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下列关于小说的常识错误的是,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乙词的小序作用是,苏东坡胸襟坦荡,乐观豁达,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1-4题13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pàn ① (A.泮 B.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 甲 (A.流传 B.留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 ② (A.zhǎng B.zhàng)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 乙 (A.淹没 B.湮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也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
    (1)根据文中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 ②处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 乙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也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
    修改句:__________
    【答案】(1)B A (2)A A
    (3)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解析】(1)湖畔:hú pàn湖的边界地带,湖边。“水涨”应读“zhǎng”,不读四声。(2)“流传”和“留传”的区别:第一,“传”的范围不同。“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的由前往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的由此及彼。所以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流传千古”,也可以说“焦裕禄的事迹流传全国”,前者是时间的传承,后者是空间的扩散。而“留传”只能是纵向的,它只能传下去,而不能传开来。以上面的例句来说,一首小诗由网上传开去,理应用“流传”而不是“留传”。第二,“传”的态度不同。“流传”侧重的是一种自然形态,是依靠传的对象自身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产生跨时空的影响。而“留传”则多带有主观色彩,有时甚至是当事人刻意要把某些东西保存下来并传递下去。根据语境,应用“流传”,故选A。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洪水淹没了城镇;“湮没”一词原意是指埋没、清除的意思。本质的区别就是“淹没”指的是水淹没。根据语境,应用“淹没”,故选A。(3)原句语序不当,应改为: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2.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②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不可一世的技艺,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③这种历经千年铸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份责任。④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中有一个使用不当的词语“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
    (3)请将第④句中的画线句改为反问句,使语气更强烈。
    【答案】(1)“不懈追求”后的“,”改为“;”。
    (2)①不可一世 ②无与伦比
    (3)难道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
    【解析】
    (1)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有语义上是并列关系,且已经出现了逗号,故两句中间应用分号。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不能形容技术,用错对象,应用“无与伦比”,意为: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3)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可加反问词、否定词和问号,也可加问号与否定词。如: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
    3.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隶书字体,字形宽扁,一波三折。
    B.运用楷书字体,字字端庄,方正典雅。
    C.运用行楷字体,意态生动,变化自然。
    D.运用草书字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答案】C
    【解析】这幅书法作品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的笔画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的痕迹。行楷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写时比较舒展,变化自然。故选C。
    4.下列关于小说的常识错误的是 ( )
    A.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任务。
    B.《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短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
    D.《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有误。《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并非“短篇”。
    第二部分(5-21题 57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7分)
    5.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
    世间的万事万物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独特的情感。
    刘禹锡的“(1)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是物是人非的怅惘;刘长卿的“寂寂江山摇落处,(2)________”是吊古伤今的悲叹;韩愈的“欲为圣明除弊事,(3)________”是坚定的报国信念;秦观的“倚东风,(4)________”是欣赏田园春景的喜悦;辛弃疾的“爱上层楼,(5)________”是少年不谙世事、无病呻吟的闲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6)________,(7)________”关注眼前景物,用精炼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技法捕捉游子最真实的感受,成为传诵千古的诗句。
    【答案】(1)怀旧空吟闻笛赋 (2)怜君何事到天涯 (3)肯将衰朽惜残年
    (4)豪兴徜徉 (5)为赋新词强说愁 (6)鸡声茅店月 (7)人迹板桥霜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苏轼的两首词,完成小题。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浣溪沙
    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
    6.乙词的小序作用是:________。
    7.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8.苏东坡胸襟坦荡,乐观豁达。这两首词都写于被贬之时,比较一下,两首词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6.交代了游玩的地点,突出了溪水,为下文的描写和议论做铺垫。
    7.“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照无眠”生动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空望明月难以入眠的情景。
    8.(甲)词表达了作者对子由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离合无常地思考与旷达;(乙)词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虽处逆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乙词的小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交代了游玩的地点是“蕲水清泉寺”,“兰溪”“溪水西流”突出了溪水,为下文描写“兰芽短浸溪”和“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议论做铺垫。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离别之人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空望明月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写出月圆而人不能圆的遗憾。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思想情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表现了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甲】词着眼中秋明月,词人望月抒情,兼怀念亲人,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离合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也表现了词人在仕途失意时仍乐观旷达的胸襟。
    【乙】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虽身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①,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②,任之而已。鲁直③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注】①敲戛:敲打。②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③鲁直:即黄庭坚。
    9.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____________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____________
    (3)辄复不遂 辄:____________
    (4)鲁直所谓 谓:____________
    11.把句子“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翻译成现代汉语。
    12.【甲】文中“___________”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答案】9.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10.(1)白:杯,酒杯 (2)客:客居 (3)辄:总是 (4)谓:说(认为)
    11.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
    12.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夜的寂静(寂静)
    13.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暗窗红火”点明所处环境;“任意看数卷书”为作者的所作所为;“亦复有少趣”表现作者感受到的情趣(所感);故断为: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白:杯、酒杯。
    (2)句意: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3)句意:总是不能实现。辄:总是.
