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二上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会在完结时给受众深深的“失语感”,在史强“虫子从来没有被真正战胜过”的呐喊声中,电视剧版《三体》落下了恢弘的第一幕。
剧版《三体》的热播既归功于尊重原著,也归功于剧作的影视化改编有诸多亮点。它以现实主义笔锋描摹科幻世界的美学风格。国产科幻剧作为“剧”的一种类型,其影像风格可粗略分为三类:以核心科幻概念编织故事的软科幻、依托影视工业体系展现视觉奇观的硬科幻和重工业科幻。电视剧版的《三体》“软硬结合”,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呈现科幻元素与恢弘想象力。这种美学风格体现了国产科幻剧对“科”与“幻”辩证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剧版《三体》秉承“幻基于科”的理念,展现依托于科学的幻想。尤其对20集以后出现的大量“科学戏份”,主创相信观众的理解能力,没有采取模糊处理,而是将科学理论讲得清晰、拍得震撼。用影像之魔力呈现原著之魅力,这是《三体》在“科”“幻”“剧”三个层面共建出的独特美学呈现。
剧版《三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科幻作品的通病——人物扁平化。让读者说出一个印象深刻的科幻角色并非易事,《三体》原著在此方面也被读者诟病过,但电视剧在完善深化主要人物的同时,还赋予部分角色新的内涵。这种深化式改编和创新性改编,突出体现在叶文洁和史强身上。
作为串联故事的核心人物,叶文洁是个很难把握的角色,但在剧版《三体》中的最终呈现丰富立体、让人信服,成为一位难得的在科幻题材中拥有完整蜕变和转变轨迹的人物形象,很多观众对她产生了深深同情。通过她,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三体入侵”动机的理解和共情,也体验到人性的幽深与人心的精微,感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古老箴言所言不虚。
另外,很多书粉一开始最不接受的就是其他人物都跟从书里扣出来的一样,唯独“一脸横肉”的史强怎么变成了精瘦的样子?笔者认为,史强恰是剧版的最为亮眼的一处改编。纵观原著,《三体》对人性的描写弥漫着冷峻和矛盾的质感,让人想起刘慈欣在书中借维德之口说:“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我们看到第一部叶文洁和1379号监听员对各自星球文明的抵抗;第二部中罗辑要红酒美女、找“梦中人”;第三部中人类军舰在绝境中的自相残杀和彼此远离而留下的喟叹,其中看不到情感、看不到爱、看不到希望。这也许不仅是作者的偏好,也隐喻了当今社会的诸多现象。笔者曾在某问答社区看到一个高赞话题:“成功人士应具备的十大法则”,第一条就是“抛弃情绪,做强自我,莫要渡人”,这不正是“三体人”的特征?“优绩主义的陷阱”已是近年国际思想界的热议话题,仍有很多人笃信在生存压力面前,情感的连接是无用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以待是可笑的,当人拥有了更高权力、更强力量,就可以随意处置1379号,就应该毁灭他人并冷漠告知:与你无关。
剧版《三体》没有停留在对这种态度的审视上,而是用一个关键情节给予回应:汪淼为什么没有自杀?除了内心的选择,外部的影响其实就是史强。当汪森被眼前的倒计时折磨得无望时,电视剧改编了一处情节:史强没有讲解他的工作是通过在不相关的事情间找关联,来说服汪森结盟,而是在胸前装上了和汪淼同步的计时器。通过汪淼的眼睛,史强问向每一个观众:“一样吗?”这个共情的瞬间为《三体》的“末世情绪”加入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也让很多人想到《星际穿越》的价值观:爱,是更高维度的存在。
剧版《三体》用影像呈现哲学思考与价值观。近几年,一种后现代性的焦虑越来越明显,人们似乎更容易被远方的概念影响,关注宇宙、AI、战争,却忽视了身边的呻吟和温暖。电视剧对史强的改编正是强化了他的“日常性”,因此他才能从另一维度启发那些理性智慧而又掌握科学真理的人,成为浩瀚宇宙和烟火日常的桥梁。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剧版《三体》在宇宙恢弘的尺度上,追问个体存在的价值,关注虫子的伟大,这既是地球文明的尊严,也是个体可以在大变局中的扪心自问和前行动力。
(摘编自吕帆《尊重原著与深究人物情感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版《三体》中对叶文洁和史强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创新改编,克服了科幻作品中人物扁平化的通病。
B.剧版《三体》既能给受众呈现出令人震撼的科幻之美,也表现出“爱,是更高维度的存在”的价值观。
C.相较于对人性的描写弥漫着冷峻和矛盾的质感的原著,剧版《三体》具有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
