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节食减肥是一种不健康的减肥方式。科学家研究发现,过度节食的中学生会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能力下降等现象,还能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钾过低会影响心肌舒张及心肌兴奋性
B.过度节食可能使蛋白质摄入不足,出现全身组织水肿
C.贫血可能使人体组织液中乳酸增多,使血浆pH明显下降
D.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使免疫功能下降
2.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B.许多神经纤维外包裹髓鞘,构成一条神经
C.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包括躯体运动神经
D.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3.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如图是排尿反射过程,a、b、c、d表示不同的神经元。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加快排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P处受损,机体仍能完成简单排尿反射,膀胱仍然能够排出尿液
B.图中d、c为传入神经元,b为传出神经元
C.b受到较强刺激时,神经纤维由于Na+内流使得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D.在排尿反射中既存在分级调节又存在反馈调节
4.研究发现“哭泣”可以给情绪降温,泪腺的活动同时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但是副交感神经发挥更为核心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副交感神经末梢及支配的泪腺构成了效应器
B.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语言功能由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控制,它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5.语言功能、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语言活动中的听、说、读、写分别由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控制,它们相互独立
B.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简单丧失,是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无关信号
C.当你参加生物学考试答题时,参与工作的语言中枢主要有S区和W区
D.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6.感冒病毒侵染人体后往往会引起发热症状。药物布洛芬具有抑制下丘脑活性的功效,能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加快散热的速度,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蒸发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B.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引起明显的发热
C.布若芬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的过程属于激素调节
D.在高温持续期,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仍然具有体温调节功能
7.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胰岛素通过血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靶器官发挥作用
8.某实验小组探究不同因素对家兔尿量的影响,将三组家兔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首先记录一定时间内各组家兔的正常尿量,接下来分别从股静脉输液给药后记录一定时间内各组家兔的尿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速尿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髓袢厚壁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导致肾小管管腔液的Na+、Cl-浓度升高
A.A组实验后尿量增大,与注入溶液后血浆渗透压大幅降低有关
B.B组利尿药物可能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来发挥作用
C.家兔体内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释放
D.机体是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来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9.甲型流感病毒(H1N1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均可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B.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C.辅助性T细胞受到抗原呈递细胞的刺激后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D.H1N1入侵后被彻底清除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
10.通常认为,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免疫才具有免疫记忆,呈现二次免疫“既快又强”的特点,而先天免疫不具有免疫记忆。最新的研究发现,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也能发生功能改变,使得先天免疫也能产生免疫记忆,这一现象被称为“训练免疫”,机制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次刺激后,吞噬细胞产生了更多的细胞因子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训练免疫”不依赖于T、B细胞,是“第一道防线”的非特异性记忆
C.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都属于吞噬细胞
D.内源性抗原诱导的“训练免疫”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的症状加剧
11.鸡新城疫(ND)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研究人员研究了金银花复方制剂对患ND雏鸡的免疫器官、T细胞及B细胞的影响,证明金银花复方制剂可增加T细胞的数量,促进腔上囊产生成熟B细胞,提高雏鸡的免疫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雏鸡体内B细胞成熟的场所与哺乳动物相同
B.吞噬细胞可特异性识别、吞噬副黏病毒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C.B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细胞
D.给患ND的雏鸡注射ND灭活疫苗能阻止其传播
12.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镇痛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作为一种强效阿片类止痛药,芬太尼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等副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通过膜表面的信号分子传递信息使B细胞完全被激活
B.抗体与致敏肥大细胞结合后即可引起该细胞释放组胺
C.组胺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红肿、水泡不属于激素调节
D.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可以大量使用
13.有一类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胰岛B细胞结合,最终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类糖尿病是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
B.患者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水平会高于正常人