    (4)句意:鲁直所说的。谓:说。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大作,大起;时,当时;欲:想、打算;为:被。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大雪接连下了几日之后,湖中连行人、飞鸟的踪迹都没有了,侧面体现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意思是: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此句以动写静,从听觉角度,以声衬静,表现夜很静,雪下得很大。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意思是:这天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选择特定的时间(寂静的雪夜)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与世独立的性格,体现了作者的“雅趣”;“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意思是:(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张岱赏雪时巧遇知音,即使萍水相逢,也如故人般尽情把酒言欢,展现了作者的“雅趣”;【乙】文,“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意思是: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袁中道爱好独特,喜欢在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可见其趣之雅;“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意思是: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可见袁中道在雪夜“暗窗红火”“大雪敲竹”的环境中,安然读书,可见其悠闲自在的心态,足见其趣之雅。
    参考译文:
    【甲】文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参考译文: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实现。是行是止,任小船飘荡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二、现代文阅读
    议论类文本阅读。
    不敢稍忘,不能稍忘
    ①尾尾和平鸽,声声警钟鸣。
    ②今天,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4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被毁坏,大量财物遭掠夺。这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③过去的苦难,现在的使命,未来的梦想,此刻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不敢稍忘,不能稍忘!
    ④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内有烟波浩渺,外有长江环绕,坐拥诗意江南,纵览六朝风云。然而,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地曾遭受过的深重苦难。
    ⑤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分多路攻占南京,连续使用大炮轰击城墙,先后数次击穿光华门,少量敌人冲进城门洞内潜伏了下来,却屡次被担任光华门防务的教导总队谢承瑞团和第87师易安华259旅等部击退。为了夺回城门、堵住城墙缺口,整排整连的中国官兵前仆后继,壮烈牺牲。12月13日凌晨,日军登上光华门,当坦克车开进光华门时,有守军绑了一身的手榴弹,向坦克车轮扑去……
    ⑥脚下是国土,身后是同胞,侵略者“黑云压城”,英烈们唯有前仆后继、万死不辞。
    ⑦12月13日上午,一队日本兵约30人闯入8岁的夏淑琴家中,8岁的夏淑琴被日本兵用刺刀在背后刺了三刀,昏死过去。醒来时,身边只留下一地的尸体,侥幸存活的夏淑琴和妹妹与亲人的尸体一同生活了14天,才被人从死人堆里“捡”出来。死里逃生的夏淑琴,也成为那段悲惨历史最有力的见证人。从2000年到2007年,夏淑琴先后在中国法院和日本法院与日本右翼斗争,两次告赢了日本右翼。不仅给少数人企图否认史实的行径以有力回击,也开辟了从法律层面上维护史实的路径。
    ⑧如今的夏淑琴已年过九旬,却仍然在为此尽自己的一份力。她说:“既然我活了下来,我就要为30万遇难同胞说句公道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海。历尽万难,这位老人要用公道告慰亡魂,让真相昭示明天。
    ⑨历经沧桑后的今天,千年金陵依然巍峨庄严,秀美多姿;当年发生在南京城下的伤痛以及一个伟大民族的英勇、坚韧和包容,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⑩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一句箴言陪伴我们左右:勿忘昨天的苦难困厄,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根据《中国青年网》2021-12-13评论整理)
    14.这是一篇时事评论,其主要是观点是什么?
