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东城区2024一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物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东城区2024一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物理试题(含解析),共29页。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6道小题,满分7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教育ID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4分,每小题2分)
1. 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 手在墙上形成手影B. 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 景物在镜中成像D. 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所以,手在墙上形成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A符合题意;
B. 从水中上钢勺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钢勺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钢勺折断了,故B不符合题意;
C. 景物在镜中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 山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 寒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进入寒露时期,昼夜温差较大,容易形成露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中所说的“露”,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
A. 汽化B. 凝固C. 凝华D. 液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液化。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 如图所示是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的贾湖骨笛,它是以鹤类鸟的翅膀骨头制成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乐器,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关于骨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悠扬的笛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吹奏出笛声是由于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C. 按住不同的笛孔发出笛声的响度不同
D. 吹奏骨笛发出的音调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A.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奏出的笛声是由于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按住不同的笛孔,笛管内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会不同,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及温度有关,笛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音调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4. 如图所示是2024年10月31 日辽宁舰和山东舰双航母编队演练的情境。辽宁舰和山东舰以相同的速度朝同一方向匀速行驶,舰载机编队快速飞过航母上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辽宁舰为参照物,山东舰是运动的
B. 以山东舰为参照物,辽宁舰是静止的
C. 以辽宁舰为参照物,舰载机编队是静止的
D. 以山东舰为参照物,舰载机编队是静止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B.辽宁舰和山东舰以相同的速度朝同一方向匀速行驶,它们之间没有位置变化,相对静止,故以辽宁舰为参照物,山东舰是静止的,以山东舰为参照物,辽宁舰也是静止的,故A错误,B正确;
CD.舰载机编队快速飞过航母上空,舰载机编队与辽宁舰和山东舰之间都有位置变化,故以辽宁舰或山东舰为参照物,舰载机编队都是运动的,故CD错误。
故选B。
5. 以下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约为120s
B. 中学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dm
C. 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cm
D.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
【答案】C
【解析】
【详解】A.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约为46s,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160cm,课桌的高度大约为身高的一半,故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 80cm,故C符合题意;
D.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25℃,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国庆期间,小东在逛小吃街时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糖画”的制作过程。如图甲所示,制作“糖画”时,舀起高温的液态糖浆,在桌面上将糖浆绘制成各种图案,糖浆就会慢慢变硬。小东利用红外温度计测量了制作过程中糖浆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糖画”的制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乙可知,制作“糖画”使用的糖是非晶体
B. 田图乙可知,糖浆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先降低,后不变,再降低
C. 在图像中 BC段,糖浆的状态是液态
D. 糖浆凝固时一直在放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乙可知,糖有固定的凝固点,则其为晶体,故A错误;
B.田图乙可知,糖浆凝固过程中的温度不变,故B错误;
C.在图像中BC段,是糖的凝固过程,糖浆的状态是固液共存状态,故C错误;
D.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7. 小东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它主要由手电筒、内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可以放置胶片)、外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固定凸透镜)组成,内筒可嵌于外筒且能左右推动。将印有“冰墩墩”的透明胶片贴于内筒一端,打开手电筒,调整胶片、凸透镜到白墙的位置,在墙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如图所示。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胶片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B. 自制投影仪能成放大的像,是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 白墙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20cm
D. 若要白墙上清晰的像变得更大一些,只将胶片远离凸透镜即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ABC.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自制投影仪能成放大的像,是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且利用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因此胶片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而小于20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白墙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20cm,故AB错误,C正确;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若要白墙上清晰的像变得更大一些,则需物距小些,像距大些,因此需将胶片靠近凸透镜,同时增大凸透镜与白墙的距离,故D错误。
故选C。
