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第1页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第2页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品及作者,翻译句子,重点字词,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理解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作品及作者
    1.《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二、翻译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他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柳絮乘风起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重点字词
    1.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2.俄而:不久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什么 所似:像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无奕:谢奕
    古今异义词 儿女: 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今义:子女。
    7.特殊句式
    (1)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句,即“所似何”。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标志,翻译时要加判断动词“是” 。
    理解课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內集,人家里人(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 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 “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3.本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你怎样理解“公大笑乐”?
    (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陈太丘与友期行
    翻译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时分(见面)。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达。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答道:“等了你很久,你没有来,(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这位朋友便生气地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你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您)却不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那人感到惭愧,下车来牵拉陈元方(道歉)。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走入家门,不回头看。
    二、重点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2.过中不至 至:到达
    3.太丘舍去 去:离开
    4.去后乃至。 乃:才
    5.门外戏 戏:嬉戏
    6.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
    7.相委而去 委:丢下,舍弃
    8.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9.友人惭,下车引之 惭:感到惭愧 引:拉,牵拉
    10.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三、研读课文
    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无信----- “期日中,过中不至” 暴躁易怒------“友人便怒”
    粗鲁----- “非人哉!” 无礼------“对子骂父” 知错能改------ “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
    (1)元方: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
    (2)无信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无礼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主旨)?
    (1)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仪。
    (2)更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4.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并非无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四、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元方 陈太丘(人名)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去后(友)乃至 (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3.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
    例:去后乃至 (A) A、才 B、竟然 C、就是
    4.译:翻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例:文言实词:
    元方时年七岁 时年:那年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信:信用
    11《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作品、体裁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20篇。
    3.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种体式。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的篇章,其特点短小简约,形式完整。
    翻译重点字词及句子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而:表顺承 时习:按时复习
    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亦:也 说:通“悦”,愉快
    (2)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人家不了解(我) 而:表转折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第二章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吾:我 日:作状语,每天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替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2) 跟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越过 矩: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上天的旨意;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而不越过法度。”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温:温习 故:形作名,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就
    新:形作名,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而:表转折,但是 罔:迷惑 而:表转折,但是 殆:疑惑
    (2)孔子说:“只是学习但是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但是不学习,就会疑惑。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品质高尚 回:颜回,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也:却 乐:快乐
    (2)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2)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饭:名作动,吃饭 疏食:粗粮 水:冷水
    曲肱:弯着胳膊 枕:名词作动词,当做枕头 乐:乐趣
    (2)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义:正当手段 且:连词,和 于:介词,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三人:几个人 焉:兼词,“于此”, 在这里
    (2)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其:代词,他们的 善者:代词,指好的方面 从:跟从
    改之的“之”:代词,代指缺点
    (2)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不舍昼夜。”
    (1)川:河流 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表感叹 舍:舍弃
    (2)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三军:军队 夺:改变 匹夫:平民百姓
    (2)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博:广泛 而:表并列,并且 笃:坚定 切:恳切 仁:仁德
    (2)子夏说:“广泛学习,坚定自己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三、理解课文
    (一)解析课文
    第一章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三章 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启示: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说明了学习与思考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六章 赞扬了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第七章 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顶真。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讲人的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 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运用了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二章 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二)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三)学习态度: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四)修身做人: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四、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重点虚词
    学而时习之 而:表承接,然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而:表承接,就
    温故而知新 而:表承接,然后
    曲肱而枕之 而:表承接,从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表承接,就
    人不知而不愠 而:表转折,却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而:表转折,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而:表并列,又,并且
    可以为师矣 以:介词,凭借,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兼词,于此,在其中
    3.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故:形作名,旧知识。
    新:形作名,新的理解和体会。
    饭疏食饮水 饭:名作动,吃饭。
    4.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之)为师矣。 人不知(之)而不愠
    成语归纳: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不舍昼夜 富贵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志 箪食瓢饮 从心所欲
    15诫 子 书
    一、作者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写作背景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勤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翻译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操守、品德,依靠宁静专一来修身养性,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想有)能力必须刻苦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就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伤的困守在穷困的屋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重点字词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行:操守、品德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枯落:凋落,衰残
    庐: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五、理解课文
    1.思考:1.谁能说说题目的含义?
    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诫子书:指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一封带有告诫性质的信。
    2.诸葛亮写这封书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表达了他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3.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静)反(躁)两个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勉惜时,有所为。
    4.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文章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5.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具备哪几个条件?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惜时)
    6.扩展延伸:几千年过去了,诸葛亮对儿子说的话,在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诸葛亮忠告儿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地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顾不得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因此会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和初衷,也难免会迷失自我。这样看来,即使几千年过来了,诸葛亮的话仍然非常有意义。
