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全国部分地区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莲说》《陋室铭》中,“说”“铭”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铭”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B.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孤常读书”的“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卿言多务”中的“卿”是君对臣的爱称,“陈康肃公善射”中的“康肃”是谥号,“公”是男子的谦称。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北宋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默写。
(1) ______ ,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1) 草树知春不久归, ______ 。(韩愈《晚春》)
(2) 无丝竹之乱耳, 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3) 有约不来过夜半, ______ 。(赵师秀《约客》)
(4) 可怜身上衣正单, 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6) ______ ,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 屈原《远游》中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中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回答问题。
① 4月8日20点,《<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②他们中有“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的俞鸿儒,他是我国高超声速风洞diàn基人,______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dàn生与成长。③有“huì人不倦,从命运那里拽回一个又一个梦想,_____孩子们飞离寂静牢笼”的刘玲琍;有“宁可肌肉在深夜里燃烧,不让情绪在失败中_____”的蝶后张雨霏;有坚rèn的孟二梅,锲而不舍的张连钢、让原野丰饶的杨华德……④这些人物不仅是展现人性光辉的典范,更是____爱与正能量的使者。⑤让我们向这些让人钦佩的英雄致敬!
(1) 根据拼音写字,给加点字注音。
(2) 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3) “他们的故事,不仅令人动容,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将这个句子还原到文段中,它最恰当的位置是 ______
A.第①句前
B.第②句后
C.第③句后
D.第④句后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从命运那里”“在深夜里燃烧”——这两个短语中加点词词性相同。
B.“让我们向这些让人钦佩的英雄致敬”——这句话中加点词词性相同。
C.“人物盛典”“原野丰饶”——这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D.“飞离牢笼”“感动中国”——这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4.学校举行“探秘激光照排技术”综合性活动。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7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主持研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当时很多人认为汉字不可能进入计算机,汉字将在电脑时代消亡。在研制期间,从项目立项到成功前最后一刻,质疑与批评与他相伴,但他没有理会。他放弃了所有节假日,18年里从未休息过。经过艰苦卓绝的研发工作,王选教授把看似异想天开的事情变为了事实,让中国汉字告别铅与火,走入电与光的时代。
(1) 《现代汉语词典》“异”的主要义项有:①有分别;②奇异,特别;③另外的。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你认为上面加点“异想天开”在选段中的意思是 ______
(2) 下面表达“探秘激光照排技术”感受的对联,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上联:探印刷之技艺,植字抽芽文明 ①
