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等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等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属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 身体呈辐射对称B. 身体呈两侧对称C. 背腹扁平D. 都有口无肛门
【答案】D
【解析】解:根据腔肠(刺胞)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可知,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有口无肛门,因此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腔肠(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例如: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涡虫等。
掌握腔肠(刺胞)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动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蛔虫体表有角质层,生殖器官发达,适于寄生生活
B. 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
C. 蚯蚓靠刚毛和疣足辅助运动
D. 鳄鱼属于爬行动物,生殖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答案】C
【解析】解:A、蛔虫体表有角质层,生殖器官发达,适于寄生生活,A正确。
B、节肢动物中的昆虫,一般有两对翅会飞,这样可以扩大昆虫的活动和分布范围,这对昆虫寻找食物、求得配偶、逃避敌害等都有利,节肢动物是陆地上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B正确。
C、蚯蚓靠肌肉和刚毛配合运动,C错误。
D、鳄鱼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卵生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其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动物,D正确。
故选:C。
线形(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代表动物有蛔虫、秀丽隐杆线虫、钩虫、丝虫等。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掌握线形(线虫)动物、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下列特点与鸟适于飞行生活无关的是( )
A. 胸肌发达,前肢变成翼B. 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覆羽
C. 用坚硬的角质喙啄取食物D. 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答案】C
【解析】解:ABD、胸肌发达,前肢变成翼、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覆羽、有气囊辅助肺呼吸,都是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ABD不符合题意。
C、用坚硬的角质喙啄取食物,与鸟适于飞行生活无关,C符合题意。
故选:C。
多数鸟类营飞行生活,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如家鸽前肢变成翼,有大型是正羽,排成扇形,适于飞行;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食量大,直肠很短,粪便可以随时排出体外,能减轻体重;有龙骨突,胸肌发达,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家鸽的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
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考试的重点,注意理解和掌握。
4.如图为某种动物牙齿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犬齿,有利于撕咬食物
B. ②是门齿,有利于切断食物
C. ③是臼齿,有利于咀嚼食物
D. 该动物可能是肉食性动物
【答案】D
【解析】解:A、①是门齿,适于切断食物,A错误。
B、②是臼齿主要用来咀嚼磨碎食物,B错误。
C、③是犬齿,主要撕裂食物,C错误。
D、该动物的牙齿具有犬齿,因此是肉食性动物,D正确。
故选:D。
哺乳动物中草食性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肉食性动物的牙齿还有犬齿,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犬齿适于撕裂食物。图中①门齿、②臼齿、③犬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的牙齿不同。
5.下列动物及其气体交换部位搭配正确的是( )
①蚯蚓——湿润的体壁
②蝗虫——气门
③青蛙——肺和皮肤
④鸟——肺和气囊
A. ①②③B. ①③C. ①③④D. ②④
【答案】B
【解析】解:①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蚯蚓气体交换部位是体壁,正确;
②蝗虫是昆虫,依靠气管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而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因此③蝗虫气体交换部位是气管而不是气门,错误;
③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因此气体交换部位是肺和皮肤,正确;
④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而气囊只是储存气体,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因此家鸽气体交换部位是肺,不包括气囊,错误。
所以能正确表示动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的是①③。
故选:B。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呼吸器官,注意在学习时总结。例如蚯蚓:体壁;昆虫:气管;软体动物、鱼、青蛙幼体等鳃;两栖动物成体:肺,皮肤辅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常见动物的呼吸器官。
6.人的运动系统主要组成是( )
A. 骨骼、肌肉B. 关节、肌肉C. 骨、关节、肌肉D. 关节、骨骼
【答案】C
【解析】解: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所以,人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肌肉组成。
故选:C。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三部分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7.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 )
A. 支点作用B. 动力作用C. 调节作用D. 润滑作用
【答案】A
【解析】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所以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支点。
故选:A。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熟记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与运动的产生及其之间关系。
8.下列有关哺乳动物的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还需要其他系统的调节
B. 运动所需动力来自于骨骼肌的收缩
C. 关节腔里的韧带使关节保持灵活
D. 骨骼肌收缩时受到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
【答案】C
【解析】解:A、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正确。
B、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可见,运动所需动力来自于骨骼肌的收缩,正确。
C、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可以增加关节的牢固性,错误。
D、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所以,骨骼肌收缩时受到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正确。
故选:C。