C.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14.植物体内各种激素之间可相互促进,也可相互抗衡,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B.在调节促进细胞分裂中,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
C.往往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多少决定器官的生长发育
D.油菜素内酯是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
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B.施加赤霉素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C.喷施生长素类调节剂可防止豌豆因天气原因未授粉带来的减产
D.α-萘乙酸是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相似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16.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不同浓度IAA和乙烯利溶液对大豆下胚轴生根影响”的实验中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IAA和乙烯利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大豆下胚轴的生根
B.实验中IAA和乙烯利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大豆下胚轴生根而高浓度抑制生根
C.促进大豆下胚轴生根的IAA与乙烯利溶液的最适浓度均为50μml·L-1
D.本实验中除IAA和乙烯利外,大豆下胚轴生根还与其内源性激素有关
17.生长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有关其叙述正确的是( )
A.与玉米相比,大豆对生长素更敏感
B.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合成量不同而导致弯曲生长
C.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非极性运输,在尖端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D.核糖体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脱落酸在种子解除休眠的过程中与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相同
B.有的植物需要经过春化作用种子才能萌发,是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C.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D.用2,4-D溶液对迎春枝条进行处理时需要注意处理插条的形态学下端
19.生长素的发现是多位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图是温特实验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进入琼脂块的方式与在植物细胞间的运输方式不同
B.若将该实验换成在黑暗中进行,则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C.图示去顶胚芽鞘弯曲生长与两侧细胞生长速度存在差异有关
D.图示实验证明使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尖端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
20.如图所示,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条件下,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形增长
B.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21.黑嘴鸥是迁徙鸟类,为全球性濒危野生动物,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生态学家对其生活习性及繁殖习惯知之甚少。研究者在本年度洞庭湖湿地公园观鸟节中,对黑嘴鸥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黑嘴鸥种群数量为42只,其中雄鸟6只,并在其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记重捕法是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统计的最佳方法
B.由上述调查数据可判定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会下降
C.为更好地保护黑嘴鸥,应当将黑嘴鸥迁入人工繁育基地进行繁殖
D.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22.科研人员对一个6公顷海岛上的某种鸟的种群数量与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
B.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
C.该种鸟的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D.海岛上该种鸟的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种群K值约为80只
23.下列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向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中先加培养液再加盖玻片会造成统计结果偏高
B.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4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1.6×106个
C.根据抽样和计算获得的数据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属于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D.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酵母菌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会保持稳定
24.近些年,野猪在国内很多地区数量增长过快,现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湖北某地野猪种群进行调查,获得的数据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测出( )
A.该野猪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该种群的性别比例有利于提高出生率
C.该野猪种群的生存斗争压力相对较大
D.该野猪的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25.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B.淋巴细胞膜上可以有细胞因子的受体
C.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存在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D.植物幼嫩细胞所含的生长素受体可能多于衰老细胞
二、实验探究题
26.《落花生》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叙事散文作品,文中提到的“落花生”可以分为果针入土和荚果膨大两个阶段。果针入土:花生开花受精后,形成向地生长的果针,随着果针的伸长生长,推动果针顶端的子房入土,它扎入土中3—10厘米后才停止伸长。果针入土和荚果膨大通常受植物激素的调节。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针入土阶段内源植物激素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协同作用促进了果针的伸长生长。激素作为______分子,会影响细胞的____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作用。
(2)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离体的果针,一段时间后检测果针长度,结果如下图。
根据实验结果______(能/不能)说明生长素对花生果针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为什么?___________。
(3)果针入土,这是在重力调节下的结果。目前,被普遍承认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机制的假说为_________。
(4)光信号对花生开花的调控非常重要,其叶肉细胞内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三、读图填空题