8. 小东在一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慢慢地将碗移至某一位置时,无法看到硬币,如图甲所示。但如果慢慢往碗中倒水,在同一个位置又能看到碗中的硬币了,如图乙所示。下列图中可以解释该现象原理的光路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C.当水倒到一定高度后,看到了硬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从水下硬币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线射入人眼,人逆着折射光线,沿直线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
AB.选项中,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故AB不符合题意;
D.选项图光沿直线传播,没有发生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如图所示是小亮眼球成像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亮眼球中的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弱B. 小亮眼球中的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强
C. 小亮属于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视力D. 小亮属于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视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AB.由图可知,小亮眼球中的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故AB错误;
CD.小亮眼球中的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0. 如图所示是小红体检检查视力时的情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 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比视力表小
C. 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小红眼睛的水平距离约是5m
D. 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实像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BD错误;
C.平面镜成像中像距等于物距,因此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小红眼睛的水平距离约是
故C正确。
故选C。
11.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tAC=2.5s,通过AB段的时间tAB=1.5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车在AC段通过的路程为90.0cm
B. 小车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C. 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40m/s
D. 测量小车通过AB段时间时,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题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
故A错误;
B.根据可得,小车通过AC的平均速度为
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路程为
根据可得,小车通过AB平均速度为
所以,小车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
C.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
所用时间为
根据可得,小车通过BC的平均速度为
故C错误;
D.测量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时,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可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故D正确。
故选D。
12. 如图甲所示,玻璃杯中装有60cm3的某种液体,打开阀门,向杯中缓慢注入该种液体,杯子和液体的总质量m与阀门流出的液体体积V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玻璃杯的质量为90g
B. 液体的密度为0.9g/cm3
C. 杯子的容积为200mL
D. 当V=100cm3时,杯子和液体的总质量为170g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根据题意,当阀门流出液体的体积为0时,则有
即
①
由图乙可知,当阀门流出的液体的体积等于200cm3时,说明此时杯子刚好装满该液体,则有
则
所以,液体的密度为
将液体密度代入①可得
解得,玻璃杯的质量为
杯子的容积为
故ABC错误;
D.当V=100cm3时,此时阀门流出的液体的质量为
则杯子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故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共6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选项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3. 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在靠近住宅区的高架桥两侧安装隔音板,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 乙图: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了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C. 丙图:由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可知音叉B的音调高
D. 丁图:站在圜丘中间的天心石说话时,听到声音特别洪亮,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效果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控制噪声的途径有: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在靠近住宅区的高架桥两侧安装隔音板,目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正确;
C.由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可知图B中相同时间内的波峰更多,即振动的频率更快,所以音叉B的音调高,故C正确;
D.站在圜丘中间的天心石说话时,回声和原声叠加,从而使听到的声音特别洪亮,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效果,故D正确。
故选BCD。
14. 下列关于厨房中的物理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
A. 闷热的夏天,打开冰箱门时,所看到的“白气”是由冰升华形成
B. 刚从冷冻室取出的雪糕,外包装上出现的白色小冰晶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C. 将蔬菜装入密封袋,放入冰箱冷藏室,有助于减缓蔬菜中水分的蒸发
D. 煮元宵时,水沸腾后打开锅盖出现的大量白雾是水液化形成的水蒸气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小冰晶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B正确;
C.将蔬菜装入密封袋,放入冰箱冷藏室,通过减小液体上方空气流速和温度来减慢蒸发的,故C正确;
D.白雾是小水珠,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C。
15. 根据表1、表2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表1: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表2:几种物质的密度(常温常压下)
A. 不能在用锡制作的器皿里熔化金块
B. 在环境温度为-50℃的严寒地区,可以使用酒精温度计
C. 质量、体积都相同的铝球和铁球,铝球一定是空心的
D. 质量为90g的水结成冰后,其体积比原来增加10cm3
【答案】ABD
【解析】
【详解】A.锡的熔点低于金的熔点,当加热时,锡会比金先熔化,所以不能在用锡制作的器皿里熔化金块,故A正确;
B.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酒精的凝固点为-117℃,在环境温度为-50℃的严寒地区,酒精为液态,可以使用酒精温度计,故B正确;
C.铝的密度小于铁的密度,质量相同的铝球和铁球,铁的体积小,因此质量、体积都相同的铝球和铁球,铁球一定是空心的,故C错误;
D.根据可得,质量为90g的水的体积为
结成冰后,质量相等,冰的体积为
则
因此体积比原来增加 10cm3,故D正确。
故选ABD。
三、实验解答题(共28分,16、18题各2分,17题5分,19、20、21、22题各4分,23题3分)
16.
