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2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3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4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5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7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contents,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雪线高储雪少,地方性分异规律,热点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0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地域差异的形成 知识点2 陆地自然带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02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 垂直地带性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1 雪线 考点2 林线 考点3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03 地方性分异规律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 地方性分异规律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 热点应用 01 苔原带与高山苔原带 02 草甸与高山草甸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差异:地域内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
    知识点1 地域差异的形成
    地域外部条件——太阳辐射
    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
    同纬度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湿润趋向干旱。在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在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因此,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存在差异,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也不相同,从而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
    地域外部条件——距海远近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①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②较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③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自然带是地域分异的直观体现。自然带概念:陆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知识点2 陆地自然带
    因为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自然带的命名:热量带+植被类型+带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4.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在各地的降水特征不同,对应的植被可能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考点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分异基础:热量(热量随纬度升高渐少)分异表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地区一定范围内。如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原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热量带:热带 → 亚热带 → 温带 → 亚寒带 → 寒带植被:雨林 → 常绿阔(硬)叶林 → 落叶阔叶林 → 针叶林 → 苔原 → 冰原土壤:酸性、中性、偏碱性
    分布:①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苔原带(高纬)亚寒带针叶林带(高纬)热带雨林带(低纬)②中纬度大陆东岸的自然带(低纬—高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③中纬度大陆西岸的自然带(低纬—高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阔叶阔叶林带。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是由于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选项正确。
    2.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A.纬度 洋流 B.地形 洋流C.纬度 大气环流 D.地形 大气环流
    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AB选项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C选项错误,所以选D。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D选项正确
    考点2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十年磨一件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分异基础:水分表 现: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更替分 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在中纬度大陆表现得更为明显土壤: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典例: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
    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中纬度地区:东西方向上,虽然热量变化不大,但因距海远近不同,水分变化明显,所以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明显。
    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东西方向上,热量变化不大,水分变化也不大,所以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明显。
    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温带草原景观温带荒漠景观温带草原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主导因素是水分,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陆地自然地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小结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④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垂直于海岸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平行于海岸线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带 → 草原带 → 荒漠带;④ 看主导因素:水分。
    (2021·湖南卷)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    )A.落叶林火 B.针叶林火C.草原火 D.荒漠草原火
    【解析】3.根据题意,蒙古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为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原的可燃物较多,容易发生野火,因此该地区主要的野火类型为草原火,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须率最高的是(    )A.东方省 B.中央省C.南戈壁省 D.色楞格省
    【解析】4.根据题意,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来看,东方省河流较多,纬度较高,蒸发较弱,表明当地水分条件较好,植物量更丰富,可燃物多,并且远离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野火发生频率最高,A正确。中央省和色楞格地区靠近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强,野火发生频率相对较低,B、D错误。而南戈壁省深居内陆,河流少,表明气候干旱,植被量较少,可燃物少,野火发生频率较低,C错误。故选A。
    5.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C.植被生物量 D.游牧活动
    【解析】5.从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区发生野火频率与植被生物量有密切关系,该地区整体上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生物量不大,经过一次野火后,往往需要3~4年积累植被生物量,即可燃物,因此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植被生物量,C符合题意;气温变化、降水变化没有明显的3~4年的周期,游牧活动也没有明显年际周期,因此这些因素不可能导致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A、B、D项错误。故选C。