27.糖皮质激素(GC)是一种脂溶性激素,具有调节糖类代谢、免疫应答及抗炎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哮喘、过敏等疾病的治疗。GC的分泌包括基础性分泌和应激性分泌,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a是____________据图可知垂体细胞上含有识别___________的受体。
(2)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合成GC,其原因是__________。应激状态下,即受到应激源的刺激后,GC分泌量迅速增加,可达到平时的3~5倍;应激源持续存在的情况下,血浆GC水平可持续升高并维持较长时间,表明在应激状态下GC的分泌不受__________调节机制的控制
(3)当人体出现炎症时,GC分泌必量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或基本不变)
28.下图是人体对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其中⑥表示抗原呈递细胞,其他数字序号代表某种细胞或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④是_________(填细胞名称),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填图中序号)。
(2)图中⑧是________,其作用为________
(3)图1中⑦是_________,当同种的流感病毒再次感染时,其来源有______(填细胞名称)
(4)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HIV攻击的主要对象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和细胞名称)。
29.五常大米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某研究小组对其进行了相关调查。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________法,选取样本的关键是_____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m2。
(2)为防治稻田害虫将甲乙两种小型蛙引入稻田,图1是甲种蛙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改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是乙种蛙,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影响)。
由图1可知甲种蛙迁入这个新环境后是以_________形曲线增长;在b~c时间内,乙种蛙种群年龄结构是________型。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从而降低了该种群密度。
四、多选题
30.图1为某突触结构示意图,图2、图3分别为图1结构浸泡箭毒(一种毒素)前、后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相同刺激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为突触小泡,通过图2图3得出其中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
B.箭毒可能是通过阻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来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C.神经元从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同一种离子会出现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
D.若降低神经纤维外的Na+浓度,则图2曲线峰值会升高
31.为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孕妇通常需要进行甲状腺激素检测。下图是该激素调节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甲、乙、丙表示器官,Ⅰ、Ⅱ表示激素,①~④表示激素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分别为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
B.激素Ⅰ促进甲分泌激素Ⅱ,丙分泌的激素能抑制甲分泌激素Ⅱ
C.丙分泌的激素能够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促进骨骼的生长
D.图中可体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机制
32.红细胞表面具有RhD蛋白的人被称为Rh阳性(Rh+),不具有该蛋白的则被称为Rh阴性(Rh-)。当Rh~母亲怀有Rh+胎儿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RhD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其产生RhD抗体(人的血清中不存在RhD的天然抗体),该抗体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造成新生儿溶血。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胎儿的RhD蛋白对于Rh-母亲来说属于抗原
B.胎儿的RhD蛋白对于Rh+母亲来说属于抗原
C.Rh+母亲怀有Rh+的胎儿不会发生新生儿溶血
D.Rh-母亲怀有Rh+的胎儿,如果是第一胎就会发生新生儿溶血
33.CO是响应日照长度调控植物开花的重要基因;AP2是种子发育的调控基因。为探究CO和AP2在光周期调控种子大小中的作用,研究人员以野生型拟南芥、CO缺失突变型拟南芥、AP2缺失突变型拟南芥开展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分析柱状图可知,拟南芥为短日照植物
B.CO表达产物能抑制拟南芥体内AP2的表达
C.AP2的表达产物可能会抑制拟南芥种子的生长
D.有些植物的开花与昼夜长短没有关系
34.某高原草场因过度放牧,优势种由羊草、克氏针茅等转变为冷蒿。经研究发现,冷蒿依靠生根分蘖能力强等特性优势取代了原有物种,冷蒿还可向环境释放具有化感作用的代谢产物,影响周围植物的正常生长。研究者用不同浓度冷蒿茎叶水浸提取液处理3种植物幼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植物种类和冷蒿茎叶水浸提取液的不同浓度
B.冷蒿分泌的化感物质对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的幼根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冷蒿分泌的化感物质在一定浓度时促进羊草幼根生长却抑制了克氏针茅幼根生长
D.科学家利用冷蒿的化感作用开发了一种新型除草剂,这种防治方法不利于环境保护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钾离子与神经的兴奋性相关,血钾过低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A正确;
B、过度节食可能使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流向组织液,出现全身组织水肿,B正确;
C、贫血可能使人体组织液中乳酸增多,血浆具有缓冲液可以调节pH,因此血浆pH不会明显下降,C错误;
D、情绪出现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地释放,内脏功能和内分泌会失调,抵抗力降低,D正确。
故选C。
2.答案:B
解析: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A正确;
B、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B错误;
C、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包括支配躯体的运动神经,C正确;
D、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可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与神经元一起共同参与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3.答案:B
解析:A、若P处受损,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但是在脊髓的控制下,膀胱仍然可以排出尿液,A正确;
B、由图可知,b神经元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元,结合反射弧结构可判断d、c为传出神经元,B错误;
C、b受到较强刺激时,神经纤维由于Na+内流使得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
D、成人适时排尿体现了有意识的对排尿过程的控制,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同时,排出尿液时,逼尿肌会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4.答案:C
解析:A、效应器是指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副交感神经末梢及支配的泪腺构成了效应器,A正确;
