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1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共18页。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已的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笔(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中国有一条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几乎家喻户晓,但人们往往只知道这个结论,却对其来龙去脉、最新研究进展及幕后的故事等知之甚少。
    ②我曾经做过一番调查,不仅知道了谁最先提出这个判断,并在当事人的孙子和重孙的陪同下访问过当事人的故居,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里,查看了大量的藏书。1903年,张相文在《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中,首次提到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但并没有获得普遍的认同.
    ③竺可楨先生 1958年在《中国的亚热带》中,以日均温≥10℃的积温为主要指标,第一次科学地划分了中国的温度带,将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划在秦岭-淮河一带。从此,秦岭--淮河成为公认的中国南北分界线。竺先生的文章划定亚热带的北界,实际上也就是划分了中国的亚热带与暖温带,但文章中并未提出给中国南北方划界的问题。这确实给我带来些困惑:中国亚热带的北界,与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一回事吗?划分了中国的亚热带与暖温带是不是就划出了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不是等同于中国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界线,或者说暖温带就是北方、亚热带就是南方吗?
    ④其实,我国的南北分界线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独的科学问题,也不是科学研究所能解决的。它与亚热带的北界也没有关系,与划分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也不是一个问题。亚热带的北界,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划界这是地理科学问题。但是南北分界线既是一个地理问题,更是一个跟空间和方位有关的历史文化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
    ⑤借用一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空间是由方位、距离等要素建构的。这些要素是人在操劳中构建起来的,而不是由工具测量出来的。海德格尔为了说明它的空间观,推出了一个“用具”的概念。他说人最先熟识的是身边的用具,在操劳中使用用具,由一个用具牵连出又一个用具。比如你盖房时修屋顶,需要木板,先要用车去拉木头,然后把木头锯成木板,此时需要用到锯,锯好木板后,需要把它钉在屋顶,这时需要钉子,由钉子联想到需要锤子……屋顶铺好后,需要油漆,需要刷子,刷子需要骑马去市场购买等。就这样由于操劳不断地使用一个个用具,它们构成一个链条,这个链条组成一个不断扩展的由因缘关系构成的整体。于是乎一个环绕你的你能确定方位和距离、由各种用具和你熟悉的事物建立的场所”就确立起来了。“场所”确定,世界就建立起来了,你就在“世界之中”存在了。也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中“逗留”“居住”“操劳",你开始“照料”“熟稔”环绕你的各种前来照面的事物、各种用具,在操劳之际,当需要某物时,你开始“寻视”环绕你的场所,也就是你的世界,各种用具应你的召唤现身照面。
    ⑥说到这里,我觉得“场所”这个词,虽然准确,但还是碍于理解。我想用一个词来替换它--“家园”,这样,一切都豁然开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一下子就涌现出来。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家园的氛围。显然陶渊明是以他和他的家为参考点,获得了东篱和南山的方住的。其实东篱和南山也不仅仅是方位,它们还是物和地方。“场所”可以换成“家园”,又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群居的劝物,要组成部落、组成国家。这样“场所”就由“家园”演变成了“部落”“国家”,一个国家的南北分界线就变成了“一个国家在国民心中的意向地图是怎样的”的问题,当你在类似家园的场所操劳、寻视,在其中逗留、亲熟用具时,你才会觉得它最“切近”于你,一个国家虽然划了一些南北东西的界线,但是假如其国民在意识中并未建构其原点、东西南北等方位与区域的意向,并未在其中逗留、寻视……并未与其亲熟,那么这些人还不能称其在头脑中已经有了国家的意向地图了。
