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29680/0-173683917510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29680/0-17368391751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629680/0-173683917517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回顾,导入课题,学习第1自然段,,初读课文,梳理内容,学习第2自然段,,学习第3自然段,,学习第4自然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等方面来描写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课文结构清晰,段落特点鲜明,是学生学习关键语句的典型范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饶、优”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参”,理解“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
3.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感受海水的美丽和海底生物的可爱。发现第4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来写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
2.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感受海水的美丽和海底生物的可爱。发现第4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来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跟着课本游历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我们领略了隔江对峙的天门山之景,又欣赏了西湖晴天雨天的不同奇景,还饱览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美景。这节课我们又将去哪里旅行呢?今天我们要一起到祖国南海的一片岛屿去走一走,看一看。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
3.指名读题,正音“饶”,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1自然段,
初步了解西沙群岛
1.西沙群岛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呢?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2.指名读
3.读着这一段话,你对西沙群岛有了哪些了解?
预设一: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相机出示地图,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预设二: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指导学生读准“优”字,联系生活理解字义,并结合课题理解“物产丰富”的意思)
4.齐读第1自然段
三、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出示学习提示一,明确要求
2.交流 (预设:海水、海底生物、海岛的鸟,教师板贴)
四、学习第2自然段,
感受海水的美丽
1.出示学习提示二,明确要求
2.指名读。
3.交流
预设一: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1)教师板贴
(2)读准“瑰”字,联系生活理解字义
预设二: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1)指导朗读
(2)和“五颜六色”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五光十色”不光写出颜色的多,还体现了事物的光彩。
(3)欣赏海水视频
(4)照样子说颜色
4.探究海水颜色多的原因。(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5.配乐朗读第2自然段
五、学习第3自然段,
感受海底生物的可爱
1.出示学习提示三,明确要求
2.交流生物名称(珊瑚、海参、大龙虾,相机学习多音字“参”)
3.体会珊瑚形状的可爱
(1)指名读句子
(2)图片欣赏
(3)想象说话:珊瑚还会有什么样的形状呢?
4.体会海参、大龙虾动作的可爱
(1)指名读句子
(2)出示动图,学生做动作
5.齐读第3自然段
六、学习第4自然段,
感受鱼的可爱
1.出示学习提示四,明确要求
2.交流:
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
3. 作者是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写出鱼的可爱的?小组讨论并交流。
小结:作者是从鱼的色彩、样子、动作三个不同的方面描写鱼的特点。
4.西沙群岛的海里只有这几种鱼吗?你从哪里发现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5.鱼群视频欣赏
6.小练笔(《语文作业本》第5题)
7.齐读第4自然段,勾联篇章页和交流平台学习关键句
教学反思
借助关键语句,提升表达能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作为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转化的过渡学期,学生的学习正经历从字词向句段的转变。要想真正落实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就得解决“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关键句在何处?”“应该怎样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等问题。
一、创设真实情境,获得个性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富饶的西沙群岛》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河山,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热情。课堂伊始,我创设了“跟着书本去旅行”的大情境,带着孩子们回顾了在《古诗三首》中游览的天门山、西湖和洞庭湖美景,再通过亲切的引语“这节课我们又将去哪里旅行呢?”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感受海水的美丽、还是体会海底生物的有趣,鱼群的多种多样,都是在“跟着书本去旅行”这个大情境中展开的。这个“真实的情境”建立在语文学习、社会学习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之上,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实践和反思,实现语言的发展,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
二、聚焦核心问题,体会语言特点
问题链作为学生思维的“触发器”,既是思维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动力。在课上,我关注学生现实的学习起点,以“作者是怎样把西沙群岛海水的美丽写清楚的?”“又是怎样把海底生物和鱼可爱写清楚的?”这几个核心问题为引,积极营造语境,实施教学策略。如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紧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两个词语探讨作者是怎样把海水的美丽写清楚的,通过找颜色、读颜色、看颜色,说颜色,让学生充分感受海水色彩美和极具光彩的特点,逐层推进,实现学生思维的进阶。这一语段的教学,我没有细细探究海水色彩形成的原因这一科学性知识,而是围绕语文本体性的“语言”,紧扣语段所描写的不同颜色,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同样是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圈一圈生物名称、说一说生物形象,做一做生物动作等活动,在多样的学习路径中感受生物的特点,进一步体会海底生物的可爱。上述环节,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借助关键语句,习得表达方法
课文第4自然段是一个训练学生寻找和了解关键语句的典型语段,这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语段,呈现出两个鲜明的表达中心点:一是鱼多,二是鱼美。这一点在关键句“成群结队”“好看极了”这两个关键词中就可见一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来看,他们首先对于语言文字所传递的美感元素有所感触。在教学时,我利用了典型语段“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引导学生从“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身上长满了刺”等关键短语,发现作者是从样子、色彩、动作等多个维度描写海底鱼儿的各异形态,自然形成“好看极了”的内心体悟。随后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和视频,拓展海底还有哪些不同形态的鱼儿,尝试延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对语段进行补充,既丰富对鱼儿种类的认知,又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习得表达方法,让学生从“学语文”迈向“用语文”,素养落地可视化。最后对“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关键词句进行探究,与首句中的“成群结队”形成勾联。这一学习历程将学生的思维依循着文本的语言信息,从两个维度解构语段内容,让关键句逐渐浮出水面,同时把握它与语段中其他语句的联系,理解了关键句这一核心概念,并为教学单元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教学,在精准的目标定位引领下,我尝试通过创设情境、聚焦问题,借助关键语句等一系列方法,实现教学板块的逐层推进,让学生在与文本反复对话、揣摩品析的基础上,一步步实现语言的自我解构,充分地发挥出文章应承载的教学价值。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精读第五段,找关键句,指导书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联系课文,理解富饶,初读课文,发现富饶,精读课文,感受富饶,创设情境,介绍富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