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四年级下册统编版语文第一单元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四年级下册统编版语文第一单元,共7页。
《古诗词三首》一、字词积累(一)难读易错字疏(shū):声母是 “sh”,为翘舌音,切不可读成平舌音 “sū” 。“稀疏” 一词中,它用来形容物体之间距离较大,分布不紧密 。附(fù):声调为四声,读音务必准确 。在诗句的情境中,常表达依附、靠近之意,比如 “附在墙上”“附于其身” 。捣(dǎo):读音为 “dǎo” 。“捣衣” 描绘的是用杵臼等工具舂捣衣物的动作,在古代诗词中,捣衣这一行为常与思念远方亲人相关联 。谐(xié):读 “xié” 。在 “和谐”“谐调” 等常见词汇中,均表示协调、融洽的意思 ,如 “气氛和谐”“比例谐调” 。藉(jiè):在 “慰藉” 一词中读 “jiè” ,意为安慰、抚慰 。它侧重于心灵层面给予的安抚,如 “音乐是她心灵的慰藉” 。绮(qǐ):读音为 “qǐ” 。“绮丽” 一词用于形容景色美丽、绚烂,如 “绮丽的晚霞”“绮丽的风光” 。(二)难写易错字疏:右上部分并非 “亡”,末笔的点至关重要,不可遗漏 。在书写 “疏影” 等词时,要格外留意其正确写法,避免出错 。蜓:右边是 “廷”,切勿写成 “延” 。“蜻蜓” 作为常见的昆虫名称,“廷” 的准确书写对于保证该词的规范性意义重大 。赖:左边是 “束”,中间是扁口 。在书写 “无赖” 一词时,需着重关注 “赖” 字的结构和笔画,确保书写正确 。剥:左下部分竖钩左右分别是两笔 。以 “剥莲蓬” 的 “剥” 为例,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顺序和形态,避免混淆 。序:广字框里面是 “予”,不要误写成 “矛” 。如 “顺序” 一词,“予” 的规范写法是保证该词书写正确的关键 。藉:左下部分不是 “丰”,要加上左边撇和右边的点 。“慰藉” 的 “藉” 极易写错,日常书写时需特别留意 。霸:“革” 的长横要变为提,雨字头应写得略扁 。在书写 “霸道”“霸王” 等词时,要注意 “霸” 字的整体结构和笔画变化 。鹰:广字框下面有两个 “亻” 。例如书写 “老鹰” 的 “鹰” 时,要把各个部分写准确,保证字形的完整性 。(三)多音字剥:bō(剥削):常用于合成词,如 “剥削阶级” 。在此读音下,“剥削” 表示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带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含义 。bāo(剥皮):多用于口语表达,指去掉外皮或壳,如 “剥皮香蕉”“剥皮橘子” ,更侧重于实际的动作操作 。扎:zhā(扎针):有刺、驻、钻等含义,如 “扎针治疗”,体现了用尖锐物体刺入的动作;“驻扎营地” 则表示军队等停留、安置的意思 。zā(扎辫子):意为捆、缠束,如 “扎蝴蝶结”“扎裤脚” ,描述的是将物体缠绕、捆绑起来的动作 。zhá(挣扎):表示用力支撑或摆脱,如 “垂死挣扎”,突出了在困境中努力抗争的状态 。藉:jiè(慰藉):侧重于心灵上的安慰,如 “书籍是人们心灵的慰藉” ,强调给予精神上的安抚和慰藉 。jí(狼藉):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的样子,如 “杯盘狼藉” ,描绘的是事物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切:qiè(真切):有符合、贴近、实在等意思,如 “真切的感受”,强调感受的真实、深刻;“切中要害” 表示准确地抓住关键要点 。qiē(切菜):指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如 “切西瓜”“切菜做饭” ,描述的是具体的切割动作 。和:hè(应和):表示对一种言行做出回应,如 “随声应和” ,体现了附和、响应他人的言行 。hé(和好):有平和、和谐、和睦等含义,如 “和平共处”,强调相互之间没有冲突、和谐相处;“和好如初” 表示恢复友好的关系 。旋:xuán(回旋):有旋转、返回等意思,如 “回旋镖”,突出物体在空中旋转的动作;“凯旋而归” 则表示胜利归来 。xuàn(旋风):指螺旋状的疾风,如 “旋风刮起” ,描述的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 。二、课文理解(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南宋杰出诗人 。他的田园诗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以细腻描绘农村生活和风土人情而闻名 。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还深入刻画了农民的劳作与生活状态 。主要内容:此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初夏乡村画卷 。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肥硕的杏子圆润饱满,雪白的麦花在风中摇曳,稀疏的菜花点缀其间 。同时,从 “日长篱落无人过” 一句,巧妙地侧面反映出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其他,生动展现了农人的忙碌生活场景 。名句赏析:“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高超写作手法 。“日长” 明确表明白天时间变长,这是初夏的典型特征 。“篱落无人过” 则细致描绘出乡村的寂静,仿佛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 。而 “惟有蜻蜓蛱蝶飞” 通过蜻蜓和蛱蝶的飞舞,打破了这份寂静 。它们的灵动与周围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乡村的宁静闲适 。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的和谐与美好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对乡村初夏景色和农人劳作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切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乡村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以及其中蕴含的宁静与和谐 。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简单而充实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乡村劳动者辛勤付出的敬重 。(二)《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 。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童趣,自成一派,被称为 “诚斋体”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充满了幽默情趣 。主要内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童趣的春日乡村画面 。前两句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勾勒出一幅暮春乡村的静态画面 。稀疏的篱笆,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的宁静;幽深的小路,延伸向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树枝头刚刚长出的新绿,还未形成浓密的树荫,展现出乡村的质朴与自然之美 。后两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则将镜头聚焦到儿童身上,描绘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动态场景 。