下联:传 ②之精神,校书分页著作成林
5.学校准备组织《水浒传》《海底两万里》短话剧演出,请你参加。
(1) 《水浒传》有奖竞答:请将左侧经典情节的序号填入右侧人物姓名后面的括号中,全部答对有机会赢得演出签名海报一张。
(2) 《水浒传》情节回顾:请你帮助演员回忆短话剧重点情节的相关人物及事件。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A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A面前。A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有了气力,被A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①上面情节中的人物A是 ______ ,概括本文段故事情节 ______ (不超过五个字)
②下列关于英雄A的故事情节,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 ______
A.醉打蒋门神
B.血溅鸳鸯楼
C.大闹飞云浦
D.斗杀西门庆
(3) 《海底两万里》情节回顾:请你帮助演员回忆重点情节的相关人物及事件。
①这次战斗延长至一刻钟之久。怪物打败了,受伤了,死了,最后给我们让出地方来,溜入水中不见了。B全身血红,站在探照灯附近,一动也不动,眼盯着吞噬了他的一个同伴的大海,大滴的泪珠从他的眼里淌了出来。
②“您可以说,” B对我说,“这人不懂得法语。”我最后看一下伤员,然后回答;“这人在两小时内就要死了。”“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他吗?”“没有。”B的手抖起来,几滴眼泪从他的眼中流出来了。从前我以为他是不会哭的。
上面情节中的人物B是 ______ ,“这次战斗”是指 ______ ,文段②中加点“我”是 ______ 。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6.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万物打上柔光的人
刘继荣
①第一次见到那位老人,我与她并排坐在一辆开往医院的公交车上。母亲手术后出现并发症,吉凶未卜,我心情糟糕透顶。一言不发。车行至终点,老人忽然惊喜地叫我看:路边高树上花开得挤挤挨挨,风一吹,纷纷扬扬洒了半窗花瓣。她拈起一朵嫣红,笑逐颜开。在她的感染下,我的心也不禁松了下来。
②第二次相见,还是在这趟车上,我赶着去给住院的母亲送饭。车内拥挤不堪,心力交瘁的我腿软头晕,摇摇晃晃。忽然有人让座,正是那位老人,我惶恐辞谢,她拍拍我的肩,示意我安心坐下。那瘦削的手腕上,系一条玲珑的蓝色花串,叫人心静。
③母亲终于康复,我心情大好,周末去 50公里外的沙漠石窟游玩,却不幸误了最后一班回程车。正沮丧到想哭之时,有放羊老人指点我,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走,在有沙枣树的地方停下,可以等到加开的那班回程车。我抓住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狂奔过去,心急如焚地等了半小时还没见车来。看着夕阳渐坠,我疲惫又慌乱,不知如何是好。
④远远地有人踏歌而来,我被清亮的歌声吸引,接着,我竟看见了那位曾经有过两面之缘的老人。她也认出了我,惊喜地抱住了我。于是,一切都有了着落。
⑤老人的家,在一片绿色的瓜园中。我诧异地问,眼下西瓜正抢手,为什么不赶紧卖掉?老人说这里小路狭窄,车子开不进来,瓜必须靠人力背到大路边。她寻了一天,也没雇到人手。
⑥我为她着急起来,她反倒安慰我:“事情没那么糟,老天会帮忙的。”她忽然手搭凉棚。快活地笑:“老天派人来帮我了。”一个步履蹒跚的小伙子。推着自行车走过来。我嗤之以鼻:“这人病怏怏的,哪里能干活!”老人笑:“那是饿病。米饭红烧肉就能治好。”
⑦这小伙子果然吃了 3大碗饭,半盆红烧肉。他说自己在沙漠里迷了路,食水皆尽。幸亏在这里遇到老大娘。我急不可耐,几次想指引他报恩的途径,都被老人岔开话题。我急道:“老天派来的人,你也敢放过!” 老人摇头。怜惜地说:“这是个伤了心的小孩,叫他好好休息。”
⑧后来,老天派来了一拨又一拨救兵。先是两个过路的司机来要热水。再后来有一辆私家车来问路。最让我振奋的是。最后竟来了一辆面包车。拉着 10多个地质队员。他们借锅灶煮挂面吃。老人热心地给了油盐酱醋,外搭两棵大白菜。一堆西红柿。吃饱喝足之后。居然全部放走了。我气得翻白眼。老人笑眯眯地说:“这些孩子多累啊。端着碗都能睡着,太让人心疼了。”
⑨我不做声,偷偷溜到瓜地,赌气自己干。月光如水,那个小伙子竟然早就到了。我赶紧帮着他把沉甸甸的袋子扛上肩膀。却见他牙咧嘴。唏嘘呼痛,连忙用手机一照,禁不住吓了一跳,那肩膀已经红肿脱皮。
⑩我劝他回去休息,他淡淡回应:“我喜欢奶奶,想帮她。”我说:“来日方长,以后再说。”小伙子叹息:“我怕来不及,奶奶活不了多久了……”我下意识斥责:“胡说!”小伙子说:“我找手套的时候。看见了抽屉里的病历……”
⑪我一下怔住:在我心里她一直是给周遭万物打上柔光的人,她有本事将任何糟糕的事情变得美好。这样的人,也会死吗?