    ⑦虽然中国很大,民族众多,但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大一统的意识。这种意识从大禹的时代就开始了,《左传》有言:“芒芒禹迹,画为九州",那时中国人已经有了“天下”的概念,这在世界上其他文明中是很罕见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地理环境,胡焕腐线把中国分成西北、东南两大部分,西北地城广大、干旱寒冷、人烟稀少,东南温暖湿润、沃野万里,因此中国的东部季风区对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这样的周边地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于是一个既是自然地理的、也是历史文化的中心地带就形成了。这个中心地带就是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沿着这一地带从西部的咸阳、洛阳逐步地向着东部开封、南京迁移就可以佐证(明清定都北京涉及京杭大运河航运的发展等复杂问题,另当别论),伴随于此的是中国人国家意识和国家版图意识的形成。按照这样的版困,中国的中心地带就是秦岭--淮河一线,也就是说不考虑自然要素,仅就中国版图的几何形状来看,若把中国分成南、北两部分的话,那么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最好的选择。当然长江、黄河也是两个选择,但是遗憾的是长江、黄河到了东部地区都向东北方向流淌,不好划分南北,比如长江到了江西鄱阳湖湖口以后向着东北方向流去,因此江浙一带又被称为“江东”。
    ⑧神奇的是秦岭-淮河这条并非按照自然要素的原因划分的南北分界线,竟然与一些自然要素的界线高度重合,如1月均温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还有前面提到的日均温≥10℃、年积温4500℃等值线划定的亚热带的北界,最神奇的是年降水量等于年蒸发量,即年干燥度为1的等值线。
    ⑨总之,我觉得一个国家版图的南北分界线竟然与自然的这么多界线重合,这真是一个奇迹。
    (摘编自施淮安《秦岭-淮河人文与自然界线的神奇叠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都将秦岭-淮河作为分界线,但在此问题的探索上张相文和竺可桢两人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目的并不相同。
    B.作者没有单纯地把南北分界线看作一个地理问题,而是引入了“用具”“场所”等概念,从哲学的角度予以阐释。
    C.从国家版图上看,因为秦岭淮河一线位于中心地带,古人不考虑自然因索就据其将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
    D.秦岭--淮河线作为从人文方面确定的分界线,和自然要素的界线在无意中高度重合,使其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开始不围绕“用具”形成一个劳动的链条,那么人们就不能确定方位和距离,也就确定不了场所,
    B、中国人强烈的大一统意识的形成和“天下”概念的建立可能有多重原因,地理环于是,后来省境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C.胡焕庸线将中国分成西北、东南两大部分,它与秦岭-淮河线的交会地带的1月均温应该在0℃左右.
    D.从整体上看长江、黄河不是划分中国南北界线的最好选择,但从局部上看它们可以作为某一区域的界线。
    3.下列选项,能体现第⑥段中提到的“一个国家在国民心中的意向地图”内涵的一项是
    A.“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D.“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文章包含了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样选材有何效果?请简要说明,(4分)
    5.围绕“秦岭--淮河”这一分界线,作者的研究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上的访客
    李娟
    我们披着鲜艳红花毡的依特罕停在绿色的可可仙灵,像是沉睡的山野睁开了一只眼睛。
    刚架好两扇房架子,山下的小路上就有人骑马经过,而且没有一个不顺便上来喝茶聊天的。我只好不停地烧茶,不停地为他们准备食物。
    妈妈在草地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物什中翻啊找啊,半天才把米找了出来,让我炯“巴劳”(手抓饭)。大家都辛苦了,一定要吃些好的。
    我好不容易才找到装羊油的小锅,化开了一大块雪白的羊油,切碎小半颗洋葱和乒乓球大的一颗土豆煎进油里。然后倒进半锅水,加上盐,再把米铺在水中,盖上锅盖焖煮。
    大家围着这只小小的锅子,边烤火边期待开饭,个个都非常快乐。
    第一个客人是一个小伙子,喝完茶后,一直等到我们的羊群抵达驻地,并帮我们分开大小羊,把羊羔都赶入圈。才又坐回餐桌边和我们喝第二轮茶,等待手抓饭出锅。
    本来并没特别注意这个年轻人的,只觉得他长得秀气又漂亮,脸膛黑黑的,目光文雅有
    古老的
    高三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礼,而且还会说不少的汉话。我问起他家毡房的驻扎地,又问那里离我们将要停留一个月的冬库尔牧场远不远。他回答说“很远”,并伸手向东北面的群山指了一下。我又向他打听冬库尔的情况,问他有没有去过那里。他说去过,然后又静静地说:“那个地方,美丽的。”
    我突然愣了一下,“美丽”!-似乎很久很久都没有听到过这样一个丰满又湿润的汉语词汇了!
    在这里,若提到某人很美、某地很好、某件衣服很漂亮时,大家使用的汉语只有一个字:“好”---“很好,好得很!”可是,单单薄薄的这么一个“好”字,哪能说清情感中那些倾慕的内涵,那些浪漫醉人的心意呢?
    于是,我一下子对这个年轻人喜欢得不得了,话也多了起来,不停问这问那。后来当他离开时,我竟心生一丝怅然,希望以后还能再见一面。
    对了,这个年轻人的羊羔也是访客之一。他家的一只母羊在迁徙途中产羔,便用毛毯裹起来捆在马鞍后带向新家。大家吃饭的时候,小羊,羔咩叫个没完没了。那时我们的羊羔已经完全入圈,大羊全在羊羔圈外焦虑不安地守候着,对于这个新的驻扎地疑虑重重,不得安宁。一听到小羊在叫,便跟着集体附和。
    这边“咩”地甩出一截娇滴滴的颤音,那边就干羊齐鸣:“咩咩!!!”争先恐后,声势浩大。就这样一唱一和,整座山头满是此起彼伏的呼唤声。
    我忍不住跑到马旁边去看那只小羊。它被紧紧裹着,只露出一颗小小的脑袋,一看到我,就警惕地闭上了嘴,但水灵灵的咩叫声却还在继续。
    转场的时候,过于弱小的羊羔都是放在马背上前进的。我曾见过最动人的情景,一只红色彩漆摇篮里躺卧着一个婴儿和一只羊羔。揭开摇篮上盖着的毯子,两颗小脑袋并排着一起探了出来.
