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一中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 物理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一中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 物理试卷(含解析)第1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一中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 物理试卷(含解析)第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一中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 物理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一中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 物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一中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 物理试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根据你的经验,下列描述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一根铅笔的质量约为2kgB. 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8cm
    C.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5℃D. 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约为5s
    【答案】B
    【解析】解:A、铅笔的质量远小于2kg,大约几克到十几克,故A错误;
    B、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有十几厘米到二十厘米之间,故B正确;
    C、人体正常体温36℃到37℃,故C错误;
    D、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约为十几秒,故D错误。
    故选:B。
    铅笔的质量远小于2kg;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有十几厘米到二十厘米之间;人体正常体温36℃到37℃;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约为十几秒。
    这种估测题,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的古筝是我国的传统弹拨乐器,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B. 快速拨动弦时,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大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D. 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的音色相同
    【答案】A
    【解析】解:A.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声,故A正确;
    B.快速拨动弦时,不影响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即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变,故B错误;
    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性,属于声学部分的常考知识。
    3.下列措施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是( )
    A. 午休时佩戴防噪声耳塞B.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 图书馆内不得大声喧哗D. 在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
    【答案】D
    【解析】解:A、午休时佩戴防噪声耳塞,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书馆内不得大声喧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在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防治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本题考查学生对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结合三种途径进行分析判断。
    4.已知水银的熔点为−38.8℃,沸点为357℃;酒精的熔点为−117℃,沸点为78℃。则在高寒地区,常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原因是( )
    A. 水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小B. 酒精比水银的熔点低
    C. 酒精比水银的沸点低D. 酒精比水银的凝固点高
    【答案】B
    【解析】解:温度计测量的最高温度必须小于温度计液泡中物质的沸点,最低温度必须大于温度计液泡中物质的凝固点。
    在高寒地区,温度极低,测量温度需用凝固点低的温度计;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表格数据可知,水银比酒精的凝固点(熔点)高,容易凝固,所以常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气温,与它们的沸点和测量范围无关,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温度计测量的最高温度必须小于温度计液泡中物质的沸点,最低温度必须大于温度计液泡中物质的凝固点。
    此题考查温度计的选取,属于基础题目。
    5.二氧化碳气体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会直接变成固体,因为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干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干冰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 干冰制冷是因为变成气体时需要吸收热量
    D. 人工降雨时,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是熔化现象
    【答案】C
    【解析】解: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干冰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是直接由固态升华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B错误;
    C、升华吸热,干冰有致冷作用是因为干冰变成气体时需吸收热量,故C正确;
    D、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是气态变化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6.工人安装电梯时,先在电梯井底用激光垂准仪射出一道竖直激光,再使电梯轨道与激光平行,就能安装出又正又直的轨道。工人安装电梯利用的原理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B. 光的反射C. 光的折射D. 光的色散
    【答案】A
    【解析】解:安装工人常常在电梯井底放置一台激光垂准仪,射出一道竖直激光,使电梯轨道与它平行,就能保证轨道又正又直,这是利用了激光准直,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题考查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属于基础题目。
    7.小明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沿ON折叠的硬白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如图所示。测量时他发现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5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40°
    B. 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C. 将纸板NOF向后折叠,在纸板上仍可看到反射光线
    D. 若入射角增大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增大20°
    【答案】D
    【解析】解:A、已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50°,因此入射角是90°−50°=4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反射角也是40°,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90°−40°=50°,故A错误;
    B、纸板表面比较粗糙,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故B错误;
    C、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NOF向后折时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依然存在,故C错误;
