙发育,有利于风化剥蚀作用,使侵蚀速度加快,裂隙处不断加深和扩大,故B项不符合题意;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经风力搬运,使地表起伏不平,所以风力强劲是动力条件,故C项不符合题意。由图示中沉积物为水平堆积状,无岩层弯曲变形,与雅丹地貌发育成因关系不大,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2题详解】
由材料知雅丹地貌现泛指干旱地区一种风蚀地貌,图示雅丹地貌形成的最主要气候条件是干旱,垄脊和沟槽都是干旱地区风力侵蚀的结果,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
【13题详解】
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该地雅丹地貌的垄脊和沟槽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沟槽、垄脊是风力侵蚀的结果,其走向应该和主导风向一致,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因此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西北风,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风力侵蚀:西北地区的雅丹地貌、风蚀蘑菇,一般出现在干旱多风地区。流水侵蚀:河流谷地、丹霞地貌。湿润、有径流、地形起伏大、植被稀少的地区,V字形冲沟。风力沉积:新月形沙丘、黄土高原。流水沉积: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一般出现在出山口、河流等有常年或季节性流水的相对平缓处。
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 )
A. 寒武纪B. 二叠纪C. 石炭纪D. 泥盆纪
15. 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
A. 湖泊B. 高山C. 高原D. 盆地
【答案】14. A15. A
【解析】
【14题详解】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化石,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展示的鱼类化石,最早鱼类出现在奥陶纪;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寒武纪,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图展示的鱼类化石,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应该多水的环境,故A正确,可知BCD错误。
【点睛】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16. 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地壳、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到下面问题。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确地质年代的顺序,了解各时代动植物的演化特点。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级,古生代比太古宙晚,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高级,ACD错误。B正确。故选B。
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
A. 蓝藻B. 蕨类植物C. 裸子植物D. 被子植物
18. 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 CO2含量一直下降B. O2的含量一直上升
C. 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D. 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答案】17. A18. B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距今时间,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蓝藻,A正确;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出现的时间都比蓝藻晚,BC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由图可知,二氧化碳的含量波动较大,不是一直下降,A错误;地球上出现生物后氧气的含量上升,B正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稳定,C错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没有相关性,D错误;故选B。
【点睛】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 越是低等的出现的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的越晚。
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出很多独特的造型。读“蘑菇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蘑菇”最可能位于
A. 黑龙江、吉林B. 黑龙江、台湾C. 西藏、新疆D. 内蒙古、新疆
20. 形成“蘑菇”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风力侵蚀B. 风力沉积
C. 流水侵蚀D. 流水沉积
【答案】19. D20. A
【解析】
【19题详解】
图中“蘑菇”为风蚀地貌,一般出现在风力强大的干旱地区或海岸线附近。黑龙江和吉林位于气候比较湿润的内陆地区,很难形成风蚀蘑菇,排除A、B。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之上,属于高寒气候区,海拔高处地表多冰雪覆盖,海拔低处植被覆盖较好,出现风蚀蘑菇的可能性较小,排除C。内蒙古西部和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力强大,最有可能产生风蚀蘑菇,选项D符合题意。
【20题详解】
风蚀蘑菇是柱状岩体经风沙的打磨与雕琢而成,因此形成“蘑菇”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选项A符合题意。风力沉积一般形成沙丘和黄土地貌,排除B。图中显示,“蘑菇”所在地区处于气候干旱地区,雨水少,地表径流少,流水作用不明显,排除C、D。
【点睛】风蚀蘑菇多发生于层状岩石,在风化过程中,岩石崩塌,形成孤立的柱状岩体。在此基础上,再经风沙的打磨与雕琢,风蚀蘑菇便逐渐形成。之所以能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除了与岩石各层之间软硬程度的不同有关外,与风沙流的高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沙子搬运现象,在沙砾地区,沙子最大跃移高度为2米;在沙面上,沙子最大跃移高度为9厘米。也就是说,在离地面2米高的范围内,岩体受到的风沙吹打和磨蚀最为厉害,向上则逐渐减弱。久而久之,柱状岩体就变成了上大下小的形状,状若蘑菇。
“蓝窗”曾是马耳他戈佐岛(位于地中海)最为著名的景点。“蓝窗”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如下图)。如今,“蓝窗”已坍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蓝窗”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 海浪沉积B. 风力侵蚀C. 海浪侵蚀D. 流水侵蚀
