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理解题目,朗读古诗,感悟才子才情,体会情感,感悟文化的魅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对晴雨西湖不同美景的赞叹,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巧妙地用西子比西湖,赋予西湖之美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感受西湖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风姿,就像西施不论化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那么美,感受比喻之妙,激发学生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美好情感。课堂教学以“读”为主,通过“读”“想”“说”“写”“猜”结合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饮、初”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4.了解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文化传承。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教学难点:
了解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文化传承。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字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位诗人的作品频频出现,二年级我们学过他的《题西林壁》前不久,学过他的《赠刘景文》,他就是——苏轼。对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苏东坡、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
师:讲述苏轼才学高的小故事:(当年苏轼进京赶考时,主考官是大文学家欧阳修。考卷交上去,名字是封起来的,当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时觉得写得太好了,就想:这肯定是我那个超级有才的弟子曾巩写的,如果给曾巩第一名,别人会说我这个主考官偏心。于是便将这篇文章定为第二名,后来才知道,这篇佳作为苏轼所写,苏轼以第一的才学得了第二名,却留下了这一千古佳话。)
二、理解题目
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在题目中包含许多信息,那这个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想请同学们擦亮眼睛找一找通过题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地点、天气、在做什么)
预设:苏轼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师: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师:这一课另外两首诗,一看题目你也就知道了它们分别写什么了吧。学习一首诗,我们首先要读懂诗的题目。
三、朗读古诗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确,读流利。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得真不错,谁还想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诗啊,不仅要读准确,读流利。我们还要读出节奏,七言诗,我们通常按223的节奏读,因为古代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就注意后三个字的稳定结构。指名读。
朗读指导:我们诵读、朗诵,诵这个字右边是“甬”甬钟,古时候的一种乐钟,声音悠长绵远,也就是说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悠长绵远,请同学们认真听阅读音频进行模仿来为我们展示一吧。
四、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师: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经历了先晴后雨,然后写下了他所看到的与想到的。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山、水,怎么判断这是苏轼想的呢?《所见》意欲捕鸣蝉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汇报交流。适度指导,理解大意即可。
师:借助注释学习古诗,这个方法可真好,用上这个方法,我们自己就理解了古诗的大致意思。现在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走进这首诗。
师:水光潋滟晴方好,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水波闪动,金光闪闪,波光粼粼。湖面上波光粼粼,晴天的景色美极了。
师:你见过“水光潋滟”的情景吗?(学生分享)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古诗也是一个好方法。
师:放眼望去,水面上波光粼粼,晴天的西湖真是美好。苏轼举起酒杯,酒助诗兴,诗助酒兴——“水光潋滟晴方好,”指名读。
师:话音刚落,下起雨来了。如果是我们普通人,户外活动正开心,一下子下雨了,怎么样?(扫兴而归)
师:苏轼才不会呢,他的旷达乐观超乎你的想象,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回去太晚,他怎么叫门都没人给开门,只听到家童那雷鸣般的鼾声。换作我们,
预设:得多着急,多郁闷,
师:苏轼呢?气定神闲地,作词一首:
师:旷达乐观的苏轼,怎么会因为下雨而扫兴呢?下雨怕什么,“山色空蒙雨亦奇。”指名读。
师:空蒙是什么意思?怎么叫“雨亦奇”,亦就是也。
预设:发挥想象,想象画面,雨中的远山时隐时现,什么都看不清,有一种神秘感。雨中的西湖景色也很美妙。云雾缭绕仿佛仙境,在湖上游览的人就成了——仙人。
师: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真不错。
师:晴天时水波闪动的样子固然好看,雨天时云雾缭绕的景色也很奇妙。板书:西湖 晴雨皆美 再读。