    D、当入射角增大1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增大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增大20°,故D正确。
    故选:D。
    (1)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纸板表面比较粗糙,会发生漫反射;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本题主要考查了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同时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且要会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进行有关的计算。
    8.检查视力时,要求视力表的像距被测者5m。如图所示,将视力表放置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B. 被测者与视力表的距离为0.5m
    C. 被测者靠近平面镜时,他在镜中的像将变大
    D. 若被测者看到“E”的像开口向上,则视力表中的该“E”也开口向上
    【答案】D
    【解析】解:A、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成虚像,故A错误。
    B、已知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7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7m,检查视力时,要求视力表的像距被测者5m,被测者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4m−5m=0.4m,故B错误。
    C、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视力表大小相等,故当被测者靠近平面镜时,他在镜中像的大小不变,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被测者看到“E”的像开口向上,则视力表中的该“E”也开口向上,故D正确。
    故选:D。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此类题目看起来非常繁琐,其实有规律可循,只要紧扣平面镜的特点,解答就不难。
    9.小明透过爷爷的老花镜看远处的楼房,发现楼房成倒立、缩小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老花镜对光有会聚作用B. 投影仪的成像原理与该成像原理相同
    C. 老花镜能当放大镜使用D. 爷爷老花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
    【答案】B
    【解析】解:A、老花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即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老花镜的镜片属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A正确;
    B、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题中成像原理不符,故B错误;
    C、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放大镜,则老花镜也能当放大镜使用,故C正确;
    D、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晶状体正常时,成的像刚好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变薄时,其焦距变大,近处物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面,这就是远视眼,故D正确。
    故选:B。
    (1)老花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即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老花镜的镜片属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晶状体正常时,成的像刚好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变薄时,其焦距变大,近处物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面,这就是远视眼。
    本题考查凸透镜的应用及远视眼的成因,难度适中。
    10.小明研究液体密度时,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入甲、乙两种液体,并绘制出总质量m与液体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 容器的质量为20kg
    B. 甲液体密度为1.5g/cm3
    C. 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乙的质量大
    D. 用该容器装入密度为0.8g/cm3的丙液体,其m−V图像应位于Ⅰ区域
    【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像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此时容器的质量m容=20g=2×10−2kg,故A错误;
    B、当m=80g,即m甲=m乙=80g−20g=60g时,此时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
    V甲=40cm3,V乙=60cm3,
    则甲液体的密度为:
    ρ甲=m甲V甲=60g40cm3=1.5g/cm3=1.5×103kg/m3,故B正确;
    C、由图像可知,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甲的质量大,故C错误;
    D、当m=80g,即m乙=80g−20g=60g时,此时乙两种液体的体积:V乙=60cm3,
    乙液体的密度为:
    ρ乙=m乙V乙=60g60cm3=1g/cm3=1×103kg/m3;
    因为丙的密度为0.8g/cm3比乙的还小,所以,根据ρ=mV可知,质量相同时,丙的体积大于乙的体积,故丙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应在Ⅲ区,故D错误。
    故选:B。
    (1)由图像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此时对应的质量即为容器的质量;
    (2)当m=80g,甲液体的质量m甲=80g−20g=60g时对应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甲密度的大小;
    (3)当m=80g,乙液体的质量m乙=80g−20g=60g时对应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乙密度的大小,由图像可比较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关系;
    (4)丙的密度小于乙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可知质量相同时体积之间的关系,然后判断丙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位于的区域。
    本题考查密度的计算和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读懂图像,属于中档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2分。
    11.甲、乙两位同学分别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自西向东行驶,他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甲同学骑行的速度为______m/s;以甲为参照物,乙运动的方向为______。
    【答案】4 向西
    【解析】解:由图像可知,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t甲=15s时,通过的路程s甲=60m,所以甲同学骑行的速度v甲=s甲t甲=60m15s=4m/s;
    由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小于甲通过的路程,所以乙骑行的的速度小于甲骑行的的速度,
    因为甲、乙两位同学分别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自西向东行驶,v甲>v乙,
    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4;向西。
    (1)由图像读出甲15s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甲骑行的速度;
    (2)比较相同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得出甲、乙的速度大小关系,然后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以甲为参照物,乙的运动方向。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参照物的选取,掌握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判断物体的运动是解答本题的易错点。
    12.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工作的;司机通过倒车雷达发出的急促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超声波 信息
    【解析】解:(1)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工作的;
    (2)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超声波;信息。