D.史强的形象能够启发那些理性智慧又掌握科学真理的人,归结于编剧对史强形象“日常性”的强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版《三体》用现实主义方式将以核心科幻概念编织故事的软科幻与依托影视工业体系展现视觉奇观的硬科幻相结合。
B.原著中叶文洁这个令人难以把握的角色使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三体入侵”动机的理解和共情,也体验到人性的幽深与人心的精微。
C.小说《三体》中让人看不到情感、看不到爱也看不到希望等情节的设置,可能是在隐喻当今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良现象。
D.剧版《三体》注重细节的改编,如史强装上和汪淼同步的计时器后,通过汪淼的眼睛询问观众这一细节能让人共情。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章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剧版《觉醒时代》依靠大数据分析并决定演员的选择,满足了潜在观众的需求,从而赢得了市场。
B.2017年剧版《射雕英雄传》中注重挖掘原著的精神,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加以呈现,易于观众接受。
C.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传达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与升华。
D.剧版《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中心,生动鲜明地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4.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
5.如何做好优秀科幻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答案】1.A 2.B 3.B
4.①先是直接引出剧版《三体》;
②接着从正确处理“科”“幻”“剧”的关系、创新改编人物形象、用影像呈现哲学思考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论述剧版《三体》改编出彩的原因;
③最后引用康德的话强调剧版《三体》的哲学思考与价值观。
5.①既要尊重原著与现实,又要具有创新性;
②贴近人们生活,关注人们需求;
③情感表达能体现出哲学思考与价值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克服了科幻作品中人物扁平化的通病”错误。原文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科幻作品的通病”,选项少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夸大了作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原著中叶文洁这个令人难以把握的角色使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三体入侵’动机的理解和共情,也体验到人性的幽深与人心的精微”错误。剧版《三体》中的叶文洁将原著“难以把握的角色”改成了“丰富立体、让人信服”的形象,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三体入侵’动机的理解和共情,也体验到人性的幽深与人心的精微”是对剧版《三体》中的叶文洁,不是原著“难以把握”的叶文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中心观点是“剧版《三体》的热播既归功于尊重原著,也归功于剧作的影视化改编有诸多亮点”。
A.根据观众的需求对演员进行挑选,不涉及剧本。
B.讲述对原著精神挖掘,并利用新技术加以呈现,符合文章中心观点。
C.讲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与升华,不涉及改编。
D.没有涉及尊重原著或对其进行改编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第一段“优秀的文艺作品总会在完结时给受众深深的‘失语感’……电视剧版《三体》落下了恢弘的第一幕”可知,先是直接引出剧版《三体》。