⑫怔忡间,老人突然出现,她说:“绿洲养活人,也养活兔子、狐狸和狼,它们经常半夜出来找吃的,去年我的两只小牛犊就被狼给祸害了。”这最后一句话,让我们俩连滚带爬地回去了。
⑬半夜惊醒时,我看见老人端着一杆猎枪,伏在窗户上,那姿势帅极了。忽然,她放下枪,冲着外面喊:“出来吧,我知道是你们,要不狗怎么没叫!”黑暗中有人回应:“奶奶,我们叫了一帮朋友来趁夜干活。”老人打开门,我不禁瞠目结舌:大概全镇的少年都到齐了。瞬间,他们光着膀子,一路冲进瓜园干起活来。这群少年,背着百多斤的西瓜有说有笑,甚至还能在田间奔跑,真正美煞人。
⑭天亮之后,瓜已装上车,大家喜气洋洋地吃早饭,简直像过年。门前石榴花开得明艳照眼,有位少年摘下一朵,轻轻簪在老人发间,我们轮流拥抱老人,向她告别。
⑮老人倚门挥手,身影越来越小,忽然,汽车电台里响起一首民谣:“她的心像石头一样坚强,哪怕破碎了也是石头;她的爱像花儿一样善良,就算天黑了也是花儿……”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见她,一瞬,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听见鸟飞南枝,爱有回响;我听见大漠下清水潺潺,昼夜不息,直到世有绿洲。
(选自《作文与考试》,有改动》
(1) 根据选文中老人的内容,填写表格。
(2) 关于老人生病,前文已经埋下伏笔,请你找出来,并且在第①段结尾横线处补写一句与伏笔相照应的句子。
(3)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路边高树上花开得挤挤挨挨,风一吹,纷纷扬扬洒了半窗花瓣。
(4)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老太太摇头,怜惜地说:“这是个伤了心的小孩,叫他好好休息。”
(5) 《驿路梨花》结尾写到: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选文结尾写到:门前的石榴花开得明艳照眼”,此时与老人告别,电台响起一首民谣;两篇文章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选文结尾的妙处。
7.
生命的声音
余显斌
①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②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仿佛世界末日的来临。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
③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④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一片死寂,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⑤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已绝望死去。
⑥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还是一种解脱。
⑦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⑧但没有,一点也没有,连一丝风流动的影子都没有。
⑨迷迷糊糊的,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地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不大,花线一般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⑩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⑪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远了,又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这细小的声音,让他看到了生的希望。
⑫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也已濒临死亡的边缘。
⑬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支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⑭他如老僧入定一般,更没有伸手去拍。心想,这时还有个活物陪着自己,也就不忍去伤害这个平时极嫌恶的生命。
⑮蚊子嗡嗡地唱着,这声音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⑯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那么小,不够一粒西瓜籽大。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⑰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⑱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⑲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⑳第六天,一道亮光如从天上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㉑当他被救出时,矿场工人、救援人员都在紧张地呼喊:“医生快来!快抢救!”此时已说不出话的他缓抬手,右手小心地握着,很小心地,在阳光下慢慢打开,里面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已经几乎冻坏了。在阳光的抚摸下它又慢慢恢复生机,抖抖翅膀,伸伸爪子,最终鼓足了劲,一振翅,飞走了。
㉒ 这是一只小小的蚊子。
㉓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1) 阅读全文,请从“他”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
(2) 本文第㉒段“这是一只小小的蚊子”,这句话独立成段的作用是 ______ 。
(3) 链接材料中探险者因为“生命的动力”而活了下来,本文使“他”在煤矿事故中活下来的“动力”是什么?结合原文和材料,简要阐述你对“生命的动力”的理解。
【链接材料】四个探险者在荒芜的沙漠中迷了路,几乎快要将所有的水喝完时,领队拿出一个沉甸甸的水壶,他告诉其他探险者们,这是他们最后的水源,除非万不得已,这壶水不会打开。探险者们没有办法,只能努力地向前走,企图穿越这片死气沉沉的沙漠。当他们即将筋疲力尽时,一片绿洲呈现在他们眼前——得救了!当他们在绿洲中大口喝水时,领队打开了水壶,一整壶的细沙倾泻而下。领队说:“这些沙是我们生命的动力。”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余性有濂溪之癖,尝植莲于东园小池,时二月水寒,仆夫①以足踏藕入淤泥中,后数日,悉浮水面成朽质矣。明年春,则命爬掘淤泥,植根生土。先是池中蓄鱼,正是荷苗出水,辄为啮断。池中积石为岛,水环四面。又明年,则命植根北面,东西断以帘。春暖鱼行,辄复跃入帘中,啮尽无余矣。又明年,则命筑土成堤,东西断流,由是鱼不得复入。荷苗无恙,始见青钱②贴水,继而翠盖擎珠,终则红妆烂然,清香袭人,可彻肌骨。举酒临风,真若水宫仙子,含馨佩芳,争妍竞秀,环侍左右也。或曰:“子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何也?”余曰:“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
(节选自《祐山杂说•种莲》)
【注释】①仆夫:仆人。②青钱:色绿而形圆之物,指荷叶。
(1)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则命植根北面/亭亭净植
B.含馨佩芳/惟吾德馨
C.终则红妆烂然/当户理红妆
D.岂直莲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余性有濂溪之癖/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尝植莲于东园小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C.仆夫以足踏藕入淤泥中/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D.东西断以帘/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3) 翻译下面句子。
予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何也?