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掌握运动的产生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9.某生物学习小组利用甲、乙、丙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动物甲、乙、丙完成绕道取食前的尝试次数分别是165次、32次、5次。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从低到高的顺序是( )
A. 甲→乙→丙B. 乙→甲→丙C. 丙→甲→乙D. 甲→丙→乙
【答案】A
【解析】解:学习是指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影响,发生行为的改变或形成新行为的过程。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越大,利用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就越强。“动物甲、乙、丙完成绕道取食前的尝试次数分别是165次、32次、5次”。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甲→乙→丙。
故选:A。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大脑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10.菜青虫总是取食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植物,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这种行为与下列哪项同属一类( )
A. 鹦鹉学舌B. 蜘蛛结网C. 老马识途D. 猴子骑车
【答案】B
【解析】解:鹦鹉学舌、老马识途、猴子骑车都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蜘蛛结网与菜青虫总是取食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都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都属于先天性行为,B正确。
故选:B。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熟记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是解题关键。
11.“孔雀开屏”从行为获得途径及功能上看分别属于()
A. 先天性行为、迁徙行为B. 学习行为、取食行为
C. 先天性行为、生殖行为D. 学习行为、领域行为
【答案】C
【解析】解: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
“孔雀开屏”雄孔雀开屏是为了吸引雌孔雀,是求偶行为,属于繁殖行为,是生来就用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故选:C。
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行为重要特征的是( )
A.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B.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C. 群体内个体数量很多D. 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答案】C
【解析】解:A、社群行为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A正确。
B、社群行为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B正确。
C、群体内个体数量很多不社群行为的特征,C错误。
D、社群行为的动物中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D正确。
故选:C。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知道营社会行为的动物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13.动物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下列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
A. 蜜蜂跳舞传递蜜源信息B. 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进行交配
C. 蚂蚁找到食物后留下气味D. 蟾蜍受到攻击时身体会充气膨胀
【答案】D
【解析】解:A、蜜蜂的各种舞蹈是通过动作进行信息交流。
B、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引诱雄蛾通过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
C、蚂蚁找到食物后留下气味是用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D、蟾蜍受到攻击时身体会充气膨胀,属于防御行为,不属于信息交流。
故选:D。
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明确信息交流的特点即能正确答题。
14.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 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B. 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并不总是有害的
C. 不能随意引进某种动物,否则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D. 蜜蜂采集花粉时,能帮助植物传粉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答】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A.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不是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故A错误;
B.有的果实有香甜的浆液,能诱使动物来吃,动物吃下果实后,不少种子随着粪便排出,利于传播,因此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也有有利的一面,并不总是有害的,故B正确;
C.引进的某种动物如果在当地没有天敌,会因过度繁殖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所以不能随意引进某种动物,故C正确;
D.蜜蜂采集花粉时,能帮助植物传粉,故D正确。
故选A。
15.下列有关菌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菌落B. 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大
C.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才能形成菌落D. 菌落的特征可以作为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答案】D
【解析】解:A、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A错误;
B、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菌落小。B错误;
C、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只有在固体培养基上才能看到菌落,C错误;
D、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等特征,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D正确。
故选:D。
(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
(2)细菌的菌落特征: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
(3)真菌的菌落特征:菌落较大,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形状:菌丝细长,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颜色(孢子的颜色).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征。
16.在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
A. 潮湿的沙土地B. 煮沸且密封的牛奶C. 潮湿的粮食堆D. 干燥的橘子皮
【答案】C
【解析】解: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粮食、衣物和皮鞋常常长毛发霉为真菌,真菌生活所需的条件是: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水分等。潮湿的沙土地尽管有水但缺乏有机物,也不易发霉;由于霉菌生活需要一定的水分,所以干燥的橘子皮不易长霉;由于真菌生活需要一定的温度,煮沸且密封的牛奶里面尽管有有机物,但在加热过程中把霉菌杀死了,而且密封后外界的霉菌不能进入,所以不易长霉。所以潮湿的粮食里面含有有机物和水,可能会出现霉菌。
故选:C。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知道适于霉菌生活的环境条件。