    除了那位捎羊羔的客人,席间还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儿,领着红黑面孔、大大眼睛的沉默孙女。另外一个客人也是个小伙子,他似乎和大家都不太熟,从始至终一声不吭,但面对热腾腾的食物,所有人温暖惬意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大家一边吃一边认真而愉快地谈论着什么。
    四面雾气动荡,起伏不定。绵羊群微微蠕动,白色的山羊在碧野中三三两两地徘徊,骆驼站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一动不动,西斜的太阳不时深深地陷落在一团团阴云之中,又不时猛地晃出几束灿烂的光芒,当阳光乍然迸现,万事万物顿时身形一定,被自己身后突然出现的阴影支撑得稳稳当当。
    米饭只能做四人份,但客人还有四个,那么匀下来每个人就只能吃半份了……我和卡西便只舀了两三勺尝了尝,然后掰碎干馕块泡茶充饥。
    卡西最辛苦了,一个人赶回羊群,脸都冻成了铁青色。她一到家,看有客人,却了马鞍后就赶紧提水拾柴,一直忙到吃饭时,湿衣服还没换下来。但她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不抱怨,只是珍惜地享受着眼下这短暂的温暖和平静,
    正吃着,突然又下起了急雨,接着一阵冰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家赶紧揭起餐布,兜住食物往依特罕里躲,简单脆弱的依特罕竟成了这个世界里最安全的所在。
    无论如何,一切都过去了,我想起路上经过一条沟口的一家毡房,一路上唯一的一顶毡房,一个女人正站在路边等待着驼队走近,手捧一只大碗,为过往的驼队准备酸奶,是牧人们古老的礼俗。
    高三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当时心里一喜,但愿她端的是热乎乎的奶茶。但那怎么可能!打马奔过去一看,雪白的一大碗,又但愿是纯牛奶,但那也不可能……无论如何,我心怀希望,眼巴巴看着妈妈先接过来喝,然后递给斯马胡力,然后是海拉提……好不容易排到我,立刻接过来狠狠灌了一大口……除了酸奶还会是什么?!
    本来就已经冷进骨头了,那会儿更是冷进了心窝。觉得一辈子也没喝过那么酸的酸奶!咽下去后,好半天才缓过劲儿来。我大声说道:“跟酒一样!”
    妈妈说:“豁切!胡说!”但是她笑了,其他人也都笑了。
    这时,妈妈恰好也想起了这个,于是给客人们说起了“李娟喝酒”的事,大家都笑了起来。昨晚只睡了两三个钟头,加上今天辛苦而寒冷的跋涉,我又累又困,站着也能睡着。但眼下到哪里睡去?今天的工作远远没有完成,客人还没有告辞,牛奶还没有挤,被褥和毡子还没有干透。四下的寒冷和潮湿提醒我一定要打起精神继续扛下去。黑夜快要降临,该做的事总会一一结束。那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有删改)
    [注]依特罕:一种简易的住宿设施,通常用于短期停留或过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用比喻描写艳丽的依特罕在绿色的草原上显得突出醒目,色彩鲜明,富有诗意,使山野一下子有了活力。
    B、翻找半天才找到米,洋葱、土豆稀缺而且很小,可见我们是临时驻扎,条件不足,但还是竭尽所能招待客人。
    C.小伙子说出“美丽”一词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感受到久违的语感体验,心生欣喜,对小伙子的好感进一步加强。
    D.景物描写展现了草原的地域特色,雾气动荡、阳光忽隐忽现反映了自然的动态变化,暗示出人们内心的不安。
    7.关于文中路过毡房喝酸奶部分的插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展现了当地牧民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体现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民风。
    B.层层渲染“我”的失望情绪,写出在艰辛寒冷的路途中对温暖安适的渴望。
    C.调节了故事的节奏,使急促的叙事变得舒缓,也为后文谈论此事做了铺垫,
    D.“我”喝酸奶的反应让大家都笑了,为艰辛的路途增添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8.本文将年轻人的羊羔称为“访客”,并在描写上花费较多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文章结尾部分特别强调了生活的艰辛,是否破坏了文章整体营造的美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其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仅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口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余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仅、秦、行最著。
    高三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孟子论之曰: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巴,帝而难之,不以才乎?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 也。暨战国争雄,辨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范雎之言事,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
    (节选自刘勰《文心雕龙》)
    [注]①翰:长而硬的羽毛、⑧子贡、孔子弟子,名端木赐。曾劝阻齐国攻鲁。①任人:任人,品行不 端的人。④谲:欺诈。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凡说之A框要B必使时利而义贞1进有契E于成务退无阻子荣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恶,“哪里”,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意思相同。