(4) 《爱莲说》《种莲》都是借“莲”说理。思考下列反问,两位作者借“莲”所说之理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甲】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乙】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种莲》)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9.古诗阅读。
请阅读比较上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1) 这两首诗都借 ______ 这一意象表达情感,都采用了 ______ 的写作手法。
(2) 李白的《古风•孤兰生幽园》表达了作者 ______ 的思想情感,陆游的《兰》寄寓作者 ______ 的高尚品格。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0.请以“越来越甜”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作文题目写在下面;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体不限(议论文、诗歌除外);④认真书写,不少于600字;⑤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等个人信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公”是对男子的尊称。
C.有误,《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乐府民歌。
D.有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2.【答案】【小题1】雄兔脚扑朔
【小题2】百般红紫斗芳菲
【小题3】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4】闲敲棋子落灯花,心忧炭贱愿天寒
【小题5】缺月挂疏桐,念天地之悠悠下
【解析】答案:
(1)雄兔脚扑朔
(2)百般红紫斗芳菲
(3)无案牍之劳形 (注意“牍”的书写)
(4)闲敲棋子落灯花
(5)心忧炭贱愿天寒
(6)缺月挂疏桐
(7)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注意“怆”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答案】【小题1】奠,诞,韧,诲,zhuài,rá,qīn,qiè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解析】答案:
(1)①奠②诞③韧④诲⑤ zhuài ⑥rá ⑦qīn ⑧qiè
(2)A
(3)D
(4)C
(1)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题目中的汉字、拼音分别是:奠、诞、韧、诲、zhuài、rá、qīn、qiè。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第一处:见证:亲眼目睹可以作证。印证:通过对照比较,证明与事实相符。结合后面“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可知,填“见证”更合适。
第二处:带领:在前带头使后面的人跟随着。率领:指带领队伍或集体。结合后面“孩子们”可知,填“带领”更合适。
第三处:沉沦:陷入(疾病、困苦、厄运等)。沉淀:溶液中不易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引申为凝聚;沉滞。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指不让情绪陷入失败中,填“沉沦”更合适。
第四处:传递:辗转递送。传承:更替继承。结合后面“爱与正能量”可知,填“传递”更合适。
故选:A。
(3)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他们的故事,不仅令人动容,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中的“他们”指⑤句中的“这些人物”,故应还原到文段中第⑤句后。
故选:D。
(4)本题考词性、短语类型。
ABD.正确;
C.有误,“人物盛典”是偏正短语,“原野丰饶”主谓短语。
故选:C。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答案】【小题1】汉字进入计算机的技术是奇异的、无法实现的。
【小题2】B
【解析】答案:
(1)示例一:汉字进入计算机的技术是奇异的、无法实现的。
示例二:汉字进入电与光的时代是奇异的,无法实现的。
(2)B
(1)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根据材料中的“当时很多人认为汉字不可能进入计算机,汉字将在电脑时代消亡”“让中国汉字告别铅与火,走入电与光的时代”可知,在当时人们看来,王选研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让汉字进入计算机,走入电与光的时代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故“异想天开”的意思是汉字进入计算机的技术,进入电与光的时代是奇异的、无法实现的。“异”是奇异、特别的意思。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上联末字应是三声或四声。故第一空填“育种”,“承”是二声。根据下联中的“校书分页著作成林”可知,传承的是匠人精神。故第二空填“工匠”。
故选:B。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5.【答案】【小题1】②,③,①,④
【小题2】武松,景阳冈打虎,DACB
【小题3】尼摩船长,“诺第留斯号”遭章鱼袭击,众人与之血战,阿龙纳斯
【解析】答案:
(1)A.②B.③C.①D.④
(2)①武松 景阳冈打虎
②DACB
(3)尼摩船长“诺第留斯号”遭章鱼袭击,众人与之血战 阿龙纳斯
(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和人物的把握。李逵探穴救柴进;吴用智赚玉麒麟;杨志汴京城卖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故答案为:A.②B.③C.①D.④。