17.当破伤风杆菌进入深而狭窄的伤口内部时,会大量繁殖并致病。由此可推测破伤风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活条件分别是( )
A. 自养、不需要氧B. 自养、需要氧C. 异养、不需要氧D. 异养、需要氧
【答案】C
【解析】解:破伤风杆菌细胞内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吸收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破伤风杆菌也经常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内,但不致病。当进入深而狭窄的伤口内部时,则会大量繁殖并致病,表明破伤风杆菌是厌氧性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生长良好,才会大量繁殖。因此破伤风杆菌的生活不需要氧气。
故选:C。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一般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吸收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只有少数硫化菌以分解硫化物获得能量自养)。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呼吸方式。
18.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取两个规格相同的烧瓶,同时灌入等量的肉汤,煮沸后室温放置(如图)。数日后,甲烧瓶中的肉汤变质,乙中的没有变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不是对照实验
B. 该实验的变量是玻璃管的长度
C. 肉汤等量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
D. 该实验证明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答案】C
【解析】解:A.在这个实验中,甲烧瓶和乙烧瓶除了一个关键的区别(有无细菌进入)外,其他所有条件都相同。这种设计正是对照实验的典型特征,即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改变来研究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错误。
B.在这个实验中,玻璃管的长度只是用来控制细菌能否进入烧瓶的一个手段,真正的变量是细菌的有无,B错误。
C.控制单一变量原则是科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确保除了研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保持一致。在这个实验中,肉汤的等量就是为了确保除了细菌这一变量外,其他条件(如营养物质的量)在两个烧瓶中都是相同的,C正确。
D.该实验的结果表明,只有在细菌存在的情况下,肉汤才会变质。但这并不能证明细菌是自然发生的,而只能说明细菌是导致食品腐败的原因之一。细菌的来源可能是空气中的细菌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了甲烧瓶,而不是自然在肉汤中产生的,D错误。
故选:C。
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食物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引起的,食物中的微生物不会凭空产生,而是由空气中原有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繁殖产生的。
解题关键是掌握食品腐败原因相关知识。
19.下列不属于巴斯德的成就的是( )
A. 证实了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B. 第一个发现细菌存在
C. 发现了乳酸菌
D. 提出了巴氏消毒法
【答案】B
【解析】解:ACD.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鹅颈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之父”,ACD不符合题意。
B.列文•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B符合题意。
故选:B。
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不能凭空产生,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解答此题要掌握生物学史的知识。
20.有些细菌外面有鞭毛和荚膜,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A. 保护和运动B. 攻击和保护C. 运动和保护D. 运动和保温
【答案】C
【解析】解:细胞壁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有些细菌生长的中后期细胞壁增厚形成荚膜,故荚膜的作用是保护;鞭毛有运动作用,依靠鞭毛的摆动细菌可以在液体内游动。C正确。
故选:C。
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有些细菌生有能够摆动的鞭毛,可以在水中游动;有些细胞的细胞壁外面还有荚膜,起保护作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21.假设小红的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3小时后小红手上的细菌数目是( )
A. 3200个B. 12800个C. 6400个D. 25600个
【答案】C
【解析】解:“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3小时后”手上的细菌分裂了6次。
因此,“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3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100×26═6400(个)。
故选:C。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一个细菌分裂N次的个数是1×2N。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一个细菌分裂N次后细菌的个数是1×2N。
22.下列关于酵母菌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B. 酵母菌可以腐生生活
C.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环境适宜时孢子生殖,环境不适宜时出芽生殖
D.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可以生活
【答案】C
【解析】解:A.酵母菌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A正确。
B.酵母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靠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来源。酵母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其营养方式是腐生生活,B正确。
C.酵母菌在环境适宜时,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环境不适宜时进行孢子生殖,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C。
(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2)大部分真菌主要依靠产生孢子进行繁殖。酵母菌属于真菌,可进行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3)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都能生存,属于异养兼性厌氧菌。
掌握真菌的结构特点及繁殖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23.下列不属于共生现象的是( )
A. 真菌与藻类形成地衣B. 链球菌使人患扁桃体炎
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D. 大肠杆菌生活在人的大肠内
【答案】B
【解析】解:A、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是一种共生关系,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
B、链球菌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寄生在人身上,能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等疾病,因此链球菌的生活方式为寄生,B正确;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
D、人与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可以帮助人体分解食物,而人体又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二者彼此依赖,共同生活,是共生关系.
