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漯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忠信,是增进美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立其诚”,他要求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其著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
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个人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的造化使然。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
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亮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会“有文无实”。由此延伸出“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
文如其人,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和鉴赏中得出的一致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贤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修养,也担心后学因作者的个人品德问题而受到不良影响。由此进一步挖掘出“修辞立其诚”的文论内涵。
“修辞立其诚”首先强调创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品德。“修辞立其诚”本义是叫我们“谨言”,究其本质是要我们“修身”。欧阳修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为圣贤而不朽,是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的。反之,一个人不贤,也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此处之“言”扩展为文章也是一理,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作者的内心,读者观之,一目了然。因此一个人的为人,读者通过其文章是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人们才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
“修辞立其诚”还强调创作者要有忠实的创作态度。忠实的创作态度,就是强调创作者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主体感情的真诚,也就是投入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的境界,也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
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以是否言之有物来评判作品的好坏。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有文无质,不知所云。此“物”不仅仅是指文章内容,也是指文章的情感。这是第二个内涵的扩展延伸。
(摘编自雷光高《论“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重温哲学家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所谓“修辞立其诚”,诚者,实也,真也,“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文章由这句话展开论述,提出发言著论都应坚持“立其诚”的原则,告诫人们要“说真话、讲实话”,做真人。
“立其诚”应从“修辞”始。发言著论都须注重诚伪问题,讲究真实性,坚持名与实(言辞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现实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主角”。然而,有人却为了博眼球、获关注、赚流量而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或夸大其词,或凭空臆造,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一个社会被各种假言谬论充斥,其真实表述也不会为人们所相信了。
我们做人做事、立身处世也应该坚持“立其诚”原则,向“真”靠拢。人们应当注重言行、心口的一致性。孔子教导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貌,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真诚、信实,则将失去立身之基,寸步难行。现实社会中,一次次不讲诚伪的“翻车现场”不断证明:抱有侥幸心理的弄虚作假行不通,必将遭到社会公众的抵制与唾弃;唯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做真人方是正道。
新时代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身处社会的洪流中而不被左右,处于时代的漩涡中而不会迷失,始终保持本真,发扬“修辞立其诚”精神,说真话,做真人。
(摘编自黄俊尧《也谈“修辞立其诚”》)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辞立其诚”,原指君子修行功业的方法,后被历代文人学者阐发,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B.刘勰首次从创作者的角度对“修辞立其诚”进行阐发,他认为要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就必须“用心”。
C.王充认为作者的文章笔墨与其胸中的实诚应是一致的,否则就会“有文无实”,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观点。