接着,第二、三段“剧版《三体》的热播既归功于尊重原著,也归功于剧作的影视化改编有诸多亮点……电视剧版的《三体》‘软硬结合’,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呈现科幻元素与恢弘想象力。这种美学风格体现了国产科幻剧对‘科’与‘幻’辩证关系的进一步理解”“这是《三体》在‘科’‘幻’‘剧’三个层面共建出的独特美学呈现”,从正确处理“科”“幻”“剧”的关系;第四、五、六段“剧版《三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科幻作品的通病——人物扁平化……”“作为串联故事的核心人物,叶文洁是个很难把握的角色,但在剧版《三体》中的最终呈现丰富立体、让人信服”“笔者认为,史强恰是剧版的最为亮眼的一处改编”,从创新改编人物形象;第七、八段“剧版《三体》没有停留在对这种态度的审视上,而是用一个关键情节给予回应……”“剧版《三体》用影像呈现哲学思考与价值观”,用影像呈现了哲学思考与价值观。可见,从三个方面论述剧版《三体》改编出彩的原因。
从最后一段“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可知,最后引用康德的话强调剧版《三体》的哲学思考与价值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剧版《三体》的热播既归功于尊重原著,也归功于剧作的影视化改编有诸多亮点”可知,既要尊重原著与现实,又要具有创新性;
从“剧版《三体》用影像呈现哲学思考与价值观。近几年,一种后现代性的焦虑越来越明显,人们似乎更容易被远方的概念影响……电视剧对史强的改编正是强化了他的‘日常性’,因此他才能从另一维度启发那些理性智慧而又掌握科学真理的人,成为浩瀚宇宙和烟火日常的桥梁”可知,贴近人们生活,关注人们需求;
从“剧版《三体》没有停留在对这种态度的审视上,而是用一个关键情节给予回应……这个共情的瞬间为《三体》的‘末世情绪’加入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也让很多人想到《星际穿越》的价值观:爱,是更高维度的存在”“剧版《三体》在宇宙恢弘的尺度上,追问个体存在的价值,关注虫子的伟大,这既是地球文明的尊严,也是个体可以在大变局中的扪心自问和前行动力”可知,情感表达能体现出哲学思考与价值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碾煤机
[美]高尔德
在天空和大地之间,那班矿工们常常看见碾煤机那狰恶而又参差不齐的身体。这是一座巍峨的建筑,被煤灰抹黑了,难看得像一只大蛤蟆。这东西霸据了整个山谷。
在那个山谷中,也有青翠的树木。在夏令的时间有花草点缀着。春天呢,也带有柔和的一瞥。这正和别部分的世界相仿佛。夜间有星星和月亮,白天则有太阳。
美并不是没有的。它悄然地偷生在一个魅影之中。一座深广而幽暗的煤矿就坐落在那个山谷里面。在大自然的清丽的景色上,它却拖拉着一条黑黑的潮泞的痕径。一个由污糟而黯淡的住家所集成的村落,像垃圾一样地东一堆西一堆簇聚在山谷的草地上面。高山一样的矿渣四处堆积在矿坑的洞口,那黑色的一堆堆里,还吐着一缕缕猛恶的火焰。
各种族的人都有住在这个村子里的。他们在早上一齐挤过泥泞的长街,走向矿坑那边去。①他们的面容好像狰狞的假面那样黑,他们的身体沐着大汗,疲劳得弯腰屈背。
一到星期六晚上,在这个劳役的黑暗的现实中,倒也有一点儿寻乐的小光芒的。那时,矿工们都已经领到了他们的工钱,于是就拿出一点钱去买醉。他们竟也悄悄地想起他们是有娱乐的天性的。
就在像这样的一个晚上,我恰恰在密杜夫斯的杂货店里。这地方灯光异常地黯淡,密杜夫斯是一个魁梧、精明、强干的商人,他站在账台后面筹算着什么。这时已有几个古怪的顾客在那里懒散地坐立着。大约有几个钟头没有动静,后来才有几个矿工踟蹰着进来。
人数差不多有八个,还有三五个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童工也很惊叹地追随在后面。那些工人穿着大套裤,戴着黑色便帽。②帽上装着小小的探矿灯,那些灯看起来好像一群丑恶的魔鬼的头角。这些人各色各样,大部分是短小而身材宽阔的人。在他们哗然哄笑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些醉了。
“为我们斟酒来,密杜夫斯!”生着一副嬉皮的黑脸和两只小眼睛的那个魁梧而精壮的人咆哮着说,“这小家伙今天请客呢!”
他把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拉了过来,这个孩子穿着一副不合身的褴褛的大套裤,戴着那直罩住他两耳的矿工帽。这个孩子生着高耸的颧骨,煤炭已经把他挺直的鼻子和沙色的头发都抹得发暗了。
“这小匈牙利人要来请客了,”那个魁梧的矿工又咆哮着说,“这是他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第一个星期,他是来庆祝庆祝的。你说是不是,小家伙?”
“哎!”孩子这样说着,同时他很不高兴地笑着,而且向他们全体用一只圆而迷离的眼睛睁视着,“我已经是成人了呢!”
那时他们便发出了一样的笑声,其中有一个人甚至很嘉许地拍拍那孩子的肩膀。密杜夫斯把威士忌酒一一斟满了杯子,他们便一齐牛饮而尽,一面喝,一面大声地发出啜唇的声音和拉长的“啊——啊——啊!”
“给这小家伙也来一杯!”一个高大而粗鲁的爱尔兰人,拍着账台喊着说,“他现在是我们中的人了,真出风头啊!”
“是呀!是呀!”其余的人一齐叫起来了,酒保便又为他斟上了一杯烈性的红酒,那个孩子也很机械地把它喝下去了。
“哎!”那些人赞美地喊着说,“对了,对了!”他们看着那个孩子从囊中摸出他的“工资包”来,抽出了一张银票,放在账台上付账。
③“不要叫饶啊!”那个爱尔兰人又拍着孩子的背脊说,“现在我们再来一杯罢!我来请客!”