    题型0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我国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受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影响,气候多样、植被差异显著。下图为我国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的植被分区与物候观测站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自然带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温带常绿阔叶林C.暖温带落叶阔叶林D.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解析】1.图中示意的植被分区随着纬度的变化发生更迭,符合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根据M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M自然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C正确;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A错误;温带多为落叶阔叶林,亚热带以常绿阔叶林为主,B错误;寒温带针叶林分布纬度较高,D错误。故选C。
    2.下列物候观测站生长季最长的是(    )A.会同站 B.大兴安岭站C.北京森林站 D.奈曼站
    【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纬度较低的地区,热量条件好,适宜植物生长时间长,所以植物的生长季时间长。读图,会同站纬度最低,所以物候观测站生长季最长,A正确,奈曼站、大兴安岭站 、 北京森林站,纬度较高,植物生长适宜的季节较短,BCD错误。故选A。
    3.奈曼站东西两侧地带性植被差异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光照
    【解析】3.读图可知,奈曼站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草原,东侧位于大兴安岭东坡,降水较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西侧位于大兴安岭西坡,降水较少,为温带草原带,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B正确;东西两侧处在相差不大的纬度范围内,气温差异不大,A错误;土壤受水热条件等因素影响产生差异,在奈曼站及其东西两侧存在差异,但不是造成植被差异的原因,C错误;光照在东西两侧差异不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故选B。
    题型02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部,上游河源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且降水稀少;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主要为冲积平原。流域内地貌类型多样,水热分布不均,植被类型多样。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植被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①②③④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寒草甸、热带雨林、温带草原B.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C.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D.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高寒草甸、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
    【解析】4.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排除C;④植被位于黄河流域以南,应为我国南方的常绿阔叶林,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由于①②⑤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所以①②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③位于上游河源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且降水稀少,所以③表示的植被类型是高寒草甸。综上所述,D对,排除ABC。故选D。
    5.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海拔 C.水分 D.昼夜温差
    【解析】5.结合上题分析,由于①②⑤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所以①②⑤表示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所以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水分,C对;影响④→①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A错;海拔是影响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B错;昼夜温差不是影响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导因素,D错。故选C。
    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性)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
    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知识点 垂直地带性
    形成基础:水热状况。通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影响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山麓到山顶)分异特点: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更替与山地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水平自然带的变化相似(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表现: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分布:沿等高线延伸,垂直方向更替。典型地区:低纬度高山地区变化最明显
    分异规律:①山地垂直自然带基本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②同一自然地带内,水热状况、自然景观相似
    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基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垂直方向上大约每升高800-1000米更替一个自然带,相当于水平纬向变化10°更替一个自然带。
    2.基带(山麓自然带)
    垂直带谱是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其完整性标志是几条重要界限(或带):基带、林线、雪线和顶带。 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用于判断山体位置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基带的类型决定了整个带谱的性质和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的结构。
    特别注意:基带是山体上符合当地自然带的垂直带谱,并不是海拔最低的垂直带谱。例如,我国华北地区某一山体山麓地带由于人类破坏而导致海拔最低的垂直带谱为荒漠带。此时的基带不会是此荒漠带,而是与当地自然带相符的落叶阔叶林带。
    3.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影响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以及山体的相对高度是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主要因素。①山地所在纬度——同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②山地海拔——同一纬度,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如下图(45°N亚欧大陆部分地区自然带)所示: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5km4km3km2km1km0
    珠峰两侧坡向垂直带谱数量有何差异?为什么?南坡垂直带谱数量更多,更复杂。原因: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或南坡相对高度大)。
    4.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
    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①山地所在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②坡向——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阴坡 阳坡
    阳坡 阴坡
    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③坡向——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太行山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西坡高于东坡)
    注意:先考虑热量差异,如果两坡无明显热量差异,再考虑降水差异
    不同坡向热量差异小时,迎风坡海拔高,背风坡海拔低。
    不考虑其他因素,阳坡海拔高,阴坡海拔低。
