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教学设计,共3页。
课时安排:共1课时。
设计意图
阅读全书后,对人物有了完整的认识,就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评价《红 楼梦》不同版本的人 结局,看看哪种更好。这是整本书阅读的收束,也是对作品认识的提升阶段。 在教学中,不应求有统一而标准的答案,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关键是其思考深度。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依据前八十回的内容,探究宝玉、宝钗、香菱、贾芸等人合理的结局。
2.理解曹雪芹的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
这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研读作品,探究《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结局的合理性,重点理解宝玉、宝钗、香菱、贾芸等人物,体悟曹雪芹的用心。
教学重难点
探究《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与作者的用意。
教学过程
1.导入。
本节课将探究《红楼梦》中人物的结局,可联系判词和《飞鸟各投林》等展开讨论。讨论中不要强调结果,而是要强调找到依据,即观点要有原著内容做支撑。如本节课选取了“黛玉之死”“宝玉出家”“宝钗独守空房”“香菱结局”“贾芸结局”等进行探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重点是阐释理由;要注意联系整本书中对相关人物的描述,进行合理分析。
设计意图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开展开放性讨论,涉及的内容是:黛玉之死、宝玉结局、宝钗结局、香菱结局、贾芸结局。讨论中应引导学生尊重原著,合理推测,阐释理由,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2.学习活动一:评价续写部分第九十八回中的“黛玉之死”。
(1)在高鹗续写的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苦洒相思地” 中,林黛玉香消玉殒,遗恨而去。“一江春水流,万点杨花坠”,她的离去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悲叹和疑问,就比如她临终前的那一句“宝玉,你好……”,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她到底想说什么呢?请学生仔细阅读这一回,帮助黛玉续写完这句话,并阐释这样续写的理由。
示例:
①她想说宝玉,你好狠!”
宝玉和黛玉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之间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虽无山盟海誓,但已心照不宣。 如今宝玉竟舍她而去,要与宝钗成亲,不明其中原委的黛玉自然怨恨他,恨他的薄情,恨他的寡义。
②她想说宝玉,你好苦!”
林黛玉在世间惨淡了十几年,早已历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在生死弥留之际,她更是看透了世间的一切真假虚实,对还在红尘中挣扎的宝玉充满了同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她想到宝玉还要饱受痛苦,只有发自内心地说一声:“宝玉,你好苦! ”
(2)小结。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世上的情感有万千,一句短短的话,能让人联想 起这么多种感情,我们何尝不可以说这短短的而又未完的四个字包含了世上所有的感情呢?请大家用心去体会、感悟。
3.学习活动二:探究宝玉出家这一结局。
(1)讨论议题:关于宝玉的结局通常有以下两种说法,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看看哪种好。
①按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的剧情,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中了举人,却飘然而去出家当了和尚。
②根据清代及民国初年的一些资料及传闻,如《阅微草堂笔记》《红楼佚话》《痴人说梦》,以及传闻中的 “三六桥本”“端方本”等的记载:贾宝玉最后的结局并非是出家,而是流落街头,沦为“击柝之役”或“看街兵”,与同样沦为乞丐的史湘云结为夫妇。
本活动的讨论是开放的,不求答案一致,重在引导学生尊重原著,合理阐释。
(2)小结:人物的结局,在不同版本中相差较远,你认为哪个更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呢?在探究讨论中, 应运用品读经典的方法,即尊重文本而不是凭空臆断。
4.作业。
探究宝钗、香菱、贾芸的结局,看看是否合理,说出理由,并放到班级“语文学习平台”上和大家分享。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红楼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