    B、诸,“之”,代指“他们”,与《苏武传》中“召诸贵人议”的“诸”意思不相
    同,
    C.云,作状语,“像云一样”,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云”意义与用法都相同,
    D.济,“辅助”,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的“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时,各国辩士纷纭而起,遍于天下,这其中要数张仪、苏秦、公孙衍名声最为显赫,但孟子对这些人却不认可。
    B.有人认为张仪、苏秦也算是人才,他们没有重复前人之路;扬子也承认他们有才能,却与自己的弟子才能不一样。
    C.扬子认为读孔子的书却做张仪、苏秦那样的事,就好像有凤凰般的嗓音却长着凶鸟的羽毛,看似美好实则凶悉。
    D.范睢、李斯的论说都循着情理深入机要,言辞动听且切中要务,这是他们功业告成,计议达成的原因。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
    (2)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14.两则材料都对辩士进行了评价,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古风次韵答初和甫二首(其二)
    黄庭坚
    君吟春风花草香,我爱春夜璧月凉。
    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阳。
    兰荃盈怀报鯨玖Φ,冠缨自洁非沧浪。
    道人四十心如水,那得梦为胡蝶狂。
    [注]①初和前,作者友人,一生布水。②《诗经·卫风·伯兮》,“其而其而,某呆出日。”意思是希望下面却出现灿烂的太阳。③琼政,泛指关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创作了一首有关美好春光的诗,作者按照原诗之韵写了此诗来酬答,
    B.诗中“兰基盈怀”,与屈原《离骚》中“扈江离”“纫秋兰”作用一致。
    C.冠缨本身就洁净而不是靠沧浪之水濯洗的,暗示作者主动保持高洁人格。
    D.尾联引用孔子“四十不惑”之语和“庄生梦蝶”的典故,明显褒孔抑庄。
    16.诗歌三、四句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推行一件事的过程中,可能许多人会不理解,从而出现像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说的“ _”的状况,这时我们应当和智者一起耐心地做好转化工作。
    (2)深秋圆月当空之时,这个空气明净的海边渔村就会出现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两句描绘的景象,沙滩隐没在了霜与月光之中。
    (3)沿长江的许多地名或建筑,经过历代文人的歌咏,已经成为历史文化符号,如诗句(词句)“ ”中就包含这样的文化符号。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近来,一场由“新中式”穿搭引领的时尚风潮悄然涌动,在街头巷尾,在旅游景点,总能见到其身影,“新中式”新在哪里?“新中式”服装并没有全套传统服饰那么隆重华丽,主打既保留传统特色,(甲),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融入得十分巧妙,这些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低调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棉麻丝绸到纤维毛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八,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
    以马面裙这一极具辨识度的服装为例,其前后共有四个裙门,系带围合腰部,视觉上给人一种“飞流直下”的美感。马面裙的色彩运用通常十分大胆鲜艳,以蓝色、红色居多,视觉上给人一种明艳的感觉,在马面裙的裙门和边缘配的各种纹饰图案更是它的重点,身着马面裙,宛若翩跹仙子。马面裙并不只是一件新春战袍,也不只是一条漂亮的裙子,它从历更的衣橱里走出来,成为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让传统与时尚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马面裙最初的基本裙式出现在宋代,成熟的马面裙形成于明代,是明代女服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马面裙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期,可以说,①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深厚的积淀,②人们在保留马面裙优雅挺拔造型的同时,③对材质和设计进行了改良,①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穿着,⑤同时也可机洗降低洗护成本。
    时下,(乙),犹如星火燎原,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创新表达东方美学。比如同仁堂结合传统养生与新消费需求, B_,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娇颜陈皮五红汤等饮品,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
    意思是希 “新中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概念,它面向未来,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塑造和定义。与传统中式服饰相比,“新中式”结合了中国人的现代审美,更加贴合大众日常穿搭、装饰等文化消费的现实需求,“新中式”变“火”,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
    A.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太赞了!