    (1)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
    (2)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此题考查学生对回声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13.夏日炎炎,小东从冰箱取出冷饮瓶,发现瓶外壁“流汗”了,瓶壁的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的;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______吸热;他买了冰棒含在嘴里,过了一会儿感觉很凉快,是由于冰棒______吸热。(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液化 汽化 熔化
    【解析】解:(1)夏日炎炎,小东从冰箱取出冷饮瓶,发现瓶外壁“流汗”了,瓶壁的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的人会感到冷是由于身上的水汽化吸热的缘故;
    (3)物质从固态到液态为熔化,熔化吸热,故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 熔化吸热所致。
    故答案为:液化;汽化;熔化。
    (1)物理学中把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瓶外壁“流汗”是水蒸气遇冷时发生液化现象;
    (2)汽化吸热有致冷作用;
    (3)物质从固态到液态为熔化,熔化吸热。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液化、汽化、熔化的定义和汽化发生的条件、熔化过程需要向外界吸收热量等知识点,属于基础题。
    14.如图所示,由于不同高度空气的密度不同,来自地平线以下的太阳光会逐渐向地面弯曲,进入人眼,逆着光望去就看见“太阳”了,这是光的______现象;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被分解为各种颜色的光,这是光的______现象。
    【答案】折射 色散
    【解析】解: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由于不同高度空气的密度不同,来自地平面以下的太阳光会逐渐向地面弯曲,进入人眼,我们看到的太阳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阳的虚像。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故答案为:折射;色散。
    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透过三棱镜后的太阳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色散现象,难度不大。
    15.中国石化汽油调价规定每吨上涨250元,意味着每升汽油上涨0.2元,由此可知汽油的密度为______kg/m3。汽油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夏季到来,气温逐渐上升,汽油密度会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因此在每吨汽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升汽油的价格应______(选填“上调”或“下调”)。
    【答案】0.8×103 变小 下调
    【解析】解:(1)汽油每吨上涨250元,每升将上涨0.2元,
    则1t汽油的体积:
    V=2500.2×1L=1250L=1.25m3,
    汽油的密度:
    ρ=mV=1000kg1.25m3=0.8×103kg/m3。
    (2)汽油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气温上升时,汽油的质量不变,体积增大,由公式ρ=mV知,密度减小;
    每吨汽油的质量不变,体积增大,所以每升汽油的价格应下调。
    故答案为:0.8×103;变小;下调。
    (1)92号汽油每吨上涨250元,则每升将上涨0.2元,据此求出降价250元所对应汽油的体积,即为1t汽油的体积,利用ρ=mV求出汽油的密度。
    (2)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定质量的物体,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本题考查了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及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难度不大。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16.小明用如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正确组装图甲实验装置的顺序是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该装置中纸板的作用是______。
    (3)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为______℃,继续加热,小明观察到烧杯内的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该现象说明烧杯中的水______(选填“正在”或“还没”)沸腾。
    (4)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得到如图丙所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升高;在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______。
    【答案】自下而上 减少散热 76 正在 不变
    【解析】解:(1)在使用酒精灯时,需要用其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的位置;又因为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要根据温度计的长度确定横杆的位置,因此按照“自下而上”安装实验装置;
    (2)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加盖,减少热量散失少;
    (3)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液面在0刻度线以上,是零上,故示数为76℃;
    烧杯内的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此现象是沸腾时的情景,故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水已经沸腾;
    (4)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减少散热;(3)76;正在;(4)不变。
    (1)要正确解决此题,需要掌握酒精灯与温度计的使用规则。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
    (2)加纸板的目的是减少散热;
    (3)温度计读数时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视线与液柱的液面相平,还要注意是零上还是零下;
    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4)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本题考查了水沸腾的特点以及对实验装置作用的了解等知识。
    17.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
    (1)调节实验器材的高度时,蜡烛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实验过程中,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好出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该原理成像的。
    (3)将蜡烛向左移动5cm,为了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适当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若要保持光屏和凸透镜不动,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合适的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光屏上也能出现清晰的像。
    (4)实验过程中,蜡烛因燃烧而变短,则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向______移动。
    【答案】需要 缩小 照相机 左 近视 上
    【解析】解:(1)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由图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
    (3)若将蜡烛向左移动5cm,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应该将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如果不动光屏、凸透镜,此时像成在光屏前方,相当于近视眼,也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合适的近视眼镜,光屏上也能出现清晰的像;
    (4)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需要;(2)缩小;照相机;(3)左;近视;(4)上。
    (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根据图中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判断出像的性质;