这孩子又重新和他们喝了酒,他面上露着得意之色。但不到一会儿,那宽阔的店堂和它灯光的影子,以及它深黑的墙角和装满瓶罐的橱架,都在他眼前变得朦胧而且昏花起来。他恍惚间觉得他好像在那幽香的旷野里奔走,投伏在一处凉爽爽的草茵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样。
这时有个孩子战战兢兢地偷跑到这里,④怔惊地窥看着这种情状。最后,他才跑上前去,怯怯地牵动那个童工的衣袖。
“祥雪,”他说,“妈妈在到处找你,她说不立刻回家去,她要给你一顿痛打啊。她正在等你拿工资回家去呢!”
这个孩子发着憨笑,把他弟弟推开去。“由她打好了!”他很倨傲地说着,虽然烈酒的麻醉已经弄得他晕眩不安了。“我现在已经是成人了。你对妈妈说去吧,我已经是成人了!”
那个年幼些的孩子很吃惊地退了下来,立在门口向他的哥哥呆看着,不知如何是好。
“祥雪,好呀!”那些人乐极地喊着说,一面把膀子放在他的肩膀上,“不要叫饶啊!”
这个孩子懒洋洋地强笑着,在屋外,夜色沉沉中,碾煤机的魅影分明地显现着。在它那黝黑的洞府里,大批的儿童,在凶狠的沉默中,一天十个小时做着苦工:赤手从煤矿里掏出矿渣来。碾煤机把长夜从人们的眼前都掩去了。它的煤灰抹黑了一切房屋,甚至童心也给碾煤机的黝黑的煤灰玷污而又摧残完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对山谷美景的描写更鲜明地反衬出坐落在山谷中的那座煤矿的幽暗和污糟。
B.“狰恶”“难看得像一只大蛤蟆”“魅影”等描述体现了作者对碾煤机痛恨与厌恶。
C.周六晚上去杂货店买醉便是矿工们生活中难得的寻乐,可见劳役的繁重和压抑。
D.祥雪回应魁梧矿工的话的同时“很不高兴地笑着”,说明他其实并不愿意来杂货店喝酒。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从矿工们的外貌和形体姿态上表现出其工作环境之差和劳动强度之大。
B.句子②将探矿灯比作丑恶魔鬼的头角,暗含了作者对魔鬼一样的矿工们的不喜。
C.句子③运用语言描写,寥寥几句就把那个爱尔兰人专横、跋扈的性格表现出来。
D.句子④既表现了祥雪的弟弟的惊讶和无措,也表现了他对陌生的矿工生活的好奇。
8.小说哪些地方体现出了碾煤机对童心的玷污和摧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老舍说:“小说是感情的记录,我们应该看出事实中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D 7.A
8.①祥雪不满十岁便进了碾煤机里做着苦工。
②祥雪做工第一个星期,就用工钱请矿工们喝酒。
③祥雪和成年矿工们一同喝酒买醉,面露得意之色。
④弟弟催促他回家,不然就会挨妈妈打,祥雪毫不在意,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可以不再听妈妈的话。
9.①小说饱含感情地写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祥雪在劳役下丧失童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可以像成年矿工一样喝酒取乐的故事,这是对那个时代矿工,尤其是童工的苦难生活的有感情的记录。
②作者在小说结尾直言“甚至童心也给碾煤机的黝黑的煤灰玷污而又摧残完了”,直指美国童工制度的残酷,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让人们从这事实中看到社会的不公。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说明他其实并不愿意来杂货店喝酒”错误,根据原文,祥雪一直说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主动结账,和矿工们喝烈性红酒,可见他并没有不愿意,而是为了显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甘愿这么做的。不高兴是因为别人喊他“小家伙”。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暗含了作者对魔鬼一样的矿工们的不喜”错误,作者对矿工们是同情的态度。
C.“专横、跋扈”分析错误,“不要叫饶啊!”的语言,和“拍着孩子的背脊”的动作体现的应该是性格粗犷。
D.“表现了他对陌生的矿工生活的好奇”错误,没有好奇。“怔惊”是惊讶和无措。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①“他把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拉了过来”,这个孩子就是祥雪,祥雪不满十岁便进了碾煤机里做着苦工。
②“‘这小匈牙利人要来请客了,’那个魁梧的矿工又咆哮着说,‘这是他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第一个星期,他是来庆祝庆祝的。你说是不是,小家伙?’”祥雪做工的第一个星期,就用工钱请矿工们喝酒。
③“酒保便又为他斟上了一杯烈性的红酒,那个孩子也很机械地把它喝下去了”“这孩子又重新和他们喝了酒,他面上露着得意之色”,祥雪和成年矿工们一同喝酒买醉,面露得意之色。