    山地阴坡、阳坡判断方法① 根据半球位置判断:北半球山脉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半球反之② 根据自然带分布海拔判断: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③ 根据等温线海拔判断:阳坡热量条件好,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
    顶带:某一山地垂直带谱中最高的自然带。它是垂直带谱完整性的标志。一个完整垂直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雪带。如果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度及生态环境相对应的其他自然带。
    6.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典例
    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它是永久性积雪与季节性积雪的界限。其大致与山地夏季0℃等温线一致。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积雪逐渐发育为冰川。
    全球雪线分布: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我国雪线分布:①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②由沿海向内陆雪线逐渐升高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从基本逻辑来看,雪线高低主要受降雪累积量、积雪消融量、地形三个因素制约。从基础知识来看,降雪量越大,累积量越大,雪线越低;温度越高,积雪消融量越多,雪线越高;坡面平缓有利于降雪积累,雪线低,坡面陡峭,不利于降雪积累,雪线高。
    案例: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印度洋西南季风)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②阿尔卑斯山和天山,北坡为阴坡,蒸发弱;又是西风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因此它们的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③乞力马扎罗山:南坡的雪线低。原因:迎风坡(东南信风)
    (2021·河北卷)冰川物质平衡是单位时间内冰川以固态降水为主的物质收入和以消融为主的物质支出的代数和,天山和阿尔卑斯山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山岳冰川分布区,前者冰温(℃)恒为负,后者接近0℃,下表为两山区代表性冰川物质平衡情况,下图表示两山区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到海距离 B.主导风向 C.冰川覆盖 D.山地坡度
    天山的北坡、东北坡冰川物质平衡为负,说明冰川物质平衡减少
    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值,说明冰川物质平衡增加
    调用必备知识,天山和阿尔卑斯山均处于西风带控制下,主导风向是西风或西南风,冰川物质平衡是正值的坡向多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冰川收入大于支出。
    2.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的变化指示出( )A.天山冰川消融量较大 B.天山冰川扩张更明显C.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D.阿尔卑斯山冰川积累速度较快
    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积累物质平衡明显减少,说明冰川面积总体减少加快,平均雪线升高;阿尔卑斯山的冰川积累物质平衡下降幅度更大,所以冰川消融量更大。
    3.影响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是( )A.所处山体隆起 B.臭氧空洞扩大C.全球气候变暖D.山地林线上升
    两山区冰川积累物质平衡明显减少,冰川面积减少,主要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加速
    图示时段时间跨度较小,山体隆起不明显,故A项错误;臭氧空洞扩大对冰川变化影响较小,故B项错误;山地林线上升,是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结果,不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C。
    林线: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10℃,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一般规律: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纬度低,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
    当森林出现下限,即低于该海拔就没有森林分布时,林线呈腰带状环绕在山地上,这种情况称为林线倒置。
    坡向:阳坡(高)、阴坡(低)
    纬度:信风或副高控制(低)
    坡向:迎风坡(高)、背风坡(低)
    海陆位置:沿海(高)、内陆(低)
    纬度:纬度高,气温低,海拔低
    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
    当热量与水分冲突时 热量因素﹥降水因素
    (2020·全国Ⅲ卷)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雪线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A正确。
    由题干可知当地气候冷湿,水分充足,限制林线因素为热量(最热月均温不低于10摄氏度),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更高
    5.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
    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
    雪线降低,说明气候变暖,降水增多
    6.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火山口附近的地温逐渐降低,永久性积雪冰川逐渐增加,向下发展,积雪冰川下限降低,两者发生显著变化,B符合题意。故选B。
    材料信息表明,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原先的山地冰川和山地森林都被破坏,火山喷发若干年内,山地冰川和山地森林将逐渐恢复,山地森林将逐渐向上恢复,森林上限升高;
    考点3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同一山体的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海拔较阴坡高。同一山体,阳坡自然带数量较阴坡多。一般情况下,若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北半球;若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规律总结 “四步法”判读山地垂直带谱第一步,分析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第二步,分析垂直带谱的丰富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垂直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第三步,分析同一自然地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地带在阳坡、迎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第四步,分析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
    (2021·河北卷)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情况。如图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谱是( )A.I-II-III B.I-II-IV C.II-IV-V D.IV-V-VI
    垂直带谱更替与纬度地带性具有相似性,从山脚到山顶热量条件变差,基带是热带雨林带的情况下,由山脚到山顶依次是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与草甸、高寒荒漠带、冰川积雪带
    而图中I-II-III,海拔较低的区域先出现了落叶林,即II季风常绿落叶林带,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A符合题意。
    8.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由于( )①风速大 ②坡度大 ③土层薄 ④蒸发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山地坡度大,土壤受雨水冲刷严重,土层浅薄,难以满足与纬度地带性一致的植被生长需求,②③正确;该地风速、蒸发对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小,①④错误。故选C。
    根据上题可知,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山地垂直带谱为I-II-III。该山地位于我国东部热带地区,属于我国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多酸性红壤,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
    珠穆朗玛峰位于地球上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末次冰期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差异运动造成了南北坡雪线退缩差异。下图示意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现代雪线与末次冰期古雪线的现代高程。完成下面小题。
    1.珠穆朗玛峰的冰雪覆盖区,相同海拔的南北坡气温相差不大,主要原因是南坡(    )A.云量大 B.太阳高度角小C.风速大 D.地表反射率高
