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4* 致云雀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4* 致云雀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比赛,体悟情感,再读诗歌,分析意象,比较不同,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涵。
2.比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在韵律、结构上的不同特点。
重点难点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涵。
2.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感,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我们可以体会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的韵律美。朗读是非常重要的。
二、朗读比赛,体悟情感
1.全班分为8个小组,1、2组朗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3、4组朗读《红烛》,5、6组朗读《峨日朵雪峰之侧》,7、8组朗读《致云雀》。
2.朗读形式为个人朗读和小组整体朗读。
3.推荐5名评委,给每组打分。
4.公布比赛结果。
三、再读诗歌,分析意象
1.仍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诗歌,找出意象。
2.讨论归纳诗歌情感
3.归纳诗歌情感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明确:《红烛》借助“红烛”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
《峨日朵雪峰之侧》借助“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蕴含着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致云雀》全诗中的“云雀”,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
4.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明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五四”时期狂飙精神的象征。《红烛》:红烛是诗人赤诚的象征;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致云雀》:云雀是自由、光明、美丽的象征。
四、比较不同
本课四首诗歌同属现代诗作,在结构、韵律方面各有何特点?
明确:本课四首诗歌虽同属现代诗作,但在结构、韵律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其中,《致云雀》格律较为严格,可划入现代格律诗的范畴。其他三首则可称之为自由体诗。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几乎不讲诗歌的“形式”,完全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一任感情的宣泄。全诗共七行,每行长短不一,全然不理会读者低吟浅唱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戛然而止!这种句式,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贯性粗犷豪放的语言强化,凸显了诗的力度,坦诚的情感,更易于与读者交流,产生共鸣。
(2)《红烛》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整首诗诗行长短自由不齐,诗节大小不一,字数也不相同,但整体格局仍然大致是匀整均齐的。九小节中,每节都以“红烛啊!”为开端,复沓式的反复吟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思想情感的不断变化。行节之间层次鲜明,逻辑关系清晰可循,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发展轨道,诗歌的情感结构由此得以完美构建。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理论里的建筑美”,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之美。
(3)《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看作一首较典范的自由体诗。它不受格律限制,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
(4)《致云雀》极富音乐美感。全诗由21个诗节构成每节五行,前四行较短,最后一行较长,形成了先急后缓的效果,与云雀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构成一致。全诗节奏流畅激昂;诗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四首诗歌。
2.搜集一些常见的意象及它们所代表的情感积累下来,同学间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积累常见意象及它们所代表的情感,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板书设计
致云雀
比较鉴赏:意象 情感
诗歌鉴赏:意象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2.4* 致云雀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4* 致云雀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定位,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人物轶事,对点练习,任务指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2.4* 致云雀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含英咀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