22. 下列地貌的成因与“蓝窗”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沙滩B. 海蚀崖C. 风蚀柱D. 石钟乳
【答案】21. C22. B
【解析】
【21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蓝窗”曾是地中海中戈佐岛一个海边悬崖(海蚀崖)尽头的景点,其底部形成了空洞,可供海水流过,由此推断“蓝窗”的形成过程中海浪侵蚀起主导作用,与海浪沉积关系不大,A项错误,C项正确;“蓝窗”景观位于海边,风力较大,风力侵蚀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海浪侵蚀相比,风力侵蚀不起主导作用,B项错误;“蓝窗”景观位于海岸,流水侵蚀对该景观的形成作用小,D项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蓝窗”景观主要是海浪侵蚀的结果。沙滩是海浪沉积形成的,不是海浪侵蚀的结果,A项错误;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形成的典型地貌,与“蓝窗”景观成因相同,B项正确;风蚀柱是风沙侵蚀形成的,C项错误;石钟乳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D项错误。故选B。
【点睛】裸露在地表的岩石,会受到地球外部圈层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光照、流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破坏作用,导致岩石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我们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进行,又加剧了风力、流水的侵蚀作用的加剧,最终使得大块的岩石变成小块的岩石,最终变成粉末状的风化产物。这些风化产物在流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搬运到其他地方,由于速度减弱而沉积下来,最终由于沉积物越堆越多,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
2019年国庆节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在起飞半小时后、飞行高度9800米时突发事故,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副机长曾半个身子被吸出机外,后经机组人员齐心协力,最后所有人和飞机都安全返航,机长刘传健创造了比“萨利机长”更伟大的航空奇迹。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影片中航班返航过程中遇雷暴云,剧烈颠簸,此时飞机所处大气分层为( )
A. 甲B. 乙C. 丙D. 丁
24. 航班突发事故时机上人员面临的危险不包括( )
A. 低温B. 强风C. 辐射D. 缺氧
【答案】23. D24. C
【解析】
【23题详解】
中纬度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飞行高度达9800m突发事故,此时飞机应处于对流层顶部,故选D。
【24题详解】
航班突发事故时飞机位于对流层中。在对流层,随海拔升高,气温和大气密度降低;海拔高,摩擦力小,风力大。因此飞机在9800米高度突发事故,因此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会导致机上人员面临的危险包括气温、强风和缺氧。太阳辐射强的应是高层大气,即甲层。故选C。
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图中等压面弯曲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最低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26.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温较高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25. D26. B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高,等压面凹陷,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低。图中显示,甲处等压面凸起,乙处等压面凹陷,表明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低空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则丁地等压面凹陷、丙地等压凸起,表明丙地气压高于丁地;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乙地气压高于丙地。综上所述,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甲、乙、丙、丁,气压最低的是丁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材料信息表明,图中等压面弯曲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甲地气压高于乙地,表明甲地受冷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乙地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即乙地气温比甲地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中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丙、丁两地气温低于甲、乙两地。综上所述,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温较高的是乙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高。等压面凹陷,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低。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低空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
27. 读下列四图,若只考虑昼夜和云量情况,下列气温排序正确的是
A. a>b>c>dB. b>a>c>dC. c>b>d>aD. c>d>a>b
【答案】D
【解析】
【详解】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所以cd高于ab;多云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所以a>b。故选D。
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溶蚀
C. 冰川侵蚀D. 流水侵蚀
29. 形成乌尔禾魔鬼城地貌的自然环境是( )
A. 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 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C. 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D. 冬冷夏热,降水量大,季节变化大
30. 某地理兴趣小组计划实地考察该景观,应选择前往我国( )
A. 西南地区B. 西北地区
C. 东北地区D. 华南地区