    15.“然面,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她曾遭受过的深重苦难。”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6.全文最典型的论述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17.下面是这篇评论的论述思路。试根据全文内容和下边的提示,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句。
    文章开篇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发对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回忆并提出全文观点;接着用两个具体事例加以论述;最后告诫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答案】14.每一个中国人勿忘(不敢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现在的使命,未来的梦想。
    15.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描述,引出下文对南京苦难历史的回忆。
    16.举例论证。通过两个具体事例,表明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从而有力地论证主要观点。
    17.①(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②勿忘昨天的苦难困厄,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段落开头、段落中间、段落结尾,或是需要通读全文,自己总结概括。同时注意文题点明论题或中心论点的作用。
    文题“不敢稍忘,不能稍忘”为论题,强调不能忘记;第②段“84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被毁坏,大量财物遭掠夺”,列举的是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而引出第③段“过去的苦难,现在的使命,未来的梦想,此刻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不敢稍忘,不能稍忘”的观点,即“每一个中国人勿忘(不敢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现在的使命,未来的梦想”。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然面,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她曾遭受过的深重苦难”在第④段结尾,联系第④段“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内有烟波浩渺,外有长江环绕,坐拥诗意江南,纵览六朝风云”可知,此句承接上文对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描述;
    联系第⑤段“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分多路攻占南京,连续使用大炮轰击城墙,先后数次击穿光华门……12月13日凌晨,日军登上光华门,当坦克车开进光华门时,有守军绑了一身的手榴弹,向坦克车轮扑去……”可知,此句引出下文对南京苦难历史的回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证论、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
    第⑤段“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分多路攻占南京,连续使用大炮轰击城墙,先后数次击穿光华门,少量敌人冲进城门洞内潜伏了下来,却屡次被担任光华门防务的教导总队谢承瑞团和第87师易安华259旅等部击退。为了夺回城门、堵住城墙缺口,整排整连的中国官兵前仆后继,壮烈牺牲。12月13日凌晨,日军登上光华门,当坦克车开进光华门时,有守军绑了一身的手榴弹,向坦克车轮扑去……”,列举侵华日军兵分多路攻占南京的事例;
    第⑦段“12月13日上午,一队日本兵约30人闯入8岁的夏淑琴家中,8岁的夏淑琴被日本兵用刺刀在背后刺了三刀,昏死过去。醒来时,身边只留下一地的尸体,侥幸存活的夏淑琴和妹妹与亲人的尸体一同生活了14天,才被人从死人堆里‘捡’出来”,列举日本兵闯入夏淑琴家屠杀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法,印证了首段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的内容,从而有力地论证主要观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根据第②段“今天,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4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被毁坏,大量财物遭掠夺”,联系第③段“过去的苦难,现在的使命,未来的梦想,此刻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不敢稍忘,不能稍忘”可知,是由“(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引发对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回忆并提出全文观点;第⑤段、第⑦段分别列举侵华日军兵分多路攻占南京的事例,列举日本兵闯入夏淑琴家屠杀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法加以论述;结尾段“一句箴言陪伴我们左右:勿忘昨天的苦难困厄,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最后告诫国人:勿忘昨天的苦难困厄,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A)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C)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凌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⑪“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⑫“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⑬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⑭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的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⑮“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到。
    ⑯“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⑰(B)“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⑱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⑲“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⑳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D)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8.请用四字词语,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 )——星夜家访——( )——( )
    19.仔细品味C、D两处画线的句子,说说它们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20.“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文中的“我”进行评价。(至少两点)
    【答案】18.①课堂风波 ②真相大白 ③期望发光
    19.C处交代了时间;渲染了清亮、静谧的气氛,为下文我发现潘小峰的优点,以及师生关系的融洽做了铺垫。D处与C处相呼应,也照应了题目,暗示文章的主旨;再次烘托意境,增强了文章的韵味;并且也自然地引出了主题。
    20.①“神采飞扬地讲着课”,说明“我”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②课堂被窃笑搅起波浪让“我”怒火中烧,说明“我”是一个严格而比较急躁的老师。③课间平息了自己的怒气,说明“我”是一个能及时反省、严格要求自己的人。④亲自家访,说明“我”是一个注重了解真相、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⑤鼓励潘小锋发挥特长,说明“我”是一个爱护学生、善于引导学生的老师。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归纳整合能力。
    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并且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情节。
    统观全文,选文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情节单元。
    ①至⑦段是第一部分,由“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可知,这一部分是发生在课堂上的故事,可概括为“课堂风波”;