(2)①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和人物的把握。根据文段中的人物与“大虫”的打斗,可知为《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情节,可概括为“景阳冈打虎”等,注意字数不要超过七个。②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依据阅读的积累可知,其次序依次为: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故排序为:④①③②。
(3)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和人物的把握。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诺第留斯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文段中的人物B是尼摩船长,“这次战斗”是指“诺第留斯号”遭章鱼袭击,众人与之血战,“我”是阿龙纳斯。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6.【答案】【小题1】发现“我”头晕腿软,老人主动让座
【小题2】遇见小伙子迷路,老人提供饭和肉(或碰到地质队员借锅,老人提供调料和青菜)
【小题3】坚强(或乐观)
【小题4】老人独自守护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车内拥挤不堪,心力交瘁的我腿软头晕,摇摇晃晃”“忽然有人让座,正是那位老人,我惶恐辞谢,她拍拍我的肩,示意我安心坐下”,①概括为:发现“我”头晕腿软,老人主动让座;结合“这小伙子果然吃了3大碗饭,半盆红烧肉。他说自己在沙漠里迷了路,食水皆尽。幸亏在这里遇到老大娘”“他们借锅灶煮挂面吃。老人热心地给了油盐酱醋,外搭两棵大白菜。一堆西红柿”,②概括为:遇见小伙子迷路,老人提供饭和肉(或碰到地质队员借锅,老人提供调料和青菜);结合“得知自己重病,老人拈花微笑”,③概括为:坚强(或乐观);结合“半夜惊醒时,我看见老人端着一杆猎枪,伏在窗户上,那姿势帅极了”,④概括为:老人独自守护。
(2)本题考查伏笔手法分析。结合“第一次见到那位老人,我与她并排坐在一辆开往医院的公交车上”“第二次相见,还是在这趟车上,我赶着去给住院的母亲送饭”。根据前文埋下的伏笔,照应句可为:我忽然醒悟过来,为何那两次都是在开往医院的车上遇见她。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挨挨挤挤”运用拟人的修辞(或运用叠词),将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路边高树上花开得茂盛,表达了老人惊喜的心情。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老太太摇头”运用动作描写,“怜惜地说”运用神态描写、“这是个伤了心的小孩,叫他好好休息”运用语言描写,结合”一个步履蹒跚的小伙子。推着自行车走过来”“那是饿病。米饭红烧肉就能治好”分析,生动传神地描写出老人对饥饿的小伙子的同情,表现出老人的善良。
(5)本题考查阅读比较。结合“她的心像石头一样坚强,哪怕破碎了也是石头;她的爱像花儿一样善良,就算天黑了也是花儿……”分析,选文结尾引用民谣中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她的心”比作“石头”,“她的爱”比作“花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善良、坚强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老人的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1)①发现“我”头晕腿软,②老人主动让座;(遇见小伙子迷路,老人提供饭和肉;碰到地质队员借锅,老人提供调料和青菜);③坚强(或乐观);④老人独自守护。
(2)伏笔1:第一次见到那位老人,我与她并排坐在一辆开往医院的公交车上。
伏笔2:第二次相见,还是在这趟车上,我赶着去给住院的母亲送饭。
照应句示例:我忽然醒悟过来,为何那两次都是在开往医院的车上遇见她。
(3)运用拟人的修辞(或运用叠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树上的花开得繁盛,表达了老人惊喜的心情。
(4)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出老人对饥饿的小伙子的同情,表现出老人的善良。
(5)选文结尾引用民谣中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善良、坚强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老人的赞美之情,点明了主旨。
本题通过记叙老人发现“我”头晕腿软,老人主动让座;遇见小伙子迷路,老人提供饭和肉;碰到地质队员借锅,老人提供调料和青菜等内容,表现了老人善良、坚强、乐观、勇敢。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7.【答案】【小题1】无望地等待死亡,蚊子的声音细细的时断时续,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生命,热爱生命
【小题2】承接上文对蚊子恢复生机的描写,强调了蚊子强大生命力给了“他”生的希望,表达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小题3】略
【解析】(1)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①根据题干“情节”是“煤矿透水,他被困在矿井下”和“周围的环境”是“没有一点声音,死寂”的提示,找到⑥段的“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还是一种解脱”可概括出,无望地等待死亡;
②根据题干“情节”是“迷糊中,他感到脖子有点痒”和“对生命的态度”是“看到了生的希望”的提示,找到⑨段的“有一个声音响起,不大,花线一般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和⑪段的“听看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这细小的声音,让他看到了生的希望”可概括出,蚊子的声音细细的,时断时续;