④“‘祥雪,’他说,‘妈妈在到处找你,她说不立刻回家去,她要给你一顿痛打啊。她正在等你拿工资回家去呢!’这个孩子发着憨笑,把他弟弟推开去。‘由她打好了!’他很倨傲地说着,虽然烈酒的麻醉已经弄得他晕眩不安了。‘我现在已经是成人了。你对妈妈说去吧,我已经是成人了!’”,弟弟催促他回家,不然就会挨妈妈打,祥雪毫不在意,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可以不再听妈妈的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
老舍的话中有两个关键短语,一个是“感情的记录”,一个是“事实中的意义”,后者指的是写作意图和主旨。
先看“感情的记录”。
小说描写一个童工祥雪和成年矿工一起喝酒的事,他其实是一个还不满十岁的孩子,但他却干着辛苦的活儿,“这个孩子穿着一副不合身的褴褛的大套裤,戴着那直罩住他两耳的矿工帽。这个孩子生着高耸的颧骨,煤炭已经把他挺直的鼻子和沙色的头发都抹得发暗了”,并在周末短暂的娱乐时请成年矿工喝酒,“这小匈牙利人要来请客了……这是他在碾煤机里做工的第一个星期,他是来庆祝庆祝的”,还和他们一起喝酒“酒保便又为他斟上了一杯烈性的红酒,那个孩子也很机械地把它喝下去了”“这孩子又重新和他们喝了酒,他面上露着得意之色”;并且一直在强调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我已经是成人了呢!”“‘由她打好了!’他很倨傲地说着,虽然烈酒的麻醉已经弄得他晕眩不安了。‘我现在已经是成人了。你对妈妈说去吧,我已经是成人了!’”,在看似平淡的叙述和描写中饱含着作者对祥雪的同情。总之,小说饱含感情地写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童工祥雪在劳役下丧失童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可以像成年矿工一样喝酒取乐的故事,这是对那个时代矿工,尤其是童工的苦难生活的有感情的记录。
再看“事实中的意义”。
小说结尾直接揭露了美国童工制度的残酷,“在它那黝黑的洞府里,大批的儿童,在凶狠的沉默中,一天十个小时做着苦工:赤手从煤矿里掏出矿渣来。碾煤机把长夜从人们的眼前都掩去了”,作者在小说结尾直言“甚至童心也给碾煤机的黝黑的煤灰玷污而又摧残完了”,直指美国童工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让人们从这事实中看到社会的不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尸上而哭之,涕沾襟。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洪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免而哭,哀尽而去。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用礼A乎B昔者C吾与夫子游D于公阜E之上F一日而三G不听H寡人I今其孰J能然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今十有七年”与“犹其有四体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有”意思不同。
B.“弦章归”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两句中的“归”意思不同,
C.御,指驾驭车马的人,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意思不同。
D.“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见”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在菑地游玩时,听到晏子去世的消息后,便立马赶了回来,之后用被章子指出超越礼制的方式悼念晏子。
B.景公认为,自己过于放纵而不知收敛的行为,使百姓积累了怨恨,但上天没有降祸于自己,却降祸给了晏子
C.景公在宴请大臣时拉弓射箭,不料箭射得脱了箭靶,而大臣们却异口同声地称赞景公,这使得景公恼羞成怒。
D.弦章认为若自己接受景公的赐鱼会违背晏子的行为准则,便拒绝了景公,为此君子称赞弦章与晏子一样廉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
(2)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
14.弦章认为大臣为景公叫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0.BFI 11.D 12.C
13.(1)(下车后)知道不如乘车快,就又登上车,等回到都城时,已经像这样上上下下反复了好几次,他边走边哭前往奔丧。
(2)之前那些叫好的人,都是想要这些鱼的人。从前晏子以拒绝赏赐来匡正君王,所以君王有什么过失从不遮掩。
14.①大臣不贤能,其才智不足以发现景公的过失;②大臣没有勇气冒犯景公的威严;③景公可能喜欢听奉承的话,大臣为谋求私利而奉承景公。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哪里还用得着礼仪啊?从前我和先生在公阜之上闲游,先生一天中对我劝谏三次而不屈从于我(的意见),现在谁还能这样做啊!