    B.面对卷的行业竞争,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喧嚣影响。
    C、拒绝雷人话语,规范使用语言。
    D.因为共患难过,所以两人关系很铁。
    22,一位热爱马面裙的视频博主,想在自己的视频号上为马面裙配文,宣传马面裙之美,上句已给出,请你结合材料替这位博主补写出下句,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相同。(4分)
    上句:时尚符号,惊艳中外,演绎东方韵味。
    下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提到,马面裙是一种极具辨识度的服装。
    其实,每个人、每种事物都面临辨识度的问题。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1.C (C项 “古人不考虑自然因素”错。从文章第七段可以看出,秦岭——淮河线的中心地位,以及由此确定的南北分界线的形成是一个随着历史发展的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理环境”,材料中说的“也就是说不考虑自然要素”,只是文章的假设,并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古人不考虑自然因素”,此说法对原文内容理解错误。A选项,材料地2段中“1903年,张相文在《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中,首次提到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为秦岭——淮河”,可见,张相文提到了“南北分界线”;而在第3段中,“第一次科学地划分了中国的温度带,将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划在秦岭——淮河一带”,竺可桢划的是“将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划在秦岭——淮河一带”,可见二人在“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目的并不相同”。B选项,从材料第⑤段“海德格尔为了说明它的空间观,推出了一个‘用具’的概念”和第⑥段“我觉得‘场所’这个词,虽然准确,但还是碍于理解”可知,作者确实引入了“用具”“场所”等概念,并且从材料第④段“南北分界线既是一个地理问题,更是一个跟空间和方位有关的历史文化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可知,作者确实从哲学的角度对南北分界线予以了阐释。选项D,从材料第⑧段“神奇的是秦岭——淮河这条并非按照自然要素的原因划分的南北分界线,竟然与一些自然要素的界线高度重合”和第⑨段“总之,我觉得一个国家版图的南北分界线竟然与自然的这么多界线重合,这真是一个奇迹”可知,秦岭——淮河线确实是在无意中与自然要素的界线高度重合,成为了一个奇迹)
    2.A(假设推理错误。此选项是对材料中海德格尔的哲学观的说法,从原文可以看出,“用具”“链条”到空间方位等是海德格尔的观点,并不等于离开了“用具”形成一个劳动的链条,就不能确定方位和距离,而说确定不了场所更是不合理的,说法绝对化)
    3.D本题考察的是对“一个国家在国民心中的意向地图”内涵的理解。结合材料可知,“一个国家在国民心中的意向地图”是一个深刻且富有象征意义的概念,它指的是国民对于自己所属国家地理版图在心理上的认知、理解和想象。这个概念并非单纯地指实际的地理地图,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国民对国家地理空间的心理构建和认同感。
    选项A,“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描述的是钱塘湖(西湖)的早春景色,并未涉及对国家的整体意象或版图意识。
    选项B,“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对自己一生功业的回顾,提及的是他被贬谪的三个地方,同样没有体现出对国家的整体意象或版图意识。
    选项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描绘了长江的壮阔景象,虽然长江是中国的重要地理特征,但此句并未涉及国民对国家版图的整体认知或意向地图的构建。
    选项D,“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句诗不仅描绘了钱塘(今杭州)的繁华景象,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东南”这一方位,体现了诗人(及当时人们)对东南地区的重视和认知。这种对方位的明确指向和区域的认知,正是“一个国家在国民心中的意向地图”的体现,即通过对方位和区域的明确指向,展示了国民对国家版图的认知。
    4.①学科融合,综合分析了秦岭——淮河线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了其所承载内涵的丰富性。
    ②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秦岭——淮河线,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分析得清晰透彻。
    ③增加了文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提高了可读性,开阔了读者的视野,能提升读者的认知能力。