    【解析】1.珠穆朗玛峰南坡为阳坡,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B错;但同时南坡也是西南季风迎风坡,水汽来源多,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导致相同海拔的南北坡气温相差不大,A正确。该地气温与风速关系不大,C错;同样是冰雪覆盖,南北坡地表发射率相差不大,D错,故选A。  
    2.末次冰期以来,珠穆朗玛峰(    )A.南坡抬升幅度大,北坡抬升幅度小B.南坡下降幅度大,北坡下降幅度小C.南坡抬升幅度小,北坡抬升幅度大D.南坡下降幅度小,北坡下降幅度大
    【解析】2.末次冰期结束,地球进入冰后期,全球气温回升,雪线升高;印度洋板块持续挤压亚欧板块,使得珠穆朗玛峰地区地壳抬升,海拔升高。南坡古雪线的现代高程与现代雪线相差较大,说明南坡古雪线位置抬升幅度小,而北坡古雪线的现代高程与现代雪线相差较小,说明北坡古雪线位置抬升幅度大,C正确,ABD错,故选C。
    博格达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境内,是天山山脉东段的最高峰,海拔5445m。下图示意2006~2020年博格达峰不同坡向冰川面积空间变化(单位:km2)。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坡向中,2006~2020年博格达峰冰川面积变化最大的是(    )A.东坡 B.西北坡 C.南坡 D.东南坡
    注:图中博格达峰各坡向冰川面积从圆心(为0)向外,数值逐渐变大。
    【解析】3.据图分析可知,东坡2006~2010年冰川面积大约为20km²,2011~2015年大约为25km²,2016~2020年大约为11km²,故2006~2020年北坡大约减少了9km²;南坡2006~2010年冰川面积大约为30km²,2011~2015年大约为29km²,2016~2020年大约为15km²,故2006~2020年间南坡大约减少了15km²;西北坡2006~2010年冰川面积大约为45km²,2011~2015年大约为40km²,2016~2020年大约为24km²,故2006~2020年间西北坡大约减少了21km²;东南坡2006~2010年冰川面积大约为21km²,2011~2015年大约为26km²,2016~2020年大约为11km²,故2006~2020年间北坡大约减少了10km²;综上,2006~2020年博格达峰冰川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西北坡,B正确。故选B。
    4.2006~2020年间博格达峰冰川整体处于(    )A.退缩的状态 B.增加的状态C.相对稳定的状态 D.向山麓延伸状态
    【解析】4.据图及上题可知,2006~2020年间博格达峰各个朝向上的冰川面积均呈减小趋势,说明博格达峰冰川整体上处于退缩的状态,A正确,BC错误;冰川退缩,整体上应向山顶延伸,D错误。故选A。
    5.2006~2020年博格达峰北坡冰川积累量较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B.北坡为背阴坡,蒸发量较少C.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多D.北坡的坡度陡,积雪量较多
    【解析】5.据图分析可知,2006~2020年博格达峰北坡冰川积累量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博格达峰北坡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受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影响,降水量较多,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与2006~2020年北坡冰川面积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不符,A错误;积雪冰川带气温低,蒸发量较少,冰川的累积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B错误;无法得知北坡坡度的陡缓,若坡度较陡,难以积累积雪,D错误。故选C。
    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上限,影响因子多,且存在显著的尺度变化和空间分异.山体基面高度是指山系不同部分所在的起始海拔高度。山顶效应是指由于山体隆起,对山顶本身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气候效应,图为我国四座山脉落叶阔叶林林线的主要影响因子及林线高度。完成下面小题
    6.四山脉中,山体基面高度对落叶阔叶林林线高度的影响力最显著的是(    )A.长白山 B.太行山 C.秦岭 D.雪峰山
    【解析】6.读图可知1月均温、年降水量、山顶效应、山体基面高度是四座山脉林线的主要影响因子,作用权重越高,影响力越显著,在四座山中,秦岭的山体基面高度作用权重最高,因此说明山体基面高度对秦岭的落叶阔叶林林线高度的影响力最显著,C正确;排除ABD;故选C。
    7.对我国东部季风区林线高度最具影响力的是(    )A.气候因素 B.坡度坡向C.土壤肥力 D.山地高度
    【解析】7.对我国东部季风区林线高度最具影响力的是气候因素,因东部季风区南北气温与降水差异较大,故林线高度不同,A正确;坡度坡向、土壤肥力、山地高度的影响力相对较小,BCD错误;故选A。
    气候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森林分布的上限,亚热带山地海拔达到2200—3600m时才可能发育气候林线。但有调查发现,我国亚热带东段山地在海拔2000m以下的山顶部位也出现了林线景观,因其成因与气候林线不同,称之为“假林线”。我国广东M自然保护区内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林线海拔介于700-1200m,呈现出南坡低于北坡的特点。完成下面小题。
    8.我国亚热带东段山地“假林线”附近的植被低矮、侧枝扭曲,其原因主要是该地(    )A.风力强劲 B.太阳辐射强烈 C.气候干冷 D.土层厚
    【解析】8.由材料可知,亚热带东段山地“假林线”出现在海拔2000m以下的山顶部位,由此可知,山顶处的强风、贫瘠的土壤不利于森林的发育,植被低矮、侧枝扭曲,A正确;太阳辐射强烈有利于植被光合作用,B错误;亚热带东段山地所处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2000m不算太高,气候并不干冷,C错误;山顶的土层较薄,D错误。故选A。
    9.广东M自然保护区内的林线比气候林线低的原因是其山地(    )A.纬度低 B.距海近 C.海拔低 D.相对高差小
    【解析】9. 由材料可知,“亚热带山地海拔达到2200-3600m时才可能发育气候林线”,而我国广东M自然保护区内山地林线海拔却介于700-1200m,说明该山地的海拔低,达不到气候林线发有的海拔高度,C正确;纬度低,距海近,相对高差小与其林线低关联度不大,ABD错误。故选C。
    10.广东M自然保护区南坡林线低于北坡,主要原因是南坡(    )A.日照时数少 B.降水少 C.土壤含水量小 D.热量条件差
    【解析】10. 由材料可知,广东M自然保护区内山地林线呈现出南坡低于北坡的特点,说明南坡生长森林的条件更差。由已学可知,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水汽含量大,云雾多,日照时数少,对太阳辐射的遮挡多,不利于森林生长,A正确;南坡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利于森林生长,BC错误;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好,利于森林的生长,D错误。故选A。
    题型03 垂直地带性
    山地垂直带谱直观反映了山地基本特征,秦巴山区不同山地垂直带谱结构差异明显。带幅(即垂直带宽度)是同类植被类型在山地适应近似环境的一种结果,能够反映山地环境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关系。下图为经度位置相当的秦巴山区典型山地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将图中乙、丙、丁三座山地所在纬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A.乙  丙  丁 B.丙  丁  乙C.丙  乙丁 D.丁  乙  丙
    【解析】11.材料信息表明,图中各山经度位置相当,排除东西方向水分条件差异对基带的影响,因此导致三座山地基带出现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图中显示,基面高度相差不大,乙、丙、丁山基带分别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根据自然带纬度地带性规律判断,三座山地纬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丙、乙、丁,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2.甲山发育了秦巴山区内超过2000米的落叶阔叶林带幅,原因不包括(    )A.相对高差大 B.适宜的降水C.冬季气温低 D.基面高度高
    【解析】12.图中显示,甲山有3000多米的巨大相对高差,这为落叶阔叶林带提供了充足的发育空间,其适宜的降水和季节性较强的温度变化为落叶树种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这些都是甲山发育了秦巴山区内超过2000米的落叶阔叶林带幅的原因,排除ABC;读图可知,甲山基面高度并不算高,基面高度高也不是落叶阔叶林带幅宽的原因,D符合题意。故选D。
    一般情况下,山地垂直带谱内各带宽度为600~800米,而秦岭中部太白山的落叶阔叶林从基带一直分布到海拔2800米处,形成全球同纬度的山地中唯一的超级垂直带。如图示意太白山垂直带谱。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太白山(    )A.P坡为阴坡 B.M自然带为灌丛草甸带C.Q坡为南坡 D.N自然带为高寒荒漠带
    【解析】1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N位于阔叶林之上,应为针叶林带,M位于N之上,为灌丛草甸带,B正确,D错误;P坡基带为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水热条件较好,说明P坡为南坡,且为阳坡,AC错误。故选B。
    14.根据太白山桦林亚带的分布位置,推测其植被特点为(    )A.耐旱性强 B.耐寒性强C.耐湿性强 D.耐盐碱性强
    【解析】14.桦林亚带分布的海拔高,热量差,耐寒性强,B正确;桦林亚带属于森林,水分条件应较好,无法得出耐旱性,A错误;该地位于高海拔地区,相对来讲坡度较陡,排水情况较好,无法得出其耐湿,土壤盐碱程度轻,无法得出其耐盐碱,CD错误。故选B。