故选:B.
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
熟练掌握共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生物之间是否符合共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24.细菌、真菌与人和自然界关系密切。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一些真菌寄生在人体表面,引起足癣等
B. 细菌和真菌都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C. 苏云金杆菌能寄生在某些昆虫体内致其死亡
D. 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物质供植物吸收
【答案】B
【解析】解:A.一些真菌确实可以寄生在人体表面,如引起足癣的真菌,它们通过分解人体表面的角质蛋白来获取营养,同时导致皮肤炎症,A正确。
B.许多细菌和真菌确实具有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的能力,这些无机盐随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并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但是,并非所有细菌都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例如硫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自己制造有机物,B错误。
C.苏云金杆菌能寄生在某些昆虫体内致其死亡,属于生物防治中的一种,C正确。
D.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它们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帮助植物获取氮素营养。这是豆科植物特有的固氮机制,D正确。
故选:B。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①以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②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如链球菌可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疾病;③与动植物共生。
掌握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答题的关键。
25.为了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平均分成甲、乙两组
B. 实验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C. 滴加蒸馏水后,甲、乙两组都要进行灭菌处理
D. 灭菌后,甲、乙两组分别放在无菌、自然条件下
【答案】D
【解析】解:A、一般来说,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个对照只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平均分成甲、乙两组,A正确;
B、因为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所以实验中滴加蒸馏水,保持树叶湿润可促进树叶的分解,B正确;
C、因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都进行灭菌处理,C正确;
D、灭菌后,甲、乙两组分别放在无菌、接种细菌的条件下,甲组的树叶由于没有细菌不会被分解,乙组自然条件下可能没有细菌或其它杂菌干扰,D错误。
故选:D。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中,设计实验方案时,一定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评价实验方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实验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
26.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制作泡菜B. 用醋酸菌酿醋
C. 用乳酸菌制作酸奶D. 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
【答案】A
【解析】解:A、泡菜是美味的小吃,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出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降低菜的品质,错误。
B、制醋要用到醋酸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正确。
C、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正确。
D、青霉发酵能提取青霉素,正确。
故选:A。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和面包要用到酵母菌,据此答题。
多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
27.在利用酵母菌酿酒的过程中,从密封的发酵罐中检测到氧气、二氧化碳和酒精3种化学物质,其相对含量变化趋势如图,图中P,Q,R三曲线依次代表( )
A. 氧气、酒精、二氧化碳
B. 氧气、二氧化碳、酒精
C. 二氧化碳、酒精、氧气
D. 二氧化碳、氧气、酒精
【答案】B
【解析】解:酵母菌发酵酿酒需要无氧的环境,容器密封,由于酵母菌的生殖繁殖,很快就会把密封的容器中有限的氧气消耗掉,因此急剧减少的物质P是氧气;在开始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就会有二氧化碳产生,繁殖的足够的数量之后,再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比酒精多,因此物质P是氧气,Q是二氧化碳,R是酒精。
故选:B。
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如制酒要用酵母菌,据此答题。
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做这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图形、结合题意答题。
28.下列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茶叶放入密封的陶瓷罐中一一降低茶叶的呼吸作用
B. 将猪肉放入冰箱冷冻室一一低温抑制微生物繁殖
C. 将水果制成罐头一一提高水果中营养物质含量
D. 将香菇、木耳等烘干——除去微生物所需的有机物
【答案】B