③根据题干“周围的环境”是“蚊子嗡嗡地唱着,声音好听”和“对生命的态度”是“萌生活下去的希望”的提示,找到⑰段的“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⑱段的“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点往胃里咽”和⑲段的”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可概括出,他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④根据题干“情节”是“他终于被救出来”和“周围的环境”是“人群紧张地呼喊”的提示,找到3段的“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可概括出,热爱生命。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这是一只小小的蚊子“独立成段,有强调的作用;结合”此时已说不出话的他缓抬手,右手小心地握着,很小心地,在阳光下慢慢打开,里面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已经几乎冻坏了。在阳光的抚摸下它又慢慢恢复生机,抖抖翅膀,伸伸爪子,最终鼓足了劲,一振翅,飞走了“”这细小的声音,让他看到了生的希望”可知,强调蚊子强大的生命力给了“他”生的希望;结合“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可知,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有力地烘托了主题。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看法。
根据⑪段的“这细小的声音,让他看到了生的希望”,⑯段的“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和③段的”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可知,他被困在矿井下,是一只蚊子激发了他对生的希望,蚊子从他身上吸血,他和蚊子在相互的支撑和扶持中,获得了新生。
结合链接材料中的“当他们在绿洲中大口喝水时,领队打开了水壶,一整壶的细沙倾泻而下”这些沙是我们生命的动力”可知,四个探险者终于成功到达绿洲的动力是一个装满了细沙的水壶,由水壶支撑着他们走出了沙漠;据此分析可知,无论“他”,还是四位探险者,都在最绝望最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动力”,这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心中的希望。因此,希望是生命的动力,是生活的源泉。
答案:
(1)①无望地等待死亡 ②蚊子的声音细细的时断时续 ③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生命 ④热爱生命
(2)承接上文对蚊子恢复生机的描写,强调了蚊子强大生命力给了“他”生的希望,表达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3)希望是生命的动力。文中的“他”被困在矿井下,是一只蚊子激发了他求生的希望,终于成功获救;四位探险者在沙漠中迷了路,在几乎快要喝完水时,领队装满细沙的水壶给了探险队员继续前行的希望,最后终于发现了绿洲。
本文叙述了“他”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孤独绝望到悚然一惊到宁静到充满希望,最后百感交集,告诉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
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8.【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不同,“则命植根北面”的“植”是种植的意思,“亭亭净植”的“植”是竖立的意思。
B 不同,“含馨佩芳”的“馨”是香气的意思,“惟吾德馨”的“馨”是品德高尚的意思。
C 不同,“终则红妆烂然”中的“红妆”指的是荷花艳丽;“当户理红妆”的“红妆”都指女子艳丽的妆容。
D 相同,“岂直莲哉”的“岂”是难道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岂”是难道、哪里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不同,“余性有濂溪之癖”的“之”是结构助词“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相同,“尝植莲于东园小池”和“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C 不同,“仆夫以足踏藕入淤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公亦以此自矜”的“以”是凭借的意思。
D 不同,“东西断以帘”的“以”是用的意思,“公亦以此自矜”的“以”是凭借的意思。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
重点词:卒,最终;何,为什么。句意:你种植莲花三年没有成功,(现在)终于能享受种莲的成功,为什么?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周敦颐通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一反问,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同时感叹在现实中像自己一样喜爱莲花(即具有莲花般高洁品质)的人太少,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世风的批判。
【乙】作者通过“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这一反问,强调了做事要有坚定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不被困难阻碍,不因为时间长久而放弃,才能成功。不仅是种莲如此,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
答案:
(1)D
(2)B
(3)你种植莲花三年没有成功,(现在)终于能享受种莲的成功,为什么?