    15.太白山形成超级垂直带的原因包括(    )①地处多维度过渡带 ②山地桦林群落竞争力强③山体相对高差最大 ④山地垂直带谱最为完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15.秦岭处于中国南北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的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具有复杂性、敏感性和多样性,因而具有多维过渡的性质和多方向的较大摆动性,①正确;山地桦林群落竞争力强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垂直空间分布创造了优越条件,发育了丰富多样的落叶木本植物,②正确;太白山山体相对高差不是最大,③错误;缺乏热带雨林带等自然带,山地垂直带谱不是最为完整的,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形成基础:水热状况。通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影响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山麓到山顶)
    分异特点: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更替与山地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水平自然带的变化相似(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表现: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影响因素
    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用于判断山体位置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基带的类型决定了整个带谱的性质和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的结构。
    ①山地所在纬度——同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②山地海拔——同一纬度,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
    典型地区:低纬度高山地区变化最明显
    ①山地所在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③坡向——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①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高大山体内部受山体效应影响,雪线高;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
    ②降水: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③地形: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
    热量、水分条件越好,林线越高
    地方性分异概念: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知识点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还发生在更小的尺度上。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
    大别山主峰南北两侧景色差异:山之南桃花灿烂,山之北白雪皑皑。大别山位于亚热带北部,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山北为阴坡,山南为阳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因此造成景色差异。
    岩性和土质的差别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基岩风化壳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
    大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多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形成原因: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简单的理解:自然带受某些扰动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和理论自然带不一致的现象,就是分异规律中的“地方性分异”。表现: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现象。举例:温带湿润区植被随高度变化(1)高而陡的山坡,水分条件差,只能生长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2)河谷地带,水分条件好,生长草甸植被。(3)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符合陆地地域分异)
    低洼的河谷,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
    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
    高而陡的山坡,土壤含水量少,只能生长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
    地方性分异的表现:①有序性: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例如: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距离海洋越远,受海洋带来的气流影响越小,导致该区域昼夜温差大。反之,昼夜温差小。
    地方性分异的表现:②重复性:重复性则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墚、峁、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形单元里。
    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关系(1)地方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异规律显得不很完整、不鲜明。(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地方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自然环境。地表各地的自然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具有地方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自然带受某些扰动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和理论自然带不一致的现象,这就是非地带性现象。判断是否是非地带性现象的原则就是先判断理论自然带,若一致就是地带性,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换言之,非地带性现象就是分异规律中的“例外”。非地带性分异与地方性分异: (1)两者形成因素不同:非地带性分异多为地球内能引起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所致;地方性分异是物质、能量再分配形成的。 (2)尺度不同:非地带性分异尺度有大有小;而地方性分异是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照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空间尺度小则可能是地方性分异),如40°S~50°S安第斯山的东侧分布着温带荒漠带,因而为非地带性。
    自然地带受海陆分布、局部水分差异、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非地带性的分布。
    东非高原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热带雨林带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热带草原带形成原因: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洲东部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热带雨林带形成原因:地处来自海洋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是暖流,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高山植物区形成原因: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温带荒漠带形成原因: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形成原因: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地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向低纬和高纬呈南北延伸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热带荒漠带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形成原因:副热带大陆西岸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部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形成原因: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纬度分布相当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东岸自然地带向低纬延伸、西岸向高纬延伸形成原因: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纬度分布相当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形成原因: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北极地区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冰原带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无形成原因:为海洋,陆地缺失