B、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B正确;
C、语言、学习和记忆、情绪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D正确。
故选C。
5.答案:D
解析:A、人类语言活动中的听、说、读、写分别由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控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而不是相互独立,A错误;
B、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简单丧失,是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抑制性效应的信号,B错误;
C、当你参加生物学考试专心答题时,需要去看题、写字,所以参与工作的语言中枢主要有V区和W区,C错误;
D、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A、散热方式有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蒸发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A正确;
B、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引起明显的发热,B错误;
C、布洛芬是机体服用的药物,布若芬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的过程不属于激素调节,C错误;
D、在高温持续期,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仍然具有体温调节功能,使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
故选C。
7.答案:C
解析:A、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两者作用相反,表现为抗衡作用,共同调节血糖平衡,A错误;
B、胰岛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胰腺导管堵塞不会影响胰岛素分泌,不影响血糖平衡调节,B错误;
C、血糖水平能作为信号刺激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
D、激素随体液运输,特异性作用与靶细胞、靶器官,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A、0.9%NaCl溶液是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近,A组注入0.9%NaCl溶液20.0mL,血浆渗透压不会大幅降低,A错误;
B、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B组利尿药物速尿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髓袢厚壁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可能是通过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来发挥作用的,B错误;
C、家兔体内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C错误;
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A、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均为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A正确;
B、由图可知: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B正确;
C、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C错误;
D、细胞毒性T细胞将被H1N1入侵的靶细胞裂解后,再由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之结合,再被其他细胞吞噬消化,因此H1N1入侵人体后被彻底清除的过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A、细胞因子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错误;
B、“训练免疫”是在吞噬细胞受刺激后功能发生改变后使先天性免疫产生免疫记忆,因此不依赖T、B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记忆,B错误;
C、具有摄取、加工处理并呈递抗原功能的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B细胞不是吞噬细胞,C错误;
D、内源性抗原诱导“训练免疫”后,使得初次即产生免疫记忆,自身抗原被异常识别,因此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加剧,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A、雏鸡体内B细胞成熟的场所在腔上囊,哺乳动物在骨髓,A错误;
B、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B错误;
C、B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可以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细胞,C正确;
D、ND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应在感染ND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发病后再使用不能阻止其传播,D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A、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刺激后,开始分裂和分化,辅助性T细胞只是其中一个信号,A错误;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致敏肥大细胞结合后,需要与过敏原接触才能释放组胺,B错误;
C、组胺不是激素,图中组胺作为化学物质调节小血管通透性,属于体液调节,C正确;
D、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但存在负反馈调节,过多使用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较少,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不能大量使用,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A、题中的糖尿病是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A错误;
B、由于胰岛B细胞死亡,患者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水平会低于正常人,B错误;
C、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会使该病更严重,D错误。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A、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使得生长素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A正确;
B、在调节促进细胞分裂中,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同作用,B错误;
C、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植物激素,这些激素的相对含量多少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C正确;
D、油菜素内酯已经被正式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D正确。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A、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例较低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A错误;
B、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若大麦种子萌发时施加赤霉素,那么萌发时赤霉素的作用会更显著,胚乳中淀粉分解的速度更快,B正确;
C、种植豌豆的目的是收获种子,喷施生长素类调节剂不能防止豌豆因天气原因未授粉带来的减产,C错误;
D、α-萘乙酸是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生理效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D错误。
故选B。
16.答案:D
解析:A、图示结果不能说明IAA和乙烯利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大豆下胚轴的生根,A错误;