儿童们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他们的欢声笑语仿佛在耳边回荡 。而蝴蝶却飞入金黄的菜花中,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名句赏析:“急走”“追” 这两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儿童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和好胜的性格特点 。儿童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看到蝴蝶便迫不及待地去追逐,这两个动词精准地捕捉到了他们的动作和神态 。而 “无处寻” 三个字则更是神来之笔 。它不仅写出了蝴蝶飞入菜花后难以寻找的真实情景,更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儿童在菜花前东张西望、不知所措的可爱模样 。这三个字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与趣味,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暮春乡村景色和儿童追蝶场景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自然美景和儿童的纯真无邪 。乡村的宁静与儿童的活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自由自在和无忧无虑 。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三)《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他的词作风格豪放大气,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然而,这首《清平乐・村居》却风格清新质朴,别具一格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既能展现宏大的战争场面,又能描绘细腻的田园生活,展现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主要内容:这首词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的乡村生活画面 。词的上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绘了乡村的居住环境和一对老年夫妻的生活场景 。低矮的茅檐下,溪水潺潺流淌,溪边青草嫩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醉意中用吴地方言互相逗趣、说笑,他们的恩爱与悠闲尽显其中 。下阕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则分别描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活动 。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辛勤锄草,展现出他的勤劳;二儿子正在专注地编织鸡笼,体现了他的心灵手巧 。而最可爱的小儿子则在溪边躺着剥莲蓬,他的天真、活泼、顽皮跃然纸上 。整首词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和温馨,以及一家人各司其职、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名句赏析:“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 “卧” 字将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儿无忧无虑地躺在溪边,专注地剥着莲蓬,这个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他的纯真与童趣 。“亡赖” 在这里并非贬义,而是一种亲昵的称呼,形容小儿的可爱、淘气 。这个词的运用,更增添了一份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这两句词通过对小儿的细致描写,使整首词充满了生活情趣,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与美好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词中描绘的一家人的生活场景,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亲情温暖 。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与惬意,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纷扰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世俗生活的厌倦 。体现了他追求自然、质朴生活的心境,以及对人间真情的珍视 。三、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的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前半句 “日长篱落无人过” 写静,细致描绘出乡村在白天的寂静,仿佛时间都停止了流动 。后半句 “惟有蜻蜓蛱蝶飞” 写动,蜻蜓和蛱蝶的飞舞打破了这份寂静 。它们的灵动与周围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以动衬静,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生动性 。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乡村之中,既能感受到乡村的宁静,又能捕捉到生命的活力 。细节描写:《宿新市徐公店》中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通过 “急走”“追” 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急走” 表现出儿童看到蝴蝶后的急切心情,“追” 则展现了他们的行动 。这些细节将儿童充满好奇和好胜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清平乐・村居》中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剥” 这一细节将小儿的顽皮可爱展现得栩栩如生 。“卧” 字描绘出小儿悠闲、自在的姿态,“剥” 字则体现了他的专注 。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小儿的模样,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情景交融:三首古诗词都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巧妙地相结合,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通过描写乡村初夏的景色和农人的劳作,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金黄的梅子、肥硕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等景色,与农人的辛勤劳作相互映衬,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春日乡村风光和儿童追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路、新绿的树头以及儿童追蝶的欢乐场景,都融入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情景交融的手法使诗歌更富有意境,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