    昆仑山麓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温带荒漠带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绿洲形成原因: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尼罗河谷地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热带荒漠带非地带性(实际状态)分布:绿洲形成原因:尼罗河水的灌溉
    非地带性的分析方法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可以归纳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带;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带;南美洲南段安第斯山脉以东的温带荒漠带等。
    非地带性的分析方法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可以归纳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洲西部15°N附近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尤卡坦半岛、古巴岛为热带草原带而不是雨林带?地形平坦,不能产生地形雨)
    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①南非高原中东部(30°S附近地区):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越过暖流上空带来大量水汽,多雾、空气湿度大。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海拔较高,蒸发减弱。没有形成沙漠气候)②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且干季受副高控制而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③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高原:(依纬度,该地应为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针叶林并不等同于亚寒带针叶林。针叶林的分布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针叶树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亚寒带地区,主要由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一些耐寒树种组成。
    ④澳大利亚北部:湿季是由于雨季(夏季)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势力较弱,降水有限,故没有形成热带季雨林带);干季是因为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该地区,降水少。⑤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一侧(雨影效应区),降水少。⑥澳大利亚南部:(与地中海气候成因类似,只是降水偏少,为半干旱地区) 湿季:由于冬季受到来自海洋的西北风(西风带)影响,降水多; 干季:因为夏季此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⑦印度德干高原、中南半岛内部为热带季风气候,而自然地为热带草原带。原因:山脉的阻挡,降水减少
    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南美洲西海岸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①是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②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③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所以呈南北狭长分布。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沙漠的形成:①冬季:由于东北信风从纬度较高吹向纬度较低(来自阿拉伯半岛),较干燥;海岸地形起伏小,不易登陆抬升致雨,降水较少;②夏季:盛行的西南风(离岸风),风向与海岸平行或离岸,水汽较少,干燥少雨。且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背风坡,气流下沉,绝热增温,蒸发旺盛。”③夏季索马里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塔尔沙漠(印度河下游):①夏季:气压上高下低,对流作用受阻,不易致雨;其西部处印度低压的西侧,盛行西北风(气流多来自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区,较干燥);西南季风影响微弱,又受伊朗高原山脉的阻挡,水汽难以深入;②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季风的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③古代植被的破坏,使该地产生了浮尘作用,白天上空尘埃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形成逆温层,使近地面空气不易上升;夜晚尘埃顶部空气散热冷却下沉,难以成云致雨。④该地地势低平,难以形成地形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北美洲西北部、南美洲西南部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②北美洲西北部有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2)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大陆东部):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西部无陆地阻挡)。(3)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最大的原因:①欧洲西部位于中纬度(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地区,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②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扩展。③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山脉多呈东西走向,使西风可向东深入内陆。④海岸线曲折,海洋水汽可以深入内陆,使海洋性气候向东扩展。
    地方性分异是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例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再如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考点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
    考点 地方性分异规律判断
    影响地方性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地方性分异的判断方法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地方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
    (2022·山东卷)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逻辑推理:受地形坡度及距溪流距离影响,小型盆地内土壤水分条件不同,从而产生了植被类型的分异;小型盆地内热量、降水和岩性差异不大,这些不是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概括归纳:小尺度区域的地域分异往往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如海拔、坡度、坡向等会影响局地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从而导致植被、土壤的地域差异。
    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逻辑推理:②土壤剖面与其他三个土壤剖面的显著差异是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处地势低洼且靠近溪流,地表常有积水,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流失,因此C项正确。
    (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4.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东南季风 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题型01 地方性分异
    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某研学小组在该河上游河谷进行研学考察,此段河谷近东西走向,河谷两侧坡面植被发育差异较大。完成下面小题。
    1.河谷两侧植被覆盖率差异显著,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水源 C.热量 D.土壤
    【解析】1.地处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夏季蒸发较大,河谷近东西走向,河谷两侧的坡向差异,导致河谷两侧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同,从而导致土壤水分条件差异较大,最终使得河谷两侧坡面植被发育差异较大,坡向差异属于地形的差异,A正确。均在河流附近,水源差异不大,B错。两侧海拔差异不大,虽太阳辐射有差异,但整体热量差异不大,C错。小空间尺度内,土壤的肥力、厚度等差异不大,D错。故选A。
    2.河谷坡面中植被茂密一侧位于河谷(    )A.东侧 B.南侧 C.西侧 D.北侧