D.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提出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值得提倡,崇真、尚真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创作出“甘美”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有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态度。
B.有些人即使不能达于至诚,但只要付出了诚心,也同样能够创作出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作品。
C.先贤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是因为担心后人们会因作者个人品德问题受到不良影响。
D.当今社会,发言著论必须注重真实性,否则各种假言谬论就易充斥社会,让人真假难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
A.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B.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C.钱钟书《谈艺录》:“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衷人作冰雪文,是也。”
D.崔学古《少学》:“造诣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此行文要务。”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修辞立其诚”,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根据材料一,分析下面这首诗所体现的“修辞立其诚”的内涵。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闯入者
萨基
喀尔巴阡山脉东沿的一处杂木森林中,乌尔里希在一个狂风肆虐的冬夜立在那儿谛视,倾听,仿佛在等待猎物,其实为的是追踪一个仇敌。
乌尔里希家的林地幅员颇广而且猎物丰富;位于其边界的这条狭窄、陡峻的林地却藏不住什么猎物,不过却使它受到最为审慎的防护。通过他祖父时的一起著名诉讼,这块林地才从邻居的非法占有中被强行夺过来。但另一方却从未认同法庭的判决,于是这两个家族之间绵延三代不断爆发偷猎的争执以及类似的丑行,相互的敌意日深。到乌尔里希成为族长后,家族间的争执已发展为个人间的仇恨。假若说世间有一个人使他深恶痛绝,他巴不得这个人倒血霉的话,此人就是格奥尔格——敌对家族的继承人、偷猎的惯犯以及争议林地的肆意入侵者。
他独自离开山顶的岗哨,沿陡峻的远坡而下,目光穿过树干四处观望,耳朵透过狂风的呼啸、树枝不断的击打声聆听,为的是看到劫掠者的身影,捕捉到他们的动静。他要是能撞上格奥尔格就好了。而当他绕过一株巨大的山毛榉时,当真迎面撞上了他在搜寻的那个人。
两个仇敌各自原地站立,沉默地相互盯视了良久。每人手里都握着一支步枪,每人胸口都燃烧着仇恨,头脑里都渴望杀戮。而就在他们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时,大自然却已先发制人,以其自身的暴力将他们俩一举击溃。随着一阵暴风雪猛烈地狂啸,只听得他们头顶咔嚓一声爆裂,倾倒的山毛榉就在轰隆巨响声中将他们压在了底下。乌尔里希发现自己瘫倒在地上,身子被压得几乎动弹不得;压下来的细枝划伤了他的脸,他不得不紧眨几下眼,把血珠从眼睫毛上挤出去,这才大致看清楚他遭遇的这场飞来横祸。在他身侧就躺着格奥尔格,格奥尔格还活着,在挣扎着,不过显然跟自己一样无助,被压在了树下。
乌尔里希吐出一连串咒骂的奇怪杂烩。格奥尔格听了一会儿,说:“这么说来你虽然该死,居然还没死,不过终究还是被压住了。”
“我是在我自己的林地里被压住的,”乌尔里希反唇相讥,“等我的人赶过来救我脱险之后,你不希望在我的林地里偷猎时被捉个正着吧,你这个无耻小人!”
格奥尔格答道:“你肯定你的人还能救你出来?这个森林里也有我的人,等他们把我拖出来后,为了好看,我会将吊唁信送至府上。”
“倒是多谢提醒。”乌尔里希反唇相讥,“我有七个人应该已经到了,等他们把我救出来,我想我就不必向尊府送什么吊唁信了。”
“好,”格奥尔格怒骂道,“非常好。去死吧,你个遭瘟的乌尔里希。”
“你也一样,格奥尔格,你个偷林贼、偷猎贼。”
两个人都不再挣扎了,因为他们俩都意识到想从大树底下脱身纯属妄想。乌尔里希好不容易把他的扁酒壶掏了出来,喝了点酒。他眼看着那个正拼死跟疼痛和疲惫做斗争的人,他开始觉得此前一直熊熊燃烧的仇恨似乎已经熄灭。
“朋友,”不久他开口道,“要是你的人先到,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吧。不过就我而言,我已经改变了想法。如果先到的是我的人,我会让他们先救你出来,把你当我的客人对待。我们自打生下来就像魔鬼一样,为了这片愚蠢的林子争执不休,这块鬼地方被风吹得连棵树都长不直。今儿晚上躺在这里,我开始觉得我们是两个大傻瓜。朋友,要是你愿意帮我将旧怨彻底埋葬,我愿意请你做我的朋友。”
格奥尔格缓慢而激动地开了腔:“我们俩今晚如果能一笑泯恩仇,林区的居民就都能尽享和平了……我原本一门心思地仇视你,痛恨你,可眼下我也改变了主意……我愿意成为你的朋友。”
有一段时间,两人都沉默不语。在寒冷黑暗的森林中,狂风被光秃秃的树枝扯成一缕缕的阵风,从枝干间呼啸而过,他们俩静待将使双方同时获救的人到达。
趁阵风暂歇之际,乌尔里希打破了沉默。
“我们大喊救命吧,”他道。
格奥尔格道:“我们可以一试。来,一起。”两个人抬高声音发出呼喊。
“再一起来。”几分钟后乌尔里希道,刚才的呼喊并未带来应答的声音。
“除了这些瘟风,我什么都没听见。”格奥尔格嘶哑道。
他们又沉默了几分钟,乌尔里希突然兴奋地大叫:“我看见有人穿过树林过来了。他们跟我刚才下山走的是一条道。”
两个人扯着嗓门再次大喊。
“他们一共几个?”格奥尔格问。
“看不太清楚,”乌尔里希道,“九个或者十个。”
“那肯定是你的人,”格奥尔格道,“我只带了七个出来。”
“他们正拼力奔过来,真是好样的。”乌尔里希高兴地道。
“是你的人吗?”格奥尔格问。
“是不是你的人?”见乌尔里希没有回答,他再次耐不住性子地问。
“不是。”乌尔里希大笑道,可那笑声却是被极端恐怖的事物吓破了胆的白痴般的笑。
“他们是谁?”格奥尔格着急地问道,一边竭力睁开眼睛,想看看对方不愿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是狼,林地真正的主人来了。”乌尔里希喃喃道。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乌尔里希和格奥尔格都想去这块狭窄的林地狩猎,都想遇到自己的仇敌并置对方于死地。
B.乌尔里希和格奥尔格都希望得到这块林地,因为这块林地价值不菲,两大家族三代以来对它的所有权争议极大。
C.两个仇敌相见,相互默视好久没有马上向对方开枪,原因是两个人感到很突然,一时没有缓过神来,下不了决心。
D.被山毛榉压伤后,两个人先是互相诅咒,后来逐渐恢复理智,最终化解了仇恨,意识到“仇恨彼此”是傻子的行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两位主人公从小就继承了两个家族因争夺一块林地的所有权而埋下的世仇。