(4)【甲】句通过强调自己对莲花的喜爱,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乙】说明生活中不止种莲会被困难阻碍,进一步点明立志的重要性。
译文:
【甲】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
我生性有周敦颐(爱莲)的癖好,曾经在东园的小池里种植莲花。当时是二月,水很寒冷,仆人用脚把藕踩进淤泥中,几天后,(藕)都浮到水面变成了朽坏的质地。第二年春天,就命令(仆人)挖开淤泥,把根种植在土里。在这之前,池塘里养着鱼,正赶上荷苗长出水面,总是被鱼咬断。池塘里堆积石头做成小岛,水环绕在四面。又到了第二年,就命令把根种植在北面,东西用帘子隔断。春天暖和鱼游动时,总是又跃入帘子中,咬断(荷苗)没有剩余。又到了第二年,就命令筑起土堤,东西截断水流,从此鱼不能再进入。荷苗没有问题了,开始看见绿色的荷叶贴在水面,接着翠绿的荷叶像盖子托着水珠,最终荷花艳丽灿烂,清香袭人,可以浸透肌肤和骨头。举起酒杯迎着风,真像水中宫殿的仙子,散发香气佩戴芳草,争奇斗艳,环绕在身边。有人说:“你种莲三年没有成功,最终却享受到成功,为什么呢?”我说:“天下的事,因为困难而受阻,因为长久而荒废,是没有志向的缘故。不被阻碍不被荒废,天下没有不能做成功的事,难道只是种莲呢?”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9.【答案】【小题1】兰(兰花),托物言志(象征或借物喻人)
【小题2】忧叹无人赏识(忧叹怀才不遇),不慕权势、洁身自好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自然属性的含义:指事物自然界、生物界方面的事物本质的面貌、规律、现象。然后,应找出在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兰花本身所具有的相同的属性,概括分析即可。第一首诗中的“孤兰生幽园”和第二首诗中的“生世本幽谷”都写了兰花生长在幽僻的环境中,这是其自然属性之一;第一首诗中的“香气为谁发”和第二首诗中的“香来知有兰”都写到了兰花的香气,可知气味芳香是其另一个自然属性。这两首诗歌都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或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2)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掌握和理解。李诗中,“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孤高的兰花生长在幽僻的园中,但被众多的杂草给淹没了,“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虽然有春天阳光的滋润,但在秋月爽朗的夜晚,却因得不到秋月的朗照而感到悲哀,“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冬天的霜早早地下落,绿叶红花也就早早地枯萎了,“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如果没有清风吹拂,香气又该为谁发出呢?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写兰花在幽谷总被杂草淹没、不被人赏析的处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得不到赏析的苦闷心情;陆诗中,“南岩路最近,饭时已散策”吃饭后作者拄着拐杖散步,“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莸”途中闻到兰花的香气,知道周围有兰花,于是想去采摘来掩盖莸的气味,“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但是它本来就生长在幽僻的谷园中,又怎么会愿意被世俗之人所娱乐呢?本来就无心走到房屋的阶庭之上,在这里任你锄铲,作者通过描写幽谷中不愿给世俗之人玩弄的兰花,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怀。通过分析可知,两首诗都通过兰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答案:
(1)兰(兰花)托物言志(象征或借物喻人)
(2)示例:忧叹无人赏识(忧叹怀才不遇)示例:不慕权势、洁身自好
译文:
《古风(其三十八)》
孤独的兰生长在幽深的园子里,各种杂草一起把它掩没。
虽然春日阳光曾将它关照,可秋月旋即升上高空,使它又陷入悲伤。
秋霜雨雪打着翠叶红花,兰的生命怕是就要结束了!
若无清风来吹拂,兰又能为谁而香呢?