    【解析】2.结合上题分析,河谷近东西走向,南侧河谷地处山地北坡,受太阳辐射影响小,蒸发更少,土壤水分更好,植被茂密,B正确,ACD错。故选B。
    某地理考察队到内蒙古大青山野外考察,发现山地甲坡长满了草本植物,乙坡则长满了白桦林和灌木。随着海拔升高,坡面植被差异减少。下图为考察队员拍摄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甲坡为(    )A.阳坡、迎风坡 B.阳坡、背风坡C.阴坡、迎风坡 D.阴坡、背风坡
    【解析】3.由材料可知,当地为内蒙古,为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且地形抬升作用较弱,降水较少,阳坡蒸发旺盛,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少,不适宜生长树木,适宜生长草类;阴坡蒸发较弱,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大,适宜生长树木,因此,甲坡为阳坡,乙坡为阴坡;甲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乙坡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影响山地两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 C.岩性 D.水分
    【解析】4.由上题分析可知,影响山地两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的水分差异,D正确,与热量、岩性关系不大,两坡降水差异不大,而且甲坡为迎水坡,甲坡的降水量有可能略多于乙坡,如果单从降水多少来看,甲坡生长森林的可能性更大,不符合实际情况,ABC错误。故选D。
    5.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减少,原因是(    )A.坡度迅速变陡 B.坡面面积变小C.风力差异减小 D.人类活动减少
    【解析】5.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的坡面面积变小,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减少,B正确;不是所有的山体顶端附近都是陡坡,A错误;风力差异、人类活动对不同坡向坡面植被差异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B。
    丹霞地貌山峰多四面陡崖,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孤岛状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湖南艮山位于湘西南边陲地区,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喀斯特地貌景区。山峰顶部植被多以旱生灌木、草本植物为主,成环状分布。沟谷地区形成大量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植物,如木质藤本、板状根系植物等。图1为艮山山峰环状植被景观图,图2为山谷坡麓植被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艮山山顶植被成环状分布,与山谷植被之间缺少过渡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地形 C.降水 D.光照
    【解析】6.艮山山顶四周为陡崖,与山谷之间地形差异明显,导致山顶植被环状分布且与山谷植被之间缺少过渡性,B正确。热量、降水和光照虽然也会影响植被分布,但在沟谷与山顶之间没有明显的突变,ACD排除。故选B。
    7.艮山山顶被称为“干岛”的原因是(    )①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  ②地势起伏大,保水能力差③降水较少,土壤贫瘠  ④通风良好,蒸发量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7.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会使山顶蒸发量大,较为干燥,①正确。山顶保水能力差的原因是山顶面积小,部分山顶地形较为平坦,②错误。山顶降水不一定比其他地方少,土壤贫瘠与干岛关系不大,③错误。山顶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水分散失快,使山顶干旱,④正确。①④组合正确,故选C。
    8.艮山河谷地区出现沟谷雨林的原因是(    )A.沟谷植物群落面积较大B.崖壁反射大量的太阳光线C.沟谷地形平坦、土层深厚D.封闭沟谷热量水分充足
    【解析】8.沟谷地形封闭,热量充足,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热带雨林标志性植物生长,D正确。沟谷植物群落面积较大,即生存空间广阔,不能说明水热条件好,A排除。崖壁反射大量的太阳光线通常会导致地表温度上升,但没有解释水分充足,B错误;沟谷地形相对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但沟谷雨林形成需水热条件优越,C错误。故选D。
    地形(山与谷的差异,山体阴坡与阳坡的差异)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应该是什么自然带
    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表现: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现象。
    01 苔原带与高山苔原带
    (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分析】1.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
    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分析】2.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蒸发小,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使得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B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苔原带随气温升高(或降低)而扩展(或退却),表明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是敏感的,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不能表明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排除A;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排除C;亚欧大陆北部受极地冷气团控制时间长,空气中水汽含量不高,降水少,排除D。故选B。
    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分析】3.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由于祁连山纬度偏低,冰期基带气温较高,苔原带没有扩展到祁连山下,因此极地苔原带特有灌木没有传播至祁连山,因此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D符合题意;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与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目前基带气温高、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等没有关系,排除ABC。故选D。
    按照植被分布区的形状,一般把植被分布区的类型划分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间断分布又称星散分布。苔原植被的北极-高山间断分布,是指苔原植被除分布在北极之外,还出现在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山地,两地相隔数千米,现代直接传播交流的可能性不存在,这种分布格局就称为北极—高山间断分布,这些位于中纬度地区的高山,往往就是冰期植物的避难所。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冷暖交替影响植物的分布范围、分布格局、生长、繁殖、迁徙等植被动态过程。在寒冷期,高大山地往往是冰期植物向低海拔地区拓殖的源地;而温暖期则保留冰期植物的遗存。
    苔原是典型的寒带生态系统。分布于北极圈内以及温带、寒温带的高山树木线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北部边缘地带,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形成一条较为连续的植被地带。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通常有永久冻土层,夏季表层解冻融化,形成沼泽地,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种类很少,但个体数量有的很多,如北方鹿等。夏季有大量鸟类为了躲避天敌,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现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山地苔原几乎与平原苔原同时形成于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北极苔原在最后一次冰期时,南迁达到我国北纬42~43°。
    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随着冰后期气候回暖,北极苔原退缩至50°N及其以北长白山地区林线上升,苔原植被随之向上迁移,形成“孤岛”状分布,由于生态环境相宜而被保存下来。苔原带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纬地区升温较快,苔原植被生长所需的低温条件受到破坏,高纬地区苔原带南缘整体向北部寒冷地区迁移,其北缘退缩又受到北冰洋限制,退无可退,或可能会延伸到纬度更高的小岛上;纬度越高,陆地面积越小,苔原带在(有一定起伏)的小岛上扩展的面积仍不足以抵消其在较低纬度地区消失的面积;山地苔原带向高海拔地区退缩,随着山体海拔上升,山体面积和苔原带的面积缩小。综上,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的面积将缩小。