    (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5.①思考寻常结论,进行调查研究。针对秦岭——淮河线的来龙去脉追根溯源。②联想追问。扩大研究范围,思考南北分界线与温度带分界线的关系。③引入理论。用海德格尔的哲学观阐释观点,提供依据支撑。④历史探究。借助史料进行佐证,说明秦岭——淮河线作为分界线的合理性,使结论令人信服。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D(“暗示出人们内心的不安”错。原文中的景物描写“四面雾气动荡,起伏不定。绵羊群微微蠕动,白色的山羊在碧野中三三两两地徘徊,骆驼站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一动不动。西斜的太阳不时深深地陷落在一团团阴云之中,又不时猛地晃出几束灿烂的光芒”主要是展现了草原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的动态变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并未直接暗示出人们内心的不安。)
    7.C(“急促的叙事”错。“急促的叙事”通常指的是叙事节奏快,情节发展迅速,事件紧凑。然而,在文中路过毡房喝酸奶的插叙部分,叙事节奏并不显得急促。相反,这一插叙更像是一个温馨的插曲,它打断了原本可能紧凑的叙事流程,插入了一个关于喝酸奶的小故事。
    从文本内容来看,这一插叙部分详细描述了“我”对酸奶的期待、失望以及随后的反应,还涉及了其他人物的互动和反应。这些描述都使得叙事节奏变得相对舒缓,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来感受这个场景的氛围和情感。)
    8.①称羊羔为访客、将羊羔安放在摇篮与婴儿并卧,写出人对动物的珍视,体现出牧区人们对生灵的尊重和关爱。
    ②描写羊羔的出生及游牧转场过程中的生活场景、民风民俗,彰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牧区文化,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参考示例一:不会。①前文已经透露出物质匮乏、路途艰难、工作繁杂的艰辛。②强调生活艰辛更能彰显克服困难的坚韧及对未来的希望与乐观等精神品质的美好。③深化主题,启发读者美是需要人们在困境中去用心发现的,深化了美的内涵。
    参考示例二:会。①前文有意回避艰难的物质生活,营造了和谐美丽的牧区生活氛围,强调生活艰辛破坏了这种意境。②强调生活艰辛使读者感受由审美愉悦转变为深沉凝重,破坏了美感。③强调生活的艰辛透露出“我们”的行为有不得已的成分,使前面的美感减损。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BDF(“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
    11.D(D 选项“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的“济”意思为“成功”。A项:在材料一中,孟子说“是恶足为大丈夫哉”,这里的“恶”是疑问代词,意为“哪里”。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也是疑问代词,意为“哪里”。B项:在材料一中,“圣人恶诸”的“诸”是代词,代指“他们”,而在《苏武传》中,“召诸贵人议”的“诸”意为“众、各”。 C项:在材料二中,“辨士云踊”的“云”是状语,意为“像云一样”,形容辩士众多且迅速涌现。在《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云”也是状语,意为“像云一样聚集”。D项:“济,‘辅助’,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的‘济’意思是“成功”。” )
    12.B(“与自己的弟子才能不一样”错。扬子认为张仪、苏秦虽然有才能,但他们的才能我们这类人所认可的才干,选项中,对“徒”的理解错误)
    13.(1)张仪与苏秦都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达到富贵的高位,使天下人争相效法。(4分。“游”“致位”“慕效”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烛之武前去游说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端木赐出使齐国从而保全了鲁国,都是说辞中较好的。(4分。“纾”“存”“美”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材料一侧重从道德品质角度评价,否定了辩士逞才无德的行为;
    材料二侧重从说辞角度肯定辩士对国家的积极作用,强调游说的前提是忠与信。
    (5分。答出一点3分,两点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张仪与苏秦都凭借合纵、连横的权术游说各国,达到富贵的高位,使天下人争相仰慕效法,还有个魏国人公孙衍,名号犀首,也以能说会道著称。其余的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流,纷纭而起,遍于天下,一心凭借诈术一争高下,多得举不胜举。然而还要数张仪、苏秦、公孙衍名声最为显赫。
    孟轲曾经评论说之曰:有人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就使诸侯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熄灭。”孟轲说:“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君子立于天下的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不过度奢靡,不被贫贱动摇,不被威武屈服,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扬雄《法言》曰:有人问:“张仪、苏秦学习鬼谷子的智术,运用合纵、连横的谋略,使中国安定十几年,得到十几年的安定,是这样吗?”回答说:“这是骗人之术。圣人厌恶他们。”又问:“读孔子的书而做张仪、苏秦那样的事,怎么样呢?”回答说:“这比拥有凤凰般的嗓音却长着凶鸟的羽毛,更让人厌恶!”再问:“然而孔子的弟子子贡不正是这样干的吗?”回答说:“有混乱而不排解,子贡以此为耻。游说了而没得到富贵,张仪、苏秦以此为耻。”有人问:“张仪、苏秦能不蹈前人旧辙,也算是人才吧?”回答说:“上古时舜帝对奸佞之人加以拒斥,能说不考虑才干吗?那种人才倒是有才,但不是我们这类人所认可的才干!”