    ⑧至⑭段,写“我”和潘小锋父亲“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然后去到他家了解情况,可概括为“星夜家访”。
    ⑮段结合“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可知,写潘小锋向“我”解释了他画画的原因,概括为“真相大白”;
    ⑯至⑲段,结合“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可概括为“期望发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C句中的“天色已晚”交代了时间。“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渲染了清亮静谧的氛围。联系第⑬段中我发现潘小峰画画的优点的情节可知,星星发出亮光,为后文我发现潘小峰的优点做了铺垫。清亮静谧的氛围也为后文我原谅了潘小峰,并鼓励他体现出来的师生关系的融洽做了铺垫。
    D处与C处都提到了星星闪着光,这两处相互呼应,也与题目“最小的星星也闪光”相照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即使是最普通的让孩子也有其长处,也需要得到肯定与鼓励。
    对于夜色中的星光的描写,烘托了意志,增强了文章的韵味,自然引出主题:我们应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时,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即可。首先找出文章中关于“我”的言行,并对此进行分析,总结出“我”相应的性格特点即可。
    根据第②段中的“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可知,“我”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
    由②段中“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③段中“铁青着脸”和⑤段中“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因为课堂被窃笑搅起波浪,“我”愤怒生气的表现可知,“我”是一个严格而比较急躁的老师;
    由第⑦段中“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说明“我”是一个能及时反省、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由第⑧段中亲自去潘小锋家家访,说明“我”是一个注重了解真相、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
    在了解了潘小锋的兴趣和特长之后,“我”鼓励潘小锋发挥特长,说明“我”是一个爱护学生、善于引导学生的老师。
    三、整本书阅读
    21.下表是《水浒传》的阅读任务单,请完成相关任务。
    【答案】(1)C
    (2)便于把握林冲的故事情节,可以整体分析把握林冲的性格特点。
    (3)同意。宋江为人急公好义,常救人于危难时刻所以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初读全好;后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辗转周折上了梁山,仁义与不仁相伴,谓之好劣相半;征方腊后,梁山好汉伤亡惨重,只剩27人回朝,封官赐爵后,宋江被奸臣蔡京、高俅等下毒所害。他知道了自己中毒后,李逵必然造反,这样会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名,于是便骗李逵来喝下毒酒,可谓之全劣无好。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识记。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七回写“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冲因高衙内陷害,刺配沧州道,被安排去看守草料场。高俅要对林冲斩尽杀绝,派陆虞候一把火烧了草料场并把林冲烧死。恰巧林冲出门打酒,屋子被雪压塌了,便去山神庙那里过夜。看草料场起火了,便要去救火,刚要出门见得陆谦、富安等刚放了火过来,林冲得知真相,怒杀二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上了梁山。由此可知,应是“沧州道——山神庙——梁山泊”,故选C。
    (2)本题考查名著的掌握。《水浒传》写一百零八个人,人物形象众多,这些人物往往在小说中穿插出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平遭际,阅读一遍往往印象不深,理解不透。但如果在通读一遍的基础上将一个人物的有关章回集中起来阅读,有助于理清人物的人生轨迹,更清晰、更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据此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名著《水浒传》人物形象的理解。需要根据相关情节来提炼分析
    示例一:我赞同金圣叹的说法,前期的宋江给我们的感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及时雨,因为宋江广交英雄好汉,乐于仗义疏财。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宋江及时通风报信,宋江在江湖上又称“孝义黑三郎”。以此来看初读全好。可后来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辗转周折上了梁山,仁义与不仁相伴,谓之好劣相半。最后他自己希望归顺朝廷却从来没征求过梁山上其他好汉的内心想法,林冲生擒了自己的头号仇敌高俅时,他借自己一把手的身份强行命令林冲放了高俅。宋江为了维护他忠君为主的形象,不惜牺牲了出生入死一百零七个兄弟的性命,后来虽然梁山好汉征方腊,却是不断受到残害,最终的下场都并不好,宋江自己也被奸臣毒死。死前,还怕李逵造反让他喝下了毒酒。可谓之全劣无好。
    示例二:我不赞同金圣叹的说法。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哪里有难就去哪里,江湖人称及时雨;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人称孝义黑三郎;作为梁山好汉的核心人物,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有勇有谋,作战身先士卒,如三打祝家庄、大败高俅、剿灭方腊等;哪怕是最后的招安,也是顾全大局,为弟兄的前途考虑。
    第三部分(22题50分)
    22.作文。
    亲爱的同学,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有时一个平凡或伟大的人,一句平常或深刻的话,一件普通或重大的事,往往能改变你的思想,你的性格,或者对他人的认识,甚至你的命运。
    请以“___________改变了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略。阅读策略
    内容
    任务
    关注章回目录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______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______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霄夜上梁山
    十二回 ______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十九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1)目录中画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地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州道 梁山泊 山神庙
    B.梁山泊 山神庙 沧州道
    C.沧州道 山神庙 梁山泊
    (2)有关林冲的章回内容放在一起阅读有何意义?
    关注人物形象
    金圣叹评价《水浒传》:“当此书写一百七人处,皆直笔也,好即真好,劣即真劣。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相伴,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全劣无好矣。”
    (3)你是否赞同金圣叹对宋江的评价?请结合整本书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解。

    相关试卷

    [语文]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语文]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综合性学习,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语文]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书写,基础知识综合,下列关于小说的常识错误的是 ,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语文]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书写,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6万粉丝,发布的视频作品超过,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