【解析】解:A、将茶叶放入密封的陶瓷罐中可以防潮、隔氧、避光、保香,而不是降低茶叶的呼吸作用,因为茶叶不是活细胞,已经不能进行呼吸作用,A错误。
B、冰箱冷冻食物不易变质是由于低温抑制了细菌等微生物生长和繁殖,B正确。
C、水果罐头所采取的主要保存方法是罐装法,原理是密封前灭过菌,且密封严,细菌不能进入,空气也不能进入。将水果制成罐头不会提高水果中营养物质含量,C错误。
D、将香菇、木耳等烘干,属于脱水法,贮存时间会更长。果干缺少水分,细菌真菌难以生存,而不是除去微生物所需的有机物,D错误。
故选:B。
导致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中的微生物大量生长和繁殖。食物的储存方法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杀死细菌和真菌、另一面是抑制细菌真菌的繁殖。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食物的储存方法。
29.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我国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场所。以下对诺如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感染兰花B. 可以独立生活
C. 没有细胞结构D. 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答案】C
【解析】解:A.诺如病毒是动物病毒,只能寄生在动物体内,因此不会感染兰花,A错误。
B.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C正确。
D.病毒个体十分微小,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错误。
故选:C。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病毒的结构特点及繁殖。
30.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病毒的利用的是( )
A. 利用无毒或减毒的病毒生产疫苗
B. 利用噬菌体将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
C. 给高烧病人注射抗生素
D. 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脓杆菌噬菌体可防止伤口发炎
【答案】C
【解析】解:A.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噬菌体将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利用细菌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如蛋白质等,B不符合题意。
C.给高烧病人注射抗生素,是利用抗生素直接杀死和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使病人康复,C符合题意。
D.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脓杆菌噬菌体可防止伤口发炎,利用病毒来杀死细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主要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用自己的遗传物质来进行复制、繁殖新的病毒。
病毒的内容在中考中经常出现,注意理解和掌握,并能结合题意,灵活答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1.图一中的①②③④⑤是常见的五种动物,图二是鸽子的呼吸器官,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有 ______ ;能保持体温恒定的有 ______ 。(均填序号)。
(2)③的体表有 ______ ,具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
(3)⑤的生殖发育特点是 ______ 。
(4)图二是家鸽的呼吸器官,在它进行呼气时,气流的流动方向是 ______ (用图中字母加箭头表示)。
【答案】③ ④⑤ 外骨骼 胎生、哺乳 b→c→a
【解析】解:(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图一所示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有③蝗虫,其余都是脊椎动物;而能保持体温恒定的有④家鸽、⑤家兔,其余都是变温动物。
(2)③蝗虫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具有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的水分蒸发,使其能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
(3)⑤家兔属于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这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4)家鸽在飞行过程中吸气时,吸入的一部分空气进入c肺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b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b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在c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c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双重呼吸,双重呼吸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为家鸽的飞行生活提供充足的氧气。家鸽呼气过程气体流动的方向是:b气囊→c肺→a气管。
故答案为:
(1)③;④⑤。
(2)外骨骼。
(3)胎生、哺乳。
(4)b→c→a。
1、图一中:①鱼属于鱼类,②青蛙属于两栖动物,③蝗虫属于节肢动物,④家鸽属于鸟类,⑤兔子属于哺乳动物。
2、图二中:a气管、b气囊、c肺。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动物的分类特点。
32.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关节结构模式图,关节外面有[ ______ ] ______ 包裹,使关节牢固。
(2)图2中①处于 ______ 状态。
(3)图3中A、B表示一块肌肉两端的 ______ ,则B应该连 ______ (填“1”或“2”)上。
(4)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______ (填序号)。
【答案】b 关节囊 舒张 肌腱 2 ③④①②
