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对顶角及其性质
主备教师
备课教师
备课时间
学科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教研组
数学教研组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2.能够运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复习引入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目标引领
预学生疑
一、情境导入
如图,若把剪刀的两部分看成是两条相交的直线,那么形成的角中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对顶角的概念
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解析:选项A中的两个角的顶点没有公共;选项B、D中的两个角的两边没有在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条直线上,只有选项C中的两个角符合对顶角的定义.故选C.
方法总结: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探究点二:对顶角的性质
【类型一】 直接运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度
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40°,∠BOC=110°,求∠2的度数.
解析:结合图形,由∠1和∠BOC求得∠BOF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2的度数.
解:因为∠1=40°,∠BOC=110°(已知),所以∠BOF=∠BOC-∠1=110°-40°=70°.因为∠BOF=∠2 (对顶角相等),所以∠2=70°(等量代换).
方法总结:两条相交直线构成对顶角,这时应注意“对顶角相等”这一隐含的结论.在图形中正确找到对顶角,利用角的和差及平角等关系找到角的等量关系,然后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转化.
交流展示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
【类型二】 结合方程思想求角度
如图,∠1=∠2,∠1+∠2=162°,求∠3与∠4的度数.
解析:由已知∠1=∠2,∠1+∠2=162°,可求∠1、∠2;又∠1与∠3是对顶角,∠4与∠2是邻补角,根据对顶角,邻补角的数量关系可求解.
解:由已知∠1=∠2,∠1+∠2=162°,解得∠1=54°,∠2=108°.∵∠1与∠3是对顶角,∴∠3=∠1=54°.∵∠2与∠4是邻补角,∴∠4=180°-∠2=72°.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先求出∠1与∠2的度数,再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求解.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5题
【类型三】 会应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如图,要测量两堵墙所形成的∠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请你写出测量方法,并说明几何道理.
解析:可以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把∠AOB转化到另外一个角上.
解:反向延长射线OB到E,反向延长射线OA到F,则∠EOF和∠AOB是对顶角,所以可以测量出∠EOF的度数,故∠EOF的度数就是∠AOB的度数.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对顶角的性质把不能测量的角进行转化.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
归纳提升
【类型四】 与对顶角有关的探究问题
我们知道两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2对,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6对,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12对,…
(1)十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
(2)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
解析:(1)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12对对顶角;…;按这样的规律,十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90对,故答案为90;
(2)由(1)得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n(n-1)对.故答案为n(n-1).
评价反馈
深化拓展
方法总结:像这样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列的特征.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0题
板
书
设
计
1.对顶角的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且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的角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沪科版10.1 相交线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下册10.1 相交线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应用,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沪科版10.1 相交线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