B.小说的人物对话既表现了两人尖锐的矛盾冲突,又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变化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两位主人公的活动和内心想法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自然道出,客观全面。
D.两个主人公已化解仇恨,狼的出现又带来死亡的威胁,小说戛然而止,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隐含着对狼的批判。
8.小说中有多个象征意象,请从“林地”“山毛榉”“狼”中任选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9.美国著名环境学家巴里·康芒那曾说:我们的生存,既有赖于结束我们人类之间的战争,也有赖于结束人类与自然的战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贤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祭,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材料二:
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性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无以,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贤主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
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力不能①问②然后③语之④语之而不知⑤虽舍之⑥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怨,文中指埋怨,与《十二章》中“可以群,可以怨”的“怨”词义不同。
B.记问之学,指记诵书本,以资应答问难的学问。文中说只懂这种学问不足为人师。
C.益,指增多、增加,与《苏武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的“益”词义相同。
D.强,文中指勉强、强迫,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的“强”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在学习途径中,最困难的是找到严厉的老师,只有老师严厉了,然后道才会受到尊重。
B.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木,要先易后难,讲究循序渐进,等到时间一长,问题就解决了。
C.材料二认为,善于学习的人,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耳、眼、口等感官,保全上天造就的本性而不毁坏。
D.材料二对教育和学习给予了极大肯定,认为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义的事,学习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2)无以,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14.在尊师方面,两则材料中贤君的做法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歌风台
汪元量[注]
百尺荒台禾黍悲,沈思往事似轮飞。
洛中车驾秦皇去,沛上风云汉帝归。
鹰入塞榆冲雁阵,鹘穿城树破鸦围。
东徐多少英雄恨,留与行人歌是非。
[注]汪元量,南宋末诗人,其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百尺荒台,顿生破败废圯之悲,不禁想起如车轮般飞逝的往事。
B.诗人借用“秦皇”“汉帝”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他们的仰慕之情。
C.老鹰冲破雁阵、鹘鸟穿透鸦围,借此展现了历史人物建功立业的场面。
D.诗人凭今吊古,感怀历史,看似抒黍离之悲慨,实为倾吐胸中之块垒。
16.南宋画家李珏称说汪元量“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默写题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古人对“月”情有独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_____________”描摹孤月悬空之景,李白《将进酒》以“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举酒对月的豪迈,李商隐《锦瑟》“_____________”则描摹月映大海的如梦似幻。
(2)《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一实一虚,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和家中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孔子以“_____________”回答颜渊什么是“仁”,并且强调“为仁由己”;《礼记》中有类似的阐述,强调不论天子还是庶人,“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玩手机。”有网友这样评价利用一切零碎时间发微信、刷微博、玩游戏的“低头族”。如同吸食鸦片一样,(甲),逐渐变成一种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表现为对手机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呈现出一种疾病状态。这种状况可能会慢慢产生并逐渐加剧,就像把青蛙放入温水中慢慢加热,使其最终无法逃脱。这种依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许多人生活中A____________的部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9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其中以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主。在地铁车厢里,我们会看到许多中青年乘客,他们或坐或站,B____________地盯着手中的手机,无法自拔。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娱乐了,而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