《兰》
南岩路最近,饭后拄着拐杖散步。
闻到兰花的香气,想去采摘来掩盖莸的气味
兰花本来就生长在幽僻的谷园中,又怎么会愿意被世俗之人所娱乐呢。
无心走到房屋的阶庭之上,在这里任你锄铲。
两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李诗借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无人欣赏的处境,表达了自己有才却无人赏识的忧叹。陆诗则借兰花独处幽谷,不愿沦为世人玩物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权势,洁身自好的情怀。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烘托、渲染、对照、用典、叠词、曲笔、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
10.【答案】例文:
越来越甜 那一天,我迈入了初中的校园,满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期待。初中生活给了我全新的体验,我不再是小学生,而是一个正在走向成长的少年。
初中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老师们带给我们更深入的知识和更高的要求。每当我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讲解新的概念,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满足和成就感,就好像品尝到了一块甜蜜的巧克力,让我欲罢不能。
在这甜蜜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喜欢参加校园活动,参与各种社团和俱乐部的活动。我加入了学校的篮球队,每天在球场上挥洒汗水,享受着与队友一起奋斗的喜悦。每当我们赢得一场比赛,那种胜利的滋味就像是一勺蜂蜜,充满了甜甜的幸福感。
和初中同学一起度过的时光也是越来越甜的。我们互相帮助、支持和鼓励,共同成长。我们一起组队完成作业,彼此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促进进步。有时候,我们会一起组织班级活动,举办联谊晚会或者运动会,大家笑声和欢乐填满了整个校园。
除了学习和活动,初中还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看着一本书中的故事在脑海中展开,仿佛吃到了一块甜甜的布丁。我们可以选择加入音乐团队、美术社团或者舞蹈队,展示自己的才艺,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喜悦和甜蜜。
初中生活每天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挑战,让我品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蜜。在这甜蜜的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还收获了自信和友谊。每当我回首初中生活时,那种甜蜜的味道会再次涌上心头,让我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勇气。初中的岁月,就像一块块美味的巧克力,让我沉醉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甜蜜滋味。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以“越来越甜”为题,写一篇文章。“越来越”说明故事是递进的,情感是递进的;“甜”是中心词,是一种味觉体验,引申为内心幸福甜蜜的滋味;“越来越甜”是“甜”的一个过程,可以描述一个开始并逐渐变得愉悦或幸福的经历;因此要写某件事让“我”越来越甜蜜,结合自身经历,寻找甜蜜幸福的事件并感悟。
二、选材构思。本题适合写记叙文,可以利用形象的比喻和描写来展示越来越增加的甜美感受。注意要强调经历中的积极和正面的变化,以及对这种变化的感激和喜悦之情。可以通过细节和情感的描写,让读者能够体会到甜蜜的过程和体验。例如:和奶奶相处的时光,奶奶给“我”缝沙包、做好吃的桂花糕等等,这样时光让“我”觉得越来越甜;自己看到老师在线上教学期间,利用软件批改作业,在作业下留有甜蜜有温度的话,鼓励同学们学习,这样的师生情越来越甜等。在文章结尾,可以总结这种甜蜜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正面影响和积极心态。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初中阶段的成长与收获,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深入的学习体验以及纯真的同学情谊,展现了初中生活的甜蜜与多彩。文章情感真挚,比喻贴切,将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比作甜蜜的巧克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初中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同时,也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①diàn基 ______
②dàn生 ______
③坚rèn ______
④huì人不倦 ______
⑤拽回 ______
⑥丰饶 ______
⑦钦佩 ______
⑧锲而不舍 ______
A.见证
带领
沉沦
传递
B.见证
率领
沉淀
传递
C.印证
带领
沉淀
传承
D.印证
率领
沉沦
传承
A.①传承
②民族
B.①育种
②工匠
C.①育种
②民族
D.①传承
②工匠
①汴京城卖刀
A.李逵
______
②探穴救柴进
B.吴用
______
③智赚玉麒麟
C.杨志
______
④大闹野猪林
D.鲁智深
______
内容概括
人物形象
(①) ______
(②) ______
善良
得知自己重病,老人拈花微笑
(③) ______
半夜他人入睡,(④) ______
勇敢
情节
周围的环境
对生命的态度
煤矿透水,他被困在矿井下
没有一点声音,死寂
① ______
迷糊中,他感到脖子有点痒
② ______
看到了生的希望
③ ______
蚊子嗡嗡地唱着,声音好听
萌发生活下去的希望
他终于被救出来
人群紧张地呼喊
④ ______
古风•孤兰生幽园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兰
[宋]陆游
南岩路最近,饭时已散策。
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获。
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
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综合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