【解析】解:(1)图1中,b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关节囊及囊内外的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
(2)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可见,图2中伸肘时,①肱二头肌处于舒张状态,②肱三头肌处于收缩。
(3)骨骼肌两端的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所以,图3中A、B表示肌肉两端的肌腱,B应该跨过关节附着在骨2上。
(4)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
故答案为:(1)b关节囊。
(2)舒张。
(3)肌腱;2。
(4)③④①②。
1.图1中:a是关节头,b是关节囊,c是关节腔,d是关节窝,e是关节软骨。
2.图2中:①是肱二头肌,②是肱三头肌。图3中AB表示肌腱,1和2表示骨。
3.骨骼肌具有与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明确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与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33.如图是五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E与A、B、C、D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E仅由⑩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⑨ ______ 构成。
(2)A与B、C、D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无 ______ ;它在不良环境下会形成休眠体—— ______ 。
(3)以上生物中,可以通过产生图D中的a来繁殖后代的还有 ______ (填字母)。
(4)由于以上生物体内都无 ______ ,所以它们的营养方式均为异养。
【答案】遗传物质 成形的细胞核 芽孢 BC 叶绿体
【解析】解:(1)如图中E病毒与A细菌、B青霉、C酵母菌、D蘑菇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E无细胞结构,仅由⑩蛋白质和内部的⑨遗传物质构成。
(2)A类生物属于细菌,与B、C、D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细菌通过分裂繁殖,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壁增厚,细菌能够形成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3)a是孢子,以上生物中可以通过产生图D中的a来繁殖后代的还有B青霉、C酵母菌,它们都属于真菌。
(4)由于以上生物体内都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它们的营养方式均为异养。
故答案为:(1)遗传物质;
(2)成形的细胞核;芽孢;
(3)BC;
(4)叶绿体。
图A中细菌的结构,①荚膜、②细胞壁、③DNA集中的区域、④细胞质、⑤细胞膜、⑥鞭毛。图B青霉,⑦孢子囊、⑧营养菌丝。图C酵母菌。图D蘑菇,a孢子、b菌盖、c菌褶、d菌柄、e营养菌丝。图E病毒,⑨内部遗传物质、⑩蛋白质外壳。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营养、生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4.为探究教室通风是否会减少教室内微生物的数量,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取三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编号后进行高温消毒;待培养皿冷却后作如下处理(如图);然后将三个培养皿放在25℃的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设置3号培养皿的作用是 ______ 。该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 。
(2)对培养皿进行高温消毒的目的是 ______ 。
(3)在不通风和保持通风的教室中打开培养皿,在空气中暴露10分钟后再盖上,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 ______ 步骤。
(4)将三个培养皿放在25℃的恒温箱中培养,说明细菌等微生物的生存需要 ______ 。
(5)一周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1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数量比2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数量多,这说明密闭不通风的环境中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多,由此同学们要常常保持教室寝室通风。
【答案】作对照 是否通风 杀死培养基中原有的微生物 接种 适宜的温度
【解析】解:(1)没有进行变量处理的一组为对照组,对变量进行处理的一组为实验组;实验中3号培养皿没有进行处理,是对照组,作用是作对照;1号、2号和3号培养皿唯一不同的条件是否通风,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通风。
(2)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高温灭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在进行接种,接种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
(3)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目的是让空气中的细菌、真菌落在培养基上,是菌落培养中接种空气中菌种的方法。
(4)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有机物;将三个培养皿放在25℃的恒温箱中培养,说明细菌等微生物需要适宜的温度。
故答案为:(1)对照;是否通风;
(2)杀死培养基中原有的微生物;
(3)接种;
(4)适宜的温度。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没有进行变量处理的一组为对照组,对变量进行处理的一组为实验组。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培养细菌、真菌的步骤以及探究实验的原则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八年级(上)10月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5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