(乙)。长时间玩手游或盯着手机屏幕看电影等,不吃不喝,一方面会造成严重脱水,血液黏稠,形成血栓;另一方面,长时间集中精神对着手机等,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情绪波动起伏。①长时间保持低头看手机的姿势,②容易损伤颈动脉,③引起颈动脉夹层或夹层局部形成血栓,④颈动脉堵塞或使局部血栓脱落,⑤导致脑卒中。还有一些患者因长时间玩游戏,造成血栓脱落进入视网膜中央动脉,眼睛供血血管被堵死,因而导致失明。
你是否在面对父母时却低头刷微博?是否在每天睡觉前都要再看一眼手机?是否一开会就旁若无人地掏出手机?如果是,真该改改了。莫让手机“绑架”生活。
18.文本中“手机依赖症”一词运用得恰当生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含义和效果。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框的句子,如果写成“你应该改掉在父母面前刷微博,睡觉前看手机和开会掏手机这些毛病。”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不能竖立,中间部分有两耳,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因重力作用,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因此“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世间万物,皆有其度。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演员适时拿捏“分寸”,医生精准控制“剂量”,画家精巧调配“色调”。对“度”的理解和把握,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与境界。
请依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出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张冠李戴
2.答案: C
解析: 强加因果
3.答案: A
解析: B.文章要含义隽水C。文不一定如其人D。如何写文章
4.答案: ①材料一通过梳理修辞立其诚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明确了文学创作者应遵循的创作要求。②材料二从发言论著和为人做事两个角度,论述了修辞立其诚的现实意义。
解析:
5.答案: ①诗人心忧社稷,心系家国,渴望收复中原,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自我期许的落空、失地收复的无望,情感沉郁真诚,体现了忠实的创作态度。
③诗歌既有对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回忆,也有对国土沦陷、白发满鬓的感叹,不空发议论,言之有物。
解析:
6.答案: D
解析: A.“都想去这块狭窄的林地狩猎”错误,原文说“乌尔里希在一个狂风肆虐的冬夜立在那儿谛视,倾听,仿佛在等待猎物,其实为的是追踪一个仇敌”“位于其边界的这条狭窄、陡峻的林地却藏不住什么猎物”,这块狭窄的林地没有什么猎物,乌尔里希是在追踪他的仇敌格奥尔格,并不是想去狩猎。
B.“这块林地价值不菲”错误,原文只说“乌尔里希家的林地幅员颇广而且猎物丰富;位于其边界的这条狭窄、陡峻的林地却藏不住什么猎物,不过却属它受到最为审慎的防护”,由此不能推断“这块林地价值不菲”,选项曲解了文意。
C.“下不了决心”错误,通过后文的“每人手里都握着一支步枪,每人胸口都燃烧着仇恨,头脑里都渴望杀戮。而就在他们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时,大自然却已先发制人”可以看出,两个人没有马上向对方开枪,是因为“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并不是“下不了决心”,选项曲解
了文意。
故选D。
7.答案: D
解析: D.“隐含着对狼的批判”错误,“狼”在文中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文章结尾借狼的出现,暗示两人生存下来的希望非常渺茫。
故选D。
8.答案: ①林地:这块长期以来具有争议的林地象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②山毛榉:山毛榉的倒塌象征人类面临的一次次灾难;
③狼:狼象征毁灭性的力量,狼群的出现意味着两人生存下来的希望非常渺茫。
解析:
9.答案: 我们的生存有赖于结束我们人类之间的战争。乔治和乌尔里希,为了争夺这片森林而相互厮杀,他们的故事以悲剧的结局结束。故事通过描述两个敌对家族成员之间的暴力冲突,来探讨战争和暴力的愚蠢,表达了对停止战争,和平与和解的呼吁。
我们的生存也有赖于结束人类与自然的战争。乌尔里希和格奥尔格象征的是人类,“林子”“山毛榉”“狼群”象征着自然界,本来任何土地资源都是物种所共享的,可是人类非要把它占为己有,大自然给予侵占者毁灭性打击。文章暗示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战争要尽早结束。
解析:
10.答案: ②④⑤
解析: 翻译:如果学生有疑惑却没有发问的能力,他才主动为学生解惑;如果为学生讲解了而学生仍然无法理解,即使先搁置一旁以后再讲解也是可以的。
“然后”是“这样之后”的意思,一般在句首,其前②处断开;
两个相同词语“语之”之间④处断开;
“虽”是连词,表假设,一般在句首,其前⑤处断开。
故选②④⑤。
11.答案: C
解析: A.正确。埋怨;指讽刺时政。句意:学生又从而埋怨老师。/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
B.正确。
C.错误。增多、增加;渐渐。句意:不是能够增加什么。/单于渐渐傲慢,不是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D.正确。勉强、强迫;好。句意:做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故选C。
12.答案: A
解析: A.“严厉的老师”错误,“严师”是“尊敬老师”的意思。
故选A。
13.答案: (1)善于学习的人,老师闲适而效果加倍,学生又从而归功于老师。