    材料二:
    自来善说的人,如商代伊尹用烹调方法来说明如何使殷商强大,周初吕望用钓鱼的道理来说明怎样使周代兴盛;春秋时期(郑国)烛之武前去游说,因而解救了郑国的危亡;鲁国的端木赐出使齐国,因而保存了鲁国等:这些都是说辞中较好的。到了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游说之士像云一样涌现;他们用合纵、连横之说参与谋划,用复杂的计策来争夺权势。一人的辩辞,比传国之宝的钟鼎还贵重,他的一张嘴唇,胜过百万雄师。战国时范睢的《献书昭王》,进言献策;秦代李斯的《上秦始皇书》,谏阻驱逐客卿;都循着情理而深入机要,言辞动听而切中要务;虽然忤逆了君王的心意,却能功业告成,计议符合,这就是向帝王上书方面善于陈说的了。所有说理文的关键,是必须使之有利于时政而又意义正当;既要有助于政务的完成,又要不妨害自己的荣显。除了欺骗敌人,就应该讲求忠诚可信。要把真心诚意的话献给君主,用敏锐的文思来辅助说辞,这就是“说”的基本特点。
    15.D(“有褒孔抑庄倾向”错。选项A,从题目“古风次韵答初和甫二首(其二)”以及诗歌内容来看,这首诗是黄庭坚按照友人初和甫原诗的韵脚和风格创作的酬答之作,且诗中“君吟春风花草香”一句也暗示了友人诗的内容与明媚春光有关。因此,A项的理解是正确的。选项B,屈原在《离骚》中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来表达自己追求高洁品格的志向。黄庭坚诗中的“兰荃盈怀”同样是以兰荃(香草)自喻,表达自己内心的高洁与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因此,B项的理解也是正确的。选项C,“冠缨自洁非沧浪”一句,作者以冠缨自喻,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并非依靠外在的洗涤或环境来塑造。这与屈原在《渔父》中借沧浪之水濯缨的典故来表达自己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立场相呼应。因此,C项的理解同样正确。选项D,尾联“道人四十心如水,那得梦为胡蝶狂”中,作者以“心如水”比喻自己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同时借用“庄生梦蝶”的典故来表达自己不再追求虚幻的梦境和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明显褒孔抑庄。孔子“四十不惑”强调的是人生的成熟与理智,而“庄生梦蝶”则表达了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两者各有侧重,不能简单地视为对立或褒贬关系)
    16.①诗歌三、四句中,美人和下雨都代指理想、愿望,现实中却得不到实现;②承接第二句中“自己的志趣与他人有别”之意,说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③引出下句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坚定自己志向的人生选择。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理解】
    一、题目
    古风,说明这首诗不是律诗,阅读时不要严格按照律诗的节奏理解,特别是三、四句和五、六句。但情感总体上还是有起承转合的意思。次韵是按照初和甫原诗的韵脚写诗,是和诗。
    二、诗歌内容
    君吟春风花草香,我爱春夜璧月凉。吟,说明初和甫写给作者的诗,应该是描写了春天白天明快、煦暖景象的。第二句作者顺着初和甫诗歌的内容,说自己喜欢春夜像玉璧一样的月亮带来的清凉。注意不要将作者和初和甫的喜好、志趣对立起来,好像说你喜欢春日阳光明媚,我独喜欢春夜清冷寂静。这不符合好友之间酬答的礼仪,作者对着自己的好友也不会显得这么清高,一副冷冰冰的拒人千里之外的模样。应该将两句当做互文来理解,你我都喜欢春天的美丽,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喜欢春天的一切,喜欢自然,而不是汲汲于官场名利。
    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阳。美人,历来有象征意义,如“望美人兮天一方”。“恐美人之迟暮”,“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可以代指君王或理想;当然也可以有双重意义,如“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湘水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思乡之情,如张衡的《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隔湘水,不可望也不可即。
    《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意思是希望下雨却出现灿烂的太阳。注意《诗经》中,这句诗的原意是思念丈夫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伯”即指丈夫,想丈夫想的头疼,盼望丈夫回来却每不如愿。但在这首诗中,美人隔湘水、下雨出太阳都指愿望落空。为什么愿望落空?一、二句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官场不能融入。
    兰荃盈怀报琼玖,冠缨自洁非沧浪。兰、荃都是香草。“兰”常见;“荃”,《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就指香草;而“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这里“荃”由香草代指了君王。鲁迅诗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荃”借指祖国、民众。“琼玖”美玉,也指有才能的人,君子如玉。“兰荃盈怀报琼玖”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琼玖”可以指初和甫及其诗歌。张衡《四愁诗》云:“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您给我送来了这么美妙的诗歌,就像“琼玖”,我也用美好的满怀的“兰荃”之意答谢您。另一种解释是,“我”(你和我)要拥有兰荃那样美好的品质,配得上“我”(我们)的君子人格。两种理解都行。“冠缨自洁非沧浪”,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反其意而用之。是说拥有高洁之质,能够保持,而非外力加持。这两句诗表明了前句愿望不得之下的人生态度。
    道人四十心如水,那得梦为胡蝶狂。这两句诗,前句暗用孔子“四十不惑”的话语,已经不惑了,那肯定心止如水,不再因外界的原因再起波澜。后句明用“庄周梦蝶”典故,说不再像庄周那样分不清哪是庄周哪是蝴蝶,哪是现实哪是梦,即不再分不清人生迷惑。这两句是在前句基础之上的进一步的坚定宣言。
    17.(1)然此可为智者道 难为俗人言也
    (2)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3)示例一: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示例二: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示例三: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别字均不得分)