(1)如图甲所示,铅笔的长度是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答案】(1)8.50
(2)34
【解析】
【小问1详解】
如图甲所示,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铅笔的长度为8.50cm。
【小问2详解】
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34℃。
17. 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境为图乙中_______(选填“A”或“B”)图;
(2)如图丙所示,某同学绘制出了水在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__℃,可以推断出此时水面上方气压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3)由图像可得出结论:水沸腾前,_______;水沸腾时,_______。
【答案】(1)A (2) ①. 97 ②. 低于
(3) ①. 随时间的增加,温度升高 ②. 随时间的增加,温度不变
【解析】
【小问1详解】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图A符合水沸腾时的现象。
【小问2详解】
[1]由图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7℃时,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此时是水的沸腾过程,其特点是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是97℃。
[2]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的沸点随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增大而增大,可知此时,此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强低于标准大气压。
【小问3详解】
[1][2]由图像可得出结论:水沸腾前,随时间的增加,温度升高;水沸腾时,随时间的增加,温度不变。
18. 小东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放在水平台面上,先用加湿器使整个半球形玻璃罩内充满水雾,将一小块平面镜放在水平圆台上,用固定放置的红色激光笔发出一束垂直射向平面镜的光NO,然后用另一个绿色激光笔沿AO方向入射一束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方向射出。
(1)将绿色激光笔固定在玻璃罩上后,若从反射光线一侧观察,发现_________时。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小东利用图乙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时,不断调整激光器的位置改变入射角大小,将入射角∠i与反射角∠r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表格中数据,归纳得出:在光的反射中,_________。
【答案】(1)反射光线挡住法线和入射光线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入射的红光相当于法线;入射的绿色激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了反射,反射出绿光,若从反射光线一侧观察,发现反射光线挡住法线和入射光线时,即观察到反射的绿光、入射的绿光和激光笔发出的红光看起来重合,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小问2详解】
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增大;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减小;反射角的大小等于入射角的大小,所以,归纳得出: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9. 某75%酒精消毒液的部分产品信息如下表所示。兴趣小组想通过测量消毒液的密度来鉴定该产品是否合格,准备好实验器材后,操作步骤如下: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调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天平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水平平衡。
(2)调节平衡后,将盛有适量消毒液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中,改变右盘中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此时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为_________g;然后将烧杯中的部分消毒液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再利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剩余消毒液的总质量为53g。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该消毒液的密度为_________g/cm3; 根据测量结果可判断该产品是_________(选填“合格”或“不合格”)的。
【答案】(1)左 (2) ①. 105.2 ②. 0.87 ③. 合格
【解析】
【小问1详解】
天平的调节法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先快后慢。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说明左边偏高,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小问2详解】
[1][2]由图乙可知,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
m总=100g+5g+0.2g=105.2g
量筒分度值为2mL,量筒中消毒液的体积
量筒中消毒液的质量
消毒液的密度
[3]由题图可知,该产品的密度变化范围是0.859~0.885g/mL,即0.859~0.885g/cm3,所以该产品是合格的。
20. 小东猜想物体的隔音效果可能跟物体的厚度和材料有关。小东挑选了市面上常见的隔音材料有聚酯纤维、鸡蛋棉、隔音海绵。为了比较这几种材料的隔音效果,小东还准备了机械闹钟、手机(自带 APP分贝测量仪)、三个完全相同的塑料密封盒作为隔音房间模型。
(1)实验思路:
①小东设计将这三种材料裁剪后贴在房间模型的内部,以下做法能达到最好隔音效果的是_________。