    (3)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分析解答;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据此分析;
    (4)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判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的移动方向。
    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规律的掌握和应用,要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正确分析。
    18.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某种饮料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此时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如图甲所示,测得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为______g;向量筒中倒入部分饮料,如图乙所示,量筒中饮料的体积为______mL;用天平测得烧杯和剩余饮料的总质量为40g,则饮料的密度为______kg/m3。
    (3)只利用天平、两个完全相同的空烧杯和适量的水也能测量出饮料的密度,步骤如下:
    ①调好天平,测出一个烧杯的质量m0;
    ②将一个烧杯装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③另一个烧杯装同样高度的饮料,测出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m2;
    则烧杯内饮料的密度ρ= ______。(用已知量的字母和ρ水表示)
    【答案】左 71.2 30 1.04×103 m2−m0m1−m0ρ水
    【解析】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与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对齐,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天平平衡;
    (2)由图甲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烧杯和饮料的质量m1=50g+20g+1.2g=71.2g,
    图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1mL,饮料的体积V=30mL=30cm3;
    则饮料的质量m=m1−m2=71.2g−40g=31.2g;
    饮料的密度ρ=mV=31.2g30cm3=1.04×103kg/m3;
    (3)烧杯内饮料的体积V=V水=m1−m0ρ水,
    饮料的质量m=m2−m0,
    饮料的密度ρ=mV=m2−m0m1−m0ρ水=m2−m0m1−m0ρ水。
    故答案为:(1)左;(2)71.2;30;1.04×103;(3)m2−m0m1−m0ρ水。
    (1)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使用之前要进行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游码与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对齐,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使横梁平衡,调节规律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之和;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平;根据密度的公式得到饮料的密度;
    (3)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利用等体积的水和饮料,称量水和饮料的质量,饮料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得到饮料的密度。
    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实验,从天平的使用、物体质量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密度的计算等方面进行考查。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19.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有一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5s,这段时间汽车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25m,滑行时长2s。求: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从司机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平均速度是多少?
    (3)若司机酒后驾驶,反应时间是平时的2倍,司机发现险情时,汽车距障碍物50m,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答案】解:(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v=st=15m0.5s=30m/s;
    (2)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25m,滑行时长2s,从司机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所行驶的路程s′=15m+25m=40m,所用的司机t′=0.5s+2s=2.5s,
    则从司机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平均速度:v′=s′t′=40m2.5s=16m/s;
    (3)司机酒后驾驶,反应时间是平时的2倍,即反应时间是1s,则反应距离为s″=vt″=30m/s×1s=30m,
    从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通过的总路程:s总=30m+25m=55m>50m,
    故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30m/s;
    (2)从司机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平均速度是16m/s;
    (3)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解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2)根据题意求出从司机发现险情到汽车停下所行驶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其平均速度;
    (3)根据题意求出司机酒后驾驶的反应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司机酒后驾驶的反应距离,据此求出司机酒后驾驶时从司机发现险情到停止所行驶的路程,然后可以判断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灵活运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难度适中。
    20.小明出去旅游时购买了一个内部空心的合金天鹅摆件,用天平测得摆件的质量为168g,又测出了它的体积为96cm3。(合金的密度为4.0×103kg/m3,木头的密度为0.8×103kg/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1)求该摆件使用合金的体积。
    (2)在该摆件空心部分注满水,求注水的质量。
    (3)若小明选择用木头雕刻该摆件,求木质实心天鹅摆件的质量。
    【答案】解:(1)ρ合金=4.0×103kg/m3=4.0g/cm3,
    由密度公式可得,制作该摆件使用合金的体积:V合金=m合金ρ合金=1680g48g/cm3=42cm3,
    (2)该摆件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空=V−V合金=96cm3−42cm3=54cm3,
    ρ水=1.0×103kg/m3=1.0g/cm3,
    若在摆件空心部分注满水,则注水的质量:m水=ρ水V水=ρ水V空=1.0g/cm3×54cm3=54g。
    (3)ρ木=0.8×103kg/m3=0.8g/cm3,
    如果这个摆件是用木头雕刻成的实体,则V木=V=96cm3,
    此时它的质量:m木=ρ木V木=0.8g/cm3×96cm3=76.8g。
    答:(1)制作该摆件使用的合金的体积是42cm3;
    (2)若在摆件空心部分注满水,则注水的质量是54g。
    (3)如果这个摆件是用木头雕刻成的实体,则它的质量是76.8g。
    【解析】(1)根据ρ=mV可求出制作该摆件使用的合金的体积;
    (2)用摆件的体积减去合金的体积就是空心部分的体积,在摆件空心部分注满水的体积等于空心部分的体积,根据m=ρV求出在空心部分注水的质量。
    (3)如果这个摆件是用木头雕刻成的实体,则实体的体积等于摆件的体积,根据m=ρV求出用木头雕刻成的实体的质量。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计算过程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相关试卷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物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物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行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行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卷,共6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