师:西湖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但是苏轼把这些美丽的景色都介绍出来了吗?苏轼就选取了风景中最具代表性的“水”与“山”,写水之光,写山之色,写晴天时的水光,写雨天时的山色。水光和山色是流动的,是不可捉摸的,是变换迷离的,更难写。苏轼用“潋滟”和“空蒙”两个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换。不但给人带来整体印象,更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师:对比读这两句,读出两种不同的美。指名读,合作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走进了西湖,
师:湖光山色之中,初晴后雨之际。苏轼看着看着不禁产生联想,这美丽的西湖让他想到了一位美人,所以诗人接下来写到。
预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师:西子是谁?出示西施简介。西施有多美?东施效颦的故事视频。
师:你看,我们还可以借助典故理解古诗。就连生病的西施都被人们模仿,由此可见西施真的是一位大美女,苏轼把西湖比喻成西施也足以体现西湖的美丽。
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预设: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那么美。
师:西施不论病态还是常态,什么时候都美,在诗中浓和淡刚好也是一对反义词,其实苏轼是化用了这个典故,由病态和常态都美,想到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板书:西子 浓淡相宜
师:理解了诗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苏轼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
预设:苏轼写的是西湖的美丽景色。
师:围绕这一个主题,苏轼从西湖晴天的美景,到雨天的美景,再到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4句话,就写清楚了。读。
师:想不想西湖一游?出示西湖风景视频。看完西湖美景,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西湖真美。苏大诗人您太了不起了,一来到西湖我就想吟诵您的那首诗。深深的自豪感。
师: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湖和诗人苏轼看到的西湖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莪们也可以用这首诗形容西湖的美丽。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是为了赞美西施吗?
预设:不是的,是为了赞美西湖。
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间最美是苏杭,杭州最美是西湖。这西湖,它就在中国,我们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景,古往今来被人赞颂,身为中国人,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再读古诗。
五、感悟才子才情,体会情感。
师:西湖和西子的相似之处就是——美。西湖晴也美,雨也美,那叫——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西施淡妆美,浓抹也美。所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施和西湖,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状态,都有惊人的美。这么说,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与风姿绰约的西湖,真是太像了。
师:能想出这么奇妙而贴切的比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苏轼两度在杭州为官,为杭州做了很多实事、好事,那时西湖里满是葑草和淤泥,他带人疏浚了西湖,还把挖出的葑草和淤泥筑成了长达三公里的长堤,这就是苏堤,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一。他对西湖深情款款,在他眼中,美丽的西湖是有生命的,就像一位绝代佳人。
师:在西湖柔波的涤荡下,苏轼写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就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千古奇才、旷达心态、深厚情意,造就了传世名篇。
师: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一书中这样评价苏轼:“苏东坡的伟大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 再读。
六、感悟文化的魅力
师:苏轼对这首诗特别满意,以后自己也多次引用,也获得了许多诗人的称赞。从此,西湖有了一个美丽的别名——西子湖。苏轼就有这种点石成金的本领。他爱西湖,经他描摹,西湖成为后世人人向往之处。一读那些诗句,就忍不住想要亲近西湖的那颗心。一起读。
师:其实我们国家还有许多的美景都被诗人记录,诗人刘禹锡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来称赞黄河的壮阔,王之涣笔下的登鹳雀楼不仅写出了鹳雀楼的高度也告诉我们要勇攀高峰,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好似银河,杜甫笔下的泰山高耸入云,也告诉我们要想看得远一定要向高处攀登。山是我们大地的脊梁,河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山河交织成我们美丽的祖国。中华大地,每一寸山河,都饱含着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更要体会祖国的美丽。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一些学生表现出不够积极的态度,不愿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这可能是因为课堂设计中互动环节不足。未来,我将更加注重课堂设计,加入更多互动环节,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回顾今天的教学,我意识到我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讲解重难点时,我可能节奏太快,导致一些学生无法跟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控制课堂节奏,确保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篇章页导入,以问导学,初读课文,梳理内容,聚焦对话,揣摩人物心理,课堂小结,质疑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古诗,了解大意,想象画面,说诗句大意,书写指导,背诵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