A.贴在“房间”的四面墙壁上
B.贴在“房间”的四面墙壁和地面上
C.贴在“房间”的四面墙壁、地面和顶面上
②为测试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还应使三种材料具有相同的_________。
③在比较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时,声源的响度应_________(选填“随材料而变化”“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
(2)实验过程:
首先利用手机分贝测量仪检测出声源处的声音强度为80dB,然后在三个塑料盒内分别装好待测隔音材料,并将声源依次放入塑料盒并密封。最后在每个塑料盒外距离声源0.5m处,用手机检测声音的强度,结果记录于下表。
(3)实验结论:隔音效果最好的材料是_________。
【答案】 ①. C ②. 厚度 ③. 保持不变 ④. 聚酯纤维
【解析】
【详解】[1]要达到最好的隔音效果,应在所有方向都放置隔音材料,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物体的隔音效果可能跟物体的厚度和材料有关,为测试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使三种材料具有相同的厚度。
[3]在比较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时,根据控制变量法,声源的响度应保持不变。
[4]由题意可知,在每个塑料盒外距离声源0.5m处,用手机检测声音的强度,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好,手机检测的声音响度越小,由表格数据可知,隔音材料为聚酯纤维时,手机检测的声音响度最小,故隔音效果最好的材料是聚酯纤维。
21. 实验桌上有透明薄玻璃板、两支相同规格且可以改变高度的电子蜡烛A 和B、白纸、刻度尺和铅笔等器材。小东想利用上述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是否等于物的高度”。
(1)请你帮助小东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白纸上。
②用刻度尺测量此时蜡烛 A 的高度h物,将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前的某一位置,将另一支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后,不断调节蜡烛 B的高度和位置,多角度观察,直至其与蜡烛A的像_________,用刻度尺测量此时蜡烛B的高度即像的高度h像,将h物、h像记录在表格里。
③改变_________,仿照步骤②,再做5次实验。
(2)请你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答案】(1) ①. 完全重合 ②. 蜡烛 A 的高度
(2)
【解析】
【小问1详解】
[1]本实验用与蜡烛A相同的蜡烛 B代替蜡烛A,去和蜡烛A的像比较,看是否能重合。
[2]要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是否等于物的高度”,根据控制变量法,需改变物体高度,多次实验,因此应改变蜡烛A的高度,重复实验,得到普遍规律。
【小问2详解】
本实验需要记录的有蜡烛高度和像的高度,表格如下:
22. 实验桌上有发光物体,焦距分别为5cm、10 cm的凸透镜 A 和B,光具座和光屏各一个。小东利用上述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大小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是否有关”。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焦距为5cm 的凸透镜 A 固定在光具座中央,将发光物体、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调节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其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②将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 A 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测量像到透镜的距离 v,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③将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 A 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测量像到透镜的距离 v,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小东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_________。
(2)请你针对小东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_________。
【答案】(1)没有更换不同焦距的透镜、没有保持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不变(未遵循控制变量法) (2)见解析
【解析】
【小问1详解】
该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大小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是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物距一定,使用不同焦距的透镜实验,小东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更换不同焦距的透镜、没有保持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不变(未遵循控制变量法)。
小问2详解】
根据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物距一定,使用不同焦距的透镜实验:将凸透镜A 换成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B,调节发光物体、凸透镜B、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将发光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B 30cm的位置,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测量像到透镜的距离v,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3. 小东学习了温度计知识后,用水作为测温物质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小东在小瓶内装满红墨水,用插有细管的橡皮塞塞住瓶口,如图甲所示。现有两个装有不同温度水的容器A、B,将简易温度计放入A容器的水中,当细管中的液面静止时位置如图乙所示;将简易温度计放入B容器的水中,当细管中的液面静止时位置如图丙所示。由此小东得出:A容器中水的温度一定比B容器中水的温度高。请结合水的密度与温度关系图(如图丁所示),判断小东的结论是否正确,并写出分析过程。(忽略玻璃瓶、橡皮塞、细管的热胀冷缩)