“乎”为句末语气词,“安……乎”为固定结构,翻译为“哪里……呢?”,应该在B处断开;
“吾与夫子”作主语,“游于公阜之上”作谓语,“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意思相对独立完整,构成主谓句,F处断开;
“寡人”作“不听”的宾语,故需要在I处断开。
故选BFI。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前者通“又”,后者表示存在。句意:到现在十七年了。/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B.前者是“回去”的意思,后者是“称赞,称许”的意思。句意:弦章回去。/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为“仁人”。
C.“六艺”中的“御”指驾驭马车的技能,两者意思不同。
D.前者是“显现”的意思,后者表被动。句意:现在我辅佐国君还没有被众人所了解。/诚信却被怀疑。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使得景公恼羞成怒”错误,文中是“公作色太息”,意思是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不是恼羞成怒。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比”,等;“国”,都城;“趋”,快步走、赶着向前走。
(2)“曩”,从前;“昔者”,从前;“正”,匡正;“掩”,遮掩。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①根据“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可概括出:弦章认为大臣不贤能,大臣们的智慧不能够察知君王的过失。
②根据“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可概括出:臣子们畏惧君王,不敢冒犯景公的威严。
③根据“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可概括出:弦章认为君主的平日的作风影响着臣子的是非观,景公若喜欢听奉承的话,大臣会阿谀奉承以讨好景公。
参考译文:
景公在菑地游玩,听到晏子去世的消息,便换下华丽的服饰,驾马驱车赶回来。他觉得驾车走得太慢了,于是就下车快走。(下车后)知道不如乘车快,就又登上车,等回到都城时,已经像这样上上下下反复了好几次,他边走边哭前往奔丧。到了晏子家之后,景公将一块玉放在晏子的尸体上失声痛哭,眼泪沾湿了衣襟。章子劝谏说:“(这样做)不合礼仪。”景公说:“哪里还用得着礼仪啊?从前我和先生在公阜之上闲游,先生一天中对我劝谏三次而不屈从于我(的意见),现在谁还能这样做啊!我失去先生就要完了,还有什么礼仪可讲?先生日夜督促我,连很细微的事也不放过,但我还是肆意放纵不知收敛,在百姓身上积累了多少怨恨和罪过。现在上天把灾祸降给齐国,却不加在我的身上,反而嫁祸于先生,恐怕齐国很是危险了,百姓将向谁去诉说啊?”摘下帽子痛哭,极尽哀伤之后离去。
晏子死了,十七年了,(有一天,)景公宴请各位大夫喝酒(并亲自射箭助兴),景公的箭射得脱了靶,厅堂上的大夫却齐声叫好,好像出自一人之口。景公变了脸色,长叹一声,抛下弓和箭(便退席了)。弦章走了进来,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至今已有十七年了,(十七年来我)从未听到有人指出我不好的地方,今天射箭明明脱了靶,可是叫好声却好像出自一人之口。”弦章回答说:“这是众位臣子的不才。(他们的)智慧不能够察知君王的过失,(他们的)勇气不足以冒犯君王的威严,但是有这样一种情况。我听说过,君主喜欢穿的服饰,那么臣子也喜欢穿;君主喜欢吃的食物,那么臣子也喜欢吃。尺蠖吃黄色的东西,那么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它吃青黑色的东西,那么它的身体就变成了青黑色。大概君王您有时仍然爱听谄谀之人说的话吧?”景公说:“说得好!凭今天这番话,你是国君,我是臣下。”当时海边渔民进献鲜鱼,景公就将五十车鱼赏赐给弦章。弦章回去时,鱼车塞满了道路,(他)拍着赶车人的手说:“之前那些叫好的人,都是想要这些鱼的人。从前晏子以拒绝赏赐来匡正君王,所以君王有什么过失从不遮掩。现在这些臣子以谄媚阿谀来求取利益,所以箭脱了靶反而齐声叫好,如同出自一人之口。现在我对君王的辅佐还未在众人之中显现,却要接受这些鱼,这是违背了晏子的行为准则,却迎合了阿谀奉承者的欲望。”(因此他)坚决退还了鱼不接受赏赐。君子说:“弦章的廉洁,是晏子的遗风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辽水
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茔冢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注】①王建,中唐诗人,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的“五千里”,既表现了出征战士离家之远,也反衬出战士内心的思乡之情。
B.诗歌三、四两句回顾了战士离家出征时的场景,“隔生”之感、“送死”之别令人恻然。
C.五、六两句中“白骨”“茔冢”等凄凉意象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D.本诗既是一首明白如话、行文自由的古体诗,也是一首笔力遒劲、意境豪迈的边塞诗。
16.有人说结尾两句是本诗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5.D