B、图示中,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IAA处理后,不定根平均数均高于对照组(浓度为0的组),说明IAA均为促进作用;乙烯利浓度为10μml·L-1时,不定根平均数均小于对照组,说明在低浓度时表现了抑制作用,B错误;
C、据图可知,浓度为50μml·L-1时,IAA和乙烯利溶液对大豆下胚轴生根的促进作用均大于其它浓度处理组,但由于实验中浓度梯度较大,因此不能说明促进大豆下胚轴生根的IAA与乙烯利溶液的最适浓度均为50μml·L-1,C错误;
D、根据对照组(浓度为0的组)也生出了不定根,可说明除IAA和乙烯利外,大豆下胚轴生根还与其内源性激素有关,D正确。
故选D。
17.答案:A
解析:A、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与玉米相比,大豆对生长素更敏感,A正确;
B、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由于分布不同而导致弯曲生长,B错误;
C、生长素在单侧光刺激下还能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C错误;
D、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生长素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上合成,D错误。
故选A。
18.答案:D
解析:A、脱落酸在种子解除休眠的过程中与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相反,A错误;
B、有的植物需要经过春化作用种子才能开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
D、用2,4-D溶液对迎春枝条进行处理时需要注意处理插条的形态学下端,D正确。
故选D。
19.答案:D
解析:A、生长素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而生长素在植物细胞间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等,两者不同,A正确;
B、生长素的产生与光照无关,故若将该实验换成在黑暗中进行,则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B正确;
C、图示去顶胚芽鞘弯曲生长与两侧细胞生长速度存在差异有关:生长快的一侧会弯向生长慢的一侧,C正确;
D、图示实验并未排除琼脂块自身的作用,不能证明使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尖端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D错误。
故选D。
20.答案:D
解析:A、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形增长,A正确;
B、由曲线Ⅰ可知,其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小,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B正确;
C、形成曲线Ⅱ后,如果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种群的数量,C正确;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等,天敌数量增多一般不会导致一个种群完全消失,D错误。
故选D。
21.答案:D
解析:A、黑嘴鸥是迁徙鸟类,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不易捕获,则标记重捕法不是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统计的最佳方法,A错误;
B、题干虽显示了性别比例,并没有说明黑嘴鸥的“婚配制度”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因而无法判断对出生率的影响,B错误;
C、为更好地保护黑嘴鸥,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C错误;
D、在黑嘴鸥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说明黑嘴鸥捕食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所以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等食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D。
22.答案:D
解析:A、据图可知,随着繁育期有领域的雄鸟数的增多,无领域雄鸟占所有雄鸟的百分比随之增加,可见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A正确;
B、据图可知,随着繁育期繁殖雌鸟数的增加,到幼鸟离巢时每只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可见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该种鸟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其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C正确;
D、从题干和题图中看不出该种群的K值,D错误。
故选D。
23.答案:D
解析: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先滴加培养液,再加盖盖玻片,因培养液沾到计数室平台两侧的支持柱表面,在支持柱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或因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盖玻片不能严密与支持柱接触,进而使统计结果偏大,A正确;
B、由于计数的4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40个,则每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是10个,则16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是10×16=16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约有=160×104=1.6×106(个),B正确;
C、数学模型包括公式和曲线两种形式,根据抽样和计算获得的数据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属于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C正确;
D、“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培养后期营养物质不足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会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减少而非保持稳定,D错误。
故选D。
24.答案:B
解析:A、图示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因此可推测,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
B、该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1:1,有利于提高出生率,B正确;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可能为增加,说明该野猪种群的生存斗争压力相对较小,C错误;
D、根据调查结果可确定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但不能得出其种群的增长方式,自然状态下的种群一般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故选B。
25.答案:C
解析:A、突触小体可以与其它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相接近,形成突触,其它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为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A正确;
B、细胞因子可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B淋巴细胞,所以淋巴细胞膜上可以有细胞因子的受体,B正确;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所以肝细胞膜上存在胰高血糖素的受体,肌细胞膜上没有,C错误;
D、植物幼嫩部位生长旺盛,生长素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所以植物幼嫩细胞所含的生长素受体可能多于衰老细胞,D正确。
故选C。
26.答案:(1)生长素;赤霉素;信息;基因表达
(2)不能;图中其他浓度组果针长度均大于0浓度组,只能说明生长素有促进作用,不能说明有抑制作用
(3)淀粉-平衡石假说
(4)光敏色素;蛋白质