【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详解】若A、B两种水的温度都在0~4℃之间,根据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温度越高,密度越大。根据,当m一定时,当密度增大时,体积减小,液柱会下降。所以如果 A 容器的水中液柱位置比B容器的水中液柱位置高,有可能是A容器的水的温度比B容器的水的温度低。所以小东的判断不正确。
四、科普阅读题(共4分)
24. 请阅读《太阳光的颜色之谜》回答问题。
太阳光的颜色之谜
在牛顿之前,人们对太阳光的颜色争论不休,直到牛顿做出了如图甲所示的著名实验,谜底才得以解开,原来太阳光中含有各种色光以及一些看不见的光。后来,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本质上光也是一种波,不同颜色的光对应不同的波长。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波长依次减小,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如图乙所示,其中一种看不见的光——紫外线根据不同波长可分为“UVC”“UVB”“UVA”三种类型,其中UVC对人体伤害最大,UVC能通过石英玻璃,但不易通过普通玻璃。
光在传播过程中可能被散射。光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大气分子、水蒸气以及尘埃等障碍物,障碍物会将光的一部分能量散射出去,而另一部分能量穿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被散射出去的能量比例与光的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被散射出去的能量越多,穿过的能量越少,越难传到远的地方。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在白色光屏上的②区域形成彩色光带,这是光的_______现象。
(2)如图丙所示。某消毒柜采用波长为254 nm 的紫外线消毒。该紫外线属于_______(选填“UVC”“UVB”或“UVA”)类型,紫外线从密封透明灯管内射出,对柜内的物品进行杀菌消毒,透明灯管的材料应选_______ (选填“石英”或“普通”)玻璃。
(3)结合文章分析生活中用红灯表示停止和危险信号的原因:_______。
【答案】(1)色散 (2) ①. UVC ②. 石英
(3)红光波长较长,被散射出去的能量少,可以传播的更远
【解析】
【小问1详解】
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这一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同时也能说明不同色光入射到同一介质上时,折射角是不同的,因为三棱镜对七种色光的折射能力不同,所以在光屏上才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小问2详解】
[1]由图乙可知波长在200nm到280nm之间的属于UVC,则波长为254nm的紫外线属于UVC。
[2]由文章内容可知UVC能通过石英玻璃,但不易通过普通玻璃,因此对柜内的物品进行杀菌消毒,透明灯管的材料应选石英玻璃。
【小问3详解】
生活中用红灯表示停止和危险信号的原因如下:红光的波长最长,在空气中传播时被散射的能量最少,因此穿透力最强。这意味着即使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大雨或大雾,红色信号灯也能被远处的驾驶员看见,从而有足够的时间采取行动。
五、计算题(共 8 分,25、26题各4分)
25. 为了锻炼身体,小东参加了一次骑行活动,整个骑行路线从通州大运河公园出发到通清路,全程27 km,耗时2h30 min到达终点。求小东在这段路程中骑行的平均速度?
【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可得,小东在这段路程中骑行的平均速度为
26. 小东在家用电子秤、透明容器和水测量土豆的密度。小东先用电子秤测出土豆质量m1=396g。如图甲所示;然后在容器中加入适量水,测得容器和水的总质量m2=533g。如图乙所示;再用细线拴住土豆并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且细线体积可忽略不计)。在容器上标记此时水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最后取出土豆。往容器中加水。直到水面达到标记处,测出容器和水的总质量,m3=863g。如图丁所示。根据以上测量的数据求:(ρ水=1.0g/cm3)
(1)土豆的体积;
(2)土豆的密度。
【答案】(1)330cm3
(2)1.2g/cm3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题意知,第二次加入水的质量为
m水=m3-m2=863g-533g=330g
土豆的体积等于第二次加入水的体积,即
【小问2详解】
土豆的密度为
物质
熔点/℃
固态酒精
-117
固态水银
-39
锡
232
金
1064
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3)
酒精
0.8×103
铝
2.7×103
煤油
0.8×103
铁
7.9×103
冰
0.9×103
铜
8.9×103
水
1.0×103
水银
13.6×103
∠i/度
10
20
30
45
60
75
∠r/度
10
20
30
45
60
75
材料种类
聚酯纤维
鸡蛋棉
隔音海绵
声音强度/dB
30
65
44
h物/ cm
h像/ cm
h物/ cm
h像/ c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试题(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 “饺子”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顺义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丰台区2024_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多项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