16.结尾两句“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意思是战士们知道自己一旦离开家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只能在马背上遥望辽水,思念家乡。这两句诗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命运。这两句诗以景结情,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是本诗的点睛之笔。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D.“明白如话、行文自由”理解错误,诗的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意味深远,诗尾“驻马相看辽水傍”画面感强烈,勾勒了一队征夫在边疆的辽水旁边回望远方的故乡的图景。结句意味悠长,耐人寻味。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词的句子,一般从诗意、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诗结尾两句的诗意是:战士们知道一旦离开家乡,就再没有回头的日子,只能在马背上遥望辽水,思念遥远的家乡。
情感上,一个“应”字表现了征人绵绵不尽的无奈之情,承接前句“亦有白骨归咸阳”可知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远望家乡,而想要回到故地唯有化为一堆白骨,徒增凄凉。这两句诗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命运。
表达技巧上,诗尾“驻马相看辽水傍”画面感强烈,勾勒了一队征夫在边疆的辽水旁边回望远方的故乡的图景,以景结情,意味悠长,耐人寻味。这两句诗对远征战士的悲哀,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浓烈而又惨酷,令人回味无穷,是本诗的点睛之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描写诸侯用珍宝土地招揽天下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了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
(3)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 (2)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3)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戴活动假牙的前两天, A ,避免假牙对尚未适应的黏膜造成损伤。第一次戴假牙时,如果没有异样感觉,那么前两天睡觉时可不必摘下,以加快口腔的适应,但饭后、睡前要做好口腔和假牙的清洁。待口腔组织适应假牙后,可以吃质地较软的食物,并感受假牙在咀嚼食物时是否存在不稳定或不适的情况,为复诊调改做好记录。
初戴活动假牙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咬颊、咬舌及发音不清的情况,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可以通过大声朗读和进食时轻嚼慢咽等方式, B 。坚持戴活动假牙、逐步适应,尽量避免在咀嚼过程中损伤口腔组织,使假牙功能最大化。
①初戴活动假牙的前几周,②患者的唾液分泌会明显增多,③因此这是正常的生理性保护反应。④此时口腔正在适应假牙,⑤戴用时间的延长,⑥此类症状会逐渐消失。⑦刚开始摘戴活动假牙时,患者应耐心练习,找到规律,不可强行摘戴。⑧摘取假牙时,最好推拉基托边缘,切勿轻拉卡环,以免假牙发生变形;⑨戴假牙时,应放稳假牙后再咬,以免损坏假牙。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不要使用假牙咀嚼食物 B.使口腔组织逐渐适应假牙
19.③强加因果,去掉“因此”;
⑤缺少成分,在“戴用时间”前加“随着”;
⑧不合逻辑,把“切勿”改为“要”或“请”,再或将“轻”改为“用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根据下句“避免假牙对尚未适应黏膜造成损伤”可知,此处内容为避免造成损伤的措施,再根据上句“初戴活动假牙的前两天”可知,要避免造成损伤,就不要使用假牙咀嚼食物,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不要使用假牙咀嚼食物”。
B.根据上句“可以通过大声朗读和进食时轻嚼慢咽等方式”可知,此处内容为采取这种方式的目的,目的是使口腔组织逐渐适应假牙,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使口腔组织逐渐适应假牙”。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句子“患者的唾液分泌会明显增多”与“这是正常的生理性保护反应”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强加因果,去掉“因此”;
⑤缺少成分,“戴用时间的延长”作句子“此类症状会逐渐消失”的状语,在“戴用时间”前加介词“随着”;
⑧不合逻辑,“切勿轻拉卡环”否定失当,应该是“轻拉卡环”,把“切勿”改为“要”或“请”,再或将“轻”改为“用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水边,崖石上长出许多诱人的花朵;竹的叶面上垂挂着一粒粒 ① 的露珠,每一粒露珠皆是心灵世界的完美呈现,既映照他人,亦映照自身。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姓的矮小植物,相拥相抱,探头探脑,或伏或站,或凝眸,或眺望, ② 。
溪流中 ③ 的小鱼欢快地在水中穿行,拍打出波涛般的歌声。水中一丛丛水菖蒲,肃穆庄重,历经千万年岁月沧桑,依然伫立石头上放声歌唱,她们如同竹节的根茎上长满了细细长长的须根。