    7.主旨归纳:
    《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表达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愿望。
    18 狼
    一、作者及作品
    1.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
    2.《狼》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míng
    suì
    二,翻译句子
    1.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半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
    屠户(很)害怕,(就)把骨头投给狼。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了,但是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那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处境十分危急,担心前后一起遭受到两只狼的攻击。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 屠户)转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主人在麦场中堆积了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户于是奔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时间长了,那只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刚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从通道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1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重点字词
    古今异义
    一狼径去 去:古义 离开;今义 到……(跟“来”相对)
    盖以诱敌 盖:古义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今义 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古义 多少;今义 几何学
    止增笑耳 耳:古义 罢了;今义 耳朵
    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 止:副词,仅,只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止:动词,停止
    恐前后受其敌 敌: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 敌:名词,敌人
    意暇甚 意: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打算、企图
    恐前后受其敌 前:前面
    狼不敢前 前:上前
    投以骨 以: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 以:介词,用、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以:连词,来
    恐前后受其敌 其:代词,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 其:代词,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 其:代词,指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其:代词,指屠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久之 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又数刀毙之 之:代词,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之:助词,的
    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
    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似的。
    止增笑耳 笑: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5 恐前后受其敌 敌:名词用作动词,攻击。
    文言句式
    省略句
    投(狼)以骨 ;(屠)顾野有麦场 ; 屠乃奔倚(于)其下;一狼洞(于)其中
    倒装句
    投以骨 状语后置,即“以骨投”
    意暇甚 状语后置,即“意甚暇 ”
    补充
    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如故:跟原来一样
    窘:处境困迫,为难
    积薪:堆积柴草
    苫蔽:覆盖、遮盖
    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
    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会儿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暇,从容,悠闲
    假寐:假装睡觉
    黠:狡猾
    变诈:巧变诡诈
    理解课文
    1.本文故事情节围绕屠户和狼展开,请填写下面的情节提纲: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归纳狼的特性
    (1)凶狠:“ 缀行甚远”
    (2)凶狠、贪婪:“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
    (3)阴险、狡诈、愚蠢:两狼的计谋: 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神态: 目似瞑,意暇甚
    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3.归纳屠户的性格特点:
    (1)屠户刚开始表现得怎么样?体现在哪?表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
    迁就退让;投、复投;害怕、侥幸 体现了屠户怯懦的心理
    (2)请结合课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
    (3)请结合课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机智且细心)
    4.从表达上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与前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议论,与前文记叙不同。
    作用:揭露了狼的本性,嘲讽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机智勇敢的屠户,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5.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启示: 面对象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就应该象屠夫一样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6.主旨: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屠户归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机智的人。同时也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该象屠夫一样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扩展提高
    1.与“狼”有关的成语、谚语。
    (1)有关狼的成语: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虎穴狼巢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前怕狼,后怕虎
    谚语:狼披羊皮还是狼 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 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
    2.从成语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有着怎样的认识?
    答: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敌视狼的教育 ,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持厌恶的态度 。
    3.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及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使得狼等一些物种濒临灭绝。
    22 穿井得一人
    作者及作品
    吕不韦,卫国濮阳[pú] 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
    文体介绍
    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翻译句子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里打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到这件事就传播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说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四、重点字词
    1.国人道之 国:古义 国都;今义 国家 道:讲述 之:代词,这件事
    2.闻之于宋君 之:代词,指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 之:助词,的 使:劳动力
    有闻而传之者 闻:动词,知道、听说
    闻之于宋君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介词,从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于:介词,向 令:派遣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汲,从井里取水
    家无井而出溉汲 而:连词,表顺接
    及其家穿井 及:等到 其:代词,他
    有闻而传之者 之: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件事
    国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状语后置 即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状语后置 即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2.省略句 (丁氏)告人曰
    六、理解课文
    1.短文《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只有一个段落,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2句)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用一个人的劳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3-4句) 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5-6句) 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作者及作品
    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人物。
    2.《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二、翻译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的。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就会坠落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气聚积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它坠落了,也不会造成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四处都塞得满满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
    三、重点字词翻译
    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古今异义 1.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古义 伤害;今义 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2.因往晓之 晓:古义 告知、开导;今义 天刚亮的时候,知道
    身亡所寄 亡:古义 无,没有 ;今义 死亡,逃跑
    若屈伸呼吸 若:古义 人称代词,你;今义 好像,如果
    一词多义 1.日月星宿 日:名词太阳
    终日在地上行止 日:名词,一天
    其人曰 其:代词,那
    奈何忧其坏 其:代词,它,文中指地
    固定句式:奈地坏何 “奈……何”:拿……怎么办
    补充:1.积气:积聚的气体
    2.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4.只使:纵使、即使
    5.积块:积聚的土块
    6.四虚:四方
    7.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8.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四、理解课文
    简述故事内容。
    有一个杞国人,总担心会突然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安身,他为此事而愁得寝食难安。后来经过别人的开导,他才恍然大悟,不再担忧。
    2.从现象到本质,揭示故事寓意。
    “杞人忧天”:杞:周朝诸侯国。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道理: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
    3.扩展创新:从今天的自然环境变化趋势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应该“忧天”。从全球范围来看,自然环境被破坏、被污染仍是严峻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才能长远发展,生生不息,因此我们应该“忧天”。
    不必“忧天”。近些年的环境状况虽然不容乐观,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保护、改善自然环境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要对未来的自然环境变好有足够的信心,不必担忧。

    相关学案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讲义: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讲义,共15页。

    期末复习:单元知识点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单元知识点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点讲义:

    这是一份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点讲义,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精讲一,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增其旧制,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前人之述备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