    高山苔原不是一般想的那样:高度足够高、气温足够低、水分恰到好处(合称“生态气候条件”)就能形成了,它还与地质历史、气候变迁、土壤形成等过程密切相关。中国高山那么多,西南的青藏高原还是“世界屋脊”,但并没有高山苔原,中国的高山苔原只有两处,那就是东北长白山和新疆西北角的阿尔泰山,以长白山的高山苔原最为典型。高山苔原带:分布于高海拔山地寒冷、湿润气候与寒冻土壤垂直带上由耐寒的低矮灌木、草本、苔藓、地衣等植物构成的植被类型。又称高山冻原。高山苔原是极地苔原在低纬度高山上的变体。
    高山苔原带:中国不存在极地苔原,而在长白山(天池周围)和阿尔泰山西北部的高山带出现高山苔原,海拔分别在2100米和3000米以上。其中,长白山是湿润高山苔原,阿尔泰山是干燥高山苔原,干燥到纯粹的苔藓地衣了。珠峰出现的地衣带可认为是苔原带。足够高的山不一定会出现高山苔原带,如乞力马扎罗山。有没有要看气候的干湿程度或植物的生存环境。长白山的苔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天池周围地表,是寸草不生的沙砾,顺坡往下几十米,便有植物出现,一直到2100米左右的岳桦林,皆是苔原带,苔原带内几乎所有植物都是低矮的,不但矮,甚至呈垫状,都有粗壮的根。7月的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就是花的海洋。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枝,交织成网,形成密集而松软的垫状植物,能够适应高山苔原地带特殊的气候环境。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分布于2100米以上山地,年均温在﹣5℃以下,7月最暖月均温不超过10℃;风力达9~10级;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降雨丰沛,空气湿度较大;地形为火山熔岩流形成的平缓山脊和浅谷,土层较浅,土壤潮湿,发育密集如毡的苔原植被。西部的阿分位于草原区,气候较长白山干旱,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带为石质化的准平原面,地形平缓,局部排水不良,发育以苔类和地衣为主的高山苔原植被。
    02 草甸与高山草甸带
    (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我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平均海拔3600米,植被以浅根系的高寒草甸为主,多分布在坡度55°以下的地区,擅掘洞的食草类动物较多。近年来,该草甸缓坡地带出现了较多无植被覆盖的裸地斑块,当地优选乡土草种进行组合混播,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陡坡处几乎无草甸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水分 B.土壤温度 C.降水量 D.风力
    【解析】4.草甸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陡坡处因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壤厚度小,土壤水分流失严重,导致草甸几乎不能生长,A正确;无法判断陡坡与缓坡处土壤温度、降水量和风力差异,且同一区域,温度、降水、风力差异不大,BCD错误。故选A。
    5.裸地斑块主要分布在缓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蒸发旺盛 ②鼠害严重 ③下渗量少 ④过度放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5.缓坡处坡度小,地表水下渗量大,土壤水分较为充足,蒸发旺盛,但蒸发旺盛属于当地长期的自然现象,不是近年来出现裸地斑块的主要原因,①③错误;据材料可知,坡度55°以下的地区擅掘洞的食草类动物较多,鼠害严重,当地植被以浅根系的高寒草甸为主,容易被破坏形成裸地斑块,②正确;过度放牧主要发生在缓坡,植被退化严重,形成裸地斑块,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草甸: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草甸是一类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生草本植被,属于隐域性植被。从地理学的角度可分为:大陆草甸、河漫滩草甸、高山草甸等。草甸植被的形成和发育与水分条件关系密切。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草甸分布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山麓到山顶等,只要是中度湿润条件下都会形成草甸,草甸分布的唯一规律就是中度湿润条件,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草甸不是某一气候带固有的,包括山地垂直气候带,它是分布所有地带的适宜条件下,呈斑点状嵌入地带性生态系统中,只要是在中度湿润、通气、温度和土壤有机物质条件适宜即可生长发育。
    草甸与草原的区别:(1)草甸与草原的区别在于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2)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与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同时出现,可以分布在山间低地。(3)草原带和荒漠带气候干旱,大气降水不足,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可形成草甸。(4)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能形成高寒草甸。(5)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温带分布十分广泛。(6)草甸在中国主要散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类型多样,尤其在青藏高原上有大面积的高寒草甸。
    草甸与沼泽的区别(1)沼泽是指地面长期或季节性积水潮湿,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的洼地,多有积水,称为“沼泽。沼泽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沼泽也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即具有隐域性。(2)草甸是一类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 下的多年生草本植被类型,属于隐域性植被。草甸应用情境: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据此可以判断高山草甸属于磷高累积区,因为草甸是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水量大。草甸化形成:草甸化就是水库建成后,原有的河流径流被抑制,尤其是上游的回水区,形成了相对静止的水环境,泥沙淤积,杂草丛生,逐步演变成草甸的现象。草甸化的影响:由于草甸化,使得库区、灌渠杂草丛生,水流速度减小,使得大量泥沙不断沉积在水库中,一方面缩小库容,水库无法蓄水,最终使水库的寿命缩短;另一方面使得大量污染物漂浮或沉积在库区,从而影响水库水质。
    高山草甸带:又称“高寒草甸”,高山草甸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高原东南缘高山及祁连山、天山和帕米尔等高山,向东延伸到秦岭主峰太白山和小五台山南台。高山草甸分布区气候高寒、中湿、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风大,一般土层较厚,肥力较高。高山草甸具有草层低矮、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一般仅草本一层,草群生长密集、覆盖度大、生长季节短、生物生产量低等特点。高山草甸是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地带性植被,在我国其他高山,高山草甸位于林线以上,是山地垂直带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界线随着气候由湿变干,自南而北和由东往西逐渐升高。高寒草甸的下部与高寒灌丛呈复合分布,上部与高寒垫状植被接壤。一般海拔3500~5000米。分布界线从北向南逐渐升高。
    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中同时存在高山草甸带和高山苔原带。仅从植被景观上来说,阿尔泰山高山苔原带的植被覆盖度要远低于高山草甸带。
    高山草甸及高山苔原带区别与对比(1)单从植物群落上来说,高山草甸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高山苔原多为旱生低矮草状灌木丛,藓类和地衣为群落植物组成的显著特征。(2)高山草甸带是我国很多高山山地垂直带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各区域高山的分布界线差异很大,如阿尔泰山高山草甸带海拔一般在1800~2600米左右,川西山地高山草甸带海拔一般在4200~4700米左右,喜马拉雅山北坡各区域高山草甸带海拔差异较大;就某一存在高山草甸带的高山来说,其在各个坡向的海拔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3)高山苔原在我国只分布于长白山和阿尔泰山,以长白山的高山苔原最为典型,这是学术界公认的观点,而且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所体现。(4)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中同时存在高山草甸带和高山苔原带,而且高山草甸带的植被覆盖度远大于高山苔原带;长白山的垂直带谱中存在高山苔原带而缺失高山草甸带。

    相关课件

    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

    这是一份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太阳辐射量,温度带,自然带,亚寒带针叶林带,②中纬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草原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雪线高储雪少,真题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8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原卷版docx、第18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