草叶上有一只蚂蚱,略显肥胖,干枯的树枝上,还有一只,老态龙钟,它们缓慢地爬行着。光阴催人老,蚂蚱或许背负着太多的重任,以至秋日的每一步都需付出极大努力。此刻,蚂蚱的生命已达极限,它无须再张翅膀,也无力再张翅膀,它即将老死在幽谷中某一棵树下,化身为泥,滋养大地。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从修辞和叠词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①晶莹剔透 ②形态万千(千姿百态) ③无拘无束(安闲自得)
2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肃穆庄重”“伫立”“放声歌唱”等赋予水菖蒲以人的情态,表现了水菖蒲的积极乐观,表达了对水菖蒲的喜爱;②运用“丛丛”“细细长长”两个叠词,表现了水菖蒲生长的繁荣。
22.一只在草叶上略显肥胖的蚂蚱与另一只在干枯的树枝上的老态龙钟的蚂蚱都在缓慢地爬行着。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修饰露珠,后文有“映照”,可知强调其光亮,可填“晶莹剔透”。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可以透过光,常指各种宝石。
②此处是对矮小植物形状的总结,前文说其有各种姿态,可填“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形态万千:有各种形态。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
③此处形容小鱼在水中欢快的状态,可填“无拘无束”“安闲自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没有限制,不受约束。安闲自得:指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肃穆庄重”“伫立”“放声歌唱”等赋予水菖蒲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肃穆庄重”“伫立”表现了水菖蒲郑重其事,对自身生命充满热爱;“放声歌唱”则体现其积极乐观。拟人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水菖蒲的喜爱;
“丛丛”状其繁密茂盛,“细细长长”形容其生命力强生,两个叠词表现了水菖蒲生长的繁荣。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短句变长句的能力。
首先确定主干句,“它们”指两只蚂蚱,“缓慢地爬行着”是共同动作,可确定“它们缓慢地爬行着”为主干句;
其余内容都在说两只蚂蚱,整合代替“它们”作主语即可。“草叶上有一只蚂蚱,略显肥胖”可整合为“一只在草叶上略显肥胖的蚂蚱”;“干枯的树枝上,还有一只,老态龙钟”整合为“一只在干枯的树枝上的老态龙钟的蚂蚱”。
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一只在草叶上略显肥胖的蚂蚱与另一只在干枯的树枝上的老态龙钟的蚂蚱都在缓慢地爬行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实秋在山东大学任教时,一边授课,一边研究,十分忙碌,高效的勤奋,使他一生成果颇丰,著作多达2000万字。同时,梁实秋也是个真闲人,即使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时期,他也常约好友于陋室中或喝酒畅谈至深夜,或品茗高谈阔论,欣赏山间景致。他曾说过:“闲,要闲得有滋味;忙,要忙得有价值。这样才像一个人。”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作家梁实秋的人生,既有勤奋高效的工作和丰硕的学术成果,又有闲适惬意的日常生活。并引用他的话“闲,要闲得有滋味;忙,要忙得有价值。这样才像一个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文旨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忙忙碌碌,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应该是有滋有味的闲适和有价值的忙碌结合起来的。
具体来说,闲暇时间,是我们用来调整心态、放松身心的宝贵时光。我们需要在闲暇时光中寻找“生活的滋味”,比如阅读一本好书、欣赏一场音乐会、学习一门新技能,让自己的闲暇时间有滋有味。忙,要忙得有价值。忙碌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若一味追求闲适,则人生少了奋斗的幸福,缺失了人生的意义;若一味忙碌而忽略了效率,则很难做出成就,所以,我们的忙碌要有意义,而不是“无事忙”,我们还需要忙而高效,同时也要有放松的闲暇。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寻找闲暇和忙碌的平衡点,拥有美好生活。然后展开辩证论述,一方面,忙碌是人生的一种必要的状态,因为只有在付出努力和辛勤工作之后,才能获得成就感和获得回报。另一方面,闲暇是人们放松身心、追求个人兴趣爱好的重要时段。在闲暇时,人们可以放松大脑,进行娱乐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偏废,二者兼顾,才能保持身心的平衡,生活才最完美。最后重申论点,强调只有在忙碌与闲暇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并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立意:
1.张弛有度,活出潇洒人生。
2.忙闲得宜,享受生活。
3.忙出价值,闲出滋味。
4.寻找闲暇和忙碌的平衡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