【答案】28. A29. B30. 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风沙地貌的成因以及在我国的分布。
【28题详解】
魔鬼城是西北地区的风蚀雅丹地貌,其形成主要与风力侵蚀相关。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所以地质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29题详解】
魔鬼城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再加上山脉阻挡,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易形成这种风蚀雅丹,ACD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
【30题详解】
根据题意,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ACD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
【点睛】“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第Ⅱ卷(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下面是某地理小组模拟大气受热实验设计。实验过程:
实验准备:
1.准备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箱上有孔可插入温度计;
2.准备一块黑布、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一把阳伞;
3.选择天气晴好的中午进行实验。
实验1:在浓密的树荫下,测量甲箱、乙箱的温度;
实验2:把甲箱、乙箱同时放在阳光下,马上给甲箱打上一把阳伞,15分钟后测量温度;
实验3:在甲箱底部铺上黑布,乙箱不变,15分钟后测量温度;
实验4:取掉黑布,在甲箱中充入二氧化碳,15分钟后测量温度。
(1)浓密的树荫下两个箱子中的温度,_________(高于/约等于/低于)外部气温。
(2)阳光下两个箱内的温度高于树荫下箱内的温度,说明树木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明显。打阳伞的甲箱与乙箱内气温相差不大,说明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________。
(3)铺上黑布后,甲箱内温度比乙箱内_________(高/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充入二氧化碳后,甲箱内温度比乙箱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该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___(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答案】(1)约等于(2) ①. 削弱 ②. 地面辐射
(3) ①. 高 ②. 黑布反射太阳辐射较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强,能增加长波辐射,使箱内气温较高。
(4) ①. 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保温作用强。 ②. 全球变暖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受热实验设计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辐射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在浓密的树荫下,箱子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其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所以两个箱子中的温度约等于外部气温。
【小问2详解】
阳光下两个箱内的温度高于树荫下箱内的温度,由于外部没有树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太阳辐射强烈,导致温度升高。而遮阳伞对太阳辐射有阻挡作用,此时甲箱与乙箱内气温相差不大,由于太阳辐射影响较小,所以地面辐射为主要热源,由此推断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小问3详解】
铺上黑布后,由于黑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强,能增强长波辐射,使箱内升温更加明显,使甲箱内温度比乙箱内气温高。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充入二氧化碳后可以使大气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导致温度升高,故该实验可以说明全球变暖的原因。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既是方法,又是重要内容。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__地理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_____偏, 纸片B向______偏。(填左或右)
(3)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地面热量差异→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大气______→热力环流。
(4)若该实验模拟白天的海陆风,则电炉表示______。若该实验模拟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那么表示城市的是______,形成城市上空气流垂直运动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 ①. 热力环流 ②. 右 ③. 左 ④. 大气垂直运动 ⑤. 气压差 ⑥. 水平运动 ⑦. 陆地 ⑧. 电炉 ⑨. 热岛效应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一个实验为背景,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以上实验用电炉表示受热,用冰块表示遇冷,根据纸片移动方向,要验证的是热力环流的原理。
(2)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电炉处比冰块处气温高,气压低,对应的玻璃柜顶部气压比冰块对应的顶部高。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
(3)据材料和图片分析,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温度升高,电炉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冰块一侧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气压差,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
(4)白天陆地升温快,相当于实验中的电炉;城市为高温中心,相当于实验中的电炉,空气上升,形成热岛效应,造成城市上空气流的垂直运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产生极光的带电粒子流来源于, 关于各城市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关于上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