解析:(1)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赤霉素也可以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在促进果针的伸长生长方面,生长素和赤霉素存在协同作用;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
(2)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验所研究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体现促进作用,并未体现高浓度抑制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对花生果针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
(3)目前,被普遍承认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机制的假说为淀粉--平衡石假说。
(4)光信号对花生开花的调控非常重要,其叶肉细胞内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的物质是光敏色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7.答案:(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激素a和G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2)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失活;负反馈
(3)增加
解析:(1)分析题图可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激素b(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GC),同时糖皮质激素(GC)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垂体细胞上含有识别激素a和GC的受体。
(2)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失活,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合成GC,如果糖皮质激素(GC)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会使激素a和激素b的量下降,导致血浆GC水平不会持续升高,若应激源持续存在的情况下,血浆GC水平可持续升高并维持较长时间,表明在应激状态下GC的分泌不受负反馈调节机制的控制。
(3)GC有抗炎作用,当人体出现炎症时,GC分泌量增加。
28.答案:(1)记忆B细胞;③
(2)细胞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3)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4)①辅助性T细胞
解析:(1)根据⑤是抗体,可知③是浆细胞,则②是B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图中细胞③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能合成并分泌抗体。
(2)图中⑧是细胞因子,在图示过程中能促进B(淋巴细胞/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3)⑦是细胞毒性T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使其裂解,其来源有两个,一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4)HIV主要破坏人体内的①辅助性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均下降,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29.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17
(2)S;衰退
(3)性别比例
解析:(1)田螺活动范围小,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掺杂主观因素;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各个样方密度的平均值,因此根据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6+19+16+20+16+15)÷6=17只/m2。
(2)由图1可知甲种蛙迁入这个新环境后是以S形曲线增长;在b~c时间内,λ值小于1,乙种蛙种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该种群密度。
30.答案:AD
解析:A、结合图2图3可知,图1接受刺激后,a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可使Na+内流,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A错误;
B、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分析图3可知,箭毒处理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被抑制,故箭毒可能是通过阻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来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B正确;
C、产生兴奋时,Na+内流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恢复静息状态时,Na+-K+泵运输Na+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神经元从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同一种离子会出现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C正确;
D、若降低神经纤维外的Na+浓度,膜内外的浓度差减小,则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降低,则图2曲线峰值会降低,D错误。
故选AD。
31.答案:AC
解析:A、甲是垂体,乙是下丘脑,丙是甲状腺,它们之间是分级调节,A错误;
B、激素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甲(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反过来会抑制垂体的分泌,这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
C、生长激素能够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促进骨骼的生长,甲状腺激素主要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C错误;
D、图中可体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对于下丘脑和垂体)和分级调节(下丘脑对垂体、垂体对甲状腺都是分级调节)的机制,D正确。
故选AC。
32.答案:BD
解析:AB、据题可知,Rh-母亲红细胞表面没有RhD蛋白,胎儿的RhD蛋白对于Rh-母亲来说属于抗原,而Rh+母亲红细胞表面具有RhD蛋白,胎儿的RhD蛋白对于Rh+母亲来说不属于抗原,A正确,B错误;
C、Rh+母亲怀有Rh+的胎儿时,母体体内不会产生RhD抗体,不会发生新生儿溶血,C正确;
D、Rh-母亲怀有Rh+的胎儿是第一胎,一般无临床症状,如果是第二胎,则会导致新生儿溶血,D错误。
故选BD。
33.答案:BCD
解析:A、由图可知,拟南芥在短日照时种子变小,故拟南芥属于长日照植物,A错误;
B、由图2可知,CO缺失突变型拟南芥和野生型相比,AP2相对表达量增加,可推得CO表达产物能抑制拟南芥体内AP2的表达,B正确;
C、短日照会抑制CO表达,而AP2表达不受影响,AP2表达产物会抑制种子发育,短日照时,种子变小,C正确;
D、日照中性植物也称日长钝感植物。成花对昼夜长短无一定要求,也无明显响应,如棉花、番茄、茄子、四季豆和一些四季开花的花卉(月季)等,所以有些植物的开花与昼夜长短没有关系,D正确。
故选BCD。
34.答案:BD
解析:A、通过柱形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植物种类和冷蒿茎叶水浸提取液的不同浓度,A正确;
B、冷蒿分泌的化感物质对克氏针茅的作用只有抑制,B错误;
C、通过柱形图可知,冷蒿分泌的化感物质在0~0.050g/mL之间时促进羊草幼根生长却抑制了克氏针茅幼根生长,C正确;
D、科学家利用冷蒿的化感作用开发了一种新型除草剂,利用了种间关系,这属于生物防治,有利于环境保护,D错误。
故选BD。
组别
静脉输液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
A
0.9%NaCl溶液(20.0mL)
6.54
14.4
B
速尿(注射利尿药物)(20.0mg)
6.48
87.5
C
抗利尿激素(20.0mg)
7.33
2.63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25
10
17
20
15
1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白水县白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