    18.A:异彩纷呈(丰富多彩) B:匠心独运
    (3分。填对一处给2分,填对两处给3分,其它答案意思对亦可得分)
    19.序号:(1)① 修改为: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承载了深厚的积淀
    序号:(2)④ 修改为:使其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日常穿着
    (4分,每处2分。找出错误1分,修改正确1分)
    20.甲:又时尚实用
    乙:“新中式”流行
    (4分,每处2分,符合字数要求,意思对即可)
    21.A(潮、卷、雷、铁都是由比喻义转化来的,赞,也有意义变化,却不是比喻义形成的)
    22.示例一:历史积淀 传承古今 焕发时代光彩
    示例二:靓丽风景 融汇古今 展现文化魅力
    (4分。内容2分,结构2分)
    23.作文审题立意分析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提到,马面裙是一种极具辨识度的服装。
    其实,每个人、每种事物都面临辨识度的问题。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本题的材料来源于试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主要介绍了“新中式”穿搭的兴起,特别是以马面裙为例,阐述了其历史渊源、设计特色及在现代社会的流行。材料最后指出,马面裙是一种极具辨识度的服装,并进而提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每个人、每种事物都面临辨识度的问题。
    【关键词理解】
    “辨识度”:指事物或个体在外观、特征、性质等方面具有独特性,能够轻易地被识别或区分开来。
    “每个人、每种事物”:广泛涵盖了人类个体、物品、概念、文化等所有可能的实体。
    【材料关联】
    “马面裙”:作为材料中的具体例子,其高辨识度来源于其独特的设计、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材料通过马面裙这一具体事物,引出了“辨识度”这一抽象概念。
    考生需要思考的是,马面裙的辨识度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辨识度对其他事物或个体的启示。
    【问题引导】
    引发了对辨识度重要性的思考。
    思考如何提升或保持个人、事物的辨识度。
    【写作要求】
    联想与思考:考生需要基于材料中的信息,展开合理的联想,并深入思考“辨识度”问题。
    文体与标题:明确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等),并自拟标题。
    【立意分析】
    在审题时,要注意思考几个问题:什么是辨识度,为什么现代社会中辨识度重要,需要怎样的辨识度,怎样拥有辨识度。同时要思考拥有辨识度的条件:事物不同、环境条件、目标与过程等,对于辨识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作文题目已经提供了写作的范围:
    ①可以侧重个人的辨识度。强调个人特色与个性发展,指出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拥有独特的个人辨识度是展现自我价值、吸引他人注意的重要方式。
    ②也可以侧重事物辨识度:分析事物(如产品、品牌、文化符号等)辨识度的重要性,指出高辨识度有助于提升事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从设计创新、文化传承、市场营销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提升事物的辨识度。
    ③也可以从文化辨识度切入:强调文化在塑造事物或个体辨识度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事物或个体更容易被识别和记住。
    可以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挖掘和传承文化辨识度。
    ④可以侧重辨识度的路径入手,思考辨识度与时代发展,或者别的角度等关系切入,谈自己的思考。但要注意对“辨识度”概念的阐释与理解分析为中心,不可另起炉灶。
    ⑤也可以综合角度立意:
    将个人、事物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全面探讨辨识度的多维度意义和价值。
    提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个性与共性,以创造出既有辨识度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产品和个人形象。
    ⑥如果从反面思考,结合生活现实,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立意】
    《以独特之姿,展个性之美》:从个人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升个人辨识度,展现个性魅力。
    《创新设计,打造事物辨识度》:从事物角度出发,分析设计创新在提升事物辨识度中的作用。
    《文化之韵,铸就辨识度之魂》:从文化角度出发,强调文化在塑造事物或个体辨识度中的核心地位。
    《创新引领,辨识度升级》:综合个人、事物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创新在提升辨识度中的重要作用。
    《在多元中寻独特:谈个人与事物的辨识度》
    《文化之韵,辨识之美》
    《辨识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
    《以辨识度点亮人生与世界的色彩》
    【注意事项】
    ①在写作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材料内容,基于对“辨识度”的理解和阐释,行文能体现:什么是辨识度,为什么现代社会中辨识度重要,需要怎样的辨识度,怎样拥有辨识度。
    ②观点要明确,论证要充分,逻辑要清晰。
    ③要体现对生活的联系和思考,避免空谈。

    相关试卷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二八,各种新老车辆纷纷光顾,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开学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开学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试题docx、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语文答案pdf、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答题纸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