(2)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厌烦,大概仅此而已。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学习的道理,最难的就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这样以后道才会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这样以后人们才知道尊崇敬重学问。因此有两种情况国君是不把臣子当作臣子看待的:一种是当臣子代替死者被祭祀时,国君不敢把他看作是臣子;另一种是当臣子是自己的老师时,国君不敢把他看作是臣子。大学的礼仪,即使是给天子讲学,老师也不必面向北方表示居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敬老师。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闲适而效果加倍,学生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从而埋怨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树木,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轻轻地敲打钟声就小,用力地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只靠预先记诵书中的内容来给学生讲授,这不足以成为老师。一定要听了学生发问后才加以解答吧!如果学生有疑惑却没有发问的能力,他才主动为学生解惑;如果为学生讲解了而学生仍然无法理解,即使先搁置一旁以后再讲解也是可以的。
材料二:
上天创造了人,并使人的耳朵能够听,若不学习,还不如聋子;使人的眼睛能够看见,若不学习,还不如瞎子;使人的嘴巴可以说话,若不学习,还不如哑巴;使人的心可以感知事物,若不学习,还不如癫狂。所以,大凡学习,不是能够增加什么,而是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造就的本性而不毁坏它,这就叫作善于学习。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去发扬光大。听从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做“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做“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义的事,学习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仁义的事没有比给人带来利益更大的了,而给人带来利益最大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教育;聪明的事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了,而修养身心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如果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做子女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做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做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其中形势最有利的就可以做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厌烦,大概仅此而已!”贤明的君主进入明堂祭祀先代圣人,那么,与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做臣下看待,这是用来显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啊!
14.答案: ①相同之处:都不把老师当臣子看待。
②不同之处:材料二中的贤君不接纳有叛师行为的人为官。
解析:
15.答案: B
解析: B.“表达了对他们的仰慕之情”错,颔联诗人借用“秦皇”“汉帝”的历史典故并未对“秦皇”“汉帝”产生仰慕之情,而是感叹朝代的更迭、时代变迁。
故选B。
16.答案: ①标志着汉朝曾经的荣光和辉煌的大风台变得破败荒凉,让人感受到山河破碎的“禾黍之悲”和国破家亡的伤痛;②曾经威震一时的秦皇、汉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引发了诗人对时代更替、故国不再的慨叹;③这种国家沦亡、报国无门的忧愁忧思借助眼前之景和历史典故表现出来,更显曲折迂回、委婉含蓄。
解析:
17.答案: (1)皎皎空中孤月轮;沧海月明珠有泪
(2)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3)克己复礼;(为仁)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析:
18.答案: ①含义:手机依赖症是指对手机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的疾病状态。②效果:运用比喻手法,将过度使用和依赖手机比喻为一种疾病,便于更生动具体地阐述其产生和加剧的过程。
解析:
19.答案: A.不可或缺;B.目不转睛
解析:
20.答案: ③句修改为:导致颈动脉夹层或夹层局部形成血栓
④句修改为:堵塞颈动脉或使局部血栓脱落
解析:
21.答案: 甲:许多人无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乙:手机依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解析:
22.答案: ①原句以问句的形式,更容易引发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②原句三个问句构成排比,增强了气势,加强了语气。③原句运用口语和叠词,显得语重心长,更易使人接受。
解析:
23.答案: 略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漯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2024~2025学年河南漯河源汇区漯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原题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语文2024~2025学年河南漯河源汇区漯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pdf、语文2024~2025学年河南漯河源汇区漯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原题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